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連接服務”的新大陸機會
過去兩年來,在幾乎所有中國創業者、投資人中,當被問到要做什麽、投什麽時,都會說我“要做O2O”。就連傲嬌的互聯網人嘴里的“土老板”,也能正確地用英語發音O2O----它好像成了一個新的點石成金咒語。
所謂O2O,意思是線上到線下(onlinetooffline)。在概念滿天飛的互聯網行業,O2O其實是一個務實、偉大的提法。互聯網經濟發展到今天,已經必須和實體經濟進行深度的融合。讓我們從“連接”的高度,來觀照這一波O2O的超級行情。
我曾在《BAT雜談》中提出,互聯網的本質正是連接。百度(Baidu)連接了人和信息,阿里巴巴(Alibaba)連接了人和商品,騰訊(Tencent)連接了人和人----這正是三巨頭成為中國互聯網“三座大山”、市值和產業控制力遙遙領先群雄的核心原因。無獨有偶的是,美國前三大互聯網公司Google、Amazon、Facebook的核心業務,恰恰對應著BAT。
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以超文本鏈接為核心的Link模式已經完全失效,導致了流量碎片化、場景化。所以,在第四次浪潮“連接人和(本地生活)服務”的O2O中,產生了千億美金級別的機會。於是,群雄並起,瘋狂圈地。
百度豪賭200億人民幣要猛砸糯米,分拆百度外賣,引發股價史上最大暴跌。阿里巴巴投資60億重啟新口碑網,蔡崇信親自領銜。騰訊憑借去年成為京東、58同城二股東,背靠微信坐山觀虎鬥。而京東、58正是在猛吃到家服務。
再看垂直O2O市場。滴滴快的連續巨額融資,估值已經超過150億美元;團購老對手美團和大眾點評,長期糾纏;異軍突起的外賣市場如餓了麽等,盤外招不斷。各類到家服務,動輒宣布拿到過億美元巨額融資。
萬達連續巨資投入堅持做O2O,試圖通過線上與線下打通,激活和重塑龐大的資產,甚至“果樹嫁接”與百度、騰訊成立合資公司。蘇寧則堅持O2O戰略一直不動搖。分眾傳媒也提出成為O2O互動廣告平臺。
我粗略算了一下,如果按各巨頭宣稱的投資額和創業公司融資額,過去兩年有超過100億美元的投資瘋狂湧入了O2O市場。放在整個中國互聯網發展歷史上,這個投資狂潮都是罕見的。
資本和補貼扭曲市場規律
然而,O2O的市場現狀卻是“賠錢賺吆喝”。該產業堆積了如此巨量資金,大家紛紛祭出補貼大殺器。公正地說,打車、外賣的超級火爆,與“補貼模式”快速撬動市場有很大關系。一個請全國人民打車,一個請全國人民吃飯。一時間,”北上廣深“人民的幸福感驟然上升。
吊詭的是,到了用餐高峰期,各大外賣O2O和食客們一樣在餐館排隊。還有一些O2O創業者拿到融資就趕緊洗錢,商業模式不是tob,也不是toc,而是toVC。一些O2O創業者津津樂道的每日幾百單交易量,放在淘寶店上根本不是個事兒。但一披上O2O的光環似乎就高大上了。
更嚴重的是,因為補貼太狠傷害了服務品質。比如,某幹洗O2O不想自己貼錢太狠,就把衣服送到成本極低的偽劣郊區店去幹洗,既然你把用戶的貴衣服洗壞了,那麽用戶以後就幹脆不用O2O服務了,還是去小區的線下實體店。這些亂象,對O2O產業是一種極大的傷害。
補貼真能補出忠實用戶、高黏性和未來利潤麽?O2O創業者、到家美食會創始人孫浩就認為:資本扭曲了中國O2O的市場規律,大量的補貼模式只吸引了低支付能力的屌絲,而擠出了真正有價值的用戶。
顯然,當前中國O2O市場現狀是不正常的,這種燒錢換量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資本也不可能永遠扭曲市場。先免費圈用戶、然後通過增值服務收費是互聯網經濟的基本規律。天下生意,自古買的沒有賣的精。
市場進入殘酷的“721淘汰賽”
這一切,是因為這是O2O的跑馬圈地階段,成本再高、競爭再血腥,也得殺進去。否則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
因此除了燒錢圈地,各大O2O公司的地面推廣部隊四處出擊,爭先恐後地給用戶、商戶手機裝上自家APP,就別無他法了。網絡熱傳一個段子:人們現在去北京中關村、望京SOHO往往被一大群人迅速包圍,嚇得以為打劫,結果是要發傳單和裝APP。
而如今,市場已經進入了殘酷的淘汰賽。以移動出行O2O為例,滴滴快的合並、易到與Uber整合,打車補貼亦隨之逐漸取消,把重點放在了利潤更高的專車上,用車O2O的市場曙光已經初現。而外賣O2O等品類還在燒錢淘汰賽的苦戰中,群雄紛紛融資準備打下去,直至血洗出兩到三家壟斷者。
在互聯網行業,有一個顯著的“721”法則,即老大吃肉,占據70%左右份額。老二喝湯,占據20%左右份額,其他人加起來吃殘渣,占10%左右份額。最後的領先者,將成為大贏家攫取大部分的超額利潤。
此情此景,誰敢怠慢?難怪美團創始人王興說“誰先上市就是投降”,這是一場殘酷的淘汰賽,必須決出一個剩者,因為剩者為王。人人都知道“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只是,沒有幾個人能看到春天,因為90%以上已經被凍死了。
黑格爾那句名言:歷史往往重複兩次,第一次是喜劇,第二次是悲劇。盡管O2O寒冬將至,我依然看好O2O,市場自發調整是正常且必要的。
因為移動互聯網對服務業的改造程度,將會超過互聯網對零售行業的改造(電商)。因為隨著經濟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的比重都會超過第二產業(工業),而新一代消費者互聯網原住民的特點,將使得網上消費成為主流。
2012電商寒冬過去後兩年,2014年阿里巴巴、京東、聚美三大電商輪番上市。O2O以後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前提都是商業模式得以穩固、開始賺錢。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冠雄,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