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自由blog內火花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11/blog.html
寫blog多年,漸漸能找到定位,而本身對讀物亦有所選擇,理念不太相近的讀物多不會看,始終時間有限,要好好管理及善用吧。不少人會質疑,這樣的話,只會收窄了知識範圍,造成「塘水滾塘魚」的效果,變成「對就一齊對,錯就一齊錯」,這不理想。
巴菲特也曾經提出過這個擔心,但他很慶幸有芒格這位拍檔,因為芒格思想更細膩,經常作為反對者,把巴菲特的大部份點子都一一駁回,令他更放心。其實,談論財務知識及價值投資的,都很著重獨立思考,思想的確會互相影響的,但影響與直接複製始終是兩回事。
再者,在眾多價值投資blog之中,不時都會發現有很多火花,討論、批評、激辯經常發生。同是追求財富與財務自由的,其實方法多的是,而不同方法都有捧場客,不同方法的捧場客都有不同的考慮,證明「塘水滾塘魚」這現象未必存在。
追求財富與財務自由,實在有太多方法了,差不多每一種方法都有blogger會去做,而又有其他blogger在反對。尤其近日,不少blogger也經常採用的物業收租操作,卻被一些blogger指為「死不足惜」。相反,買股收息操作的blogger,不時都會被一些物業收租的blogger批評這方法不行,認為要發達始終要買磚頭,有實物在手,槓桿亦相對穩定雲雲。
這只是一個小例子,其實還有太多了。單是股票投資,是否買內銀?是否買零售?又是一輪文鬥。今天的環境,應否運用槓桿去作投資?借貸的來源如何?又是一場筆戰。買個股還是買盈富?或者買債券?若是買股票,買入賤價殘公司可取?還是買入合理價格的優質公司更合理?投資時應該按勢而行還是單看價值?做生意還是打工?某公司的帳目是真是假?
就連計算回報的方法也有很多討論,不少更是頗激烈的,大家並沒有看錯,的確就是連計算回報的方法也五花八門。派息減去成本?按基金單位精準地計算?價升後沽出一部份變為零成本?約略按市值變化及年期計計年回報?計及通脹因素?等等,每一種方法都引來不少討論。坦白講,十多年前,我真的不清楚連這些範疇都有如此多的學問,這些年實在令我大開眼界。
以上所列出來的只不過是一小部份,對於這些「分歧」,各人心中都有一套,而多數人都總認為自己的一套是最正確的。在blog中發文或留言討論,百花齊放,這是好事,某程度上,知識是需要分享與衝擊的,今天我們很熱鬧。
有一點需要提醒各位,我們有幸在這些平臺交流,其實是極之幸福。偏向落後的地區可能連生活都談不上,怎能作投資?而就數20多年前,連互聯網都未有。就算看今天的世界,相信還有數以億計的人不能連接互聯網。今天在這個平臺,能寫、能讀、能交流,夫復何求?
憑感覺,大家都是知識份子,以文匯友,以禮相待。可能有人在文筆之中表現得咬牙切齒,主因是怕某君的錯誤訊息影響公眾,有必要批評其言行及價值觀。對於此擔心,我又會想,始終blogger影響力有限,相對一眾財演、專家、官員及電視電臺的影響力,實在小巫見大巫。加上,大家都著重獨立思考的,為何怕別人的價值觀會影響他人呢?真理越辯越明,人家說一套,你說一套,blog友看過後自會分析。凡事指罵一餐,反而無人理會,令大家都吸收不到你的道理,只看到不滿及負能量,事倍功半。
多年來,大家都寫blog,就好像形成了一個小社區,習慣性定時都會在blog間走來走去看看。有人話這是「財務自由村」,在村內我們不一定要同聲同氣,可以和而不同,同枱食飯,各自修行。還記得日本大地震後,日本人的秩序是如何震撼世人,當時不少人在想:「就算是發生在最發達的美國,可能都出現無數的搶劫事件,災難後的國民怎會排隊等不知何時營業的便利店開門?」。世人眼中的高質素,何以能這麼和諧?氣質?文化?知識?這個村絕不缺乏吧。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