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和記環球電訊角度看和國私有化(3)(稍改)


(因上市日數錯誤計算,導致計算複式日報有誤,謹以致歉。)


私有化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108/LTN20100108020_C.pdf


(1)


太多報紙都沒從和記環球電訊這個角度去看私有化,所以有意寫出來。



當年買了和記環球電訊(757,前中聯系統)的小股東在私有化時,稱「1年前將和環個價炒上個半,之後9毫子批股……呢啲係陷阱,害死好多人;佢整過好多劑……以後無人會買佢啲嘢……」。在現時的角度來看,他在90仙,甚至當年吳先生說他「很多朋友在1.5元買入和環」,有沒有虧損呢?


如果他選擇現金,當然當時每股即時虧損25仙,即27.78%的投資,但如果該投資把資金投入大部分的中資股,並在2007年10月獲利了結,或到現時仍沒有賣的話,應該都會贏錢的。如果是買入其它的話,都有機會不能贏錢的。


如果那批股東正如李先生一樣,「選擇收取和電股票作長線投資」在2004年2月初以90仙購入和記環球電訊,其後沒因為此而止蝕,且不怕有碎股的和記國際小股東或基金股東,在2005年決定不要65仙現金,選擇以21股和記環球電訊換2股和記電訊國際的話,他的每股和記電訊國際成本是:


0.9 x 21 / 2


= 9.45元



如果吳先生的朋友以1.5元的價格購入,每股和記電訊國際成本是:


= 1.5 x 21 / 2


= 15.75元


在這5年內,這位股東如果沒有減持的話,就可以取得:


(1) 13.75元的現金;


(2) 等量和記電訊香港(215)的股票,最低價格78仙,最高價格1.56元;


(3) 在私有化後,取得2.2元的現金。


即是他可以取得最少16.73元-17.51元,如以90仙的價格計,五年的回報約77.03-85.29%,較大市回報略好,而以1.5元購入的人士,則最少能回到家鄉,不過大大落後市場回報呢。


總的來說,如取現金,則先認輸,如果好運,或有機會賺大錢,但多數人都沒這個機會。如取股票,則起碼能取回成本,但失去機會成本。


(2)


另外,幾份報紙在和記國際私有化時,均有計過回報,為免觸犯版權,以下則列出該段文字。


大公報:


 


根據公告披露,和電國際自04年上市以來,已為股東提供約178%之回報總額(包括就股息及分拆香港與澳門業務之價值作出調整),截至09年12月31日每年回報率約22%。

 

 


明報:


 


根據本報計算,自和電04 年底上市以來至私有化,將可為自新股階段認購的股東帶來約188%累計回報。

 

 


經濟日報:


 


相對盈科,和電的上市歷程較短,自2004年10月上市至今只有約5年。和電小股東若從上市持貨至今,已曾獲派每股共13.75元特別股息及一股和電 香港(00215,昨收報1.36元)。若連同是次私有化的每股2.2元收購價,和電股東期內回報為17.31元,較招股價的6.01元,小股東有約 1.88倍回報。

 

 


信報:


 


和電國際在二○○四年十月上市,主要在泛亞地區的新興市場經營。在多次出售業務權益後,令其自首次招股上市以來,已為股東帶來一點七八倍總回報,其中便包括多次股息及分拆港澳業務所帶來的價值。截至去年,該股平均回報率約二成二。

 

 


從幾份報紙來看,因引公告,大公報是一定對的,信報就對一半,但是其他兩份報紙及信報的其餘報導是不是真的正確呢?


在上市後,如前所述,假設他們在2004年10月13日以招股價6.01元購入,並假設私有化在截止限期2010年7月30日前完成,共經過2,116天,並獲得共15.95元現金及1股暫時最低價值78仙至最高價1.56元的股價的和記電訊香港(215),共得16.73元至17.51元,故回報為178.37%至191.34%,假設每年有365.2425天,每年複合回報區間是:

= ((1 + 1.7837) ^ (2,116/365.2425) - 1) x 100%  至((1 + 1.9134) ^ (2,116/365.2425)-1) x 100%


=  19.33% -20.27%


所以如果沒引公告資料的話,他們都錯了,所以如果要自行計算,請假設全部資料,否則無論如何,讀者如何計也計不出來。


(3)


至於私有化對大股東的財務角度,可參考信報戴兆先生今日(2010年1月12日)的文章,特引部分如下,在此不作說明。


...


代價較2008年年底資產折讓45%是偏高,而較2009年年中資產溢價21%更令人訝異,其實兩者均不能作準,兩期資產差異達54%,是2009年派送 和電香港(215)的影響,因而資產顯著減少。但去年年中結算後的變動頗大,並未包括在內,因而並未反映至最近的資產值。


 


不考慮2009年下半年業績的影 響,只計出售以色列業務股權稅前收益44.56億元,截至2009年6月止每股資產淨值約為2.74元,則私有化代價折讓約19.7%。如出售以色列業務 收益需要繳稅,則折讓更低。...

 

 


...


去年上半年,印尼、越南及斯里蘭卡的業務均在虧損中,而在洽售的泰國業務權益,消息指出,合作夥伴已同意回購,只待政府審批,作價12億至17億元之間, 換言之,和電仍可能收回另一筆現金,屆時的現金可能達到55億元以上。和電需要多少資金無法估計,但縱然存有現金,亦可不派息,和電股東應予考慮。

....


如以和電每股資產2.74元計,私有化後,和黃資產淨值將增加26億元,相當於每股和黃佔0.61元,無大幫助。但雖說和黃動用內部資源42億元私 有化,而和電儲款以待,完成私有化後即可抵銷,和黃實際不必付出現金,便可賺取26億元。況且和電的實際資產值是多少,仍有增加可能,例如出售泰國業務是 否獲利,而出售以色列業務,最終是否需要繳稅等。至於和電需要投資,相信是事實,但於撤銷上市,精簡架構後,亦有利於加速恢復盈利。如繼續上市,和電股東 要考慮無股息分派之苦,私有化後,假以時日,或將獲得貢獻。和黃的決定,其受惠之處,相信不限於可以計算的賬面利潤。

小股東宜把握套現機會

站 在和電股東立場,私有化代價較股價溢價37%,應是套現好機會,而私有化不是個人接受與否,要看整體少數股東的決定,如有參與投票的股東10%反對,議案 便無法通過,現在無法估計參與投票股東多少,如全部參與約為十九億股,若其中一億九千萬股反對,私有化便告吹。去年雖有私有化觸礁,市場形勢特別,如要反 對,必有理由,包括相當於不費分毫,便可賺取和電股權近40%。和電不派股息可視作要脅,和電的實際資產不明確等,特別是後者,如能作出補充,則說服力更 強。而和黃於建議時已表示,不會提高代價,亦反映對建議的信心,據報基金的持股量足以左右私有化的決定,難道已取得默契?

平情而論,任何私 有化計劃必然有利於大股東。而計劃所指對小股東有利,只是游說之詞,亦只是利於小股東短期套現。小股東的決定,主要是對私有化代價較股價的溢價程度是否滿 意。論理已有溢價37%,可以接受,原因是一旦私有化告吹,股價應將下跌。期待另一次私有化,則是一年後的事,溢價套現轉作其他投資,或更理想。

如 作挑剔,是和黃一項財技安排,可以零成本私有化和電;而所披露較資產的折讓或溢價,時間上有距離,文件未提供最近期的相關數字,顯得並不明朗。這是原則性 問題,是否為此放棄溢價套現機會,見仁見智;這種差異,或成為私有化成敗關鍵。對小投資者而言,不宜過於執着,但處於建議之初,亦不必過早有所行動,可靜 觀其變,以博取或有的加價機會。如其後消息有爭議,則不妨於會議前先行套現,以避免一旦告吹的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