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月的協商和交鋒之後,有利網的變局終於塵埃落定。
《第一財經日報》獨家獲悉,原CEO劉雁南最終還是離開了有利網自立門戶,他正在籌備一家新的P2P平臺。而原有利網COO吳逸然將接替劉雁南出任CEO一職。新的人事任命已於近日在董事會上正式宣布。
根據有利網成立初期的分工,董事長任用、CEO劉雁南、COO吳逸然三人的重心分別在資源整合、線上流量、線下資產。其中,任用在有利網完成B輪融資前後便逐漸隱退,劉雁南和吳逸然主要負責平臺的日常經營。
2013年2月上線的有利網正好趕上中國P2P行業蓬勃發展的兩年,憑借獨特的平臺模式和三個創始人的良好背景,有利網很快便從數千家P2P借貸平臺中突圍而出,順利躋身行業的第一梯隊,深受市場和資本的青睞。
盡管今年一級市場投資有所降溫,不過有利網仍完成了4600萬美元的C輪融資,由高領資本領投。隨著新一輪融資的落定,有利網下一階段的戰略布局與發展方向也面臨著新的調整。
據了解,在過去兩個月里,之前主管線下資產端的吳逸然已經全盤接手公司管理工作,有利網謀劃已久的全新布局也漸漸浮出水面:縱向上,從過去的純平臺往資產端布局;橫向上,除了“有利網”之外,“有利普惠”、“有利投資”、“有利資本”等商標最近均已被註冊,預計有利網在金融業務端還將有廣泛布局。
事實上,縱觀整個行業,有利網的變局並不是孤例。包括紅嶺創投、積木盒子、陸金所、人人貸等一批中國最具代表性的P2P平臺均在2015年出現了較大的人員變動,以及全新的轉型布局。
在經歷了過去幾年狂飆突進式的發展之後,中國的P2P行業集體陷入“陣痛期”。這些轉型的背後,既有來自宏觀經濟持續下行、監管政策落地在即的影響,也有來自行業內部競爭加劇、格局重塑的壓力。
從重流量到重資產
隨著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巨頭的加入,P2P行業的競爭日益白熱化,在資金端和資產端的爭搶愈發激烈。回顧過去幾年,中國式P2P的發展似乎已陷入了一個非理性的發展邏輯:
首先,做大規模,包括犧牲渠道費甚至貼補收益以獲取更多的資產和客戶。接著,完成融資,在加持品牌效應的同時繼續“燒錢”獲取資產和客戶。最後,當客戶基數和代銷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後開始重獲議價權,或者直接介入資產開發。
在這種類似互聯網電商的發展邏輯下,輕資產的平臺模式一經出現便受到資本的追捧。盡管2013年2月上線的有利網已經失去了先發優勢,但它一方面憑借外部合作獲取海量資產,另一方面通過大量投放獲取線上流量,成效顯著。
根據有利網官網上的數據,截至2013、2014年末,有利網的交易規模分別為5億、62億元。而到2015年8月,其交易規模已超過142億元,平臺累計投資人超過349萬人。
在完成幫助P2P平臺快速地做大規模、提升知名度、引來用戶和風投的階段性使命之後,平臺模式的發展瓶頸很快顯現:互聯網企業講求規模效應,規模越大、成本越低;但金融行業則不然,規模越大、風險控制的壓力也就越大。
在平臺模式之下,P2P平臺往往需要消耗巨大的精力去把控合作機構及其所供資產的真實性、安全性,尤其在保證總體規模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一旦有所疏忽便極易暴露風險,去年開始已經有多家P2P平臺因此“踩雷”。
某有利網高管告訴筆者,由於一直負責資產端,吳逸然很早就意識到純平臺模式在發展上的局限性,以及對資產質量把控能力不足的短板。所以從去年開始,有利網就有意在合作的線下機構中尋覓收購標的,逐步布局自己的線下團隊,主要覆蓋車貸、小額信貸、消費貸款三塊業務。
“P2P的核心競爭力不在流量端而是資產端”,意識到這個問題的不止有利網一家。同樣以平臺模式起家P2P平臺——積木盒子在2014年下半年開始大規模鋪設團隊發展自營業務。
據筆者了解,截至目前,從2014年第四季度才正式啟動的自營業務,即積木盒子自建團隊開發的資產已經占到了總盤子的三分之一,而這個比例到今年末有望達到一半。而根據有利網的內部計劃,未來自營業務的比例也會逐步超過50%。
扭虧為盈的轉折點
P2P里的平臺模式和自營模式,前者是典型的互聯網玩兒法,賺取中介服務費,以量換價;而後者更傾向於金融業的規則,賺取的是利差,依靠風險定價能力取勝。目前,除了少數流量巨頭,大多數P2P平臺都選擇了後者。
不過,從去年下半年開始,P2P平臺集體面臨的困境在於,一方面行業競爭加劇導致線上獲客成本節節攀升,另一方面宏觀經濟下行導致線下優質資產稀缺。不得不說,選擇此時轉型的有利網也是兵行險著。
對於一家成立僅兩年多的公司而言,CEO的變更對於公司的影響不可說不大,何況公司戰略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但僅從目前的交易規模和用戶活躍度等數據來看,負面影響暫時還未發酵。
不過,筆者從有利網內部獲悉,真正讓董事會長舒一口氣的是,在吳逸然接手兩個月後,從2015年8月開始,有利網扭虧為盈,預計很快每月正向現金流將超過千萬元。對於普遍還處於虧損的P2P行業,這個數據足以在很大程度上穩定人心。
盡管暫時度過了危機,但有利網面臨的挑戰依舊嚴峻。
僅就公司本身而言,伴隨平臺模式的轉變,從組織架構、人員調整,到財務預算、成本管理等都待重新梳理。決定自己布局資產端、鋪設線下團隊之後,公司治理將成為了有利網新任CEO最大的挑戰。
尤其近兩年,P2P線下資產端的搶奪日趨激烈,以小額信貸業務為例,基本還屬於“掃街”模式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線下團隊的素質和能力基本就決定了平臺資產供給的質和量。
據了解,吳逸然接管有利網之後便在內部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比照銀行信貸工廠的模式,開始強調制度化管理、流程式操作、數據化考核,希望通過建立完善的機制逐步淡化個人的影響。
不過,考慮到有利網介入的車貸、小額信貸、消費金融正是線下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此刻介入資產端,其團隊在資產獲取和風險管理方面的能力還有待時間的考量。
籌謀進軍資本市場
巧合的是,最近大半年改頭換面P2P平臺不止有利網一家。
先是紅嶺創投宣布轉型“類銀行模式”,來自銀行的高管接替了原有的管理的團隊;積木盒子除了開始自營業務外,內部還組建了大數據和征信團隊,且開始內測積木股票,試圖涉足權益類產品。
不過,動靜最大的還要屬陸金所。它年初宣布剝離P2P業務轉型平臺模式,8月整合了陸金所P2P業務以及平安直通貸款、平安易貸的平安普惠事業群又被裝入了陸金所控股,成為了陸金所的兄弟公司。
這些中國最具代表性的P2P平臺為何今年如此“折騰”?在筆者看來,一方面是由於外部經濟環境和政策環境的改變所致,另一 方面也是整個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P2P平臺們自身尋求突破的結果。
例如,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除了繼續在線上流量和線下資產端的比拼外,國內第一梯隊的幾家P2P平臺都不約而同地加快了進軍資本市場的步伐。包括宜信、陸金所、紅嶺創投等P2P平臺都傳出了謀上市的消息。
盡管從未公開提及過上市計劃,但已經完成了三輪融資的有利網,不管是自身發展的需要,還是來自投資方的壓力,進軍資本市場恐怕也只是時間的問題。從其最新的規劃來看,顯然已經有所考量。
筆者從有利網內部獲悉,除了在縱向上往上遊延伸介入資產端開發,有利網還計劃通過設立有利普惠、有利投資、有利資本等子公司,重新梳理業務條線。最終形成平臺+垂直的生態鏈,平臺將成為有利網體系下統一的理財入口。
據知情人士透露,盡管短期內有利網還是以既有的車貸、信用貸款、消費金融三塊業務為主,但長期來看,吳逸然也有計劃把有利網做成綜合的理財平臺,集合更多的產品和渠道。
在筆者看來,這一思路可對標陸金所。
從資本運作的角度考慮,既做線上又做線下的“重資產”模式顯然不是好的選擇。陸金所通過拆分P2P厘清了業務條線,剝離了P2P的業務和政策風險。而後來合並平安普惠則是從估值考慮,互聯網平臺模式的盈利能力和想象空間畢竟有限。
不過,互聯網有馬太效應,強者愈強。除了陸金所,眼下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等互聯網巨頭們幾乎都在覬覦這種綜合理財平臺,龐大的流量和優質的資產正向巨頭們快速聚攏,後來者要想分食這塊蛋糕恐怕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