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澤熙不會告訴你的那些事:決策機制和情緒控制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645

澤熙不會告訴你的那些事:決策機制和情緒控制
來源:止觀私募核心圈

最近,網絡瘋傳“澤熙的7堂課”,算是對長期低調潛行、神秘莫測的著名私募澤熙投資及其掌舵人徐翔有了些許揭秘式的曝光。


很多看過“7堂課”的人紛紛表示“澤熙你學不來”,更有不少人則認為事情並非如此簡單,資金優勢、信息優勢等因素才是決勝千里的本質。


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則有我們自己的思考和見解,投資本身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性工程,這7個要素只是其中的部分要點,但還有太多澤熙不會告訴你的那些事。


無論是早期的徐翔還是近年來的澤熙投資,能夠保持長期持續穩定的超凡表現,絕非僅僅局限於專註、長期投資和逆向思維等關鍵要素。


巴菲特曾經強調投資成功必須將用腦和用心相互結合:“要想在一生中獲得投資的成功,並不需要頂級的智商、超凡的商業頭腦,或者秘密的信息,而是需要一個穩妥的思考框架作為決策的基礎,並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使其不會對這種思考框架造成侵蝕。”


那麽,簡單來說成功的投資體系不外乎兩大核心:決策機制和情緒控制。前者需要獨立思考,後者則更需要強大的自制能力,也就是常說的認識到人性的弱點並努力克服之。


什麽叫獨立思考呢?這里面很多人容易曲解本意,並不是說誰的話都不聽--“我才不會那麽容易被騙呢”,又或者更近一層,“這個事情真的是那麽回事嗎?”我想第二層的思維方式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思考。


舉個例子,針對央行宣布3月1日起再次降息,相信大多數人都會立即聯想到3月第一個交易日的股市行情,甚至還有不少人會更豐富地聯想到整個上半年、一年的行情走勢。而回顧一下,當時周圍的聲音--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幾乎普遍期待3月2日A股市場會再次展開去年底那輪波瀾壯闊的行情,甚至還有不少人摩拳擦掌地準備一早開盤就全部換倉追進券商等非銀板塊……事實證明,這只是第一層次的思維,而且再次驗證了普通大眾的觀點往往都是錯誤的。


為什麽呢?第一層次的思維認為,上次央行降息直接點燃了券商等非銀板塊的翻倍行情,這再次降息當然還是券商等板塊要暴漲了。上次沒把握好的話,這次難得的機會絕對不容錯過。而進一步思考不難發現,這第二次降息早已是市場預期之中,而且短期內連續降息本身足以說明實體經濟形勢並不樂觀,央行放水對沖通縮壓力。而對於持股者來說,大家在開盤時瘋狂追漲的時候豈不是最高效的出貨時機?結果,可想而知了。


有人可能還疑惑不解--既然再次降息的行情表現再次讓人失望,那為什麽後來卻又越走越強?其實這里恰恰就是第一層次的思維,單純而浮淺,停留在普通大眾的層面。但你必須跳出這一層,比如說央行放水以後通縮壓力將會逐步得到改觀,最糟糕的時候正在過去,大家都不要的籌碼當然是最便宜的了--大家都來搶籌碼的時候,當然就越來越貴。


回到實際案例來看的話,澤熙投資為什麽敢於在重慶啤酒、獐子島等連續跌停的時候下重金押註?逆向投資的背後,恰恰就是第二層次的思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說到這里,很多人總是有失偏頗地認為逆向投資背後存在利益輸送、內幕交易甚至是操縱股價,但這種思想過於狹隘,將會對我們的投資行為形成困擾和障礙。回顧我們A股市場的發展歷程,確實經歷了相對較長的莊股橫行的一個特殊階段,但在市場運行機制逐步健全和完善以後,我們更應該關註的是市場的有效性、我們自身的投資決策機制以及情緒控制能力等核心要素。


即便是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也有不少海歸充實到了A股市場各個環節,但說到底A股市場還是一個有效性不是特別明顯的特征。


2007年11月,中石油最高一度沖上了48.62元/股,而2013年6月25日最低則只有7.08元。按照有效市場假說的理論,中石油在這兩個時點的價格,至少有一個必然是錯誤的,但大多數投資者則不僅沒有認識到這種錯誤並采取正確的行動,甚至還前赴後繼地錯上加錯。怎麽說呢?過度瘋狂、過度恐懼。


眾所周知,在目前A股市場上,大多數專業投資者最早都是90年代或者2000年前後進入這個行業的,隨後2007年、2008年又吸引了一批新生代進入這個市場,大概在2007、2008年之前除了公募基金、券商和少量的私募外,想找到一份投資工作都是很難的,整體上看迄今為止都沒有哪個專門的學科或者專業來講授投資--從A股早期的莊股橫行、內幕交易、操縱股價,以及2000年左右的網絡股泡沫破滅,還有後來的藍田股份、銀廣夏、綠大地等一系列的財務造假醜聞,包括在此期間多次反複的牛熊轉換周期,沒有經歷過反複錘煉的投資者其投資決策機制和情緒控制能力都是不夠完整的。


那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既然選擇投資,勤奮和專註也就是一門必修的基本功課了,但僅僅是勤奮和專註根本就不夠用--你還必須有足夠好的悟性和稟賦。在構築並持續完善投資決策框架的過程中,前期的大量工作和日常的點滴積累都不過是基本功,落實到交易層面的都是真功夫。


作為一種形而上的東西,決策框架本身是沒有辦法恰到好處地敘述清楚的。但結合澤熙投資的投資進化歷程來看,無論是早期的寧波敢死隊打法,還是陽光化以後的種種進化,比如斷崖式出貨、潛伏重組、高送轉、題材概念人氣龍頭、還有成長股龍頭,包括抄底重慶啤酒、獐子島等極端玩法、還有後來的斥巨資參與定增,甚至拿下上市公司控股權,這都是常用常新、持續進化的結果--資本市場沒有一招鮮的,否則用的人多了,也就自然失效,何況不同量級的資金玩法本身也會有天壤之別。


具體盤點的話,又有哪些相對簡單的決策框架可供參考借鑒呢?


首先,考慮到人性本身最容易陷入“貪婪”與“恐懼”這兩種極端,似乎存在一個顛撲不破的投資邏輯--在市場最恐懼的時候,即階段性調整以後大面積跌停,整個市場哀鴻遍野、談股色變,對於絕大多數標的來說無疑將是買入時機;而在市場上漲行情反複演繹,整體積累了較大漲幅,指數加速大幅拉升並開始出現非理性瘋狂而大面積漲停,即市場最貪婪的時候,這顯然就是套現籌碼的絕佳時機。


事實上,由於指數成分構成與占比等因素,一個完整的漲跌周期期間,絕大多數個股的累計漲幅是遠遠超過同期指數表現的。


比如,上證指數在2012年12月4日創下1949點新低時,整個市場已經處於一片死寂,除了權重指標股外,其他個股幾乎無一例外地在當天創出了近年來的歷史新低。即便是日後上證指數在權重指標股的多次演繹下曾經創下了多次新低,但短短2年左右的時間里,大多數中小盤股票累計漲幅翻倍或數倍之多,甚至幾十家漲幅超過了10倍以上,還有幾家超過20倍。


遺憾的是,由於成功概率等因素,絕大多數投資者都選擇了小漲小跌的套利機會,最終不過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其次,考慮到市場運行的本質不過是時間與空間的相互轉化,這其中也蘊含著不易發現的投資邏輯--在較長時間內處於盤整狀態的,同期漲幅遠遠低於市場平均表現,那麽這簡直就是無風險套利的機會,因為時間沒有錯,只是忘了帶它走--行情只是遲到,但不會缺席。


比如,在上市後的三年多時間始終處於窄幅盤整的網宿科技,終於在過去的兩年左右走出了一輪超過10倍的上漲行情;重組複牌暴漲後,持續回調超過半年、跌幅超過50%的西南藥業、禾嘉股份等一連串的重組股,也都在隨後走出了一輪翻倍的補漲行情;而受“疫苗門”沖擊的重慶啤酒,長達兩年多的盤整之後,近期出現了強勢的連續漲停行情……俗話說,“橫有多長,豎有多高”,大概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再次,對於重組失敗連續跌停的情形,恰恰也印證了人性的弱點--大多數停牌前布局的資金不外乎企圖以此一筆賺翻天,但預期落空之後則出現了集體恐慌性拋售而大幅殺跌。


殊不知,在停牌前後,公司的基本面並沒有發生變化,改變的只是重組預期。盡管股價遭遇短期的大幅打壓,但考慮到三個月的窗口期後重組可以隨時重啟的可能性,這種連續跌停以後往往意味著難得的買入機會,即便是再等上三個月並不一定會有重啟重組的暴漲機會,但時間成本都會獲得相應的投資回報。


最後,對於題材概念性、成長股等龍頭品種的把握,則需要長期的功課積累和戰略性的眼光,甚至還涉及到交易的方方面面,包括對市場情緒的變化、不同資金的風格和套路等諸多因素的綜合考量。盤面感覺足夠好、反應足夠敏銳的不妨去尋找題材概念追擊漲停板;對產業、行業和公司有前瞻性認識的不妨去布局中小板、創業板優質標的……這方面的東西是沒有辦法用語言文字敘述準確到位的,唯一的路徑還是在長期的摸索過程中逐步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決策框架。


至於情緒控制,我想澤熙投資的多年實踐和經典案例足以給出標準答案--那便是克服人性的弱點。


當然,這都只是作者本人多年磨練過程中的不成熟的思考,篇幅所限沒有辦法完整地展開,而且難免粗淺幼稚。在此,以示拋磚引玉。




來源 | 本文首發於摩爾金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2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