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央行《金融時報》:通縮風險已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552

中國城市金融學會秘書長詹向陽在央行主管的《金融時報》刊文稱,盡管中國目前貨幣、信貸存量巨大,但是在被過剩產能、無效投資以及非實體經濟的高回報領域大量擠占的情況下,直接作用於實體經濟領域、具有流動性的貨幣資金其實相對不足。

詹向陽分析稱,中國目前巨大的存量貨幣和貸款中,有相當部分被過剩產能和無效投資擠占,已經失去了流動性。被過剩產能和無效投資占壓的貨幣和貸款,已經失去了流動性而成為死滯的要素。沒有流動性的貨幣喪失了流通的功能,不能再當作“通貨”使用。因此,評估當前流動性是否充足,應當將這部分被占壓而無法收回的、已經失去流動性的貨幣和貸款存量排除在外。

此外,外匯占款大量減少,使得央行通過此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大幅減少,進而對貨幣供給量產生倍數級的收縮效應。

再次,商業銀行吸存能力普遍下降,存款大量流失。引起其放貸能力下降,進而派生存款下降,銀行放貸能力進一步降低,最終導致流通中的貨幣和貸款減少。綜合考慮表內、表外融資總規模以及信貸資金對實體經濟的帶動效用,實際上銀行間接融資的供給能力是有所下降的,實體經濟獲得的融資力度是在減小。

另外,詹向陽分析稱,幾乎所有行業甚至包括新興產業都存在產能過剩問題,致使銀行出於資金安全考慮,貸款選擇艱難,貸款意願下降。綜合考慮以上幾點,“可以說真正具有流通能力的流動性偏緊,通縮離我們已經很近了。“

不過,人民日報2月16日還刊文稱,不要誇大風險,隨便扣上通縮的帽子。未來在基建投資、內需消費和對海外投資驅動下,在松緊適度的貨幣政策調控下,中國有足夠辦法化解通縮隱患。事實上,央行也正在行動。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1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