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幾則報導,都看得很傷心,首先是花旗銀行的調查,原來2014年香港擁有100萬港元以上流動資產的人,有70.1萬人,即是行出街每十個有一個是百萬富翁;另外有5.6萬人流動資產有1000萬港元以上,平均總資產淨值為4,900萬港元,約有53%是樓。
值得留意,是這批最富有的1%人口,46%已退休,20%是自僱人士,15%是高管及行政人員,10%是專業人士,5%是家庭主婦(可能是承繼遺產),即是說有很大比率是從創業致富,亦有些是作為公司管理層所得,如果將那46%退休人仕,按比例放入未退休計算,可能這批精英,有40%是靠創業爬上高峰。
千萬富翁平均58歲,平均於33歲成功累積其首個100萬港元,即是在1992年已成為百萬富翁,查看舊新聞,太古城燕宮閣高層D室,建築面積843平方呎,實用面積747平方呎,業主當年可以360萬元買入該三房套房單位,今日這單位應該要1300萬以上,即是以「太古城指數」來看,要在33歲前有360萬流動資產,才及得上當年的百萬富翁。
看完這個調查可謂十分之灰,當現金的價格已貶值3.6倍,大學畢業生的人工1992年是8000,最近聽四大會計師行,請新人第一年算是實習生,人工是9000多,第二年才加至11000,薪金的漲幅大大落後於物價,今日的11000收入,只等於1992年3055的購買力,情況可謂十分惡劣,靠打工收入,窮一生精力也沒有可能追到。
勞動力越來越不值錢,代表的是收入減少,另外幾單新聞,就是說成本上漲的殺傷力,過年以後看似很多小店,都捱不住要結業,大家可以說藥房跟金舖,因為自由行減少,生意差了,所以結業是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但當佐敦做了幾十年的嫁娶小店,都心灰意冷賣舖離場,又代表了甚麼?
就連黃雙如在中環的高級雜貨店「有緣食」,賣貴價食品都做不住,指最近生意跌得很厲害,租金又不停升,所以要忍痛結業,我們是不是要想想,面對將會來臨的下行經濟周期,大家要如何求生,上一代香港人也是挨過很多難關,才有今天的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