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和果殼網的經驗表明,產品要想落地,首先需要重度垂直的用戶定位,流量大不如流量准;要想讓用戶留下來,需要從工具進化成網絡,充分服務用戶。流量為王的時代已經終結了嗎? 趙俊/文
6場開放日,超過15000名觀眾報名,621個項目報名路演,在57個入選路演的項目中,85%的創業者接到了其他媒體的採訪邀約,91%的創業團隊獲得VC約談,近90%的團隊已經拿到融資,其中54.55%獲得天使投資,25.45%獲得A輪融資,5.45%獲得B輪融資,甚至有3.64%的項目被收購。
這不是哪家投資機構的戰果,也不是哪個孵化器的業績,這是曾經的科技博客—36氪在2014年6場開放日的綜合成績單。
從2010年12月創辦以來,36氪已經從一家單純的科技博客發展成為擁有創業媒體36氪、線下創業空間「氪空間」和創業融資平台「氪加」三項業務的互聯網創業服務提供商。旗下還擁有創業者互動社區「北極社區」、互聯網創業峰會「WISE」以及創業者分享新產品的「NEXT」等各項產品。
36氪變形記
從科技博客成長為互聯網投資領域影響力最大的媒體,36氪依靠的既是團隊的眼光和堅持,也是時勢造英雄。2011年7月,36氪的4人團隊組建,成員都是沒有工作經驗的理工科背景「85後」,「第一批用戶的積累很自然,」 36氪聯合創始人王壯如此回想創業之初的經歷,「當時互聯網創業剛剛起步,國內少有人聚焦這一塊,36氪對內容有不錯的判斷力,一直堅持報導,因此快速成長起來。」
36氪最初以編譯國外前沿的科技資訊為主,在各種應用推陳出新的2011年,借此積累了一批粉絲。隨後,其又開始對國內互聯網的創業新項目進行原創報導,幫助他們提高曝光率。在聚流量的初始時段,36氪正好趕上了微博從起步到飛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好的內容在微博上得以迅速傳播和分享,也讓36氪吸引了一批互聯網創業者的關注,創業者來看資訊、相互交流,投資人找項目。截至2015年2月,36氪的新浪微博粉絲數已經超過了64萬人。
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創業者和投資人之後,36氪形成了自己的生態系統,具備了滿足創業者 「幫忙找融資」需求的能力,因此自然而然地向融資平台轉型。
「你不能直接推出一個產品,先要形成生態系統,才會有產品,」王壯對新財富表示,「就跟O2O的兩端理論一樣,兩端必須同時有,既有投資人也有創業者,投資人過來一看可以找到創業者,創業者也可以找到投資人,達到這樣一個點,他們未來才會繼續來,才能有產品。」
創業者長於做產品,不擅長找融資,VC長於做判斷,而不是找項目,這種信息不對稱正是36氪創業服務平台氪加所瞄準的痛點。2013年1月,氪加正式上線,其對創業者和投資人進行實名審核認證,為投資人篩選優質匹配的項目;為創業者則提供尋求融資、報導宣傳等服務,幫助其盡快完成早期融資。
36氪的野心不僅僅滿足於提供創業者和投資人之間的信息對接平台。2014年4月,36氪啟動氪空間,定位在幫助創業公司於3個月內完成第一輪融資。氪空間免費為創業團隊提供融資、辦公場地、行政服務、水電、法務稅務諮詢公司對接、工商註冊對接、報導機會等服務。
入駐氪空間的團隊還可參與36氪開放日以及兩週一次的聚會活動,與細分領域的創業者和投資人進行交流,獲取更多團隊打造、產品改進的經驗。此外,36氪還會邀請一些業界牛人來做私密分享,讓創業者吸取更多關於產品、融資或營銷等方面的知識,也讓大家在圈子裡互相支持和幫助。
36氪目前擁有1300平方米的辦公場所,其中一半都留給了氪空間的創業團隊,他們只需自己拎著電腦就可以過來辦公。據介紹,氪空間一期和二期的融資成功率達到97%。「人們來你這裡因為你是工具,留在這裡因為你是一個網絡,平台的價值就是這一群人聚在一起,組成一個網絡,才可能做好做大。」王壯說。
融資平台和氪空間的服務都是免費的,既不收取任何費用也不佔有股份。36氪目前收入主要來自網站和APP上的硬廣,此外還有線下活動中易拉寶和活動視頻的贊助收入。其自身迄今已經完成了三輪融資,但還未實現盈利。
王壯表示,36氪想做創投領域的谷歌,公司崇尚免費開源的服務,希望先把創業者服務做好,讓儘可能多的創業者進入這個平台。自成立以來,36氪已經幫助了近400個互聯網創業團隊拿到融資。
在軟件產品之外,果殼網還出擊硬件,與趣玩網合資成立小蛋科技,將自身在科技傳播領域的影響力變現。
果殼和它的「小果殼」們
比36氪早1個月成立的果殼網曾是一個泛科技社區,其目標是「敲開科學的堅硬外殼,讓人們能夠領略到科學的美妙」。初期,果殼網的組織類似於傳統媒體,劃分了生物、化學和醫療等多個細分領域,然後在每個領域都安排一位編輯負責內容生產。
不過與傳統媒體追求的「客觀平衡」的報導原則不同,果殼網認為科學的本質就是真相,應當追求明確定義。其創始人姬十三曾舉例說,媒體報導轉基因,在採訪一個科學家之後,一定要再去採訪一個農民,把他們的表述以同樣的份量放在刊物上,而果殼網的報導規則是以遵守同一科學規範的科學家群體為重點—雖然他們在人數上只是一小撮,但他們的觀點相比其他99%的人能得到更多的重視,也更為可靠。
果殼網通過對流行事件的科學化解讀吸引了一批粉絲,其新浪微博的粉絲數已經超過了345萬人。通過優質內容吸引大量粉絲後,果殼網希望憑藉一些產品的落地,去黏住那些外圍用戶。為此,果殼網內部制定了一個類似項目孵化的機制,給與人力財力的支持,允許團隊在不偏離主線的條件下去創造產品。這個主線指的是要符合果殼網的氣質,創業要圍繞知識和學習的主題。
2013年初,果殼網開始醞釀轉型,從科學知識社區向細分領域下沉分化。目前,果殼擁有媒體品牌「科學人」,借助原創採訪與科學家訪談,使科學在社會議題中擔當起應有的角色;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學院」,收錄了三大課程提供商Coursera、Udacity和edX的所有課程並將大部分課程簡介翻譯成中文,用戶可以給課程打分,和同學討論課程問題並記錄上課筆記;兩性健康社區「知性」,每天發佈實用火熱的兩性話題;以及備孕APP「研究生」,幫助女性瞭解基礎體溫,預測排卵期。
這些產品當中最突出的是MOOC學院。MOOC是由世界名校開設的網絡課程集成,既有固定的開課時間,也有作業和考試,學員通過考試後會被授予證書。除了課程簡介外,其筆記和討論也採用全中文。MOOC目前並沒有自制內容的打算,以海外課程為主,基於現有的入口+點評+社區的模式,打造「海外一流大學在中國的宿舍樓」,讓學生不需要「翻牆」就能體驗全球優質的教育。
2014年12月,果殼網正式對外宣佈完成2000萬美元C輪融資,由在線教育公司好未來領投1500萬美元,果殼網原來的股東IDG跟投500萬美元。好未來意在借助MOOC學院平台,鏈接國內外的優質教育資源,豐富旗下混合式學習方法。在此之前,果殼網獲得來自摯信資本的天使輪和A輪融資,以及來自IDG的B輪融資。
在軟件產品之外,果殼網還出擊硬件領域,公司與趣玩網在深圳合資成立智能硬件公司小蛋科技。趣玩網主要負責產品開發設計和鋪貨銷售,果殼網則利用擅長的線上科技傳播,迅速放大小蛋在科技青年中的市場影響力。小蛋科技的首款產品「小蛋智能空氣淨化器」在京東眾籌到350多萬元。如果小蛋成功,果殼網的影響力將能複製到其他品類,與不同的合作夥伴孵化出更多的「小蛋科技」。
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流量?
新媒體投資人范衛鋒表示,細分領域的新媒體獲得的流量跟巨流媒體是沒法相提並論的,由於流量總量有限,靠賣廣告的模式很難生存下去,因此只能往行業的縱深發展,讓媒體業務成為導流的一種手段;果殼目前的商業模式還比較模糊,而36氪更加深入地切入到行業內部,玩法也與追隨者拉開了差距,在互聯網創業投資產業鏈上擁有更深的價值。
2013年,虎嗅網也循著36氪的足跡開闢了「創業公司求報導」的欄目,一年裡後台收到了數千個項目,但「出於各種原因」,虎嗅最終的報導率只有幾十分之一,且報導之後並沒有進一步的聯繫。2015年伊始,虎嗅推出了天台活動「TOP DAY」,改變了這種狀況—每次活動推出10個創業項目,由創始人各自演示10-15分鐘,至少20個投資人會與創業者交流、點評甚至打分。
對比36氪和虎嗅兩家,36氪聚焦於互聯網創業,其媒體內容的服務性更強,資訊集中在互聯網領域的投融資事件以及未來的創投趨勢等,還有一些「教你手把手融資」等實操性很強的內容普及,完全針對的是互聯網創業者的需求。
而虎嗅網則是一家側重於TMT領域的媒體,其定位「一個有視角的商業資訊與交流平台」也較為寬泛和模糊,更加關注市場大勢,例如大企業和熱門事件而不是精準的細分人群。這或許與其創始團隊的背景有關。虎嗅的創始人李岷出身傳統媒體,是《中國企業家》的前執行總編,而36氪的創始人是一群理工科背景的「85後」,沒有任何媒體經歷和媒體情懷。王壯就曾說,「我們一直不把自己看做媒體,而是從產品的角度建立生態系統」。
「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流量,值得傳統媒體借鑑」,范衛鋒認為,報導大事情的媒體雖然吸引流量但是很難落地,很難跟傳統行業和實際項目相結合,因為你覆蓋在公共領域,對用戶的實用性不強,而36氪和果殼網的用戶定位更為精準,這種深度細分的媒體更有氣質感,其用戶也有更強烈的認同感,雖然不容易吸引流量但是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