導讀 : 隨著“雙創”號角在神州大地上吹響,孵化器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但相較硬環境建設,中國創業培訓教育等困擾整個創新創業生態的軟環境建設,卻一直得不到突破性的進展。

隨著“雙創”的號角在神州大地上吹響,眾創空間、孵化器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在短短半年時間便初具規模。但相較硬環境建設,中國創業文化氛圍、創業培訓教育等困擾整個創新創業生態的軟環境建設,卻一直得不到突破性的進展。

這一點,連遠在矽谷的老外都看出來了。於是,他們紛紛攜著他們的創新創業文化價值觀及成型的創業培訓教育產品來到中國。上月,矽谷創業培訓教育品牌Startup Grind(創業磨坊)的創始人Derek,便來到廣州為創業磨坊站臺宣講,傳播矽谷的創業文化價值觀。

道哥與Derek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雙方重新審視了創業文化氛圍和創業培訓教育這兩大軟環境因素,共同探討中國雙創大潮下創業軟環境的缺失及發展方向。

中國現實與矽谷差距

創業磨坊的做法是邀請那些有過創業經歷的創業者,與潛在創業者面對面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探討創業路上的具體問題。這種分享是免費和開放的。諸多的谷創業明星都曾來到這個平臺進行分享,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創業者。

而在中國,這種創業分享形式卻被現實原因所阻礙。最為突出的表現,是中國的優秀創業者不用分享、不敢分享、無法分享。

第一,是不用分享。在中國,創業項目同質化現象嚴重,整個市場缺乏創新突破點和差異化項目,沒有太多值得分享的,自然也就不用分享。

第二,是不敢分享。在Derek邀請的分享嘉賓中,多數會直接分享其商業邏輯和業務數據等核心要點,包括發展過程中的獨門絕技和經驗。而在中國,這些差異化的思維理念和方法,特別是商業邏輯,一旦公開,第二天就有超出你想象數量的山寨項目出現。

第三,是無法分享。在矽谷,創業者在一個公司成功之後會選擇退出,進行新的創業項目並將經驗分享出來。而中國擁有豐富的一線實操經驗的創業者,如雷軍、周鴻祎、馬雲、馬化騰等,他們要的不僅是一個企業的成功,而是要建設大商業生態,形成絕對的壟斷。因此,他們需要將精力投入到更大企業的創立和運作中,就沒時間精力參與到創業文化價值觀的塑造傳播和創業培訓教育中。

在矽谷,創新創業能力雖然十分興盛,但往往是人們自由選擇的產物,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群專業人士的而非全民的,非業務因素摻雜得較少。正因如此,Facebook創始人、Airbnb創始人等矽谷創業領袖,都會抽出時間到行業人群中進行交流和分享。

而在中國,創業成功者不是行業偶像而是全民偶像,不再僅僅屬於互聯網科技行業,而是已經成為政治的符號。其出沒的場合大都帶有大眾屬性,如全國性互聯網大會等,其做的所謂分享都是宏觀層面不痛不癢的言語,而非業務經驗的分享。

民間力量與學院派力量

創新創業文化氛圍的缺失,為江湖術士們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借此開始了各種表演。

有些人以騙錢為目的,到一線城市找一些不知名的創業者,到二線城市或到大學生群體中進行宣講和培訓,將培訓做成一門生意,加劇了這個市場的混亂局面。

學院派力量則通過開設所謂的創業學院,開展理論性創業教育。一群整天在校園里尋思著如何能發表一篇論文的創業課程老師為學生講述創業心經,其荒謬程度可想而知。

相較於以上兩種力量,具有天生創業培訓教育資質的明星創業者,諸如顛覆研習社等學習型社群,及i黑馬旗下的黑馬會和黑馬營等創業社群組織,都是很好的創業教育培訓平臺。但因其定位精英人群,高入門門檻使其具有封閉性,又讓本應平民化的創業培訓教育距離普通創業者十分的遙遠。

中國特色創業文化構建的新生機會

互聯網精神的本質是開放共享,而非封閉自私。然而,在互聯網化迅速擴張的中國大地,因特殊國情,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可以在半年時間里出現可供三年新增創業團隊使用的眾創空間和孵化器,卻未能形成自己的創業文化氛圍以及真正全民性的創業培訓教育品牌。

隨著創業磨坊、黑客馬拉松等真正互聯網創業文化傳播品牌的到來,越來越多本土創業者意識到中國整體創業文化氛圍和培訓教育領域的空白。於是,創業沙拉、以太學堂、創業魔法學院等本土創業培訓教育品牌開始出現,並日漸成熟壯大。或許在不遠的將來,它們能夠真正改變中國創業文化氛圍的缺失。

創業磨坊創始人Derek期許著,未來能夠有更多中國本土創業培訓教育組織冒出,與創業磨坊進行優勢互補,共同傳播創新創業文化。來自大洋彼岸的文化價值觀未必全部適合中國國情,但經過本土力量的再創造,或許能夠形成中國特色的、成熟的創業文化氛圍及創業培訓教育品牌,真正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持久健康地推進下去,推動中國社會的升級變革和步伐。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道哥,鬧客邦創始人(微信:myucity)。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