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电解铝企业停产产能超35万吨仍难改铝价颓势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80828/02175244463.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9

手游渠道成本激增 月入千萬仍難賺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777.html

導讀:「現在我們手裡有些底牌,如果國內渠道壓榨太厲害就出國。」邢山虎說。

樂動卓越旗下手游《我叫MT》在Android和iOS兩大平台的總註冊用戶已經達到了2400萬,日活躍量突破了230萬。樂動卓越CEO邢山虎表示,目前國內和海外手游市場的營銷成本都在增加,沒有好的產品以及運營經驗已經很難在國內市場立足。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手游邁入千萬(月收入)大軍,另一方面這個市場的陷阱和壁壘也在逐漸浮現,這個看上去很賺錢的行業,正在經歷著重重考驗。

只談流水不談利潤 整體毛利不足兩成

第三方數據監測機構Entbrains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已經有18款國產手游的月流水超過了千萬,而最新的說法是已經達到了23款。

其中《我叫MT》、《捕魚達人》、《時空獵人》、《大掌門》和《王者之劍》名列前茅,收入均在2000萬以上。

然而在行業的宣傳報導中利潤這一指標卻鮮被提及,事實上除了上述幾款優秀產品以外,還有大量產品已經死在了沙灘上。當樂網CEO肖勇泉介紹,去年共有1200款手游發佈,月收入超過100萬的只有10%。

千萬俱樂部只是手游金字塔的塔尖。

另一方面對大多數手游來說,華麗的流水下,利潤數字並不好看,GMGC全球移動遊戲聯盟秘書長宋煒介紹,現在做的好的手游毛利率在20%-30%之間,一些強勢的手游可以做到與渠道三七分賬,而弱勢的只能做到五五分,月收入不到兩千萬的,毛利率更低。

今年4月,《二戰風雲》開發商數字頑石的CEO吳剛在微博中說手游團隊月收入300萬是底線,扣除渠道、發行分成、服務器、帶寬、運維以及各項固定開支,結餘可能還不夠開發新產品。而在宋煒看來,隨著利潤率的降低,這個底線很快就會被提升到千萬。

渠道,正在成為手游難以承受之重。

高額營銷和渠道成本或將手游逼出國門

邢山虎介紹,樂動卓越兩個月內的廣告投入已經接近千萬,其中中國600多萬,海外市場300萬。

其中營銷和渠道成本佔了大頭。CP(開發商)與渠道的分成比例已經從七三過渡到了五五,未來則可能更多。

國內的手游渠道包括Google Play、應用和等應用商店,多盟、艾德思奇等廣告平台,360等應用內渠道和Openfient等社交遊戲平台,以及當樂網、UC等垂直網站和流量入口等等,邢山虎表示,(手游渠道)誰都不是雷鋒,雷鋒只在渠道之間發生惡性競爭的適合出現,但是現在江山已定,渠道與CP的衝突是必然的。

渠道商與CP分成,拿到錢後去做自身的推廣以保持用戶數量和影響力,隨之而來的是廣告費的增高,最後平台和PC聯合從玩家手裡拿錢,最終受傷的是玩家,「這是一個惡性循環。」邢山虎說。

邢山虎介紹,目前《我叫MT》的每用戶獲取成本已經達到了5塊錢,且仍呈現上漲趨勢,《我叫MT》已經開始在海外市場有所布局,Google Play和App Store都還在堅持三七分,CP可以拿到7成的錢,如果國內渠道壓榨的太厲害,樂動卓越就將進軍海外。

藍港在線CEO王峰表示,三年內守住五五分賬就是手游的黃金分割線,可以讓手游企業研發出更健康的產品。藍港旗下《王者之劍》目前月流水已經突破了2200萬,而海外市場的年收入已經超過了1000萬美元。

不過海外市場也並不好做,邢山虎表示目前在美國,每用戶獲取成本已經高達20美元,而在日本甚至高達80美元。高回報也意味著前期的高額投入。

併購風將起 前十均已被盯上

本月初有消息稱國內影視巨頭華誼兄弟將收購《時空獵人》的開發商廣州銀漢,而事實上,被資本大鱷們看上的並不只有這一家。

「現在排名前十的都已經被盯上了。」宋煒說,銀漢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肯定會有很多併購案發生,不過併購的資源也是有限的,資本們看上的肯定是收入靠前的,如果月收入只有千萬,利潤只有百萬的很難被看上。

在手游展現了強大的變現能力後,各路資本都試圖往手游業務靠攏,華誼兄弟此前已經持有掌趣科技11.81%的股份,如收購銀漢,將是目前國內手游圈最大的併購案。

也有消息稱華誼兄弟該舉動是為了拉抬股價而進行的一次炒作,不過宋煒表示,接下來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併購案發生。

渠道和營銷成本不斷增加,抄襲指責不斷,同質化競爭嚴重,已經成為國產手游揮之不去的陰影,不過各方面的壓力也在催促著手遊行業的洗牌,手游已經不是沒錢沒經驗的創業者玩得起的遊戲,同時業內也在呼籲手游精細化運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59

複盤李寧5年變革路:品牌重塑、業務擴張仍難改市場地位下降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7/147760.html

        2010年,李寧公司20周年慶。這一年,這間知名企業選擇更換了LOGO,同時把口號“一切皆有可能”更換為“Make The Change”,主導者是CEO張誌勇,他拉開了李寧變革的大幕。

  2012年7月,張誌勇去職,金珍君接任,金氏肩上扛起複興李寧的大旗。2014年11月14日,消息稱部分李寧高管已經收到郵件通知,金珍君“離開”李寧。5年間,這家本土知名的體育用品企業,先後2任CEO先後高調杠起公司變革的大旗,最後黯然收場。我們不妨複盤一下李寧5年變革路。

  張誌勇:重塑品牌,走向國際化

  張誌勇是李寧的第二任CEO。其從陳義紅手中接手李寧管理權,將李寧公司從10億時代一路帶入百億的門檻前。在李寧公司20周年的時候,彼時李寧公司在國內擁有7900余家門店,還擁有運動器材品牌紅雙喜、羽毛球品牌,同時擁有法國戶外品牌AIGLE和意大利休閑運動品牌Lotto中國區運營權,張氏已經完成了國內市場多品類布局,其試圖重塑李寧品牌進軍國際市場,於是他發起了一輪變革,讓李寧時尚化,國際化。

  2009年,李寧西班牙代理正式簽約。2009年7月,李寧新加坡店開業,2009年12月,李寧羽毛球專賣店在香港尖沙咀開業,2010年1月,李寧美國店開業。李寧的國際化進入代理商經營和自營店經營的雙線作戰模式。按張誌勇規劃,2009~2013年國際化測試期,2014~2018年全面發力國際化,2018年實現國外銷售額占比20%,進入全球前5強的目標。

  國際化和品牌重塑交叉進行

  2010年6月30日,李寧公司換標,進行品牌重塑。這一計劃始於2007年6月,李寧品牌重塑小組成立。旨在打造一個酷的、時尚的、國際化的新形象。2010年正是CPI飛漲的一個時代,房租、用工成本、交通水電等經營成本都在上漲,幾乎每家運動品牌都在提升零售吊牌價,換標後的李寧成為提價的激進者,其2010Q4服裝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達17.9%。換標和提價,給張誌勇的變革帶來巨大的隱患。

  新標一方面引來原有喜歡經典標誌消費者的口水戰,同時也帶來了庫存問題。換標的公開宣傳,同時意味著所有老標的商品成為庫存商品,所有李寧門店都需要在較短時間快速清理存貨。而新標商品大幅提升價格,帶來直接的後果就是性價比優勢消失,這種快速提價的做法,導致李寧的產品在三四線市場失去競爭力,引發消費者和終端零售商的集體吐槽,亦為單店銷售下降,庫存積壓,和大量關店埋下伏筆,這一節後來被媒體解讀為李寧市場定位迷失。同時,張氏主導的李寧公司還進行著一場渠道整合。

  2010年末,李寧擁有近8000家門店,加盟比例高達90%以上,加盟商中間有1700余個單店零售商,這些零售商的管理能力和競爭力都比較弱,李寧希望更大的零售商將這些低效的經營者整合掉,從而實現零售商的規模化和專業化。2011年上半年,李寧整合了256家單店經營者。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李寧的庫存也在飛漲。2011年財報顯示,李寧庫存金額達到11.33億元,計提的存貨撥備為18.75億元,而2010年庫存為8.1億元,計提的存貨撥備為11.51億元。2012年7月,張誌勇主導的李寧品牌重塑及變革已經過去兩年。兩年間,李寧公司庫存大幅增加,利潤下滑,高管離職,2012年春節裁員近30%,李寧公司從高增長時代陷入困境。2012年,7月5日,李寧公司宣布,張誌勇辭去CEO,李寧本人和TPG合作人共同負責李寧公司CEO一職。

  金珍君:聚焦,複興李寧

  2012年7月,金珍君出任李寧代理CEO一職。金氏接手李寧就公布了三個複興李寧計劃:

  ①關註零售終端銷售及清理渠道存貨;改善產品和運營的成本結構;加強組織和執行能力;改善渠道效率、盈利能力及業績表現;聚焦核心產品和國內市場;及加強品牌投入和改善營銷效率。

  ② (2013年-2014年)改善供應鏈管理、營銷和產品規劃模式;提供更多一流的產品及客戶體驗。

  ③ (未來二到四年)改造業務模式以提高公司和渠道的利潤結構;在產品及消費者品牌體驗上更切合市場需求;及在提高零售效率和現金及投資回報率上打造良性循環。

  這三個計劃,是金氏操盤李寧的行動綱領,金氏在李寧的每個動作都在圍繞這三個計劃在行動和部署。

  聚焦核心產品和國內市場。金氏先後收縮與樂途、艾高的合作,停止新動品牌的銷售,基本中止了張誌勇的多品牌多品類布局。在國際化上,金氏亦全面收縮,香港店關張、退出美國市場,加之受經濟危機影響,李寧西班牙代理商的破產,李寧的國際化只剩下紅雙喜品牌的海外業務和羽毛球品類在東南亞的銷售業務。另外,營銷資源分配也從張誌勇時代的全面開花收縮到聚焦到籃球資源,主導簽約CBA和NBA球星韋德,放棄了與娛樂明星林誌玲、網球明星西里奇、柳比西奇等的代言合約。2014年,李寧放棄了與中國體操隊的續約。主要原因是李寧的營銷費用高居不下,而體操雖然能提升李寧的品牌影響力,但體操類商品無法取得良好的市場效益。

  渠道複興。2012年6月,公司庫存11.38億元,應收賬款25億元。這不光意味著李寧公司出現庫存積壓,李寧的渠道商同樣面臨著庫存積壓,無力回款。而外部環境還在惡化,安踏、特步、匹克等品牌亦陷入庫存積壓之中,全國體育用品市場正進行著一場清庫存大比拼。如果李寧對現有大庫存經銷商坐視不管,那麽經銷商即無力進新貨,同時應收款亦無法收回,同時面臨李寧零售店鋪轉向經營其它品牌的後果。為此,李寧公司花費18億從經銷商回購庫存,抵消應付賬款,促進新品在渠道的流轉。

  供應鏈改善。2012年8月,金氏邀請曾供職DELL的供應鏈管理資深人士鄧紅兵出任李寧供應鏈負責人。鄧負責建立了李寧的大數據中心,推進了對李寧80%門店的數據收集,同時,鄧在李寧原有期貨制組貨模式上推出快反商品組合,快反商品通過在試驗門店試銷,如果銷售反應好,馬上補單,推向市場,如果銷售不好,則中止生產。這就是金氏強調的零售導向模式----以需求為驅動、靈活敏捷的供應鏈體系。

  擴大直營業務。擴大直營業務是李寧改造業務模式的重要一環,是金氏提升零售效率的重要內容。2012年6月,李寧擁有加盟店6657家,直營店646家,直營銷售占比20.8%;2014年6月,李寧擁有加盟店4552家,直營店1119家,直營銷售占比38.3%。其財報稱,李寧牌的經銷開支占李寧牌總收入的48.9%。擴大直營業務,直接導致李寧2014上半年的繼續虧損。

  金氏複興李寧,取得一定成效。首先是把李寧從庫存的泥潭中拉了出來,其次通過渠道複興計劃,恢複經銷商信心,為李寧的改革贏得寶貴時機,再次,改善了李寧供應鏈的效率。但是,李寧也付出較大的成本。表現為李寧業績持續虧損,市場占有率下滑,行業領導地位不保。從財報看,2012年,李寧虧損近20億,2013年虧損3.9億,2014年虧損5.86億。門店數量亦從2012年6月的7303間減少到2014年6月的5671間,凈減少1632家,門店總數與安踏凈差由2012年6月的-504擴大到-2030家,市場占有率進一步下滑。

  中國體育用品市場是一個快速發展和高速變化的市場。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官方贊助商阿迪達斯在中國市場盲目擴張,為其2009年渠道陣痛埋下隱患,但是阿迪達斯迅速調整,隨後在中端市場、運動生活品類和娛樂營銷上強勢出擊,重新在中國市場找回狀態。

  張誌勇時代,李寧公司在2008年中國市場上取得卓越的成績,但是國際化和品牌重塑過程中過於冒進,從而陷入庫存門的泥潭,加之公司原生管理層和空降管理層的觀念不同,引發沖突,形成公司的決策周期慢,執行力不暢的病根。金珍君時代,要確立新的戰略方向,就意味著和原有戰略方向出現沖突,而金氏空降了大量高管,意圖提高決策效率,改善執行力,這直接導致李寧管理層的又一輪振蕩,導致熟悉李寧文化、李寧經銷商體系的管理者離開,一方面要面對資本市場提振業績的壓力,另一方面又要面對文化差異的沖突,這或許是導致金氏離開的重要原因。

  在外界看,中國體育用品處於一個新的機遇期,上一波的市場調整直接淘汰了一部分中型體育用品企業,他們騰出的市場空間正被重新分配。此外,國家從宏觀層面推進體育產業和全民健身,擁有體育用品鞋服、體育器材和裝備的李寧公司正處於這輪機會的窗口期。李寧公司需要熟悉李寧文化,敢於接過張誌勇和金珍君傳遞來的變革接力棒的勇者,帶領李寧人再次出發。有人說,李寧的下一任CEO是名西班牙人,也有人說,不如讓李寧公司和中國動向交叉持股,讓陳義紅重掌李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512

百奧家庭互動(2100)進軍母嬰電商 轉型成敗仍難預計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65

本帖最後由 WENBEN 於 2015-6-1 13:59 編輯

百奧家庭互動(2100)進軍母嬰電商 轉型成敗仍難預計

投資要點:

一季度經營指標不樂觀,遊戲業務正在戰略調整:公司一季度付費賬戶同比下降23.5%至260萬,ARPU值同比下降26.1%至人民幣32.8元,活躍用戶下降16.6%至約5210萬。下降趨勢在去年末就有體現,主要是因為公司在上市後希望做大業績,因此加大了對銷售運營團隊的KPI考核,因此旗下產品對玩家的貨幣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導致玩家流失及付費意願降低。新推出的幾款遊戲產品也未能帶來很大的作用。鑒於經營指標的惡化,目前管理層取消了對團隊的考核,轉為關註提升用戶體驗和活躍用戶規模。公司大多數產品是針對中國7歲到14歲的青少年開發的,因此IP內容貨幣化難度較大,市場規模沒有重度遊戲,棋牌遊戲大,但是在與渠道分成上,遊戲開發商的話語要比其他市場大很多,盈利也相對穩定。目前公司已經立項的遊戲產品有7到8款,預計在下半年上線。全年來看,由於戰略的調整,無論是從收入規模還是各項利潤率指標看,都會面臨較大的壓力。

在線教育業務遇冷,公司不再關註該領域:

公司去年嘗試進軍在線教育領域,推出了產品“問他”一款針對學生課後提問及內容分享的平臺。產品發展至今仍然沒有達到預期的規模,同時市場競爭對手在不斷進入,公司考慮到如果只是針對學生課後服務做產品,貨幣化難度較大,而且需要持續的其他對手拼資本,因此決定將戰略重心轉移到新的領域。

收購Bumps,瞄準國內海外母嬰產品電商領域:

公司近期以現金4492萬元的總代價收購香港母嬰產品零售店BumpstoBabes74.9%的股權,並預計投入2億港元在內地市場發展母嬰產品電商。資料顯示,Bumps在香港有10多年的經營歷史,擁有三家實體店。該公司沒有在互聯網銷售產品,公司收購後將引入國內後做海外母嬰電商,這樣就能將Bumps的規模效應進一步擴大。我們認為中國母嬰電商領域正處於發展初期,目前除了京東、淘寶以外還沒有一家能夠做出品牌,而且市場還不太規範,公司如果能將該品牌做大,將有很大的想象空間,管理層預計1到2年內電商收入將會超過遊戲業務的收入。


Bumps to Babes:母嬰優品購物連鎖店

母嬰用品專賣店Bumps to Babes(媽咪BB)成立於2001年,至今已有14年歷史,在香港擁有三家不同規模的專賣店。Bumps to Babes的創始人為Richard和KatrinaWalker,一對英國夫婦。

BumpstoBabes網羅了Mamas&Papas,Phil & Ted's,babyzen,Tommee Ti ppee,Bugaboo和歐格妮等2000多個全球各地的母嬰用品、幼兒玩具及早教玩具品牌,種類涵蓋0-8歲嬰童用品、食品、玩具、護膚品、保健品、藥品、出行用具、孕婦用品等。

此次收購事項中,公司以現金4492萬元的總代價收購香港母嬰產品零售店BumpstoBabes74.9%的股權,三年後公司的創始人有權利要求百奧以凈利潤的8倍PE購買手中剩余的股份。目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Bumps除稅後凈利潤為135.9萬港元,賬面凈值為618.7萬港元。

我們認為,在該項目運營初期的品牌推廣十分重要,而公司前期預計會投入2000萬元的推廣費用,推廣方式以線下為主,如宣講會、硬廣等方式。另一方面,鑒於國內的行業情況,物流和倉儲公司更多的是采取外包。預計如果規模起來後,與其他海淘平臺相比,未來公司將會在售後服務,專業知識介紹方面形成優勢。

初期國內的線下實體體驗店將會選在一些內陸二線城市設立,公司認為相對於一線大城市來說,二線城市的用戶有更強的消費意願,因為一線城市的用戶平時容易到國外購買或者親朋好友代購。初期戰略以做口碑為主,利用信譽積累來形成品牌。方向上走得是線下體驗、線上購買的O2O模式。

市場還處於發展初期,競爭相對激烈

根據艾瑞咨詢《2014年中國母嬰行業在線數據洞察報告》,2013年中國的母嬰用品總市值達人民幣1.43萬億元,預期2015年總市值將超過人民幣2萬億元。其中,電子商貿的交易將占約6%,即人民幣860億元,至2017年的複合年增長率達30%。

目前較為知名的母嬰海淘渠道有京東、淘寶、天貓。除此之外,一些相對較小的如貝貝網、媽媽網、蜜芽寶貝、唯一優品等都已經初具規模且擁有相對穩定的流量。百奧作為一個新的市場進入者要與上述對手競爭外,除了本身商品質量要高以外,未來肯定會要通過購買流量來營造品牌,公司走線下推廣的方式雖然重要但是需要時間沈澱,同時目前該市場處於爭取用戶白熱化階段,如果耗時過長容易錯過成長的最好時機。另一方面Bumps雖然在香港是一家老店,但是國內居民對其以及在商城銷售的商品品牌認知度不高,特別是二線城市,因此我們認為收購項目未來的發展需要持續跟蹤,短期內看不到爆發點。

總結及建議

我們認為此次收購事項完成後,公司進入新的領域發展,原有遊戲業務將持續提供現金流,新業務處於萌芽期,相當於管理層二次創業,許多事項需要持續跟蹤關註。諸如用戶數量、活躍用戶度、線上銷售額等核心數據的增長將尤為重要。(來源:國元證券 余小麗)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72

豪華車6月銷量仍難樂觀 路虎帶頭降價“擠泡沫”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0525.html

豪華車6月銷量仍難樂觀 路虎帶頭降價“擠泡沫”

一財網 楊海艷 2015-07-03 16:26:00

數據顯示,沃爾沃6月在華銷量為7282輛,同比下降4.2%,降幅較上月拉大2個百分點。2015年上半年,沃爾沃汽車在華銷量為38292輛,同比下跌1.2%,降幅較前5月拉大0.8個百分點。

延續了上月的下滑勢頭,沃爾沃汽車6月的銷量數據依然不樂觀。

數據顯示,沃爾沃6月在華銷量為7282輛,同比下降4.2%,降幅較上月拉大2個百分點。2015年上半年,沃爾沃汽車在華銷量為38292輛,同比下跌1.2%,降幅較前5月拉大0.8個百分點。

其實,不止是沃爾沃,跌跌不休的壓力似乎在一夜之間襲來,讓整個豪華車市場都蒙上了一層淡淡的憂傷。

雖然其余豪華車品牌尚未發布6月銷量數據,但從5月的銷量情況看,前5個月豪華車市場的增速不到4%。第一梯隊的奧迪、寶馬、奔馳三大品牌中,僅奔馳一家仍處於高速增長中,其余奧迪和寶馬單月銷量分別出現26個月以及10年來首次滑坡。

二線豪華品牌中,原本較為穩定的局面被打破甚至可以說是逆轉。沃爾沃二線豪華品牌中第二的位置已經被凱迪拉克所取代,排名第一的捷豹路虎前5個月銷量出現23%的下滑,僅為3.9萬輛,這也使得其與凱迪拉克的差距已經縮小至6000余輛。在2014年同期,捷豹路虎的銷量高達5.09萬輛,而凱迪拉克僅為2.76萬輛,前者較後者多40%左右。

在二線豪華品牌中,凱迪拉克的增長勢頭讓人關註,從2014年的2.76到2015年的3.3萬輛,其同比增速接近20%。除此之外,英菲尼迪前5個月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其增速高達36%。

在汽車分析師張誌勇看來,雖然英菲尼迪從嚴格意義上更被業內歸類在三線豪華品牌之列,但其在低迷的整體市場環境中爆發出的增長勢頭,則更能說明其在本土化以及市場營銷方面的優勢。

“英菲尼迪近年來在營銷上確實做得較成功,而相反,沃爾沃之所以出現低迷的情況,很大程度與其在營銷上不接地氣有關。”張誌勇認為。

作為一個豪華車品牌,要向在中國市場上占據更大的份額,本土化都是不二法寶。不過,在張誌勇看來,雖然沃爾沃也在強調本土化,但事實上其似乎並不是那麽的“專一”。“你看他現在除了中國市場,還在強調要向歐洲、美國市場進發。要拓展其他的市場,勢必會分流掉對中國市場的營銷精力。”張誌勇表示。而捷豹路虎的下滑原因則更為明顯,進口和國產的關系如果不能理順,勢必會影響其市場表現。

因此,在張誌勇看來,二線豪華車品牌之間原本相對固定的位置排列現在也出現了較大的變數,品牌間的“排位賽”正在打響。接下來,豪華車之間的競爭激烈度將進一步提升。

不過,這樣的情況可能最終會讓消費者受益。“比如說原來平行換代的車型可能會越來越少,車企會把更新的車型帶入中國市場。另外,競爭的激烈也會拉低市場售價,豪華車品牌的價格泡沫將進一步被擠出。”張誌勇認為。

近段時間以來,豪華車確實開始出現官方放價的情況。捷豹路虎7月3日發布消息稱,從7月1日起,2015款路虎攬勝極光的官方售價將從原來的44.8萬元~58.28萬元調整至現在的39.8萬元~55.2萬元,入門級車型的價格下調幅度達到5萬元。與此同時,路虎還同步推出了針對全新發現神行的優惠政策。在2015年7月1日至9月30日之間購買全新路虎發現神行,將享受全額購置稅補貼。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679

3D打印浪潮兩年考:行業瓶頸仍難攻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0051.html

3D打印浪潮兩年考:行業瓶頸仍難攻克

一財網 王娟娟 2016-01-17 19:00:00

雖然前景豐滿,但現實依然骨感。國內市場的3D打印不但起步較晚、整體產業生產方式粗放、體量較小,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且面臨著耗材短缺、成本高昂的問題,難以實現規模化量產的窘境

3D(3Dprinting)打印作為在國內興起較早的創新概念,以“增材制造”的概念席卷A股已兩年有余,這一被號稱將會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從國外蔓延到國內,從傳統產業蔓延到資本市場,也為A股數十家概念公司帶來了一場概念與股價齊飛的狂歡。

雖然前景豐滿,但現實依然骨感。國內市場的3D打印不但起步較晚、整體產業生產方式粗放、體量較小,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且面臨著耗材短缺、成本高昂的問題,難以實現規模化量產的窘境。公開資料顯示,A股3D打印這一概念近兩年來也並未給相關概念公司帶來基本面帶來大的收益。

“目前A股涉足3D打印的上市公司多數尚處於研發階段,尚並未成過魔化成熟的工業產品面世,二級市場仍處於主題概念炒作階段。”一名熟悉3D打印投資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前景很豐滿

3D打印也稱為“增材制造”,是一種新興的快速成型技術,是借助三維數字模型設計,,使用激光燒結等各種工藝手段實現原料疊加成型一種制造方式,該方式是第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數字制造並在未來可能實現生物/仿生制造。

現代意義上的3D打印技術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誕生於美國,在國外已有20多年的發展歷程,但在國內尤其在A股市場受到資本重視,則只有兩年多。一位熟悉3D打印的人士指出,這一新技術與傳統制造業的最大區別在於產品成型的過程上,3D打印免去了傳統制造業複雜的過程,無需模具,一次成型,因此3D打印可以克服部分傳統制造上無法達成的設計,制作出更複雜的結構。

興業證券相關分析師預計,2016年全球打印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美元,市場規模將實現指數級增長,2018年達到130億美元,2020年則超過200億美元。

“我們預計未來3~5年國內3D打印迎來‘窗口’期,潛在市場需求巨大,3D打印產業應用前景廣闊,超越傳統,廣泛應用於工業制造、軍事、建築、醫療、汽車等領域。未來3D產業發展需要民用板塊、模具設計和軍工制造三架馬車來帶動。”興業證券相關分析師表示。根據Wohlers Associates統計,目前3D打印主要運用於消費電子、汽車工業兩大領域,占比達36%,同時也在往航空航天制造、醫療領域推廣。

《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發現,航天制造以及生物醫療被認為是未來工業3D打印運用最為廣泛的兩大領域。

“相對傳統制造技術,工業級的3D打印機在航空制造、生物醫療這種對成本不敏感、不需要大規模生產以及個性化定制的領域有較大優勢,預計未來將成為3D打印市場的主要來源。”中投證券分析師張鐳如是表示。

在豐滿的產業前景之下,A股市場資本炒作也緊隨其後,不僅如設備類的華工科技、華中數控、中海達等個股,耗材類的銀邦股份、宏昌電子以及技術類個股光韻達、大族激光等均獲得資金熱炒。

行業瓶頸難攻克

盡管前景豐滿,但經歷兩年多的熱炒,有賣方人士直言,國內涉足3D打印的企業雖多,但仍處於粗放生產設備的階段,缺少核心龍頭魚企業,更重要的是,國內3D打印企業由於生產效率、材料短缺、缺乏核心技術等問題,短期內恐無法實現批量化、規模化生產。

“目前,中國3D打印產業還處於初級階段,從整個產業角度來看,由於缺少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政府暫時缺少針對性的扶植措施,整體產業體量還較小;另一方面中國制造業還處於粗放形式,各個環節對3D打印技術帶來的沖擊認識還不足,接受度較低。”西南證券對國內3D打印的不足分析稱,目前國內總的3D打印市場規模只有約為2億元(包含設備需求)。

除了國內產業起步晚、產業粗放外,與傳統產業相比,3D打印也有其最大的先天不足——無法商業化量產,這也是被業內詬病最多的一點。

在3D打印技術浪潮在國內興起之初,臺灣鴻海精密董事長郭臺銘就曾據此對媒體炮轟3D打印。他表示,3D打印技術無法大量生產用在商業用途,不具有商業價值。他以3D打印制造出的電話為例,說明電話可以制造出,但只能看,不能用,因此,3D打印商品不能加上電子組件,無法成為電子產品量產。

究其原因,有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3D打印所使用的耗材非常有限。目前3D打印的耗材原料主要分為僅有石膏、無機粉料、光敏樹脂、塑料、陶瓷等10多種,且價格較為昂貴,金屬尤是。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國產3D設備對應的耗材短缺主要源自兩個原因:便宜的賺不到錢,廠家不願意生產,而貴的耗材現有技術跟不上,由於缺少政策扶持和補貼,廠家又不願意投入資金和人力成本去研發。

另一方面,3D打印機的價格十分高昂,大多桌面級的3D打印機售價都在2萬元人民幣左右,國內仿制品的價格在6000元左右,但質量卻難以保障。此外,3D打印在產品精度和生產時長等生產效率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成為阻礙量產的主要原因之一。

黑船科技的聯合創始人薛慧強認為,3D打印技術擅長的解決個性化、複雜化、高難度的生產技術,這恰恰是傳統制造業夢寐以求的,不過傳統制造業所擅長的批量化、規模化生產,則是3D打印的先天不足。也就是說,3D打印在實現設計和創意上具備所想即所得的優勢,但將模型變成商品,仍然要依賴傳統制造業批量化和規模化的特點。

“目前A股的3D打印公司,有核心技術並不多,多數都處在實驗研發階段,目前都沒有大規模成品面世。短期內,3D打印產業要真正實現從設計到量產的完整產業鏈還很難。”一名買方人士稱。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697

浩鼎四百億市值蒸發的一堂課 解盲失敗後祭出庫藏股 仍難喚回市場信心

2016-03-07  TWM

去年浩鼎營收幾乎為零,解盲結果也不如預期,為何浩鼎卻宣布動用五十六億元買庫藏股?這是牽動四百億市值的一堂課,關乎相關業者與資本市場對生技產業的重新認知。

對台灣生技產業和資本市場來說,這是一堂學費高達四百億元的昂貴課程。二月十八日,浩鼎股價登上七○八元高峰,在解盲結果公布後,到三月一日,浩鼎收盤價跌到四四五元,四百多億市值因此蒸發。

在這四百多億市值蒸發過程中,帶給資本市場諸多的啟示,首先,可從庫藏股的適當性談起。對營收幾乎為零的新藥業者而言,庫藏股對市場信心的提振效果,絕非靈丹。

二月二十四日下午六點,浩鼎發布訊息,浩鼎臨時董事會通過決議,授權公司買回三千張庫藏股,買回的股價區間是三四八元到九三三元;公告中並載明,買回庫藏股可以動用金額,達新台幣五十六億元。隨後,浩鼎股價雖在二十六日一度回漲,但三月一日收盤價又跌至四四五元的新低價位。從股價來看,市場對浩鼎買回庫藏股並未買單。

拿僅有現金護盤

新藥研發費用從哪來?

庫藏股失靈原因,與新藥公司的三個特性高度相關:燒錢快、股價遠高於每股淨值、研發必須長期抗戰。浩鼎宣布買回庫藏股後,市場對公司的質疑也圍繞在這三件事上。

許多投資者質疑,依據去年第三季財報,浩鼎帳上現金加約當現金僅三十一.八三億元,「為什麼買庫藏股上限卻是五十六億元?」對此,台灣浩鼎財務長王振東解釋,根據「上市上櫃公司買回本公司股份辦法」,公司資本公積扣除累計虧損後,可用來買回庫藏股。根據浩鼎去年度第三季財報,資本公積減去累計虧損,正好五十六億元。

「五十六億元是浩鼎依照法令算出來,可實施庫藏股的最大限額。」王振東強調,此次決議是買回三千張,即使都以九三三元的最高價買回庫藏股,也只會動用二十八億元。

不過,就算買回庫藏股的金額最多只有二十八億元,市場仍有不少聲音質疑,如果公司把僅有三十一億元現金的絕大部分用於護盤,且短期內仍難透過營運創造現金,那麼,未來的新藥研發費用怎麼辦?

根據浩鼎去年第三季財報,營運所需資金全靠現增取得。二○一五年初,浩鼎以每股三一○元,募得六十二億元,而依公司去年初辦理現增的公開說明書中可見,現增資金均已規畫用於未來各項新藥研發和營運所需。如今拿錢護盤,可能違反當時現增目的。

王振東解釋,護盤是特殊狀況,也是必須採行的營運措施;至於護盤會不會影響新藥發展計畫,王振東表明:「不會影響,因為如果是對的事,全體董事都會全力支持。」他並強調,若加上資產負債表中列入「非流動資產」項目的定期存款約四十億元,公司帳上還有七十億元左右現金,對新藥研發並不會有影響。

至於和投資者最直接相關的一個質疑,是「用遠高於每股淨值的價格買回庫藏股,將對股東權益造成傷害」。由於浩鼎公告中,表明買回庫藏股的目的是「維護公司信用及股東權益」,因此買回的庫藏股必須在六個月內註銷,在這種情況下,若買回價格高於每股淨值,就會造成股東權益的減少,尤其,目前浩鼎每股淨值約四十三元,僅約股價的十分之一。

從股東權益的角度出發,王振東解釋,浩鼎實施庫藏股是「公司股價遇到非理性的波動,保護投資人不要受到非理性干擾做出判斷。」

解盲屬於高風險

不應過度關注公司股價

他並強調,「生技業通常不會用傳統行業的淨值來看……。」王振東指出,新藥公司應從未來估計可占有的市場和營收規模,推算出現在每一股「未來的價值」,公司淨值無法完全反映新藥公司的價值。

這些說法能否讓市場有效釋疑,尚待證明,但浩鼎解盲危機處理過程,已凸顯台灣生技產業和資本市場對如何面對生技產業的風險,並不熟悉。

「在美國,一百款新藥進入臨床試驗,最後只有五款能拿到藥證上市。」一位生技產業分析師觀察,在美國投資者多半認知,新藥研發原本就是高風險、高報酬的過程;所謂「解盲」,本就伴隨著「高失敗風險」,不應被市場賦予過高的期待,而新藥公司該做的亦非對股價急於表態,而是調整研發方向,找出因應策略。

但這次浩鼎解盲後的說明會上,現場關注焦點仍是浩鼎的股價。說明會上,投資人問浩鼎董事長張念慈,公司會不會實施庫藏股,他回答:「我們問過櫃買中心,我們是不能實施庫藏股,不過,我可以加一句,我本人一定會來護盤。」在釐清相關規定後,浩鼎終究確定可以實施庫藏股,但張念慈強調「本人一定會護盤」的說法,似乎只是急著回應投資人對股價的期待,而這樣的期待,卻和生技產業的現實狀況脫節。

對浩鼎投資者來說,下個要觀察的重點是,今年四月,浩鼎的試驗結果能否入選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發表的論文名單,這是觀察浩鼎臨床數據是否有突破發現的指標之一,畢竟,對新藥公司來說,研究結果才是最重要的基本面。

撰文 / 林宏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303

再投25億貸款 美國高鐵仍難下決心

在基建領域被指“磨磨蹭蹭”的美國,近日終於下定決心要改善國家的基礎設施,首先便是鐵路領域。

美國副總統拜登近日表示,將給美國鐵路運營商“美鐵”(Amtrak)發放25億美元貸款,用以升級美鐵目前負責運營的鐵路系統,同時改善列車的服務。美鐵的一大計劃就是擴建從華盛頓到波士頓之間的快速列車系統。

拜登表示,“一個國家不可能沒有發達的鐵路系統。美國需要在基建領域下血本,花大力氣改善目前的鐵路體系。”

一直以來,美國的基建系統與很多國家相比總是差了一大截,與其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身份不符,高鐵領域的發展尤其緩慢。今年6月上旬,美國私營鐵路公司西部快線(XpressWest)還突然宣布,將終止和中國鐵路國際公司合作修建連接洛杉磯和拉斯維加斯高速鐵路的合約,隨即引發軒然大波。

此前,奧巴馬政府並不是沒有大力支持過高鐵計劃。

2009年4月,奧巴馬在其第一個總統任期就宣布啟動最大規模的交通投資,在未來數年內投資130億美元加速美國高鐵建設。但遺憾的是,當時總計投放的130億美元根本不夠興建加州高鐵全長的1/4,更遑論其他31個州的高鐵路段。高鐵項目從此一直被擱置。

25億投資怎麽花

此次奧巴馬政府再次宣布砸重金對美國現有的鐵路系統進行改善,那麽這筆25億美元的高鐵專項貸款該怎麽花?

美鐵給出的方案是,25億美元貸款中的2億將用於采購28輛由阿爾斯通公司制造的現代高速列車,以替換現有老舊的23輛列車。這些新列車的初始時速雖然只有160公里,但可加速到186公里。同時,列車還將擴容40%,增加1/3的座位量。而且,新列車還將提供無線上網服務,每個座位旁都設置了單獨的電源插座,及可供調節的閱讀頂燈。購買新車以外的其余資金將用於改善沿線的基建設施。

美鐵希望能在2019年試運行首列新款高速列車,到2021年全面普及這些新型列車。

拜登強調:“我們需要這些投資來加速列車沿線地區,乃至整個美國的人口流動,並為當地帶來新的就業機會。”

連接華盛頓、紐約和波士頓的東北走廊,是美國鐵路系統中最繁忙的一條路線。美鐵的數據顯示,2015年該線路承載的客流量達到1170萬人次,為歷年之最。新澤西州聯邦參議員布魯克(Cory Booker)也表示:“東北走廊是美國經濟的引擎,承載的客流量可為美國每年貢獻近500億美元的GDP。”因此,面對不斷攀升的客流量以及不可忽視的經濟效應,美鐵認為,政府的這筆投入好比一場“及時雨”。

美國高鐵爭議多

2015年1月6日,美國首條高鐵項目在加利福尼亞州動工。加州高鐵項目全長1287公里,從北部的薩克拉門托經舊金山、位於矽谷地區的聖何塞、洛杉磯等地最終到達最南端的美墨邊境城市聖地亞哥,設計時速352公里,最高時速400公里。

加州高鐵項目的動工對於美國高鐵建設而言具有里程碑意義。不過,由於此前美國高鐵規劃經歷了太多曲折,這條高鐵能否最終順利建成仍有許多懸念。

自奧巴馬上臺以來,幾乎每年都會對美國的高鐵建設提出計劃。除了2009年的130億美元投資外,在2011年的國情咨文演說中,奧巴馬又進一步明確了其高鐵發展的設想,表示未來子彈頭列車將以320公里以上的時速在美國城市之間疾馳。“未來25年內的目標是使80%的美國人能夠利用高鐵出行。”當時的國情咨文這麽寫道。

不過,願景歸願景,現實是,如今奧巴馬的總統任期接近尾聲,美國的高鐵建設依舊慢慢吞吞,國情咨文和各種規劃中的勃勃野心早已不見蹤影。

難道美國人不愛高鐵?其實不然。

美國“高鐵夢”一再擱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會里矛盾尖銳的黨派紛爭。比如,2011年2月,拜登宣布了一項在6年內花費530億美元建設高鐵的計劃,作為2009年經濟刺激計劃法案的補充。但當年共和黨控制美國眾議院後,拜登的計劃遭否認,國會拒絕繼續對鐵路建設撥款。

此外,資金缺口巨大也是美國高鐵發展緩慢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盡管有奧巴馬政府的支持,高鐵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還是私人投資者。曾有私人投資者表示,在缺乏政府資金或明確承諾的前提下,不會貿然大規模投資高鐵。這樣一來,沒有私人資金的及時補充,美國的高鐵建設也只能“紙上談兵”。

再加上美國民眾對自駕車這種出行習慣的根深蒂固,以及高鐵建設中冗繁的環境評估,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阻礙”了美國高鐵建設的步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268

中國農村土改迎來一大事件 仍難阻城市房價上漲

農村“三塊地”改革有了新的進展。日前中央決定,把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擴大到現有33個試點地區,宅基地制度改革仍維持在原15個試點地區。

來自國土資源部的消息稱,9月21日,為總結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工作階段性進展,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進一步統籌協調推進三項試點任務的部署要求,國土部在北京組織召開進一步統籌協調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任務部署會議。

此次會上透露了上述信息。

此前一個地區只能申請一項改革試點

2015年初,根據中央要求和全國人大授權,國土部在全國選取33個縣(區)進行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等三項改革試點。試點任務到2017年底完成。

這也被俗稱為農村“三塊地”改革。

然而,在本次中央擴大試點地區之前,上述33個地區並非全部實施三項土地制度改革試點,而是一個地區申請一項改革試點,其中,15個縣(區)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15個地區進行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3個地區進行征地制度改革試點。

如湖北省宜城市,作為全國33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城市之一,承擔了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任務,在湖北省率先推行宅基地有償使用和有償退出。

承擔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任務的還有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天津市薊縣等。

而山西省澤州縣被確定為山西省唯一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縣,承擔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任務。

之所以征地制度試點的地區較少,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這主要是因為地方的積極性不高。原因在於,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財政收入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而“縮小征地範圍”與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是相違背的,而且“縮小征地範圍”也意味著地方政府直接獲得的土地出讓金將減少。

國土部部長姜大明曾介紹稱,此番改革試點的主要任務是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改革試點要求堅持小範圍試點,依法改革,封閉運行。

與房價關聯度?

當前房價攪動眾人心,各種分析與預測大行其道,有關本輪房價上漲的原因眾說紛紜,有“土地供應短缺說”、“貨幣超發說”、“地王推高房價說”、“資產配置荒說”,如是等等。

此番中央擴大農村土地三項改革試點地區,會對房價有什麽樣的影響?

從總體來看,此番改革試點內容為農村的土地改革,而大家關心的房價是城市房價,尤其是一二線城市房價,農村土地與城市房價並沒有直接的關聯,而且這33個試點地區基本上都屬於城市郊區或者四五線城市,尚不存在房價上漲過快的問題。

從具體試點內容來看,三項土地改革內容更多與農民或集體組織相關,且有具體明確的限定條件,進一步切割了與城市的關聯。

比如,征地改革目的是讓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可簡單理解為補償增加)。

姜大明曾表示,“試點行政區域將合理提高被征地農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比例。國務院有關部門將通過推行征地信息公開、完善征地程序等方式,加強群眾對征地過程的監督。”

而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試點行政區域只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非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不得入市。入市要符合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條件。入市範圍限定在存量用地。

此舉更多的是為當地工商業提供生產經營用地,目前政策上還不允許這些土地搞房地產開發。

而宅基地退出改革試點,也被禁止向城里人轉讓。

姜大明強調,“試點行政區域在現階段不得以退出宅基地使用權作為進城落戶的條件,宅基地退出實行自願有償,轉讓僅限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防止城里人到農村買地建房,導致逆城市化問題。”

所以,從上述三項試點具體內容來看,也與城市的房價沒有什麽直接關聯。

不過,從潛在的聯系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可以適度緩解國有建設用地緊張局面,試點地區進而可以在國有建設用地分配上向住宅用地傾斜,增加房地產供應;而征地制度改革和宅基地退出,一方面失地農民可能增加去城里買房的需求,另一方面失地農民的補償提高,也為進城購房增添了現金籌碼。

這些因素可能從長遠來看,會對城市房價產生影響,不過,目前上市三項改革試點地區尚局限在33個地區,規模較小,且中央要求“封閉運行”,還不能影響周邊地區,因此對其可能產生的效果,還需慢慢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656

代理大洗牌,藥價仍難降藥品“兩票制”落地安徽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769

鄭州一家醫院的藥師正在藥房整理藥品。兩票制落地後,藥價並沒有因流通環節減少而降低。(視覺中國/圖)

安徽模式被寄予厚望——以藥品生產企業為抓手,徹底擠掉掛靠、走票,並大量淘汰依靠上述違規行為牟利,且威脅藥品安全的小型批發企業。

“藥價虛高的根源,並不在流通環節過多,而在於政府醫療服務價格的行政管制。”

進入11月,合肥的醫藥代理商何琳越發焦慮。七年前,眼瞅著一位親戚通過掛靠公司的方式代理廠家臨床品種,做起了醫院銷售,且經營利潤可觀,她也跟著入了行。

按照藥品管理法的規定,何琳本沒有資質參與藥品經營——只有獲得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範(GSP)認證的企業,才可進行藥品的批發、流通和零售。但在親戚的幫助下,她成功借用到一家有證企業的票據和證照。每月繳納一定比例的“管理費”後,她的藥品銷售行為合法化了。

憑著這份工作,這個40歲不到的女子已擁有上百萬積蓄。但眼下,她卻感嘆,“好日子一去不複返啦。”

掀起波瀾的,是一項名為“兩票制”的新政。10月8日,安徽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六部門聯合發文:安徽將在全國率先執行藥品采購“兩票制”,並明確自2016年11月1日起執行。

按照《安徽省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采購推行“兩票制”實施意見》,藥品在到達消費者之前,至多只能開兩次發票。其中,藥品生產企業到經營企業開具一次,經營企業到公立醫療機構開具一次。

這讓何琳陷入進退兩難——退出市場,多年積累起來的人脈、渠道、品種資源都將付諸東流;但若是像之前那樣,借助一二級代理公司開票,又不符合“兩票制”規定,藥品肯定無法銷售。

“減少層層加價,降低虛高藥價。”安徽省食藥監局藥化流通監管處處長米華陽表示,推行“兩票制”的目的,就是深化藥品流通領域改革,壓縮中間環節,嚴厲打擊“掛靠”“走票”等藥品購銷中的違法違規行為,保障用藥安全。

嚴查“掛靠”“走票”

“無論是生產企業、流通企業還是公立醫院,兩票制沒有一點緩沖的余地。”滁州一家藥品批發配送企業的負責人張亮告訴南方周末記者,10月12日,公司就收到了當地明光市中醫院發出的通知。文件規定,實施“兩票制”後,所有配送至醫院的藥品必須附上生產企業的發票複印件,並且不得出現藥品斷供的情況。

考慮到偏遠地區藥企的物流困難,安徽“兩票制”並沒有一刀切——經營企業將藥品銷售到偏遠山區的基層公立醫療機構,允許在“兩票制”的基礎上再開一次藥品購銷發票,以保障基層藥品有效供應。

“從食藥監總局來講,我們堅定不移地支持兩票制。在今後的監管中,我們也會按照兩票制的要求履行監管。”在10月29日的一場醫藥企業家年會上,國家食藥監總局副局長吳湞的表述,透露出一個信號:食藥監部門牽頭落實“兩票制”的安徽模式,可能被複制並推廣。

安徽食藥監部門的核心任務,是將“兩票制”納入飛行檢查和日常督查中,對違反藥品管理相關規定的行為,依法進行查處。

安徽模式也被寄予厚望——以藥品生產企業為抓手,徹底擠掉掛靠、走票,並大量淘汰依靠上述違規行為牟利,且威脅藥品安全的小型批發企業。

目前,國內藥品市場不到2萬億元規模,卻有1.2萬家批發企業。其中,80%的銷量集中在前100家,剩余的企業年平均銷量只有兩三千萬元。“批發企業的利潤率為1%,如果管理稍有放松,那就得虧。”但吳湞卻發現,這些企業不僅活著,而且活得“很瀟灑”。

在業內,這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張亮透露,在安徽全省四百多家藥品經營企業中,不少小企業就以掛靠、過票為生,“這並不是個別現象。”

明知違法,但在收取“管理費”後,提供掛靠的經營企業對代理商幾乎毫無約束,甚至連代理商買賣的藥品都不聞不問。假藥由此流入正規渠道。

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一份二審刑事裁定書顯示,2011年,業務員王中軍掛靠在浙江九欣醫藥下開始藥品經營,每年按藥品銷售總額的3%,向九欣醫藥交納管理費,對方則提供藥品所需的資質證明、購銷憑證,甚至還專門為其設立了“普藥一部”。

“普藥一部”成立後,王中軍聯系購銷渠道,以九欣醫藥的名義,向多家制藥企業購進藥品,並銷售給杭州各大藥房,從中賺取差價。

在得知王中軍采用該方法經營藥品後,陳俊等人和王中軍商定,通過“普藥一部”,以王中軍的名義,采用上述同樣的方式經營藥品,獲利後再與王中軍結算。

從2011年5月至2012年8月案發,王中軍等人通過“普藥一部”銷售的藥品金額累計達四百六十多萬元,尚未銷售的庫存藥品貨值金額累計達三十余萬元。其中,利用掛靠經營違法購進的“呋麻滴鼻液”,經過深加工,可提取麻黃堿煉制冰毒。

流通企業大洗牌

統計數據顯示,安徽全省縣級以上的公立醫院多達728家。全省同時執行“兩票制”,醫藥配送企業首當其沖。

“沒有競爭力和覆蓋力的醫藥配送企業,要麽被兼並,要麽倒閉。”資深醫藥代理人方圓說。為了效率最大化,生產企業更青睞終端覆蓋廣、資金實力雄厚的配送企業。他亦感受到了企業面臨的嚴峻挑戰,“這個行業越來越不好做了,我正糾結要不要轉行。”

作為國家新醫改的試點省份之一,2015年以來,安徽實施了藥品“帶量采購”,價格下降之余,還遴選出了配送商,對藥品集中供應。

雖然現有的配送格局暫時不會改變,但很多中小型配送企業加緊進貨壓貨,以最大限度維持和醫院的配送關系。“我們一直在和醫院積極溝通,保證品種供應。”陳恕感嘆,無論是企業還是廠家,要做的事太多了。

陳恕是皖東地區某市級醫藥公司的負責人。自從4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明確要求醫改試點省份推廣“兩票制”,這三個字無時無刻不在沖擊他的神經。最近半年,微信里突然冒出了很多“醫藥企業兩票制交流群”。打聽相關信息,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課。

陳恕所在的這家市級醫藥公司具有五十多年的歷史,曾經覆蓋了周邊十幾個縣市的市場。但如今,公司既沒有省級公司的品種資源,也沒有縣級公司的終端網絡,就連市區的業務也在慢慢萎縮。“兩票制”沖擊之下,公司業務更頻頻告急。

在分析了企業的優勢和劣勢後,他和經營班子得出了結論,“弱小的身軀是無法與大佬抗衡的。”盡管公立醫院一直是公司的主項,但為了生存,公司不得不忍痛割愛,在維持醫院總量的同時,調整產品結構,將工作重點轉向“兩票制”尚未涉及的藥店和診所。

“公司內部始終不乏反對的聲音。”陳恕坦言,但只有在市場的夾縫中尋找到暫時被大公司所忽略的板塊,才有希望換取毛利的增加和現金流的暢通。

“兩票制”影響下,藥品生產企業的營銷策略也悄然轉型。

安徽永生堂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治忠介紹,由於自建銷售隊伍成本很高,大多數中小型制藥企業以往大多采用“底價開票”模式——生產企業以較低的出廠價,將藥品銷售給大包商,而後再層層轉包,最終銷售給終端客戶。大型藥企通常采用“高開模式”——擡高出廠價,通過獨家經銷商向終端推銷。“兩票制”實施後,中小型生產企業被迫由“低開”轉為“高開”。

對於原本就采用自營模式的企業,按照現有的藥品供銷模式,必須在每一個市縣都派駐商務人員,負責藥品的發貨和匯款。“原本可以外包給代理的工作量,被加註到了藥企身上,管理成本肯定會增加。”王治忠說。

撼動虛高藥價難

醫藥流通行業的集中度雖然大幅提升,但出臺“兩票制”的另一個考慮,即降低藥品價格虛高的作用,似乎並無法顯現。“在短期甚至中期內,我並不樂觀。”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的觀點,也是不少業內人士的看法。

2014年底,財政部廈門專員發布了一份關於福建“兩票制”實施情況的獨立調研報告。報告以國藥控股星鯊制藥(廈門)有限公司生產的維生素D滴劑為例,其成本價為每盒2.4元。在實行“兩票制”的福建和不實行“兩票制”的湖北,中標價相差不大,都接近27元。不過,兩地的出廠價差卻大得離奇——福建為每盒24.7元,湖北僅為4.7元。

在非“兩票制”地區,藥品從藥廠到醫院終端不限定物流層級,藥廠會根據物流的經濟性與營銷策略,考量藥品的物流路徑。而在福建,由於“兩票制”的規定,選擇只有兩種——藥廠直接配送,或是委托唯一一家藥品經營企業配送。

不過,無論物流層級如何,醫院最終只能按照政策規定,以約27元的中標價購進藥品,然後再以順加15%或零差率賣給患者。顯然,藥價並沒有因流通環節減少而降低。

報告特別提及,星鯊制藥以咨詢費、銷售折扣等各種方式,支付給各類代理商作為銷售傭金,用於“藥品推廣”,銷售傭金占零售價格的比重約為59%。

“藥價虛高的根源,並不在流通環節過多,而在於政府醫療服務價格的行政管制。”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認為。政府行政定價制度,讓大宗醫療服務項目的收費標準遲遲未獲提高,多開藥、開貴藥,成了醫務人員沒有選擇的“選擇”。

“以藥養醫”的模式下,藥品供應商需要從藥品費用中為醫生預留回扣。然而,該部分無法開具發票,需要通過“倒票”洗出這部分現金。

在“底價開票”模式中,回扣一般從流通環節預留,醫藥代理商主要通過過票完成;而在“高價開票”模式中,回扣一般從醫藥企業預留,通過虛開交通、餐飲、咨詢、會務等費用洗出現金,並逃避所得稅。

“兩票制”推行後,在流通環節洗錢的“低開模式”無法運作,但“以藥養醫”的存在,將迫使加價環節上移。“藥企能名正言順地擡高出廠價,抹去因流通環節過多而產生的藥價虛高,維護省級藥品集中采購的合理性。”朱恒鵬說。

(尊重受訪者意願,文中何琳、張亮、陳恕均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2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