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清華”真的只靠智商嗎?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734

2014年8月27日,北京,清華大學迎來2014級新生入學報到。 (東方IC/圖)

愛因斯坦智商高達160、莫紮特165、達芬奇230、歌德310、美國歷任總統智商也在140以上....難道智商高的人才能有成就?

“知道”(微信號:nz_zhidao)為你解密“上清華”真的只靠智商嗎?

近日,“考上清華靠的是智商”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某教授對清華500個學生家庭的家庭教育深入調查發現:這些孩子考上清華核心原因不是家庭背景、個人努力程度等,而是他們平均智商在129-131。“考上清華不在於努力,而在於智商。大家要承認個體差別。這樣才能實現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該教授的說法受到了大多數人的質疑。長江教育研究院孤煙直認為,中國上億青少年中智商超過129的有數以十萬百萬計,但清華大學每年本科新生只有3800多人,那麽數十萬智商超過129的孩子中,為什麽只有3800多智商超過129的學生考上了清華?

有網友稱,“好的資源、家庭背景都在城市,難道農村的孩子智商比城市的差?教育發展不平衡導致高智商也變低智商了。”“這種智商劃分言論容易讓人聯想起希特勒的種族優劣論。”當然,也有人認為“上清華靠智商”只是說出了教育常識。

那麽,智商到底是什麽鬼?“上清華”真的只靠智商嗎?

智商測試靠譜嗎?

首先,要搞清楚智商的定義。按照維基百科上的解釋,“智商”為現存智商測試的結果,卻不包括尚未得到量化方法的智力量化結果。

而智力,目前被主流心理學界廣泛認同的定義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

現實生活中,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商來衡量,但智商不等於智力。

如今測量智商的方法多種多樣,以韋氏智商測試為例,測試分為四大塊:語言能力、空間思維能力、工作記憶和處理速度。但當這四項能力之間的差異過大時,智商分數這個數字就失去意義了。此外,測量出來的智商分數,實際上存在一個95%的置信區間。這意味著,每個人的實際智商很可能是跨越兩個分區的,智商分數高了或低了幾分並沒有什麽實際的區別。

值得一提的是,智力測驗的流行最初源於征兵。一戰時,參軍人數過多,美國招募人員急需一種測量方法來篩選出能更快在訓練中接受技能的學員。由於智商測試在征兵過程中的大範圍使用,使得民眾接受了這樣一種觀點:智商測驗可以根據領導能力和其它社會特性來區分不同的人,這個方法是經濟的、民主的,由此可區分哪些人能從教育中獲得更多效益而哪些人不能。於是智力測驗便大範圍被學校和工廠所使用。

近代的智力理論中,許多心理學家都提出了超越傳統智商測量範圍的一些智力因素。也就是說,智商測試因為其局限性,並不能涵蓋一個人智力的所有方面,許多和智力有關的因素在測試中被忽略了。目前的智商測試使用了心理測量學中的因素分析法來找出智力的各個維度,許多心理學家提出了不同的維度劃分,其中許多維度仍缺乏科學的測量指標,仍有許多未被發現的智力因素。

(新華社/圖)

誰在決定智力的高低?

可見,智商測量的可靠性尚在摸索中。“考上清華不在於努力,而在於智商”這一言論未免過於片面。但無可否認的是,智商高對於一個人的成功至關重要。這里有一套關於智商比較有意思的數據,供大家參考:

愛因斯坦智商高達160、莫紮特165、達芬奇230、歌德310、美國歷任總統智商也在140以上....難道智商高的人才能有成就?是的,智商高的人總能輕易考高分上名校。但也有人認為,智商不高的人仍然可以通過後天努力提高智力,從而考上清華北大。

這里涉及了一個爭議性很大的問題:智力的差別是源於先天基因還是後天發展條件?

據明尼蘇達雙胞胎實驗結果表明,不同家庭條件下養大的同卵雙胞胎,到四十來歲的時候幸福度、成就均相差不大,這似乎證明了智力高低先天因素占主導,人類不可能通過後天的努力提高智力,智力只是由基因決定的。

但在2008年的一項研究中,現任教於馬里蘭大學的蘇珊·賈基和馬丁·布施庫爾發現,對於練習過一款叫N-back遊戲的年輕人而言,其“液態智力”可以得到改善。也就是說,玩這款遊戲,可以讓人變得更聰明。

這款讓人記住黑貓出現位置的遊戲看似簡單,卻能鍛煉你操控頭裝載信息的能力——把數字加減,用相反的順序排列,或從高到低排列,無形中提高了人類最基本的認知技能,即“工作記憶”。人類了解一個比喻或類比依賴於“工作記憶”,而這種工作著的記憶,對應著人類的液態智力。

心理學家一直認為智力具有兩種形態:晶態智力和液態智力。晶態智力是由存儲的信息和技能知識形成的寶庫,隨年齡而增長;而液態智力,指解決問題,學習和認清事物本質的能力,液態智力很早就被認為在成年早期抵達峰值,隨後逐漸下滑,且一直被認為不會受到訓練的影響。

但在過去的三十年里,研究人員在了解“工作記憶”如何工作這個問題上獲得顯著進展。他們開發出多種敏感測試來衡量它,並確定了它與液態智力的關系。在2008年,賈基把其中一個工作記憶的測試轉變成為一個訓練來增強工作記憶,像是測試身體技能的方法同時可以用於增強體能一樣。如果把註意力和工作記憶看成是大腦的心血管功能,通過訓練兩者,即可增強基本認知能力,即液態智力。 賈基的訓練方法主要通過高強度、多方式地鍛煉“工作記憶”來刺激“液態智力”。

與其他測試不同的是,賈基的研究進一步顯示,訓練的成果能被轉移到其他與原本訓練毫不相幹的測試中。自這份研究報告出版以來,其他學者不僅在小學生,還在學齡前兒童、大學生甚至老年人身上取得了類似的研究成果。

不過,該研究也遭到了其他學者的質疑。喬治亞理工學院心理學系首席智力研究員恩格爾表示,“液態智力不是從文化派生而來,它幾乎就是受基因驅動的那部分智力。一些大腦部件對於這種智力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例如,前額葉皮層對於控制註意力尤為重要。多年來出現過數百項旨在增強智力的嘗試,但幾乎沒有成功的。”

神經學家阿德里安·歐文與英國廣播公司(BBC)電視節目《理論大爆炸》合作完成的一項試驗顯示,參與“提升大腦”軟件的在線項目測試的11430人中,大多數人接受過培訓後,在該培訓項目上的認知表現有改善,但並沒有發現改善效應轉移至未受訓任務的現象,即使這些任務都與認知密切相關。在此,通過改善工作記憶來改善液態智力的方法受到了質疑。

培養思維習慣能提高智力嗎?

目前,科學界主流認為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都對智力產生影響。《科學雜誌》2011年刊登了“What Does IQ Really Measure”一文,得到的結論是,智商測驗得高分有兩個因素:智商高;有動力取得高分,即獲得成功的意願。

盡管明尼蘇達雙胞胎實驗表明智力具有固定的遺傳成分,但至20-50%智商的改變源於其他因素。智力的遺傳因素影響程度甚至遠遠低於控制眼睛顏色的基因,而更像是影響體重和身高的相互作用的複雜基因。身高在很大程度上由遺傳決定的,但存在著如營養等影響身高的強大因素。更值得一提的是,得益於獲得教育和技術機會的不斷拓展,人類的智商平均值在一個世紀內穩步提升,這種現象被稱為弗林效應(Flynn Effect)。

有“最後的通才”美譽的數學家龐加萊,童年時因為運動不協調、經常得病,所以很多時間都用來讀書。成年後的他參加比奈的智商測試,發現分數低得像低能兒。但卻最後成為了被公認是19世紀後四分之一和二十世紀初的領袖數學家,是對於數學和它的應用具有全面知識的最後一個人。

其中奧妙何在?其實也沒有什麽奧秘,就是因為龐加萊的視力很差,主要靠聽轉化為想象的方式來理解,這種從小到大的訓練使他具有極強的直觀思維能力。他總能“看到”抽象概念所表述的“東西”,並習慣以圖形即幾何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充分利用數學直觀,再加上遠超於常人的計算量,他才得以成為普通人難以企及的數學“天才”。

《科學美國人》雜誌曾提過5個提高智商的方法則:Seek Novelty(尋找新奇領域),Challenge urself(自我挑戰),think creatively(創造性思考),do things the hard way(不走尋常路),network(社交)。

至此,我們至少可以肯定一點,上述所說的觀察或者提高智力的實驗和研究方法均有一個共同點:從小訓練你的思維習慣。智商僅是外在表現結果,而智力的高低根本在於思維習慣的差異。

簡而言之,提高智力的秘密 =從小找事+自討苦吃+騷擾別人。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考上清華北大,智商不高不要緊,只要後天努力一點,還是有機會的。

請記住,我叫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南方周末每日網絡專稿。

要嚴肅,有知識;要八卦,有內幕。每天一篇,無需翻墻,盡享你想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我們只想,讓知道成為一種享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