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的戰略及新形勢下,傳統運營商的角色、模式、技術均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與考驗。
在中央網信辦近日召開的座談會上,中國移動副總經理李正茂表示,我國在新一代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方面,確實面臨重大機遇和挑戰,如能抓住機遇、又能應付好挑戰的話,就有可能真正成為一個網絡信息技術方面的強國。
怎樣應對行業裂變和新趨勢?目前,5G、大數據、通訊技術產業IT化等,正在成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突圍的領域。
5G發展應上升至國家戰略
李正茂表示,從中國移動的角度,重點特別發力的是5G網絡。
目前,中國移動在4G網絡方面,發展迅速,已相對成熟。據李正茂介紹,4G網絡建設運營,已近兩年時間,目前中國移動已建成全球網絡規模最大的4G網絡,超過100萬個基站,在國內覆蓋了約85%的人口、70%以上的行政村。基站總量相當於美國四大電信運營商基站總量的總和,比歐洲所有運營商的基站總和加起來還多。用戶規模也迅速擴大,到今年年底4G用戶預計可以突破3個億。“現在每月平均1000多萬將近2000萬的用戶在增長。”
全球在5G上的競爭非常激烈。日本在兩年前已經設立國家計劃,明確宣布2020東京奧運會時要提供5G服務;韓國提出在2017年就要率先提供5G的一些先導性服務;歐盟成立了5G組織,目標非常明確:要掌握5G核心專利的20%,並獲得全球35%的市場。中國啟動也比較早,2013年由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聯合成立了中國5G推進組。
國際電信聯盟今年正式啟動了5G的計劃,所選用的名字和中國選用的名字一模一樣——MT2020。該組織所設定的2020的5G技術標準的八大關鍵技術標準,基本上都采用了中國提出的標準。從目前各方面的情況來看,中國在5G技術發展里面的卡位和過去2G、3G時代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影響力很大。
李正茂建議:鑒於5G技術在新一代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里面如此重要,很多互聯網的應用,比如今後面向物聯網的應用、車聯網的應用,疊加在上面的各種互聯網+的應用,甚至工業互聯網的應用,都和它密切相關。建議將5G發展問題,上升到一更高層次,甚至上升到一個國家的戰略層面。
大數據的三大挑戰
目前,大數據在企業和社會層面已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在企業管理、政務和公共服務領域、市場化等方面已經顯示出巨大的影響力和產業價值。而三大運營商是天然大數據的集中營,海量網絡數據,業務運營數據等,無論從時間的跨度,還是地理的範圍看,都具有其他行業不可比擬的顯著優勢。
比如,政務和公共服務領域,運營商的大數據可以提供包括用戶畫像、個人征信、位置軌跡,包括社交圈等豐富的信息。中國聯通副總裁韓誌剛介紹,聯通大數據也致力於改善民生的服務和城市的治理等方面,積極推進政務、醫療、衛生、健康、教育、養老、交通等關鍵領域大數據的整合和集成應用,進一步提高了政務和公共的服務效率。“在市場化應用方面,中國聯通的大數據目前在金融,包括征信、廣告、車聯網等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大數據賦予了洞察未來的能力的同時,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小覷。
第一,信息壁壘的存在,影響了數據的開放性。受信息化水平的制約,各行業的數據資源還存在標準化程度低、準確性和完整性不夠。同時,數據的開放性不高的情況,因此數據的標準化和開放性,是影響大數據發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大數據相關的技術能力和創新性不足。大數據的技術,涉及到海量數據的采集,包括解析、清洗、存儲、管理、挖掘、應用等多個方面。專家型人才儲備方面明顯不足,同時缺乏原創技術。對開源社區的貢獻有限,進而對前沿技術路線的影響也比較微弱。
第三,隱私安全如何維護。互聯網記錄並保留每個人的身份信息和行為特征,一旦泄露,將威脅到用戶的隱私和人身安全;同時,對企業也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應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構建大數據信息安全風險的框架,為大數據的應用發展保駕護航。大數據的應用發展,應該統籌謀劃,同時,加快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的培育,完善數據開放,以數據保護、市場監管、法律法規等節點的布局,最終引導大數據走上開放、合作、安全的健康發展道路。
重構網絡
中國電信副總經理柯瑞文認為,從國家和運營商以及社會的資源情況看,現在城市和農村的接入可能還要發點力。城市的接入主要是光進銅退出,因為銅制速度已經比較被動。在光的領域里,光要走出去,這方面中國電信正在做一些有益的嘗試,“在一帶一路中往前面走,在中東、海上都有一定的儲備,下一步做這個事”。
目前總體來說,農村3G和銅制寬帶的覆蓋面有95%以上,但是剩下來的5%和4G後的城鄉差距,使得農村問題依然令人關註。“信息的差距不能在新一輪發展中又出現。”柯瑞文表示。
另一方面,網絡建好以後要惠及民生。“包括涉及民生的各個行業,比如醫療、衛生、教育如何實現整合打包,這實際是物聯網的內容。其次,用戶家庭和終端方面,配套需跟上。比如,開放合作,推動支持雙卡六模全網通手機。”
柯瑞文還指出,五中全會提出網絡強國絕對不僅是電信運營企業的網絡,這里還有網絡重構的問題。CT(通訊技術產業)和IT(信息技術產業)的消費,實際上是一個信息化的衡量指標。可以預計以後網絡上的IT成分比CT大很多,占主導。“現在目前社會上為什麽BAT的企業比三家電信運營企業更能夠靈活、方便、低價提供服務呢,因為它是基於IT,電信運營企業是CT,電信運營企業要抓住機會,實施網絡的重構。”
在網絡重構方面,不僅是運營商要積極主動推動,整個產業鏈條的力量要一起來行動。“現在推出了一些軟件基於網絡和NFV(網絡功能虛擬化)等的東西,實際上都是增加網絡的軟件成分,在這方面華為、中興已經做得很超前了。”
針對目前運營商面臨的互聯網+形式,柯瑞文提出了兩個具體建議:第一,集合包括資本在內的社會各種力量,一起推進網絡特別是基礎網絡建設,推進共享;第二,在邊遠的農村地區,在國外的一帶一路地區,可能需要建立基金和普遍服務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