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消费连锁的魅力
作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在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高度关注,也没有像现在这样爆发出勃勃生机。在中国改革的前20年,国人都忙于辛苦工作, 把中国变成世界工厂,近十年,随着中国逐渐拥有了世界最庞大的民间储蓄和外汇储备,国内消费潮也一浪高过一浪,中国人似乎还成了最有钱的消费群体,无论巴 黎的香榭丽舍大街还是香港的海港城,都有排队购买LV包的中国人身影。中国的消费时代才刚刚起步,从国际比较看,美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一直稳定在 68%,而中国由于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GDP增长,这一比例还从2005年的38.7%降到2009年的36.1%(图1)。在提振消费和内需的大趋势 下,消费将成为未来5-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与此同时,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中国已经迎来30年来的第三次消费结构升 级,消费主题从上世纪80年代的解决温饱、90年代的家电,发展到2000年以来的住房、汽车、教育和旅游。伴随这次升级,尤其是新生代日益成为消费的中 坚力量,消费的产品、内容和服务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已经发育成熟的连锁企业,正成为消费渠道的主流模式。从餐饮到酒店,从零售到百货,从医疗到教 育,连锁已经渗透到中国人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消费行业发展空间巨大,连锁模式易于快速复制又能抵抗经济周期,因此,投资消费连锁行业近年成 为PE界的时尚,歌力思、汉庭、俏江南、千禧之星,越来越多的公司获得了PE的投资,美邦、七天、湘鄂情、小肥羊,众多的公司成功实现IPO,为PE带来 了不菲的回报。根据ChinaVenture的统计,2005-2009年,中国消费连锁业共发生投资案例147起,涉及投资金额 42.08亿美元;同期在海内外IPO的消费连锁企业102家,募集金额共101.4亿美元。
横看成岭侧成峰:
关注潜藏的投资风险
然而,看起来很美的消费连锁模式,也存在不少 缺陷。2008年下半年以来,一些失败的投资案例相继出现:曾是国内最大服装销售连锁机构的ITAT四面楚歌;风光一时的PPG于2009年彻底关 门;FUN服饰的300家门店一夜之间全部关闭。如果投资互联网企业失败,也许能背回几台电脑;如果投资消费行业失败,也许背回来的只有一个曾经风光的品 牌,消费连锁的投资风险并不比互联网小。
表面上看,ITAT的失败在于经营模式有缺陷、扩张速度太快,PPG关门在于广告投入过度导致资金链断裂,FUN关闭在于经营不善,实际上,这些失败背后隐藏着消费连锁投资共有的风险点。
脆弱的品牌。消费连锁业门槛低、空间大、参与者多,既能快速复制也易于被对手模仿;良好品牌建立起来难,而负面消息却传播快、杀伤力大,在多米诺骨牌效 应下,消费连锁的品牌有其脆弱的一面,一旦品牌形象逆转,将对企业构成致命伤害。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价值149亿元的三鹿品牌消失于无形, 反而成为负资产。PPG倒闭后,其巨资打造的品牌在法院拍卖时却无人问津。2009年,围绕汪氏蜜蜂园发生的产品虚假宣传风波,也对其品牌构成了极大的伤 害。
不可靠的规模。连锁最大的特点在于不断开店,形成规模效应,但这种规模往往并不可靠,如果产品、服务或资金、管理跟不上,规模扩张就会变 成成本扩张,从而使规模变成勒住企业的绳索。ITAT在发展高峰期,由于管理模式及收入不匹配,往往一边开店一边关店,或是这个月开店、下个月关店。究其 原因,一方面,规模与管理能力相关。连锁经营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对管理者的能力、持续投入的精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数家店发展到百家店、单个城市发展为 区域市场、单一产品发展为系列产品,其间面临的管理难度,决非随店面的增加而同比增加的,尤其是在扩张到30家店和过百家店时,往往都会碰到管理瓶颈,这 时就能体现出连锁店的管理水平所在。另一方面,规模与盈利能力相关。消费连锁类企业一般都是轻资产运营,但如果是太轻的资产与跑得太快的营销,虽然一度会 催生出惊人的扩张速度,但往往只有成长没有盈利,再好的故事也不能保证成功。因此,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盈利和管理能力作支持,规模并不可靠,往往一件小事 就能导致规模大幅缩水,甚至影响资金链,威胁企业的生存。深圳的铜锣湾百货就曾因为大连一家店拖欠电费,导致全国60多家门店关闭。即使是家电连锁巨头国 美,2009年也为了保持盈利而关闭100多家店面。
结构重组的成本。从业务结构看,消费连锁企业初期往往以个体工商户的方式注册运营,然 而,只有将多家个体店整合为公司制统一运作的企业,才具有投资价值。但在整合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一系列的法律安排,还会出现较大的重组成本和不确定性。重 组如果处理不当,甚至可能导致两个不良结果:一是本来赚钱的单店不盈利了,原因是重组后管理成本、税务成本、人力资源在内的直接成本上涨;二是本来运营不 错的单店品质下降,因为原有的管理体系发生了变化。从管理结构看,消费连锁企业初期多以家族管理为主,夫妻店很多,如果按照规范的治理结构运营,可能也会 产生额外的矛盾和冲突。真功夫2009年爆发的两位创始人管理权之争,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此外,很多早期的民营消费连锁店往往以现金销售为主,容易存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其经营管理中也具有较浓厚的家族色彩,由此导致的关联交易问题亦值得投资者关注。
消费连锁企业融资时往往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起码会描述现在多少店、明年再开多少店、到时盈利会有多高的令人激动的计划,但如果理性思考,故事的背后风险还真不小。回头看看以前接触过的企业,没有完成计划的绝不在少数。
加减乘除:
连锁企业的关键看点
那么,PE应该如何考察连锁企业,从中发现真正具有长期价值的投资机会?结合这类企业的特点,可以围绕“加减乘除”法,从四个指标进行考察。
对于连锁企业,加法就是规模,通过新开店跑马圈地,带动收入的增长。门店扩张的规模和速度往往会成为企业成长故事的源头,也容易得到PE的青睐。在做加 法时,管理层的专业选址眼光很重要,连锁消费品店并不是简单地开在人流多的市中心就会成功,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受众定位、租金成本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减法,反映的是规模效应下直接成本的减少,即随着规模的扩张和品牌知名度的上升,很多以管理费用为主的固定成本可以转化为逐步向下的变动成本,同时,企业的议价能力也会提升,采购成本会降低,产品或服务的毛利水平会增加,从而达到规模增加、成本反而下降的良性循环。
乘法,就是当企业的门店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其收入和利润的增长就不再是简单的单店算术相加,其规模和品牌、渠道和服务的力量就会反映出来,从而带动原有门店的收入实现内在增长,这一增长可以老店的收入增长率为指标进行考察。
除法,就是通过管理水平的提升让所有门店的经营成本下降,其反映的是协同效应,品牌的扩张性和管理延伸到位是其中的关键,即通过管理经验的积累,提升每间店的经营水平,让企业获得净利润的增长。
加法和乘法反映的都是收入增长,其中,加法是指开新店带来的整体收入增长,乘法指在规模扩张的基础上实现成长,特别是实现老店的收入增长;减法和除法反 映的则是成本控制,减法是直接成本,除法是运营成本。作为PE,不仅要看到连锁经营的加法和减法,还要注意乘法和除法。跑马圈地固然重要,但管理和规模之 间的关系同样要处理好,否则就会陷入开店、关店的游戏之中。
对连锁企业而言,加法和减法比较直接,一般企业都可以通过规模的扩大来实现。而乘 法,即老店收入的自然增长(一般看3年以上的老店),则能比较直接地反映企业的品牌影响力、顾客忠诚度以及店址、货品选择等经营能力。连锁企业一般的毛利 率在50%左右,如果规模大、议价能力强,毛利率可以再高些,但毛利率高并不代表净利率高,净利率还要受到经营费用的影响。企业通过除法获得的净利率水 平,直接反映其管理水平,比如,是否有统一高效的物流系统和有效的店长、店员的配置与培训是否合理,这些经验的积累都能改进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从而提高 盈利能力。
因此,在加法和减法之外,考察企业做乘法和除法的能力,对全面了解连锁企业的内在优势非常关键。如果一个企业新店开得比较快,收入 的增长全部来自于新店,而老店的收入和利润几乎没有什么增长,并且老店的单店盈利能力一般,那么可以大致认定,其增长基本属于投入型,其实并不稳固,一旦 没有新的投入,增长就会停滞,风险会比较大。如果一个企业老店的盈利能力强,并且保持很好的增长,那么可以相信其经营非常稳健—没有投入也在增长,增加投 入则会发展更快。做好乘法和除法,尽量提升公司的盈利曲线,将同等规模下的盈利水平从图2中的线I提升到线II,是连锁企业发展的关键。
团队和管理:
连锁的真正基石
品牌与规模,是连锁企业能力的外在表现,具有不可靠性和某种程度的欺骗性;“加减乘除”则从内部考量企业的特点和优势,能更接近企业的本质。不过对连锁企业而言,做好“加减乘除”法、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石,最终还在于团队和管理。
消 费连锁企业门槛低,没有高的技术和资金壁垒,更不存在政策壁垒,而且产业链长、管理节点多、风险点多,在这样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企业对管理的依赖比其他 模式更高。可以说,消费连锁业是一个完全基于管理的行业,是一个在管理方面慢工出细活的行业,其店铺拓展、商品采购、店铺摆设、服务标准化、员工培训等各 个方面,都对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只有践行最佳管理的企业才能够生存和发展。而这一系列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执行,需要企业管理者长时间的主动摸索,并不断 吸收其他人的经验,这对其视野、胸怀和心态提出了严格的考验。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罗克(Ray Kroc)将自传取名为《艰苦卓绝》(Grinding It Out),一语道尽了管理连锁行业的艰辛。
对于连锁企业管理者而言,店面规模 发展到瓶颈阶段、管理链条延长后,在管理团队、后台服务系统、商标品牌管理、激励机制、物流管理、产品支持、内控和财务管理水平上,都要有相应的匹配,是 一个尤其重要的考验,也是PE在考察连锁企业时应该关注的问题。那些以加盟为主的企业,管理水平更应是考察的重点。PE千万不要受所谓轻资产、完美模式和 快速扩张的概念吸引,而应当明白成长性、管理和盈利能力才是企业本源。
在这个新到来的消费大时代中,无论连锁企业的经营者还是投资者,只有深入理解消费连锁的这些特点,认识并控制其中的风险,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丽故事。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