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騰百萬50億電商出手,未來電商與傳統商業該如何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01/151261.shtml

去年萬達、百度、騰訊三巨頭共同出資要做線上線下融合的O2O電商平臺,撬動線上線下的30萬億市場份額,其他大佬也紛紛布局O2O,京東聯合上萬家便利店做O2O,順豐布局嘿客,百盛與大眾點評戰略合作共同促進O2O轉型,沃爾瑪全資收購1號店開啟O2O時代。天貓布局日日順下沈三四線城市、近日又推出了碼上淘,電商落地,線上線下融合正如火如荼。

20140829112319535

電商落地模式亦各有特色。阿里正通過碼上淘落地,意在拓展O2O(線上線下)的使用場景。京東選擇結盟便利店,通過庫存下沈,節省配送成本和配送時間。順豐布局“嘿客”線下社區,目前艱難的維持中。眾多的O2O試水,成與敗牽動著電商與傳統業態喜憂參半的大思考。

電商喜在其發展速度驚人,未來幾乎所有商業都是電商,電商已經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傳統喜的是,並不是所有電商都賺錢,13、14年沈淪的電商比比皆是,而懂得率先以“互聯網+”思維轉型的傳統商家將順應消費者的習慣,通過線上線下融合贏得更多客源。然有喜必有憂。傳統業態備受電商沖擊,難免要思考,到底傳統業態怎麽活,轉型升級如何走;電商則更擔心什麽時候能夠賺錢,臨界點在哪里,何時才能結束賠本賺吆喝的日子。無論是喜是憂,O2O電商來了,商業大佬紛紛看到了電商的另一面,落不了地的電商,也許在將來就是“有電無商”。 

為什麽電商要紛紛落地,發展線上線下業務?在筆者認為這種趨勢有兩個主要原因。

垂涎更大的市場

盡管電商蓬勃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電商所占的份額仍然不到10%,即使在領跑的美國,目前仍有超過80%的交易是通過線下進行的。互聯網帶來了巨大的機會,但傳統商業仍是不可忽略的市場。電商落地則能夠從地面的顧客族群中收獲更多新顧客群體,催生出更大的線上消費市場。

營造更好的體驗

對電子商務而言,用戶體驗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其中包含了眾多環節。從最初的頁面瀏覽、購物車、訂單生成和支付,到線下的訂單追蹤、物流配送直至售後服務等等。其中每一個環節都能影響用戶的購物體驗。這是一個乘法遊戲,任何環節為零或為負值都會讓一切努力付諸東流。體驗,已經成為電商必須重視的關鍵。馬雲曾多次強調,電商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變革,這也是他信心滿滿預言“電商基本取代傳統商業”的原因。但既然是一種生活方式,也就預示著它不僅僅是買賣的結果,整個購物的過程以及各種細節的體驗也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電商的體驗除了線上,更涉及到線下的物流、實物體驗、售後等諸多環節,這也是電商的短板,如果不能夠做到優化,不僅難以網羅更多線下客源,更有可能因體驗不佳而喪失現有用戶群體。

 

所以,面對線下市場空間的拉力,以及顧客體驗需求的推力,這就要求電商必須適當落地,否則就是丟市場、丟顧客。 

落地的策略和途徑

目前電商落地主要途徑有三種,第一種是自建營業網點,即開實體店。如在線零售巨頭亞馬遜去年在紐約曼哈頓開設了第一家下線零售店。從線上到線下市場開展跑馬圈地。今年4月,第一家蘇寧易購雲店正式開業,以下線體驗中心的模式開啟O2O一站式服務。

第二種是整合渠道。如阿里入股銀泰,電商與實體合作,在下線開設電商體驗館”。實現線下享受網購價,線上也可以享受實體店服務的雙重體驗和保障。

第三種就是沿著價值鏈滲透。電商自建倉儲物流一度成為風潮,不僅京東、淘寶、當當、凡客、蘇寧等電商巨頭紛紛投巨資布局,一些規模稍小的電商,基於未來市場的預測也紛紛發力,布局自建物流倉儲。 

電商落地的如何才有成效 

上述落地策略,電商紛紛試水,有些已經取得先發優勢,但有些舉步維艱。我們分別來看上述三種策略:

第一種,自建實體店。並不是所有電商都適合建設實體店。電商本身的核心優勢就是減少中間環節的低成本優勢,而實體店本身是與低成本相違背的。所以一般的產品不需要也沒有必要建立實體店。那麽這類的企業適合選擇很供電商落地優質商圈的電商O2O體驗平臺來合作。然對於體驗性極為強烈的產品,通過實體店有助於產品的銷售,那不妨建立體驗中心以彌補線上體驗欠缺的弱勢。通過建立實體店能夠強化體驗建立信賴感。

第二種,整合渠道,這個無需自建終端,借力整合即可。目前也是大佬們紛紛看好的形式,各取所長互補其段,滲透速度快。但這種合作需是強強聯合才能更強。這種落地策略,對於自身具備線下優質客流的大型商場非常有優勢。當前,萬達電商積極招兵買馬,其目的就是要通過線下萬達廣場商圈的優勢,快速建立健全自身的電商平臺。優品良倉打造優質商圈里的電商O2O體驗中心,引領電商落地。其目的都是利用下線巨大的客流,成熟的購物體驗,開創線上線下融合的綜合體,形成消費閉環。完成商圈的提升與整合。

第三種,價值鏈滲透策略,這種策略的關鍵在於聚焦最有價值環節。為什麽眾多電商企業紛紛使其物流獨立,就是因為這塊領域隨著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會成為兵家的必爭之地。因為當前我國通用倉庫總體上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而供求矛盾在一些物流中心城市尤其顯著,如北京、上海、深圳,倉庫空置率極低且近年來租金快速上漲,而電子商務企業目前的增長和競爭都進入白熱化階段,物流正是其競爭的關鍵環節之一,提前布局物流體系才有可能在此輪競爭中不被淘汰出局。但是,自建物流並非是所有玩家都能玩得起的遊戲,這需要大量資本支撐。對於一些資本富裕的大鱷,以及在垂直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品牌,為了營造更好的用戶體驗,同時謀局於更遠的未來,自建物流是當仁不讓的首選。但對更多電商企業而言,缺乏資本,盲目跟風自建物流,很容易讓不賺錢的電商雪上加霜。

綜上所述,電商落地的難點可以總結為,自建渠道成本高,整合落地需選對優勢平臺,滲透延展很費錢。那麽面對落地難點,電商究竟該如何突破?怎麽能夠避免高昂的運營成本、複雜的管理難題以及對資本的過度依賴?筆者認為其中的關鍵在於傳統商業與電子商務的有機融合,線上與線下的合作共贏。電商不能抱著殺死傳統企業、取代傳統商業的態度。

傳統零售是電商的有益補充

電商應該意識到傳統商業能夠為自身提供的機會,不要把他們單純看作對手,而要看作自身不足的有益補充。建議電商與線下成熟商場合作,在商場建立臨時體驗專區,用周期性的體驗去網羅線下的顧客資源,同時也把自身的顧客資源指向性地引到商場,二者合力實現顧客的倍增。用合作的視角看商業。基於這種意識,才能避免“心中有敵,處處是敵”,從而做到“心中無敵,則無敵於天下”,隨處都有合作的機會,也就可以輕而易舉落地。由此,我們看到,萬達為什麽熱衷於做電商,除了受到電商蓬勃發展的態勢影響,更重要的是,萬達廣場統領的線下消費商圈和資源,有太多潛力可挖。優品良倉為什麽要在優質商圈建電商體驗中心,供電商落地。都是為線下消費商圈的巨大資源吧。一旦形成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消費閉環,就能夠爆發更大的市場能量。

電商是傳統業態的新機會

同樣,傳統業態也是如此,當年日本規模最大的連鎖商店的7-11也是備受互聯網的沖擊,一度將電商視為其最大的威脅。但是,很快他們轉變了思維擁抱電商得以長足發展。電商的浪潮已經來臨,並且誰也阻止不了,索性不如擁抱變化,積極轉型。融入線上下線合作的O2O大軍,各展其優勢開創未來新商業。 

基於這種雙向意識,無論是電商還是傳統零售業,關註的焦點不應該是誰取代誰,而應是如何整合線上線下資源,相互吸引和展開合作。通過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行業,提升效率和價值;通過傳統行業提供便利,增強體驗和信賴,實現有機融合,創造共贏發展格局。到那時,發展局面也許不是馬雲預言的“基本取代”,也不是王健林預言的“都能活”,而會是“活得都很好”。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leehone,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觀點及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得授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