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說”,“豪爽”,“有戰略眼光”。這是乳業圈對郭本恒的印象,他剛剛辭去幹了8年的光明乳業總裁職務。
1996年,郭本恒放棄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院長的職位,坐車火車從哈爾濱來到上海,當時面試他的是有“乳業鐵娘子”之稱的王佳芬。“半年以後見,如果不行我走人。”郭本恒當時這麽回答面試官。
此後,他在光明一幹就是19年,從當初管6個人的乳品培訓中心主任,直到接任王佳芬成為光明乳業新舵手。2007年“衰勢”接班的他,在隨後的八年時間里突破“三重門”,帶著光明尋找“光明”,終於在2011年實現百億目標。
從“聚焦新鮮”到“聚焦乳業”,再到如今國際化,光明乳業曾試圖走自己的路,但後來不得不跟著別人走。那麽,離開郭本恒的光明,今後怎麽走,又會走向哪里?
8年任期突破“三重門”
接任光明乳業總裁之前,郭本恒一直在跟著王佳芬“打天下”,期間作為產品部經理,他開發了很多新品,但在他上任總裁後卻不得不忍痛割愛。
這也是2007年前後光明乳業戰略乾坤大挪移的一個縮影。跟著鐵娘子,更多需要的是執行,而當郭本恒親自掌舵後,他面臨的則是更多的考驗。
上任伊始,他就迎來了第一次不能輸的挑戰,即合作多年的達能另覓新歡,並帶走了年銷售額2個億的明顯產品“碧悠”。這對於當時全軍士氣低迷的光明而言,猶如失去了精神支柱,尤其是公司團隊上下還對這位技術型領導心存疑慮:他是否懂營銷?
2007年3月,光明推出一款包裝與碧悠相似但菌種是自主研發的新品——暢優。趁著達能帶走碧悠,因生產基地尚無著落還處於斷檔期,郭本恒要求經銷商20天內將暢優鋪向每一個角落,當然他也給經銷商承諾:銷售增長率越高,折扣越多。
到年底,暢優賣了2億多,2009年,賣了5個多億。
時至今日,跟郭本恒有過接觸的乳業人士介紹,“他思維敏捷,愛說但更能做,更難得的是一位知識性專才卻有企業家魄力。”對此,郭本恒曾對外稱,一個厲害的領導者,絕對不能跟著群眾的想法走。“他們想得都很短,你跟著他走你就死路一條。”
事實上,在國企且還是上市公司,一把手要想有自己的堅持,還真不是容易的。而這也是郭本恒在光明面臨的第二大挑戰。
尤其是王佳芬制定的戰略是:發力低溫產品+全國化。郭本恒接任後,把全國十幾個省縮減成五個地區部,並設計了先收縮後擴張的路,即先紮根上海,再取華東,然後再造“第二華東”,繼而全國“一片光明”。
有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稱,郭上任後,光明從王佳芬以前在全國收購的那些企業中迅速撤離,收縮至華東大本營。這在當時業內看來是極其果敢的行為。
如今看來,他做的這個決定也是理性的,要知道當時伊利、蒙牛正在靠常溫奶打天下,雖然光明以低溫產品推進全國化看起來是差異化策略,但是消費者產品培育卻需要長時間去做,且低溫產品需要配套奶源和人力物力,這種巨大投入對於當時光明來說是很難持續的。
對於郭本恒來說,他在光明面臨的第三大挑戰就是如何說服董事會。當他們都已經形成了慣性思維,那麽,郭的每一次創新都會面臨著質疑。
董事會當時認為“新鮮”是行業發展趨勢,而“常溫”沒有未來。在郭本恒看來,“現在常溫奶還沒有滅亡,而且方興未艾,你們為什麽不去順應?”他認為,丟掉常溫奶市場,對光明來說,並不是戰略錯誤,而是戰術上的失敗。
即便到今天,液態奶市場主流產品依然是常溫奶,雖然近兩年來國內關於發展巴氏奶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受制於奶源和冷鏈配送以及消費者意識等因素,低溫奶發展依舊緩慢。
全國“一片光明”還有多遠
一紙人事調整公告過後,本報記者從業界和輿論中聽到最多的詞是“突然”。
正常情況下,郭本恒這個級別的公司高層應該在60歲退休,而他今年才52歲。另外,他最新一屆總裁任期應該到2016年4月19日,提前10個月卸任,並且只提到“個人原因”,實在無法消除外界的困惑。
值得關註的是光明乳業6月9日才剛剛複牌,停牌三個月,主要是在籌備90億元定增計劃。根據公告,募資中的68.73億元用於收購Bright Food Singapore Investment 100%股權,從而間接持有以色列乳業公司TNUVA 76.7%股權,其余補充流動資金。
這也是光明國際化進程中重要一次跨越。公司表示,以色列是農牧業技術非常發達的國家,TNUVA作為以色列最大的食品公司,雙方的合作可以互換優勢資源,在產品創新、技術研發、牧業科技合作等方面取得雙贏結果。
其實,在光明戰略收縮、以退為進的這幾年,並非向外界有些分析所說的“甘心被動防守”,光明的戰略一直沒有停止創新。2010年,光明幾經周折終於收購新西蘭新萊特公司,從並購到生產,新萊特當年就實現了扭虧為盈,三年後在當地成功上市。
但收購新萊特並非光明的資本運作,布局海外奶源才是其主要意圖。2012年8月在杭州召開的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第18次年會上,郭本恒說,“中國乳品工業水平應該說是世界最高水平,我們唯一的差距就在於奶源。”
光明收購新萊特,也是國內乳企第一次“出海”,隨後越來越多企業走出去,到新西蘭、愛爾蘭布局奶源。
不過,不管到哪兒折騰,終究還要靠中國市場來銷售產品。根據光明乳業財報,2011年突破百億目標後,2012~2014年營收分別為137.75億元、162.91億元和203.85億元,均呈現兩位數增長。
光明方面介紹,2014年,公司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明星產品為核心,以渠道開拓為主要手段,實現鮮奶、酸奶、常溫酸奶等明星產品的較快發展。其中莫斯利安常溫酸奶實現銷售收入59.6億元,同比增長85%;優倍鮮奶實現銷售收入11.6億元,同比增長29%;暢優系列產品實現銷售收入14.1億元,同比增長18%。
此前三年,莫斯利安常溫酸奶也是一路高歌猛進,銷售收入同比增長分別為350%、123%、106.5%。值得一提的是,莫利斯安2009推向市場的第一個月銷售過千萬元,當年銷售就達到1.6億元。
郭本恒曾說,這個產品將來(年銷售)要沖破10個億。顯然,神話締造者也低估了這個爆款的爆發力。
當光明正在向全國“一片光明”目標邁進的時候,掌舵者突然宣布離去,這艘巨輪會因為這個人事調整而改變方向嗎?
對此,乳業人士看法不一。一位曾與郭本恒的學生做過同事的某區域乳企負責人介紹,因為在乳業圈弟子眾多,且這幾年在光明幹得不錯,郭本恒在公司內部和業界都很有威望。
另有多位乳業專家分析稱,目前正處於乳業發展的關鍵期,這麽大的企業的掌舵者突然辭職,且外界猜測紛紛,可能會在短期給公司帶來一定影響。但也有長期關註中國乳業的分析人士稱,對於國企而言,換帥影響不大,離開誰都一樣轉。
對於接任者以及光明未來走向,光明集團相關負責人並沒有向本報記者回應更多,只表示“目前還沒定,具體人選需要由集團黨委考慮。”
截至6月26日收盤,光明乳業報收20.34元,跌幅為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