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5 中國民主進程發展史 思想花園
來源: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hk/2015/01/2005-2015.html
(1)
2005年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的超級瘋狂,不但空前而且絕後。2005年被稱為“娛樂元年”,之後內地選秀節目遍地開花,亦印證中國民主思想的發展歷程。
超級女聲的瘋狂,和最後被叫停,都是因為它曇花一現的民主元素。這在中國,是極度新鮮事物。
它的海選,沒有門檻,每個女性可以參與,最初的海選過程還是重要賣點。這等於西方民主的自由提名,而之後評判的比賽淘汰,類似政黨內部篩選,過程也是公開透明。在決賽階段,以觀眾短信投票,決定比賽歌手名次,是石破天驚。
十年過後,我們回過來看,可以看到民主過程的可貴之處。
2005年的三甲,李宇春,張靚穎,周筆暢,至今大紅大紫,之後沒有一次選秀節目,可以再創她們的輝煌。
偶像是自己選出來的,就好像民選政治領袖,底氣十足,有雄厚的執政和人氣基礎。
這里要說的是李宇春。她其貌不揚,歌路走的是中低音路線,聲色全無。但她是選出來的王者,至今在內地歌壇風頭無兩。只要有觀眾喜歡就可以。
2005年以後,所有的歌唱選秀節目,包括最紅的“中國好聲音”,所有的參賽者都是以高音,吼歌取勝,唯恐不能打動評委和臺下觀眾。但這些歌的風格,是不是觀眾想要的呢?
如果李宇春今天來參加選秀,恐怕連第一關也過不了,但市場證明,她是最受歡迎的。
經濟學上有“信息理論”,如果信息傳遞機制不暢順,參與者就需要做出一些突出的行為,吸引註意。小圈子的歌唱比賽,需要吼歌,以示“我唱得好”;但真正面向觀眾選秀,不需要刻意扭曲,只要唱得觀眾接受就可以了。這就如同在欽點政治制度中,一些政治人物要表現得特別忠心。
昨晚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第三季開播,如果說被禁的“超級女聲”類似西方民主運作,“我是歌手”,則是中國的人大制度。節目邀請幾個著名歌手比賽,類似人大由黨委欽點候選人;這些歌手表現再由電視臺選定的現場五百觀眾投票,類似人大代表。整個過程,表面上看起來民主,但結果是可控制的。
至於近在內地紅爆的“中國好聲音”,則和中央正在推銷的“8.31”香港政改方案相像。選手首先要經過由那英,汪峰,齊秦,楊坤四位導師至少一位的認可,才可入圍,這類似選舉委員會的提名和篩選機制。在決賽階段,則是由所謂的101家媒體代表投票,這又和中央指定的選舉委員會相像。
不過,這些欽點式選秀節目出來的歌手,星途恐怕永遠也比不少當年經過民主洗禮的2005屆超女了。
(2)
我心目中女神,我認為是過往今來,唱得最好的張靚穎,參加今年的“我是歌手”比賽。雖然相信,冠軍不可能不是被稱為“國字號歌手”的韓紅,但我在心底也希望,能在這個中國式的選舉中,創一個小小的奇跡。
懷念在2005年,中國大地上曾有過的那麽一絲民主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