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創業者不要限於追逐資本的狂熱里,不要被互聯網思維弄昏了頭腦。

文/葛誌剛

昨天早晨在吃早飯的時候,手機上刷出來蜻蜓FM流量造假、虛假廣告點擊被曝光的事件,而事情已經演變到,該後臺程序已經被眾多好奇心重的技術大牛從技術上驗證了,雖然蜻蜓FM一直在極力否認,該事件似乎疑點重重。

頗有諷刺性的是,網友貼出的反編譯代碼中,後臺刷單程序的名字,一個是“普羅米修斯”,一個是“宙斯”,一個是無所不能的眾神之神,一個是犯下天大忌諱,將火從天堂偷到地獄的冒險王神祗,起了這倆名字,莫非程序開發者,真的以為無所不能?

而在分發市場、合作商家、投資人、用戶之間左右逢源的蜻蜓FM,莫非真的就是能如天神“宙斯”一樣無所不能?

而如果將不該在人間出現的火把,比喻為“刷單、數據造假、融資金額造假”,那麽,盜火的“普羅米修斯”,又豈止是一位,讓我們轉個圈兒,環顧創投圈里,造假的又何止蜻蜓FM一家?他們是否都存在原罪?

舉例, 某一家號稱高端消費平臺的項目崛起,在數年之間落戶全國各地甚至海外,聲勢之大,無出其右,然而去看一下媒體新聞,掃一眼基本就是槍手稿,在重金投入了百度推廣等搜索推廣的同時,alexa排名不過僅區區的十幾萬名,

而且,更蹊蹺的是,追蹤一下大部分訪問流量的目標頁面,竟是都來源於一個只有幾行代碼的無內容頁面,實在與其在媒體上的浩大聲勢不相稱。

由此,國內最早從事風險投資的賽富基金首席合夥人閻焱,曾經直言不諱的說過,目前國內“創業忽悠、融資造假規模之大,20年未見”。他說“我們所碰到的情況就是創業企業在點擊率、在用戶數轉化率等數據是全商業的造假,而且造假誇大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常態。

假如我們來采訪一下該項目的負責人,來設想一下這樣的有趣場景:

小編:“我說你一個好好的孩子,你為毛要說假話?”

---負責人:“妹的,你以為我愛造假啊,我沒辦法啊!”

小編:“這話不由衷,誰拿槍逼著你了?”

---負責人:“投資方說了,這一輪要達到XXXX用戶,XXXX平均月流水,達不到就不給下一輪錢,不給下一筆錢的話現在每個用戶補貼著推廣,每天無數的錢只有出去,當中回來的很少,看看賬本兒,分分鐘我是要上吊的節奏啊!”

小編:“你這孩子實心眼,非得補貼著推麽,不補貼不就能多撐三五個月了”

---負責人:“小編你是不是實習生啊?你站著說話不腰疼啊,不補貼咱能推的動麽,你不看看拿了投資的那幾家都在玩命的砸錢補貼推廣,不補貼推廣慢的跟蝸牛一樣,達不到對投資人承諾的發展速度,我是一樣會被下課啊,何況還有業績對賭協議,,,,”

小編:“!@#¥#¥R%#%$@%……&”

如果說,創業的渴望是推動創業者前進的“原力”,那麽,“原罪”我們也找到了,那就是創投資本對於"規模和利潤"的極度貪婪,形成了高高的達摩斯客之劍,高高的懸在被投資企業的團隊腦門兒上面,沒準兒什麽時候進度達不到預期,“天子一怒,伏屍百萬”,創業者只好下課了。

因此,極度浮躁、急功近利的國內創投企業圈里,用戶數據造假成為常態,粉飾業績成為日常功課,刷單和自買自賣成為了大家都在後臺樂此不疲的遊戲,一旦這種內幕被競爭對手無情的曝光,就將成為滅頂之災。

除了蜻蜓FM,近期的類似案例還有“一畝田”,一家在“數據造假”爭議中的農產品電商企業的突然寂寂無聞。

我曾經不止一次的和創業者朋友們說過,如果你的模式不成熟,商業邏輯和財務模型都還處在早期的摸索階段,盡量不要去追逐風險投資。如果你本來的短板是一分,投資資本進來,將會放大你十倍的業務規模,但同時也會十倍放大你的風險,將你的缺陷放在聚光燈下暴露。

如果沒有經過“試錯”階段,拿到投資也會使得創業者的心態發生改變,產生了人格的自我膨脹,進而出現過度自信、過度擴張,迷戀於聚光燈下的虛榮,甚至喪失進取精神等。

因此,在你創業極度困難的時候,如果模式沒有驗證成熟,不要急於通過業績造假、團隊造假等方式去尋求風險投資,一旦你開始了,即使你成為聚光燈下的明星被投企業,也可能是從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聖創創業的王興國也曾經說過,“很多企業不是死於錢太少,而是死於錢太多”。

看一下我們國內眾多的被投項目,很多已經融到了E輪、F輪,仍然無法實現上市,最初的早期投資者也無法退出,只能估值打折,眾多機構跟投來共同“添一把火”,最後如能實現“賣身”或者“流血上市”,也算是創投企業中的“幸運兒”了,仍然算得是“萬綠叢中紅一點”。

而這個公認的資本寒冬,很多項目到了D輪之後,已無“接盤俠”,這個時候才知道,究竟是誰在“裸泳”,這個時候我們也才能看清楚,原來被投企業的投資價值,並不是以刷單造假行為為轉移的。

根據數據,眾多早期初創項目,一般獲得風險融資的成功概率是2%左右,而獲得天使輪,A輪融資的項目,離成功還有很遠。因為,從A輪到C輪,能成功走到C輪的企業,不過僅僅有20%左右,高達70%~~80%的項目在A輪,或者B輪之後因為未達到承諾的發展目標,而成為資本的棄兒,消失在公眾視野中,最終賣身或者清盤了事。

在這個冬天,蜻蜓FM警示我們:創業者不要限於追逐資本的狂熱里,不要被互聯網思維弄昏了頭腦,不要時不時想搞一個“大新聞”,遠離聚光燈,遠離刷單和數據來吸引投資的魔鬼誘惑,像88歲高齡的褚時健專心橙園、至今親手試雞糞一樣,精心打磨商業產品和服務,提升核心競爭力,提升項目的存活能力、綜合效益和成長性,才是正道。

落葉飄零,北風蕭瑟,對於眾多創投項目來說,審慎的穩步推進,完善商業模式和聚集資源,或許能在過冬的日子里,身上多幾件棉襖。而鋌而走險,投資冒進,精力都放在不斷造假和公關炒作上,只會讓這條路,變成一條永遠回頭、充滿危險的“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