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SENSE隨筆151022近代哲學的興起(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0/22/sense%e9%9a%a8%e7%ad%86151022%e8%bf%91%e4%bb%a3%e5%93%b2%e5%ad%b8%e7%9a%84%e8%88%88%e8%b5%b7%ef%bc%88%e4%b8%8b%ef%bc%89/

SENSE隨筆151022

近代哲學的興起(下)

執筆人:Kan

 

隨著古代思維方式的復甦,偉大的「科學革命」緊接著開始了。它在某程度上是以「畢達哥拉斯主義」為起點,逐漸推翻了 亞里士多德物理學和天文學的既成概念,最後深入到現象的背後,發現各種極其普遍而強有力的假説。*** 各領域的探索者們都清楚自己繼承了 柏拉圖的傳統。

 

第一位重新提出「太陽中心説」的人是 哥白尼(1473—1543)。這位波蘭教士早年到過義大利,並於1500年在羅馬講授數學,接觸到了畢達哥拉斯主義。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直到去世以後才得以出版,其理論並沒有擺脫各種難題,在某些方面還受到了來自畢達哥拉斯的預定概念的支配。 他指出「行星必須在圓周上勻速運動」,因為圓周是完美的象徵,而且只有勻速運動才適合於天體。

 

哥白尼的理論遭到了天主和路德派的雙重強烈敵視。 他們感覺到這是一場反教條運動的開始,雖然這未必能撼動宗教本身,但至少會損害宗教組織所依賴的獨裁原則。*** 科學運動的重大發展之所以主要在新教國家出現,是因為這裡的教會對教友的意見控制能力較弱。

 

開普勒(1571—1630)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通過對觀測紀錄的仔細研究,發現哥白尼的圓形軌道並沒有合理地解釋現象。他認識到軌道是橢圓形的,而太陽正位於其中一個焦點上面;另外,他還發現在一定的時間內,太陽光的輻射半徑每次掃過行星的面積是不變的;最後,所有行星都具有一個相等的比值,即 “行星旋轉週期的平方”與 “行星和太陽之間平均距離的立方”之比。這就是「開普勒三定律」,它與畢達哥拉斯主義徹底決裂了。但同時定律也出色地證明了畢達哥拉斯主義的數學原理,的確是現象中的數學結構才提供理解現象的鑰匙

 

如果説忽視現像是危險的,那麼盲目地記錄現象,也是於科學無益的。舉例,亞里士多德説過:「如果你不繼續推動某個物體,那麼它就會最終停下來。」對於我們能看到的、並且能推動的物體來説,這句話無疑是對的;但如果由此認定無法推動的星體也一定如此,那就錯了。

「動力學」中的一切謬論都建立在自以為是的表面現象之上。在沒有受到連續推動的情況下,致物體速度變慢的原因是「阻力」,假如沒有阻力,物體就會自動地永遠運動下去。我們不可能完全消除阻力,但通過減小阻力就可以看到,路障清除得越徹底,運動持續時間就越長。當物體不受任何東西阻礙時,它就會繼續運動下去。

 

對觀測結果缺乏批判態度曾經影響了人們正確地理解支配落體的規律。事實上,在大氣中如果質量相等,那麼密度大的物體要比密度小的物體下落得快一些。在此必須考慮到物體下落時所受到的介質阻力,介質越稀薄,所有的物體下落的速度就越接近一致,而在真空中則完全一樣。 因此,由於下落速度不是均勻的,而是加速的,所以一定有什麼東西在幹預物體的自然運動,這種東西就是地球所施加的「重力」。

 

伽利略系統地闡述了動力學中的這一新假説,他是近代科學的偉大奠基者之一。這個新的動力觀點在兩方面完全脫離了亞里士多德主義。首先,它假定了物體的第一狀態不是靜止,而是完全自然的運動。其次,它表明了圓周運動並不像原來以為的那麼“自然”,更自然的應該是直線運動。****

在天文學方面,伽利略接受了太陽中心説,並且陸續有了許多重大發現。他對不久前在荷蘭發明的望遠鏡作了改進,由此觀測到大量的事實,徹底摧毀了亞里士多德錯誤的天文觀念。終於,他發現了銀河是由無數星星組成的。

望遠鏡還發現了木星的衛星,證明了這些衛星正按照開普勒定律繞著木星運轉。這一系列發現推翻了根深蒂固的謬誤,使得正統經院派大肆譴責望遠鏡,因為它損害了原本安穩的教條。

 

伽利略冒犯正統派只是時間問題。在1616年宗教裁判所的秘密法庭上,他受到了指責,初時毫無妥協之意,於是1633年再次被強行拉上了法庭,受到公開審判。為了脫離兇險,他只好當眾認錯,承諾從此放棄一切有關地球運行的觀點。宗教裁判所因此成功地阻撓了義大利的科學探索長達百年之久。

 

動力學普遍理論的最後一步工作是由 牛頓(1642—1727)來做的。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牛頓提出了運動的三大定律,並按照古希臘人的演繹方式論述了動力學。

「牛頓第一定律」是對伽利略原理的廣義表述,一切物體,假如不受外力的阻礙,都會以恆定的速度作直線運動,用專門術語來説,就是做勻速運動。

「第二定律」把「力」定義為變速運動的原因,力與質量、加速度之積成正比。

「第三定律」則認為每個作用都存在著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

 

在天文學方面,他作出了最後的完整論述,相對而言 哥白尼和開普勒做的是基礎工作。按照「萬有引力定律」,物質的任何兩個粒子之間都有引力,而且該引力與兩個粒子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用這種方式,行星及其衛星,還有彗星的運動,都能夠被解釋到已知的最細微地步。

在此,牛頓終於找到了通向宇宙的數學鑰匙。他闡述動力學的數學工具是「流數理論」,這是微分學的一種形式,萊布尼茨也獨立地發現了它。從此,數學和物理學開始有了長足的進步。

 

17世紀還有一些其他的重大發現。1600年,吉爾伯特出版了有關磁力的著作;惠更斯在這一世紀中葉提出了光的波動理論;哈維於1628年公佈了他在血液循環方面的發現;波義耳於1661年出版的《懷疑的化學家》一書結束了煉金術士的故弄玄虛,回歸了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理論。

儀器製造業的巨大成就提供了更精確的觀測手段,從而促進了理論的進一步發展。隨著科學活動的空前繁榮,與之相應的技術發展也緊跟其後,並使西歐保持了大約三百年的霸主地位。

 

科學革命使希臘精神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註,而這一切都在哲學中有所體現。

在哲學上較有影響力的人是 霍布斯(1588—1679)。 霍氏最重要的著作是《利維坦》,他把自己的哲學觀點用到了「君權理論」設計上面。

該書的第一部分用嚴格的機械術語論述了人和人類心理學,還有語言和認識論方面的哲學反思。他和伽利略、笛卡兒一樣,也主張我們所體驗的一切都是由外物的機械運動造成的,而視覺、聲音、氣味之類並不屬於客體,而是為我們個人所擁有的東西。對於心理學,霍氏持一種「聯想主義」觀點;至於語言,則採取了純粹的「唯名論」。他還認為幾何學是迄今為止唯一的科學,理性的作用和幾何學中的論證具有相同的特性,人們必須從定義開始,而且在下定義時要謹慎,不要使用自相矛盾的概念。在這個意義上,理性是某種通過實踐得來的非天生的品質。***

 

霍氏用運動來解釋感情,認為所有的人在自然狀態下都是平等的,都在謀求犧牲別人、保全自己,因此都處於某種「戰爭狀態」。*****

為了逃避這種使心靈不安的夢魘,人們就聯合起來把自己的權力交給某個權威,這就是《利維坦》第二部分的主題。人類是理性的,也是彼此競爭的,他們不得不達成一種人為的協議,同意服從於共同選擇的某個權威。一旦這種體制得到實施,他們就無權起來反叛,因為協議制約的是被統治者而不是統治者。***

統治者應該能夠提供保護(這也是他被選中的首要原因),只有在他做不到這點時,人們才有理由宣佈廢止協議。 在這種「契約」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社會就是「共和政體」,它就像一個由許多普通人組成的巨人,一個“利維坦”,它比個人強大千百倍,就像神靈一樣,儘管它也和普通人一樣會消亡。核心權威被稱為「君權」,在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有絕對的權力

 

《利維坦》第三部分概述了不應該存在世界性教會的原因。 霍氏是徹底的 伊拉斯謨派教徒,主張教會應該是一個服從民事當局的國家機構。 該書的第四部分譴責了羅馬教會,因為它未能明白這一點。

霍氏的政治觀點雖然脫離了神秘主義和迷信,卻傾向於把問題過分簡單化。對於自己所處的政治環境來説,他的國家概念是欠充分的。

 

 

以上資料出自《西方的智慧》作者:Russell,B.A.W.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1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