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從天堂到地獄 上市公司祭出四大自救法寶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2450.html

從天堂到地獄 上市公司祭出四大自救法寶

一財網 王娟娟 2015-07-08 12:08:00

面對股價的“一瀉千里”,上市公司如坐針氈,出招自救自然勢在必行。

從最高5178點跌到最點3585點,千股”腰斬“,A股用了16個交易日讓國內上市公司體驗了一把什麽叫“從天堂到地獄”。面對股價的“一瀉千里”,上市公司如坐針氈,出招自救自然勢在必行。《第一財經日報》梳理發現,在上市公司轟轟烈烈的自救路上,以下四招雖然效果各不相同,但最被上市公司青睞,招招可數。

第一招:集體發倡議

所謂知易行難,“表決心”一直是最快最簡單的方式,尤其面對股價急跌,上市公司都流行集體出來想先喊一嗓子。

7月8日,全面救市的第三個交易日,深證、江蘇、內蒙古等各地的上市公敵都借協會喊話要采取積極措施穩定股價。

而在此之前,7月3日,創業板首批28家上市企業的實際控制人最先發出四點倡議:加強投資者溝通,消除投資者誤解,樹立市場信心;積極采取有效手段維護維護創業板市場穩定,維護資本市場繁榮;在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內,積極采用回購、增持、暫不減持等一切可能的措施,切實保護全體股東的利益;進一步提升公司經營管理水平,紮紮實實做好經營,搶抓經濟轉型機遇,用業績的成長回報投資者。

隨後4日,蘇寧雲商聯合中小板50家公司發維穩倡議書。倡議:1、積極采取回購、增持、暫不減持等措施,以實際行動維護市場穩定;2、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加強投資者關系管理,堅定投資者信心;3、強化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爭當做優做強的標桿;4、率先垂範,積極回報投資者,勇當踐行社會責任的排頭兵。而作為倡議書的牽頭者,張近東率先承諾,三年內大股東不減持蘇寧的股票。

同日,中關村上市公司協會也發行動倡議:大股東增持、公司回購、高管暫不減持。

第二招:我要增持

不少上市公司最先喊出的自救口號都是:我要增持。也確實有上市公司大股東“看不下去”、趁著股價低位抄進去了。

據《第一財經日報》不完全統計,暴跌至今,A股市場先後近190家上市公司獲得高管增持,其中,深市公司最多,有162家,滬市公司21家。凈增持金額合計約為33億元,凈增持股份2.16億股。

從行業看,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房地產業、非金屬礦物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醫藥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行業產業資本增持較多。

在這之中,南玻A獲增持市值最大,為11.85億元。交大昂立、永新股份、中葡股份、博聞科技、香雪制藥、長園集團、衛星石化、新洋豐、易事特、九州通、飛馬國際等11家公司增持市值均超過1億元。

康恩貝的增持則是這些公司中最為賣力的。公開資料顯示,康恩貝已發起4輪增持。從6月29日至7月2日,實際控制人胡季強、管理層、全資子公司貴州拜特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麟分別增持110萬股、47.75萬股、100萬股。

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機構人士均認為,上市公司股東此時拿錢增持根本目的就是穩定股價。“短期的反複下跌,無論是對機構、散戶還是上市公司都是不利的,尤其上市公司,有些公司還做了股份質押,沒有公司會料到股價會跌這麽慘。”一私募高管如是稱。

該給高管認為,目前的市場局面下,很多機構、散戶、上市公司都在一條利益鏈上,很大程度上都處於深套之中,都會希望上市公司股價能有機會爬起來。

第三招:回購加“特技”

增持“藥效”不夠,上市公司祭出主動回購,希望給股價加”特技“。

數據顯示,在A股暴跌的6月,也是上市公司購家數最多的一個月,其中萬科A上百億的回購計劃是迄今上市公司推出回購計劃中規模最大的;緊跟其後的是美的集團、TCL集團、中國建築、證通電子、宇通客車等。

7月6日開盤前,萬科A發布公告稱,鑒於近期A股股票市場大幅震蕩,為保護投資者利益,董事會決議提交股東大會審議回購公司A股股份的方案。

此前,TCL集團7月1日晚也公布了三年內(2015年至2017年)回購股份的長效機制。其中,首期擬拿出7.95億元的自有資金,在6個月內,在深交所以集中競價方式,回購TCL集團的股份,回購的股價上限為10.05元。

無獨有偶,6月27日,美的集團公布了首期回購部分社會公眾股份的預案。根據其去年8月制定的股份回購計劃的長效機制(2014年~2016年),美的集團擬通過深交所系統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股份,回購股份將予以註銷,從而減少公司的註冊資本,並提升每股收益水平。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和增持一樣,上市公司回購公司股票,目前第一原因就是為了自救,為了股價。“如果不救市會出現恐慌式拋售,回購和增持一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股價進一步下跌,也表明公司股價被低估。”楊德龍還認為,回購也表達了上市公司的態度——對資本市場和公司的前景包郵信心,尤其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

終極大招:停牌

在本輪上市公司的自救葵花寶典中,前述三招似乎都難以起到強心劑的作用,上市公司股價該跌還跌。面對這樣的格局,愈來愈多的上市公司只能祭出“消極停牌”,妄圖求個避風港。

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7日收盤,滬深兩市A股共計787家上市公司處於停牌狀態,約占兩市上市公司總量的28%,其中多數為創業板和中小板。其中,7日午間,滬深兩市有23家企業宣布臨時停牌,分別屬於醫藥、環保、機械裝備等各行業。

7月7日晚間,滬深兩市再有200多家上市公司發布停牌公告,總數量達到千家左右,兩市停牌股票近三成,數量之多在中國證券史上前所未有。

而上市公司發布的停牌原因,大部分是“擬籌劃重大事項”或“重大資產重組事宜”,有小部分則是“關於籌劃員工持股計劃”或“未披露過交易異常波動公告”等。

有投資者調侃,此時停牌的上市公司,都已成為“業界良心”,並呼籲未停牌的上市公司“火速停牌”。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3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