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港股投資7年心路:一個老兵遭遇的教訓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00

本帖最後由 鹿愚 於 2015-5-13 08:43 編輯

港股投資7年心路:一個老兵遭遇的教訓
作者:銳角


A、H股之間的巨大差異使無數內地投資人前僕後繼,或出師不利,或折戟不前,或斬獲甚豐。本文作者在07年本想搭乘港股直通車東風而進入港股市場,不曾想期間經歷了斷崖式暴跌、價值投資陷阱、鹹魚翻身等種種,重新回味梳理,有經驗可參考,有教訓可汲取。本期港股那點事先分享作者投資中遇到的各種陷阱和教訓,下期再分享作者的成功經驗,供大家參考。


搭乘港股直通車一場空


2007年8月中旬,國家外匯管理局宣布要開通港股直通車的消息,剛剛經歷了A股市場罕見大牛市的大量民間資本情緒高昂的通過各種渠道闖了出去,這也許是中國資本市場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資本跨境流動。從2007年9月到2007年11月初的那兩個月,或許是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股價走勢第一次A股化的時期。甚至很多年輕的QDII基金經理一邊叫囂著要爭奪國企的定價權,一邊感嘆著在香港隨便買什麽股票似乎都便宜。而其他殺向香港市場的內地資金,也在瘋狂地享受淘到“便宜貨”的成就感。


當時我覺得上證綜指四五千點下的A股真的太貴了。正逢國家宣布要在天津搞直通車試點,便開始對相比A股要便宜很多的港股開始了研究。最初選中的股票是中航科工和上海複旦,當時中航科工1.5港元,上海複旦0.9港元,實在便宜!沖動之下我找了家內地券商在香港的子公司開了戶,打了錢,開始了港股投資歷程。


滿倉買進的中航科工平均成本才1.6港元。當時正值A股市場的中國船舶創下300元歷史天價,又恰逢中國的大飛機項目重新啟動,軍工產業里一些個股被看好成為下一個中國船舶,我想起了索羅斯和羅傑斯上世紀70年代成功投資軍工股在熊市里獲利幾十倍的案例,期待中航科工會成為中國的洛克希德馬丁(那時中航科工持有的四家子公司東安、哈飛、昌河、洪都的股權市值是香港上市母公司市值的2倍)。


2007年底,恒指突破30000點後開始見頂回落,當日下跌超過千點。而那天,中航科工繼續逆勢大漲,創下了2.6元的新高。那天看著慘跌的恒指,和自己賬戶里堅挺的中航科工,豪氣滿懷。不過好景不長,中航科工也同樣步入了調整趨勢。


短暫的狂歡過後是苦澀的回憶,最終沒能成行的港股直通車,變成了外資機構掠奪內地投資者的“運鈔車”,在港的外資們借勢狠狠收拾了國內無知無畏的“傻錢”們。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全球進入了金融危機,香港恒指暴跌。期間,沒有業績支撐的題材股,相比業績優良、派息率穩定的藍籌股,總是跌起來更快。當時中航科工由於業績虧損,在2008年秋天雷曼事件爆發、全球股市尋底時,最低竟然跌到了0.4港元。不單如此,其他國企股和香港的中小市值個股同樣跌得很慘,股價跌去90%以上的比比皆是。如0.3港元的上海複旦、0.6港元的創業環保、0.5港元的錦江酒店、0.5港元的上海集優、1港元的長城汽車、0.4港元的海爾電器、0.2港元的吉利汽車、0.1港元的中芯國際等等,但很多之後幾年大漲10倍甚至30倍以上的牛股就此也誕生了。


那是一段讓人絕望的日子,2007年底時的群情亢奮和2008年底的哀鴻遍野形成了劇烈的反差,讓人覺得恍如隔世。因為沒有漲跌幅限制,港股跌幅遠遠大於A股。2008年底的港股市場,讓人仿佛又穿越回到了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時,多少人一場夢醒之後才會感到10年股市其實就是一場空。


相比A股市場那種溫水煮青蛙式的、歷時幾年、經歷過一波一波的反彈後,不斷創下新低的緩慢下跌,港股市場那種簡單粗暴、一步到位式的快速崩跌,的確讓人感覺措手不及。中航科工在整個2008年上半年股價總體還是在1.2-1.5港元之間波動,我還期待著有機會能在未來市場轉好時獲得利潤。但9月雷曼事件爆發,港股徹底崩盤,從9月9日到10月28日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中航科工迅速暴跌到0.4港元。我當時基本上被跌傻了,根本忘了止損該怎麽操作,也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什麽是金融危機,和投資人陷在金融危機中是怎樣的真實感受。幸好曾經有過2001年那場期銅的爆倉經歷,讓我那脆弱的小心臟能勉強扛住了2008年那場令人撕心裂肺的暴跌。


那時還有一個深切的感受就是,我們這些喜歡買中低價港股的內地投資人,買的不是股票,而是和當時A股權證那樣的波動性極大的投機工具。區別只是權證是有到期日的,而港股這些中、小市值的股票沒有明確的到期日而已。2008年底港股最後暴跌時,很多股票在暴挫後快速反彈的幅度更是印證了這些中、小市值個股在市場大幅波動時的權證屬性。當時在港上市的中型央企中國建材,2007年最高價是38港元,雷曼事件時最低跌破了1.5港元;之後兩周內,股價迅速反彈到了6港元以上。2008年金融危機的巔峰時刻讓無數投機高手在這個時點獲取了豐厚利潤,但無數在港股直通車消息刺激下湧入香港市場的普通投資者,很大部分卻都成了這個市場上的累累白骨。


Tenbager可遇不可求


2009年初,各國政府聯合救市,全球股市一起大反彈。中國政府更是推出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惠及了港股市場。很多2008年跌殘了的個股都開始快速反彈,中航科工也很快反彈到了1.2港元。心有余悸的我,按照A股市場那麽多年的經驗,認定其股價要有深幅回調。因此,就在1.2港元左右賣出了中航科工,一半倉位買入了0.6港元的中國軟件國際,一半倉位買進了0.8港元的上海電氣集團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上海集優。


2009年3月的某天,我去淮海路上海香港廣場拜訪一個朋友。當時香港廣場正好還在改造,只看到鐵皮上油漆噴著幾個大字,香港上市公司麗豐控股,代碼01125。我那個朋友正好是香港廣場的項目經理,他告訴我,自從新加坡著名開發商凱德置地戰略性入股麗豐控股之後,凱德置地派來的管理人員主導了香港廣場的這次改造;首先就是清理掉臟亂差的電腦城;之後又在香港廣場北樓引入APPLE的專賣店,南樓則引入Tiffany、Cartier等幾十家世界知名奢侈品牌,香港廣場的業態將徹底改變。他還和我講了商業地產業態對物業價值的影響等等,我很認同這些世界級品牌的入駐,會顯著提升香港廣場的物業估值這個事實。


當時麗豐控股的股價才0.09港元,總市值才7億多港元,不到改造後香港廣場一棟樓的價值。由於香港地產股都是按照公允價值計算凈資產的,所以當時麗豐控股的每股凈資產高達0.8港元。我那時真的覺得發現寶了,雖然香港這類仙股中老千股很多,而麗豐控股的控股股東麗新系林家在香港資本市場的口碑確實不咋地,但老千股常用的合股行徑似乎沒怎麽幹過;況且凱德置地這樣的知名集團戰略性入股後,我判斷麗新系應該更不會搞那種下三濫招數,何況凱德置地的入股成本是0.4港元,處在深套中啊!我興奮得一夜沒睡好,趁反彈出掉了上海集優,0.09港元前後分批買入了麗豐控股。


臺風來了,母豬都會飛上天,2009年春的估值修複行情是真的好做。我買入麗豐控股後沒多久,股價就開始大漲,一個月內,股價最高就到達了0.27元。考慮到它的高凈資產,而且麗豐控股不同於麗新系旗下其他企業,它的資產和項目全部都在內地,主要集中在廣州和上海,物業升值潛力很大。在4萬億政策刺激下,房地產行業快速複蘇,它當年只有5倍的PE,而另一地產股合生創展,曾經在2004年到2005年間,因為超低PE、超低PB、以及持續大幅增長而一年漲10倍。我那時覺得麗豐控股說不定也會出現類似的機會,希望等待它成為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只tenbager股,最後傻乎乎的拿了一年,發現企業雖然業績增長,但連一分錢紅利都不給,才在2010年春以0.24元賣了,喪失了一年的時間成本(幸好賣了,2011年該股低價高比例配股,股價又跌回0.12港元)。這就是一例價值投資陷阱的案例。


若幹年後,我看到私募基金大佬重陽投資的裘國根先生的一段觀點,他講tenbager股票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只股票在上漲5倍甚至10倍的過程中充滿了不確定性,並且容易受各種內外部因素的影響,很容易使得上升趨勢夭折。普通投資人不應該去追求tenbager,而應該去追求一只比較有把握的股票相對確定的50%或者100%的升幅。可惜當時我不懂這個觀點,耗費了很大的時間成本去等麗豐控股更大的漲幅,之後用了幾年時間,我才在市場的波折中慢慢領悟這個觀點。


的確,相對而言,如果你對某家公司研究得比較透,對趨勢也比較確定,賺到當中確定性很高的某段利潤是大概率事件。但是,過了某個漲幅之後股價的走勢,已經不在我們最初所謂的確定性里面了。這個時候如果繼續持股,其實就是很危險的賭博行為,隨著企業基本面、時間、外部環境等各方面情況的變化,不確定性在呈現幾何級數的累加,投資人繼續贏利的概率直線下降。如裘先生這樣的機構投資人,擁有一批調研能力很強的研究人員,尚且對很多投資標的的長期發展趨勢無法把握,更何況大多數無法擁有這些專業優勢的普通投資人呢?與其去追尋一個tenbager的遙遠夢想,不如去認真尋找一段比較確定的投資機會,哪怕每段只有30%,甚至更少!我相信每個投資人都會碰到屬於自己確定性很高的投資機會,把握住了,才比什麽都重要。這樣的操作,現在看來也更容易規避那些所謂的價值陷阱。


當時我的另一只股票是0.6港元買進的中國軟件國際,買進的邏輯很簡單,它和A股的中國軟件都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的子公司,主營業務也差不多。2009年3月,中國軟件在A股市場暴漲了3倍,股價漲到30多元。而中國軟件國際才幾毛錢,我覺得很便宜,就買進持有了半倉。一直持有到了2010年3月,中軟國際股價開始大漲,突破1.5港元,之後陸續出掉。我其實並沒有對其業務有太深入的研究,純粹是因為和A股的比價效應差距太大而選擇的標的。這種純A股式思維的選股方式在2009年的大反彈行情中的確行之有效,但在之後的港股選股操作中也讓我吃了大虧。


又一價值陷阱案例


2010年3月,相繼清倉中軟國際和麗豐控股後,我發現自己的賬戶經歷了從2007年初到港股市場一個月賬面浮盈50%,到2008年最慘的時候賬面本金浮虧70%,再到2010年3月盈利超過80%(按照2007年入市的本金計算)。我不由有點小得意,但同時發現,中航科工竟然在中央政府大力扶持軍工產業的政策指引下不知不覺已經漲到了4港元。換而言之,如果我一直持有中航科工,不來回折騰的話,當時賬戶總贏利能超過120%。


我忘記了,投資是需要休養生息的,反彈了一年多的恒指也該有調整了。當然,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當時人民幣還在不斷的升值,港幣一直跟隨美元在貶值,而我那時還並沒有放棄港股市場投資的打算,每天睡覺都會感覺第二天醒來自己的錢又變少了。那種奇怪心理暗示,一種非常迫切的想要繼續擴大勝利戰果的心理,讓我又一次在港股市場之後的調整市道里,陷入了新一輪的虧損怪圈。


我急切尋找下一個合適的投資標的。當時正好廣汽集團吸收合並駿威汽車,我覺得機會不錯,在最後停牌前,短線投機了一把,又賺了8%左右,信心更足。到了4月底,會德豐擬13港元私有化會德豐地產,較會德豐地產停牌前溢價了144%。會德豐地產複牌後,股價立馬飆升到12.52港元收盤,當日上漲135%。


我當時意識到,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很多香港上市公司在股價遠遠低於凈資產後,控股股東經常會使用私有化的方式來實現股東價值,1998年金融危機後很多香港上市公司就經常這麽做,甚至李嘉誠也不例外。而2009年港股市場反彈過程中,已經有鱷魚恤、華潤微電子等多家上市公司大股東啟動了私有化方案。


根據這個思路,我找到了一家上市公司中國地產。這家公司剛公布2009年年報,按照香港的會計準則,是可以計算房地產物業的增值部分進每股收益的。按照這個計算標準,該公司2009年的年報利潤竟然是每股收益5港元多,每股凈資產15港元,按照當時2.5港元不到的交易價格,PE竟然只有0.5倍、PB0.16倍,簡直低得讓我無法相信。不過有了麗豐控股成功投機的經歷,我還是相信會有天下掉餡餅的好事。


當然,我也研究了一下該公司的過往歷史,公司老板為臺灣地區地產商汪世忠,常年在中國內地發展,擅長資本運作。2003年曾經低價私有化旗下三家上市公司,但是小股東卻無法享受相關收益。而2010年,中國地產集團旗下的另一個大型項目上海靜安協和城也公告要進入建設後期。我實地考察過幾次,工地很安靜,工人開工不是很積極,項目施工進度看上去很慢。相關資料顯示,該項目地皮汪世忠在1992年就已經拿下了,一直拖到2007年,汪世忠借之前的項目上海康城出色的銷售利潤,把旗下原來私有化的地產業務重新包裝上市後,才在15年後再次啟動建設靜安協和城項目。


中國地產雖然上市後賬面利潤很高,但一直沒有給股東任何的分紅。而且靜安協和城項目進展緩慢,開發商很明顯有捂地的嫌疑。不過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能擁有那麽大一塊的地皮建造項目的開發商,幾乎也就中國地產一家,整個項目的價值的確遠高於中國地產股票的總市值。而且中國地產大股東持股在70%以上,該公司被私有化的概率似乎真的很高。


也許是短線的運氣用完了,該股在我買入後就進入了調整期,股價很快下跌了10%。而這時由於2009年及2010年上半年房價漲幅非常大,政府開始在各大城市推出限購措施。我感覺對高端房地產這塊會有影響,而且我一直對投資民企上市公司,尤其是有歷史劣跡的民營企業更是顧慮重重。因此,我選擇了止損操作。


現在回過頭來審視麗豐控股、中國地產這類控股老板在資本市場口碑不佳的上市公司,雖然凈資產和每股收益很靚麗,但是從不分紅,還經常做些對小股東不利的資本運作。這種公司在香港資本市場,屬於典型的價值陷阱類公司。在價格超跌之後短期有催化劑支持的情況下,如我當初買麗豐控股時,可以有短期的投機炒作機會,但是長期看,股價仍然長期處於0.2元以下。在沒有利好消息刺激的情況下,股價會一直保持很低迷的狀況,如中國地產,股價長期處於緩慢陰跌的狀態,現在已經低於2港元。雖然它的每股賬面凈資產值按照2013年度的年報已經達到了驚人的23.6港元,但依然無法刺激股價。


未能順時而動


這時,我一直關註的A+H股公司廣州藥業表現異常出色,我突然想到,不管是牛皮震蕩市或者熊市,醫藥類和消費類公司股價一直長期堅挺。相對而言,我認為醫藥行業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湧現出長期穩定上升趨勢的個股似乎更加容易。


正好港股醫藥類公司聯邦制藥股價大幅上漲,在2010年內連翻了6倍,氣勢逼人。而同時我發現這家公司經常和另一家內地著名的醫藥公司中國制藥(現更名石藥集團)行業比較相似,股價經常有聯動效應(又是做A股的習慣性思維)。而按照中國制藥2009年度(EPS0.6港元)和2010年半年度(EPS0.3港元)的業績,對應當時4港元左右的股價,動態市盈率只有6.5到7倍,PB才1倍左右。大股東石藥集團的背景也不錯,由國企改革而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董事長蔡東晨也是行業知名人物。我覺得這是個值得中期投機的標的,就在4港元左右全倉買入。


我當時對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並沒有進行特別深入的研究,只是感覺看上去不錯,這種思維讓我此後遭受了在港股市場上的又一次重大虧損。而此時,日歷已經翻到了2011年度,希臘政府的國債違約,吹響了歐債危機的警報聲,又一輪新的金融風暴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悄然逼近。


希臘的債務問題徹底惡化,開始拖累整個歐洲的經濟,也影響了一些中國對歐洲出口企業的業績。中國制藥當時主要盈利點就是維生素C原料藥,一個很重要的利潤來源是出口,尤其是歐洲市場,在過去那幾年增長比較快。


中國制藥在2011年初曾經有過一段短線上漲到5港元的時間,我憧憬它會走出像2010年聯邦制藥一樣的走勢。等到當年3月2010年年報公布,由於2010年下半年中國制藥業績大幅下滑,股價迅速下跌到我的成本價。我參考了它過往的優良業績和穩定派息,認為即使如此,也能保持0.3港元以上的每股收益、10到15倍的PE,這對醫藥股來說,足夠維系其估值了。但歐債危機讓中國制藥出口增長這塊受到了嚴重影響,而國內過去幾年由於維生素C原料藥價格的上漲,導致國內大小廠商一起進行擴產。根據數據,當時國內在建的,在2011和2012年陸續要投產維生素C生產線的產能,是2010年市場需求量的近一倍。嚴重的產能過剩危機逼近,而我還沈浸在這家公司過往的輝煌業績上。


之後半年,中國制藥股價開始了緩慢陰跌,股價腰斬,而2011年9月公布的中期業績報告,業績下降幅度遠遠超過我的預期,在全行業產能過剩、業內企業大打價格戰的競爭環境下,公司的基本面情況迅速惡化,我的判斷嚴重失誤。


我從中總結的教訓是,醫藥股里原料藥公司具有很強的化工股的屬性,業績波動非常大,和一般業績穩定的具有消費屬性的醫藥類公司性質不同。


而且,海外的投資機構和研究機構對這類大公司的關註度和研究覆蓋程度比較高,通常對其基本面的變化能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因此這類公司走勢,基本會提前反映其基本面的變化。


2011年註定是個多事之年,歐債危機愈演愈烈,而在2011年8月發生了中概股東南融通財務造假事件,美股中概股股價大面積雪崩。這也蔓延到了港股市場,很多科技類公司股價也開始大跌,業績的燙金開始慢慢剝落。


我當時一直比較關註幾家科技股:上海複旦、浪潮國際、中國軟件國際、長城科技。我在中國軟件國際上收獲頗豐,而浪潮國際那時和中軟國際股價走勢一直有可比性(又是做A股的習慣性思維)。


當時浪潮國際股價從最高1.4港元下跌到0.4港元以下,雖然業績大幅下降(後來虧損),但我想複制在中國軟件國際上的盈利模式(趁業績虧損買入,趁業績扭虧和大市反彈獲利),抄底浪潮國際。


在中國制藥股價前期破位套牢後從3港元多下跌到2港元,浪潮國際股價從0.4港元下跌到0.2港元的過程中,我開始做起了兩只股票之間的差價交易,持續做了4個多月。雖然最後兩只股票價格都腰斬了,但我的虧損額控制在了40%以內。


那又是一段痛苦的投資經歷,也讓我明白仔細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有多麽重要,而不是用A股市場那種純粹靠比價效應來選股。


在海外的成熟市場中,機構對所覆蓋的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研究得都很透徹,很少隨意地去跟風炒作一些短期虛無的概念。我想在浪潮國際上複制抄底成功的模式,這種A股市場比較有用的對低價題材股的抄底炒作在港股市場幾乎經常失效。投資者如果不對個股的基本面研究透徹,在跌勢中抄底經常容易抄進一批僵屍股。


(原文刊於《證券市場周刊》)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9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