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杭州基地探营 中移动闯关手机阅读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28/1NMDAwMDE4Mzk1Ng.html


中国移动位于杭州的手机阅读基地刚刚换了一个新家,原有的办公场所已经容不下其迅速扩张的人员。

“目前基地已经有员工140多人,而 在去年5月基地正式组织化运作时,只有不到40人。”6月24日,中移动手机阅读基地总经理戴和忠告诉记者。

一年时间,伴随人员数量增长的 则是电子阅读市场的日渐火热。从内容提供商到硬件厂商,再到电信运营商,都有着各自整合市场、掌控产业链的野心。

背靠5.5亿庞大手机用 户,中移动涉足手机阅读,给外界无限遐想。尽管如此,记者在其手机阅读基地采访,仍然感受着上上下下扑面而来的紧迫感。事实上,当中移动于今年5月5日宣 布自己的手机阅读业务正式商用时,汉王、盛大、中文在线等不同类型的电子书业者,已经早早地推出了各自的电子阅读平台。

一半员工负责 内容编审

手机阅读是内容产业和移动通信的结合。戴和忠表示,为了突出内容的重要性,中移动的思路是,联合产业链各 方,“打造全新的、开放的图书发行渠道”,从而推动内容价值的规模发展。

其中,第一个举措就是免去流量费,以尽快吸引用户参与进来。

“以 前由于流量费原因,不少用户对手机上网怀有提防恐惧的心理。”戴和忠表示,“免流量费的目的就是让用户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降低手机阅读的使用门槛。”事实 上,流量费在移动增值业务收入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中移动此举堪称魄力。

其次,中移动在组织资源开展业务时,尤其强调规模营销。“以往的 很多业务,移动并不承担营销义务。而手机阅读是中国移动的战略业务。各省移动公司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投入各种资源,推动用户的规模发展。”戴和忠说。据了 解,从今年1月份全国推广以来到4月底,中移动手机阅读的访问用户数接近1500万。

在内容环节,中移动提出了“精细运营”的新思路。据记 者了解,尽管依托于内容运营合作伙伴,中移动移动阅读基地仅内容编审部就达到七十多人,占整个移动阅读基地员工的一半。而内容运营合作伙伴主要负责对图书 等内容的全方位审核、筛选、推荐以及精细化策划和营销支撑。

“比如结合CP的意见以及市场调研结果,把特定的内容推送给特定的用户。”中移 动手机阅读基地营销策划部经理陈涤非告诉记者。

由于中移动在阅读内容方面的精细运营,其对CP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涤非表示,初期对进入 平台的内容提供方主要有两点限制:其一必须具有出版物发行许可证、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等四证之一;第二是要求图书内容有一定的数量,一般是一千本以上,同时 要保证更新速度。

4:2:4分成

据戴和忠介绍,目前中移动的平台上已经有超过50家出版社和网 站作为内容提供方,主要为各大传统出版集团以及盛大文学、中文在线等数字版权机构,发布图书数量超过8万册。

在商业模式上,戴和忠说,“手 机阅读采用4:2:4的分成比例,内容提供商拿四成,内容运营合作方拿两成,由基地结算;中移动在免流量费、投入平台开发、组织资源营销的情况下,拿另外 的四成。”

戴和忠认为:“看一个商业模式是否合理,关键是看这个模式是否能让参与各方得到持续的发展和良好收益”。为此,中移动阅读基地也 做好了初期不赚钱的准备。“今年我们光在技术平台开发上的投资就会超过一个亿。”

戴和忠指出,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或者提供怎样的内 容,所有这些举措需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都是:如何让用户成规模?

用户规模难题

易观国际高级分析 师方丽认为,在2009年的电子阅读市场,厂商的推动远远超出用户的需求,用户付费意愿并不高。而在2010年,由于竞争更加激烈,电子书价格下降,这会 更加贴近用户需求,使得用户规模出现快速增长。

根据2010年4月19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是两大 主要数字化阅读方式,手机和专用手持阅读器阅读增幅最大,14.9%的国民接触过手机阅读;1.4%的国民使用其他手持阅读器进行数字化阅读,同比增长 30%。

在需求增长的大趋势下,戴和忠认为,移动阅读需要通过更多精细化的手段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样才能留住用户。

以手机 阅读为例,中移动在内容运营、页面设计、用户体验等方面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计划。“手机屏幕通常都不大,如何让用户第一眼就看到他感兴趣的内容,这需要我们 根据自己的用户调查以及市场分析,并结合CP的意见做出调整。”戴表示。

中移动的用户调查显示,手机阅读用户的年龄层主要在18到35岁,60.9%为男性,但女性的忠诚度更高。并且使用“全球通”或者“动感地带”的用 户群体也存在差别。“根据这些特点,我们能把特定的书推荐给不同的用户。”中移动人士说。

而在电子阅读器方面,戴和忠则认为,目前终端的价 格仍然太高,如果电子阅读器的价格能低到1600元以下,则会带来用户的快速增长。

据了解,中移动已经联手汉王、大唐、华为等厂商推出了8 款融合了TD通信模块的电子书产品,目前单款产品价格一般在3000元左右。

除了价格因素,记者获悉,目前中移动已经与一些国际品牌厂商洽 谈定制电子阅读器终端。“希望在工业设计上有更多创新,让用户体验更加时尚、舒适、方便。”戴和忠说。

事实上,一些传统出版社如上海世纪出 版社和中国出版社集团等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电子阅读器产品。不过在方丽看来,“出版社这么做并不能为他们带来直接好处,其实是在帮移动一起培育市场。”

戴 和忠告诉记者,为了在初期抓住用户,移动阅读平台在对内容提供商(CP)的定价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限制,“一般建议在书价的10%左右”。据统计,我国国 民每年手机阅读的花费为15.03元,52.1%的读者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能够接受的一本电子图书的平均价格为3.45元。

因此,移动 对电子书的定价标准在1-10元之间,按章节计算的话,则在0.04-0.12元之间。“在这个范围内CP可以自行定价,如果书特别好超出这个范围也可 以,但需要同基地讨论。”戴和忠表示。

觊觎日本动漫

根据中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的计划,图书、杂志 和漫画是中移动布局的三大阅读领域。“目前平台上以图书为主,杂志和漫画正在试运营。”陈涤非说。

戴和忠表示,手机阅读业务5月5日才开始 正式商用,其实每一块业务都需要进一步细化。他介绍说,图书方面会从小说类向非小说延伸,并且还将尝试手机特色内容。

“现在用户是18到 35岁最多,但其实35岁以上的也需要阅读,我们可以尝试推出精华浓缩版的经管类图书等,满足不同的需求。”戴和忠说。

陈涤非告诉记者,目 前移动也开始尝试首发新书的模式,“已经有80本首发,主要是针对年轻人和一些当前热点的内容”。此前,首发模式在无线音乐平台上已经得到了成功的证明。

除 了图书,杂志漫画也是移动阅读基地今年下半年的重点。戴和忠甚至认为,手机漫画会成为国内动漫产业的突破口。“漫画本来就是一格一格的,天然的适合手机屏 幕的展现。”戴和忠表示,现在已经推出了针对杂志漫画的客户端,目前已经覆盖超过500款手机能完整地在手机上表现出漫画的效果。

据悉,去 年12月份,移动阅读基地曾专程赴日本与小学馆等知名漫画出版社洽谈。“当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当地的运营商和动漫出版社的合作模式。”戴和忠说。事实上, 日本的动漫在国内已经拥有大批忠实用户,如果能顺利引进,也必将带动手机阅读的增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44

挑战原研药市场 中国药企参股企业首仿药闯关FDA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17/2135260.shtml

 每经记者 陈时俊 发自上海
12月9日,复星医药参股企业美国汉达药业收到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简称)正式通知,其仿制的大品种缓释喹硫平获得预批准。作为中国医药企业关联公司中第一个首仿获批的产品,此事件被业内人士视为 “可能打破国外品牌药垄断国内市场”的重大信号。
“仿制药尤其是高难度的挑战专利的仿制药拥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像喹硫平这样的大品种首仿产品利润空间可达上亿美元”,复星医药副总裁兼国际部总经理崔志平表示,“高质量的仿制药可以打破品牌药的垄断地位,将治疗费用降低。”
首仿药有望成功闯关FDA
复星药业提供的资料显示:“汉达药业是美国一家小型研发企业,擅长缓控释制剂技术及开发挑战专利的仿制药,复星2009年参股10%。”据悉,此款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精神科疾病。2009年销售额约为5亿美元,2010年预计可达到10亿美元。
媒体引用汉达公司创始人刘芳宇的话称,1984年美国颁布Hatch-WaxmanAct法案,鼓励仿制药公司向品牌专利药挑战,对于第一个成功挑战者 (首仿)奖励180天的市场专营权。因此,争取180天市场专营成为有技术创新能力和专利知识的仿制药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
突破FDA批准的意义之所以被业内视为重大利好信号,关键在于原研药的专利保护十分严格,“依样画瓢”的仿制药能够取得创新并最终上市与之直接竞争难度颇大。
“从2008年开始,汉达药业陆续向美国FDA递交了对该药全部5个剂量的强仿申请,其中4个剂量是首仿,并在之后两年陆续提交了补充资料。鉴于该产品 是P4申报渠道,待以下三个条件中任何之一满足时,就可以获得正式许可:与对照品厂家30个月的知识产权官司期满;法庭判决汉达产品不侵权;对照品专利到 期。”复星药业方面表示。
长期以来,中国、印度、越南等国一直都是以生产仿制药为主,仿制药在中国药品生产的比例甚至高达97%~99%,利润微薄。
“比起受到专利保护的原研药,国内仿制药价格要便宜得多,但实际的药效却相差并不大。”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向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郭凡礼指出,汉达药业仿制药成功闯关FDA,更多是一种行业信号。在中国医药行业,真正有大量投入仿制药创新并且有望获得FDA批准的例子还是非常有限的。
或打破外资独大格局
11月26日,欧洲药品管理局公布了一项法律草案旨在说明制药公司复制和销售单克隆抗体药物时所需的条件。据预测,到2015年,来自罗氏、强生以及默沙东公司的三款单克隆抗体药物将失去专利保护
(这三款药物2009年的总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而像这样专利解禁的例子还有很多。
公开资料显示,预计到2012年,国际医药市场将会有1390亿美元的药品失去专利期。专利解禁后,释放的诱人商机早已成为各国药企的目标。
一位业内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透露,一款原研药经过国内药企破解、复制、投产需要1到3年的时间。同时,国内相关创新扶持政策的执行力弱、研发人员大量外流也大大影响了仿制药创新的步伐。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卫生经济事务总监陈怡曾表示:“中国企业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欧美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让海外市场尽快认可中国药品的质量,此基础上,可以以合资的方式,吸取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体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陈怡指出:“在中国,一些仿制药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价格低了,但是疗效差了,这让患者无法信任,逐渐形成了两者有本质区别的印象。中国仿制药应该逐渐形成优质优价的特点,才能真正被患者信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0

「IPO不審」值得闖關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17/100358121.html

 「IPO不審行不行?」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的驚人一問,近來引發資本市場人士熱烈討論。IPO(首次公開募股)實質性審查是證券市場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的最主要、最頑固的制度性障礙,改革難度顯而易見,但是,這個大關值得闖。

 

  IPO審批制的種種弊端,舉其要者如下:人為操縱IPO供給,破壞價格信號作用;管制帶來尋租,使個別監管官員淪為貪腐之徒,混淆了權力與市場的邊界;監管部門無力或無心監管功能,投資者得不到應有保護。這些弊病,連IPO審批制的食利者也難以否認。

  繼續深化發行體制改革,與積極穩妥推進對外開放一道,成為郭樹清履新後兩大主攻方向,可謂佈局精準,知難而上。此番「火力試探」,與他在證券期 貨監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一脈相承,既可測試支持率,也可試探性地發出行動信號,顯然頗有深意。雖然並未見官方正式表述,但是,新任證監會主席的改革基本主 張是清晰的;雖然只是面對證監會發行部官員和發審委委員的內部問詢,但這位整體改革理論的重要創建者對未來施政舉措當有一攬子籌劃。

  終結實質性發審,並不僅僅是「靈魂深處爆發革命」之事,它意味著動了既得利益集團和權貴資本的「奶酪」,會讓既得利益者感到驚恐,激起他們頑強的反抗。但是,改革也讓真正期盼中國資本市場健康成長的人士感到驚喜,贏得了他們的廣泛支持。

  立場差異與觀點分歧,從「郭樹清之問」後的輿論可以看得很清楚。有論者提出「在現階段必須強化審查」;有論者斷言此項改革衝擊過大,市場難以承受;有論者贊成改革,卻擔心這只是「美麗傳說」,因為發行制度改革會受到更深層政治經濟體制的羈絆。

  善意而合理的憂慮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坐等「頂層設計」必然導致消極無為。局部改革並非毫無推進餘地,而「積小改為大改」、二者相互激盪而行, 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目前,證券市場改革已到新股發行制度這關鍵一役。如因雪擁藍關而馬不前,將會嚴重延緩中國股市前行腳步,進一步削弱其在國民 經濟中的作用,還會使其在全球的地位與中國經濟的地位極不相稱。我們一向主張,集裁判員與運動員於一身「權力發審」早該退出了。

  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實質是實行註冊制。有人質疑,如此一來,豈不泥沙俱下,引發市場大亂?其實,即使在成熟的資本市場,註冊制也並非完全沒有門 檻,「不是打個招呼就行」。但是,這個門檻是真實、準確的財務披露規則。即便是業績極差的公司,只要能夠真實披露財務狀況,是否發行成功將由中介機構與投 資人決定。只有放棄「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這個自賦使命,監管部門才能卸下救市重負,致力制度建設,專注市場秩序。郭樹清將其監管哲學概括為,以充分、完 整、準確的信息披露為中心,強化資本約束、市場約束和誠信約束。這一轉向不失為對症下藥。發行體制改革絕不意味著審批權限由證監會下放給交易所,而是一套 監管哲學和體制的轉變。

  註冊制下的合規監管其實更嚴格。除了要求發行人將依法公開的各種資料完整、真實、準確地向證券主管機關呈報,還須回答主管機關細緻詢問。此外, 還需有中介機構合力舉薦,才能夠註冊成功。一旦發現上市公司違規造假就立即停牌退市,並且嚴懲造假者及其「幫兇」中介機構。一旦發生欺詐,公司不但無法上 市,還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各種訴訟賠償。公司在上市前後,均須接受公眾和媒體的全方位監督。

  顯然,註冊制需要司法追溯、賠償機制、集體訴訟制度和退市機制等一系列制度配合,否則,其效果難以發揮。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集體訴訟就成為美國保護股東權益的有效司法途徑,也是股東最常用的民事索賠手段。相形之下,中國證 監市場由於法制不健全,長期設置司法前置程序這道壁壘,使得很多受害者欲訴無門,助長了違規者的氣焰。欲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助推註冊制,引入集體訴訟 制度已刻不容緩。

  改革需要膽魄,需要設計可行路徑的智慧,也需要一個強大的「改革氣場」。從以上分析可知,證券發行體制改革斷非證監會主席一人或一部門可隻手推 進。來自中央決策層、其他職能部門和社會公眾的有力支持,將決定改革成敗。無論如何,衡量改革者的業績,應視其在特定約束條件下實現了多大突破。我們誠摯 期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12

京東闖關IPO:資本「陽謀」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6/10/228087.html

編者的話/京東商城開始在資本市場衝刺了!

它的上市無論成功與否都將是電商業界矚目的焦點話題。

因為這是一家太有攻擊性的企業:吸引了最多的融資,也樹立了最多的「敵人」;一邊高調地打價格戰,一邊卻在不停地虧損;倍速增長的同時惹來無數非議。

這個有著鮮明中國特色的電子商務企業,要在美國資本市場講一個中國式亞馬遜的故事。

這個故事我們看到開頭,也希望預見到結果。

日前有消息爆出,5月30日,京東管理團隊在香港舉行了分析師會議。如果一切進展順利,京東將最快在6月向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文件,並於今年9月進行IPO。「此言不虛,他們確實已經在行動。」電商行業向來消息靈通的華強北在線副總龔文祥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2013年之前決不考慮上市。」京東商城董事局主席兼CEO劉強東在各種場合都堅持這種說法,甚至戲稱「媒體和外界似乎比我們自己還著急京東上市」。記者向京東官方求證,得到的答覆是「如今市場的消息都是傳言。」而公司上下均進入靜默狀態,京東究竟意欲何為?

上市:危、機互現

上市對於京東來講似乎早有準備,近日,前美銀美林集團投資銀行部董事蕢鶯春加盟京東,職位是副總裁,主要任務就是幫助京東做上市準備。此前,京東也曾大刀闊斧地引進數位高管:百度原高級副總裁沈皓瑜出任京東首席運營官,宏中國區原執行副總裁藍燁擔任首席市場官,甲骨文全球原副總裁王亞卿擔任京東首席技術官,京東財務副總裁陳生強出任京東首席財務官。

對於這些高管的引進和人事的調整,劉強東在最近一次京東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這完全是以業務發展需要來決定的。不過龔文祥認為,這些人事架構佈局是一個準備上市企業的必備功課。

不過,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最好的「東風」無疑是理想的市場環境。

京東今年遭遇的資本市場「東風」並不太理想,「中概股」被普遍唱衰:噹噹網股價下滑,唯品會流血上市,麥考林危機四伏,這些都給京東上市蒙上一層陰霾。

易凱資本有限公司CEO王冉分析指出,目前,資本市場環境的確不好,而且在可預期的未來都不會有顯著好轉的跡象。歐債危機使得美國股市受到一定的衝擊,國際投資人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等都佐證了這是一個險惡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上市,企業很難獲得很高的估值。

有傳言稱,選擇這一不甚理想的時機上市是因為京東沒錢了。之前,噹噹網李國慶就曾宣稱京東的錢不夠燒到年底。而這一「斷糧說」遭到一位接近京東高層的人士否定:「京東的現金流還是比較充裕的,在有錢的時候啟動上市會比沒錢時會更從容。」

王冉也認為,今年雖然環境不好,但京東手有「餘糧」,如果通過資本市場拿到錢,就可以確保京東模式走得更遠。但如果明年美國股市仍未有好轉,以京東的盤子,一旦資金吃緊,再謀求上市就會很被動。

淘寶商城原總經理、噹噹網前任COO黃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預測,資本市場走勢並不樂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資本市場體量比較大的熱錢都在尋找出口,關鍵要有好的公司冒出來。」

數據顯示,京東2011年流水為212億元人民幣(含平台為269億元)。這樣的規模,目前在中國以零售模式為主的B2C企業裡排名第一。

在中國,目前最大的兩家電子商務公司一是淘寶系,二是京東。京東的主營模式是以買賣為特點的零售商模式,類似於美國亞馬遜的商業模式。

「美國投資人沒有耐心聽你去講一個複雜的商業故事,但京東無疑是最像亞馬遜的公司,因此,『中國的亞馬遜』這個概念對投資人來講會比較有說服力。」王冉說。

價格戰:必打無疑

「我打算換台新電視,看中了一款松下的平板電視,線下蘇寧店報價為7800元,上網搜索發現亞馬遜中國搞活動,價格為6800元,正準備出手下單時,發現另一電商平台降到了5300元。而沒過幾天,我在第三家電商網站以4800元的價格拿下。」一位姓陽的用戶給記者講述了自己真實的購物體驗,而這位網購用戶的經歷反映的是血淋淋的電商價格戰鏡像。

京東商城正是處於這樣一種價格戰的漩渦中。這也是其虧損的最主要原因。

香港分析師會議上披露的數據顯示,京東的毛利率為5.5%、配送費佔比6.6%、廣告佔2.3%(去年京東廣告費用支出為4.9億元)、技術和管理費用率在1.5%左右、淨虧損5%左右、應付賬期天數是38天、存貨周轉35天。

業內人士指出,從應付賬期和存貨周轉率的對比來分析,京東的現金流還是正向的,但是虧損是影響其估值最不利的因素。

反觀京東的發展路徑,一邊是如火如荼的價格戰,一邊是大干快上的物流投入。其虧損-融資-虧損的發展模式也一直是業界質疑的焦點。

撥開表象,劉強東的商業邏輯是圈更多的用戶然後把這些用戶永遠留住。但這是個艱難的命題,也是個花錢的命題,更是互聯網不可抵抗的宿命。

劉強東經營數碼產品起家,而其創業之初將公司選址在中關村。無論是其選擇的行業還是當時所在的市場,競爭都無比慘烈。劉強東帶著「鬥爭」的基因創立京東商城,或許從創始之初就注定了其高調的拚殺特徵。在他看來,只有自己足夠強大,才能在競爭環境裡更加安全,此前,他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京東的安全線為年銷售額500億元。而電子商務的發展留給他的時間卻很短。

從前述陽姓用戶的購物行為中不難發現,在互聯網上,用戶轉移成本為零,價格是最好的轉移理由。京東商城創立之初首先用低價將用戶吸引過來。但是,面對網上更加透明的競爭環境,京東只能一直保持低價,不斷打價格戰。於是就有了與噹噹的圖書大戰,與國美、蘇寧的家電大戰。

從理論上看,低價吸引用戶,構建好的用戶體驗才能留住用戶。所以劉強東固執地相信好的體驗會帶來回報,他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京東不賺錢是因為規模還太小,服務還不夠好。建物流倉儲運營中心「亞洲一號」源自其改善用戶體驗的初衷,因為「亞洲一號」建成後可以容納200萬個SKU(stockkeepinguint庫存量單位),而且用戶的訂單不僅不會被拆分,「早晨下單,下午到貨;當晚下單,第二天到貨」的體驗將會成為一個常態。但「亞洲一號」每個倉庫的建設所要花掉的成本達8億元人民幣,而在劉強東的計劃裡,這樣倉庫要建10個。

儘管花費大把資金,今年更為險惡的競爭環境還是無法改變。首當其衝的競爭對手是天貓,它不賣貨,不做物流,但背後有阿里集團的支持,其價格戰的假想敵就是京東。另外,蘇寧、國美等老牌零售商不僅進場,還理順了上游的供貨資源,而他們主導的大家電品類恰恰不是京東的強項。亞馬遜中國不緊不慢,但完成了倉儲佈局,又依仗其強大的技術體系成為了一個強勁競爭對手。

京東不僅要面對巨頭們的對決,還要提防一些垂直B2C對市場的蠶食。

上一輪電商行業的資本熱潮已經培植起一大批行業垂直類電商,服裝、鞋類、珠寶、化妝品等各個垂直類目都誕生出了規模達幾億,增長速度超過100%的公司。

「美國亞馬遜在鞋類領域做不過ZAPPOS(在美國一個華人小夥開設的網絡鞋店,2007年的銷售額超過8億美元,佔美國鞋類網絡市場總值30億美元的四分之一強),因此選擇了將它收購。」優購網CMO徐雷指出,垂直類的B2C對於京東這樣類綜合平台市場份額的蠶食力是很大的。

徐雷分析,無論京東上市股價是否理想,它已經在無形中構建了一個資本壁壘遏制垂直類B2C企業的發展,這會為京東在各種垂直類目的拓展爭取2~3年的時間。而一旦拿到預期的融資數額,京東將在未來快速佈局物流倉儲,鞏固現有的配送優勢。

模式:爭議開放平台

業內人士分析,京東通過IPO融資之後,除了大規模投入物流建設,可以預見的另一個花錢的方向就是技術體系構建。這是其未來開放平台戰略的一個重要支撐點。

所謂開放的平台是將自己的網站流量資源開放給其他商家。其他商家在平台上開店並自主定價銷售產品,同時也可以有償選擇京東的倉儲服務,京東按比例收取佣金。這類似於沃爾瑪線下店將超市以外的位置出租給商戶獲取租金收入。開放平台模式的優勢是經營成本比較低。

據瞭解,京東於去年真正啟動開放平台,去年開放平台的銷售額在57億元,佔總銷售額21%。徐雷告訴記者,開放平台使京東毛利率提升0.5個百分點。原因是開放平台是收取佣金的模式,其邊際成本很低。

開放平台一方面可以快速做大市場份額,另一方面,給京東貢獻淨利潤。正因如此,在劉強東的計劃裡,未來京東開放平台的銷售額佔比將達到50%。

「這對財報表現將有利。」徐雷表示,不過他也表達出自己的一些擔憂:亞馬遜做得這麼成熟,開放平台份額也僅佔到30%,這還是基於美國供應商非常成熟的信息化水平之上的。而中國供應商的信息化程度與美國差距很大,開放平台經營的往往是百貨類非標商品,這類商品的特點是客單價低,退貨率高,費用率高,供應商小。大量開放平台的「聯營商家」將會給管理提出巨大的挑戰。

黃若也認為,京東不應過快開放平台,「京東真正的價值在於它是一家以買賣商品為模式的零售公司,開放平台在實際上是賣流量,與零售平台模式完全不同。」黃若從兩個維度解讀了這個問題:首先零售的本質是賺效率的錢,假如有十萬雙運動鞋,由一個人銷售更有效率還是5000個人銷售更有效率?答案顯然是前者。買賣模式是主力,這一點早已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

其次,從用戶心理分析,零售說到底是為了滿足顧客的期望值。正如顧客去沃爾瑪,他們希望獲得的商品和服務是符合其期望值的。京東作為自營零售商已經慢慢構建了一個用戶的期望值並在不斷地去滿足他們。開放平台商戶所能提供的期望值並不一定能與京東自營零售商一致。因此,如果開放平台只是簡單地將淘寶平台模式拷貝過來並賣流量是非常危險的。

不過,中國電商市場與美國電商市場還不能簡單類比,無論是誕生於淘寶上的淘品牌,還是一些品牌B2C企業,以及啟動電商戰略的傳統品牌,都有著極強的全網營銷的需求。京東在技術支撐體系搭建完備的前提下,開放平台是否能成為有效利潤增長點,這仍然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33

一個台南小漁村的太保學生 打造華人文化第一品牌闖關

2012-8-6  TWM




誠品書店的品牌密碼

靠理想賺錢 吳清友的五敢成功學統一集團成立統一超商7-ELEVEn,連賠七年轉虧為盈的過程,被視為零售業傳奇;不過,沒有集團背景的誠品書店,卻是連賠十五年後,才在第十六年賺六千萬元,吳清友如何辦到?

他打開賺錢大門的成功之鑰何在?

撰文‧許瓊文

一九八九年,吳清友在台北市仁愛路圓環邊開了第一家誠品書店,當時就做好賠錢的打算,卻未料到這一賠就是十五年,當中他還經歷了生死關頭的大手術,他的老臣因此形容:「吳先生是用生命經營誠品!」兩年前,吳清友在香港的一場演講中坦承:誠品連續賠了很多年,同事會自我解嘲,很阿Q地想一些「即使賠錢還應該存在的正當性」。

事實上,吳清友經營誠品從一開始,就不是全部從商業思惟出發,他證明了二件事:不僅靠理想能賺到錢,還建立華人文化事業的獲利新模式!

誠品經歷二十三年的發展,從慘澹經營到轉虧為盈;從單純的書店到百貨商場;從台灣跨出國際市場。個性執著、擇善固執的吳清友,靠的是「五敢」成功學。

敢賭 選最貴、最精華地段開店二○○二年台灣圖書出版產業研究報告指出,台灣的書店自一九七九年至八九年這十一年間,開始出現第一波轉型,從永漢國際書局、新學友書局、金石文化廣場,再到八九年成立的誠品,稱之為第一次書店產業革命(也就是從原本單點的獨立書店,發展出連鎖經營模式)。

一九九○年代,股市上萬點,經濟成長進入高峰期後,中產階級的興起,在物質生活外,開始尋求精神層次的提升,誠品便是在這個利基點下應運而生。

吳清友抓住趨勢,在大型連鎖書店,及小型獨立特色書店這兩者間,發展出第三種,既包含獨立書店的文化、藝術特色,也有大型連鎖書店氣派;他先以家具精品與進口攝影書籍為主的冷門書,作為經營誠品的特色,當時,吳清友顛覆傳統書店的作法,震撼市場。

除了走在潮流之前,吳清友敢選最貴、最精華的地段開書店,打破既有書店講坪效的經營法則。誠品第一家店,便是在仁愛路圓環邊、台北市東區最昂貴區域開出的敦南店。

原本在敦化南路底的遠企購物中心,願意提供優惠的租金給誠品駐點,卻被吳清友斷然拒絕;看似不計成本的選點策略,卻是因為吳清友很清楚誠品的定位,他要讓誠品成為台北市的一個地標、一個傳奇。

「想像比知識重要。」吳清友在面對台灣出版業的不景氣,卻仍不斷在書店的經營形態上挑戰更高品質,成為所有人文藝術創意工作者,長期且最大、最重要的發展平台。

敢貴 優質服務 不打價格戰誠品從獨立特色書店,到成為大型連鎖書店,訂價從來不是同業最低,但是靠著良好的服務,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才從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受到肯定。

誠品創業的第一桶金,來自吳清友經營的「誠建」,以銷售餐飲廚具設備為主的企業,當時誠建的訂價常比同業貴五%。「這五%就是你的價值。」誠建總經理,也是吳清友的弟弟吳明都說。

吳明都永遠記得,他與三井餐廳董事長黃奕瑞認識的時候,黃奕瑞認為誠建賣的廚具都比別人貴,吳明都立刻回他:「人家也說三井比別人貴。」黃奕瑞不假思索地說:「因為三井比較好啊!」吳明都立刻告訴黃奕瑞,「誠建的產品也是如此,品質最好,但只比別人貴五%。」誠品延續誠建價格策略,當一般書店多採用低價促銷,誠品卻不打「價格戰」;相反地,卻以優質服務、舒適且具有設計感的實體環境,回饋給消費者。

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林孟彥觀察,初期,確實誠品遭遇許多挑戰,消費者認為「不一定要在誠品買」,無形的品味與美感,難以訂價與收費,這讓當時誠品在獲利數字上,遇到相當大的挑戰。

但是,隨著快速展店後,每一次消費者在誠品獲得的經驗、服務所產生的附加價值,成為「集客力」的最佳方法。

知名作家李欣頻曾為買一本書走進誠品,詢問櫃枱人員,服務人員不但親切且快速地為她找到書,甚至熱情地介紹該書作者還有哪些作品,或相關主題的書又有哪些作家寫過,「結果我買了二十本,即使沒有打折。」憑藉差異化服務,誠品不打價格戰,仍獲消費者青睞。

對於人才培育的制度,與誠品的風格一樣,總是獨樹一格,誠品人力資源處資深協理林發智說,「無論什麼單位,進入誠品的人,首要條件要『愛書』」。

過去靠「師徒制」傳遞誠品人的氣質,如今,有系統化的建立學習曲線,例如,基層的圖書管理專員,到職半年以上就必須接受基礎認證考試,之後還必須接受專業認證,包含六大領域:雜誌、圖書、影音、文學、童書及文具等,成為晉升的衡量指標,「錄取率只有三成,很難考,我可能也考不過。」誠品副董事長吳旻潔說。

敢賠 堅持理想 連賠十五年現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劉維公,曾在《風格社會》一書中提到,在今日是以生活風格為體質的消費社會,一個好的品牌,往往必須能夠釋放巨大的美感能量,才能吸引消費者。品牌不是「名字」加上「商標」,必須要能製造美感體驗。

吳清友正是以誠品為台灣製造美感體驗。當時台灣的外文書店多賣大眾書,而誠品則拉高產品層次,例如藝術、建築、旅遊、食品方面的書種類齊全。當時引進許多國外當代小說、經典文學,為台灣閱讀市場帶入更多選擇,明知小眾市場,不容易賺錢,誠品仍堅持高品質的「人文氣質」,成了與其他書店最大不同的特色。

此外,一九九九年開始,吳清友更大膽的在誠品敦南店首創「誠品不打烊」的書店經營模式。

一般書店最晚營業到晚上十點,但誠品卻提供消費者二十四小時「閱讀」的管道,也因此提供台灣夜貓族一個知性、舒適的優雅空間。雖然明知不會賺錢,吳清友仍堅持這項創新服務,台北市的誠品敦南店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二十四小時書店」。

即使看似赤字的經營方式,但吳清友深知,這些都是誠品「黏住」消費者的方法,在連賠十五年後,吳清友終於驕傲地對外宣布誠品轉虧為盈。而根據台灣中小企業處統計,台灣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也不過十三年,誠品竟忍受十五年虧損,也算得上是一個傳奇。

敢低頭 汰弱留強

面對事實勇敢關店

為堅持經營理念,誠品雖然慘賠十五年,但吳清友的經營方式並非一成不變,反而不斷調整體質,試圖在理想與現實間找到平衡點。

一九八九年,誠品在台北市仁愛路圓環邊開了第一家店,直到二○○一年之間的十二年,是誠品書店快速展店期,最高紀錄全台有超過六十家店。最慘的是○一年後景氣一路下滑,又先後遇上納莉颱風造成台北市大淹水以及SARS,誠品面臨經營困境。

大環境不佳,吳清友不得不面對事實,開始關店計畫,透過不斷整併、收掉體質較差的書店,○四年,誠品開始轉虧為盈。

之後,誠品陸續將台北京華城店、新光信義店以及嘉義衣蝶店、高雄漢神巨蛋店等店面結束。以京華城店與新光信義店來看,因為同一商圈有誠品信義旗艦店存在,為不讓客源產生排擠效應,「展店」與「關店」同時進行,正是連鎖企業調整體質的最好方式。

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祕書長洪雅齡舉便利商店為例,近五年來,超商兩大龍頭展店與關店同時在進行,整體店數維持持平的狀態,「關小店、開大店,調整體質,以連鎖企業來說,這都是從整體策略考量,有變化才是好事。」洪雅齡表示。

敢混血 創新經營 複合式商場藉由口碑、服務創造品牌價值,因此吸引人潮,進而從商場獲利。林孟彥認為,誠品創造了新的商場經營獲利模式,也就是以書店為核心,但同時發展商場的複合式多角化經營。

這樣的轉變,更展現出吳清友勇於創新的一面。當企業經營到一定的程度,無論在營收或事業規模遇上瓶頸後,企業主多半會思索以「多角化」經營方式,找尋新的利基點。

企業的經營重心移轉,總會面臨許多考驗。誠品內部就曾經有過激烈的討論,有人認為經營商場悖離了誠品原本的初衷;但事實上複合式的商場經營,卻是不得不走的一條路。

如今的誠品,已經不只是一般書店,融合了百貨、商場,跨足零售事業,吳清友也大幅調整公司整體經營策略;誠品現今的營收,有六成的占比來自於商場,三成則來自書店。

吳清友在一九九六年成立零售事業部,正式投入複合式的商品開發,二○○二年與流通事業部合併為「生活事業部」(誠品生活公司的前身),並重新提出誠品的經營理念為「人文、藝術、創意及生活」。自此以後,以書店為核心的百貨商場的經營形態,就此確立。

即使轉型成為百貨商場,吳清友仍堅持與市場走不一樣的路,融入文化事業的美學風格、設計生活。

台灣百貨業的前三大,多是引進日本品牌及經營管理模式,經營思惟首重坪效、規模;但對誠品來說,坪效絕對不是唯一考量,品牌氛圍才是第一,也因此名列台灣百大品牌。

舉例來說,當你走進誠品信義店時,一樓絕對看不到高級化妝品以及女鞋專櫃,也不見世界知名的精品品牌,取而代之的是高級家飾、充滿設計感的服飾品牌,以及咖啡店。

從書店延伸而來的百貨經營思惟,誠品可說是原汁原味的「本土」,靠著五敢成功學,吳清友在理想與現實的翹翹板上,取得平衡,展現他經營企業的遠見。

未來,進軍國際市場,與跨足飯店休閒產業,誠品能否再創佳績,值得觀察。

.我樂意看到「誠品」現象走入日常生活裡,它讓每個人伸手可得到美好的生活經驗,應該讓它繼續茁壯。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

.我曾經認真考慮搬到台北,為的是誠品。台北有誠品書店,感覺猶如奇蹟一樣。

日本女作家新井一二三

.『誠品』是一個以書為核心的商場設計。它的成功,一方面是吳清友的個人品味,也是他產業觀察的能力。

大小創意齋創辦人姚仁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59

《土地管理法》博弈五年 徵地補償條款獨自闖關

http://www.infzm.com/content/85258

強拆、低補償,過去多年來,這樣侵犯農民土地權益的事件越來越多,修訂《土地管理法》的呼聲也水漲船高。但看不見的阻力讓這部修正案過去曾連續兩年列入立法計劃後無疾而終。現在,這部法的修正案終於進入審議階段,但它究竟能否通過尚未有定論。

一部5年前就被列入本屆人大常委會審議日程的法律修改草案,終於在半個月前擺上了人大常委們的案頭。

2012年12月24-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召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首次上會審議。這已是本屆人大常委會的倒數第二次會議。

作為中國在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1986年頒佈後,只在1998年作過一次修訂,距今15年之久。土地管理法修訂在2009、2010年連續兩年進入當年人大立法計劃,但每到年末均還不見蹤影。

相比2009年國土資源部洋洋灑灑修改了數十條的內部徵求意見稿,最終面見人大常委們的修正案只剩下了一條改動——有關徵地補償標準的第47條。

「大修內容多,意見分歧大,短期內難有結果;只上一條,容易通過。」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如是理解。

聚焦「補償標準」

即便只有這一條修訂,《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在2012年年末上了人大常委會作初次審議時,也並未表決。

遵照立法法設定的立法程序,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一般要經過三次會議審議後再交付表決。不過,如果是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各方面的意見比較一致,也可初審表決。

土地管理法當屬部分修改,因為只改了一條——刪去了「按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補償總和不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的內容,改為「公平補償」這一基本原則,就是按市場價格或同類土地的價格進行補償。

在長期代理拆遷官司的律師王才亮看來,已公佈出的上述修訂,突破意義有限。

因為現有的土地管理法已經賦予國務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適當提高「30倍」補償上限的權力。實際操作中,不少沿海發達地區也早已身體力行。

「文字上刪除30倍上限,更多只是法律形式上的固定。」王才亮律師指出。

正因為此,包括黨國英在內的一些專家原本估計一次通過的可能性很大。「給出的只是單一的修改,原則性的提法,不該有什麼爭議」。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卻反對修改第47條。他給出的理由是,一邊是東部發達地區對於「30倍」的事實突破,徵地農民一夜暴富;另一邊是中西部地區遠未達到30倍的上限,拆遷矛盾突出。「既然如此,取消30倍上限的實際意義在哪裡?根本不需要改。」

最近的這一次常委會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闞珂接受《南方都市報》採訪時給出的說法是,目前關於徵地補償標準的設定仍存在不同意見,二審可能要進一步細化和明確徵地補償的計算方法。本屆任期內尚有一次常委會,將於2013年2月召開,是否連續審議未定,但審議工作並未擱置。

條例坐等修法

《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能否在年內表決通過,還直接關係到另一部相關政府條例的出台時間表。

半個月前閉幕的常委會上,國務院法制辦主任宋大涵對土地管理法的修訂做了這樣一句說明:「當前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第47條涉及的徵地補償問題。先集中精力對第47條進行修改,待土地管理法修正案通過後,由國務院制定條例。」

北大法學院教授姜明安指出,這一條例就是《農村集體土地徵收和補償條例》——溫家寶總理2012年3月提出的本屆政府任期最後一年「一定要做,不留給後人」的五件難事之一。

2012年年中,媒體曾遍傳該條例已由負責起草工作的國土資源部上報至國務院,業界樂觀估計這件難事有望年內解決。

當時的樂觀者忽略了關鍵的一點,條例出台的必要前提是,作為其上位法的土地管理法在相應的基本原則上作出修訂並給出授權。「修改第47條並上會就是為瞭解決條例出台的法理問題。」姜明安分析道。

在第47條的修改中,確定補償基本原則的同時,也授權國務院負責制定「徵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補償安置的具體辦法」。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常每兩個月召開一次會議,下次會議時間是2013年2月,屆時將是上述目標能否在本屆政府任內完成的最後機會。

但從法律流程分析,北大法學院副院長王錫鋅對此毫不樂觀。「即便2月的會議表決通過,國務院還要走公開徵求意見等法定流程,技術時長就要一個月。理論上有可能,現實的可能已經不大。」

「既然條例本屆有可能出不來,要等下屆了,修改一次法律不容易,應該系統性地修改,多考慮一些現實問題。都等那麼久了,不急這幾月了。」姜明安顯然並不贊同這一次的臨門小修。

從大修到小修

2008年納入本屆人大立法規劃後,2009年國土資源部就拿出了第一版的土地管理法徵求意見稿,業界就此展開討論。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嚴金明,也是從那一年開始不斷接到各個相關部門牽頭的研討會邀請。

在嚴的印象中,提出修改的遠遠不止第47這一條,「修訂量很大」。當時有媒體獲得了這份內部徵求意見稿,報導稱覆蓋了集體土地流轉、使用權到期處置、宅基地權利、土地交易、徵地及其補償、土地調查登記等方方面面。

那是包括嚴金明在內的不少土地學者最期待的修法走向。「終極目標是城鄉同地同價同權;按照緊迫性排序的話,先修徵地制度和集體土地流轉,再做地籍管理,也就是明確產權。」 

這跟國土資源部內部最初的大方向並無二致。2008年的一次座談會上,政策法規司司長王守智也提出土地管理法修改的核心是在農村集體土地財產權實現的形式和制度上的改革。

回溯過去5年的公開報導,修法範圍的縮小恐怕在2011年就已確定。

當年4月,國家土地副總督察甘藏春在透露修法工作正式啟動時,表了一個態:「在我看來,中國目前完善徵地制度的重點,主要應該放在對被徵地農民的補償安置上,這是更為急迫的問題。」至於此前各方同樣重點關注的集體土地流轉問題,甘藏春的觀點是「複雜,時機不成熟」。

幾乎完全相同的表述出現在本次常委會土地管理法修訂說明會上,之所以只修改第47條,主要考慮是當前土地管理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土地徵收的補償安置問題,這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主要問題之一。

2012年12月中國社科院發佈的《2013年社會藍皮書》稱,近年來,每年因各種社會矛盾而發生的群體性事件多達數萬起甚至十餘萬起,而對各類群體性事件的形成原因的分析表明,徵地拆遷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佔一半左右。

至於更大範疇內的土地管理法修法訴求,相關修法領導小組經過調查和反覆論證,認為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關係重大,涉及的問題較多,有些問題還在探索試驗,按照積極穩妥的原則,以分步解決為好。

「儘管與期待有些距離,我還是要承認,不管修多修少,至少還是修了,大方向是好的。」儘管覺得突破意義不太大,嚴金明還是認同哪怕些微的修改。

修法博弈

土地管理法修訂工作啟動5年,現在看來,落到紙面的只有土地補償標準問題。

對於這個階段性結果,全國政協委員、清華教授蔡繼明直言其「避重就輕」。在他看來,徵地補償標準只是徵地制度改革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界定徵地的範圍、明確徵地的主體、改變徵地的方式等等一攬子問題。

嚴金明表示,如果單純地提高徵地補償標準,而沒有後續的配套措施以及產權主體的明確,可能導致修訂徵地補償標準的受益方反而不是最需要保護的農民,矛盾同樣得不到解決。「這將是最糟糕的一個結果。」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他已經在一篇文章中表明了觀點——希望「明確誰是土地交易主體的問題」,特別要讓「農民成為集體土地交易的主體」。明確了參與土地市場各交易主體的法律地位,把不當徵用的土地還給市場配置,假以時日,我們或有機會看到一個「價格機制配置土地」的市場。

但現實的情況是,即便只是對徵地補償標準這一條進行原則上的修訂,依然存在意見分歧。「這是一個零和遊戲,徵地和賣地收入之間的級差,主要就是進入地方財政。農民收益的上升,必然帶來地方收入的減少。」王錫鋅直接點破。

如果本次土地管理法修訂通過,本屆或者下屆政府就可以緊接著根據原則出台具體的執行條例,更明確和清晰地實現上述目的,利益受損方必然會設法繼續拉鋸。這或許是條例最終可能很難在本屆政府任上達成的深層次原因。

中國需要一部一攬子解決土地問題的基本法律,但現實情況是,中國在土地方面問題很多,在緊迫性上是有差別的。那勢必經過漫長的利益博弈,立法過程會拉得很長。在王錫鋅看來,「只要立法部門仍然堅持系統性考慮解決土地問題的大方向,現階段先各個擊破,不妨看作一種修法策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370

阿里巴巴IPO考驗監管底線 "合夥人"架構闖關美國 勝算幾何?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9/3009356.html
云的「執著」,正考驗香港與美國的監管底線。

「香港上市的大門已基本關上。」一位跟進阿里巴巴上市的投行人士透露,馬云的桌上已有兩套上市方案,紐約或許樂意批准AB股上市的申請,但是否願意接納馬云剛剛在內部郵件中所描述的大膽的合夥人制度,仍存在較大的未知數。

公開資料顯示,馬云及其管理團隊在上市以前,通過特定的股東協議,利用總計10%左右的股權在董事局卻掌握了至少50.1%的投票權。但這種私下訂立的協議在上市後仍須符合上市地的監管法規,因此,在不放棄控制權的前提下,尋求美國AB股上市或是阿里巴巴最有可能的選擇。

但是,如果馬云仍然堅持要保留「馬氏合夥人」架構,闖關美國IPO,獲批難度可能不亞於香港。

美國也無先例

9月10日,馬云通過公開信的方式首次確認合夥人制度的存在;信中提到,集團早在2010年就開始試運行「合夥人」制度,過去3年已提拔28人。他們「在阿里巴巴工作五年以上,具備優秀的領導能力,高度認同公司文化,並且對公司發展有積極性貢獻,願意為公司文化和使命傳承竭盡全力」。正文最後,馬云暗示最終上市地必須支持這種創新的制度。

美國雖允許同股不同權,但對董事提名要求嚴苛,且目前也並無類似先例。

高盛是少數聲稱上市後仍保留合夥人制度的公司。表現突出的管理層可獲得「合夥人」、「資深合夥人」甚至「執行合夥人」(managing partner)地位,可在承諾為公司長時間服務的前提下獲取數額可觀的股權和年金獎勵,但無權提名公司董事,換句話說,高盛的合夥人實際上相當於一種股權激勵計劃,與馬云所描述的合夥人有本質上的不同。

艾迪企業上市項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許夏雄接受採訪時坦言,跟香港的公司法相比,在美國的州法和聯邦法的同時制約之下,公司治理和董事會提名權是一個相對複雜的博弈範疇,馬云所提出的合夥人制度,如果在沒有採用股權雙軌制的支持下,要完全達到阿里管理層對上市後保持控制權的訴求,也會存在不小的困難。

他說:「美國監管原則非常強調董事局與股東之間的獨立性,為了保證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不偏向任何一方的利益,維持公平原則,及為提高企業管治的水平,上市公司會設立獨立的提名委員會,該委員會成員原則上必須要包括獨立董事。對於提名委員會所提名的董事,股東會採取相對多數的投票方式決定,但沒有否決權,最多只能投棄權票。同時持有5%或以上股權的股東也可以有提名權。」

根據去年5月20日阿里巴巴與雅虎達成的股票回購協議,在阿里巴巴未上市前,軟銀和雅虎無論持股多少,具有投票權的股份單獨不超過35%,合計不超過49.9%。只要IPO滿足若干條件,上市後雅虎在董事會內的投票權最高被限定在19.9%,軟銀則最高30%。作為交易的一部分,雅虎將放棄委任第二名董事會成員的權力,同時也不再有任何特殊否決權。

因此,阿里巴巴管理層最遲在去年已擁有50.1%的投票權,即便雅虎和軟銀兩大外資股東同時反對,董事會在上市前也會批准馬云所稱的合夥人制度。

「就算是董事會授權的新制度,也必須通過SEC的審批方可生效。」安永審計服務合夥人賴云峰表示,阿里合夥人制度與美國允許的AB股上市最終所達到的效果類似,但變相壟斷了董事提名權,這種制度常見於律所和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服務機構,但在上市公司中極為罕見。

截至記者截稿時,美國SEC尚未回應本報關於相關豁免的查詢。

投票權遊戲

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馬云私人持股約7.43%,與其餘7名管理層共持有10.38%,但其管理團隊在董事會的投票權卻達到50.1%。

表面來看,由馬云為代表的阿里巴巴管理層對外資已掌握了實際控制權。但法律界人士指出,這種協議在香港同股同權的上市條例下,本身就不成立,所以才需要借助合夥人制度。若換作美國上市,採用AB股雙層結構更為實際。

許夏雄分析,科技公司在美國採取AB股形式保護創始人(同時也是管理層)對公司的治理權的做法較為普遍。具體方式可以是,馬云及其管理團隊(持股10.38%)與軟銀、雅虎等股東達成協議,發行給管理層股東每股具有5份以上投票權的B類普通股,以達到股東會投票權不低於50%的最終目的。

另一種方式則可借鑑Facebook,其創始人扎克伯格持有5.338億B級股,僅佔總股份的28.4%,但卻透過不可撤銷代理(irrevocable proxy)行使持有10.7億B類股份和4200萬A類普通股的權利,最終投票權達到57%。

一位資深律師合夥人質疑,若馬云只想解決表面的股權控制,早就在美國啟動上市了,為什麼要如此折騰?馬云真正目的或許在於「一勞永逸」地杜絕今後任何股東奪權的可能性,但顯然他高估了監管機構的底線。

或者,一個更大膽的猜測是,馬云早已知美國不可能批准他所描述的合夥人架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16

長和系豪賭3G財務闖關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312/t20131223_533758.htm

  在和記黃埔的全球資產配置中,歐洲的3G業務舉足輕重。這一業務從2002年啟動,直到2010年初步實現盈利,經歷了巨虧的「八年抗戰」。期間每年高達數百億港元、總額超過2200億港元的投入,幾乎吞噬了和黃其他所有主要業務的盈利。

  為了熬過財務危機,李嘉誠一方面通過出售資產獲得非經常性盈利,補貼經常項目的虧損,其中不乏左手倒右手的關聯交易;另一方面剝離亞洲區的電信資產以補貼歐洲區電信業務的虧損,甚至於在分拆與重組亞洲區電信資產時,利用股市投資者的心理預期,達到「算計」股民之結果。

  「旭日初昇」—和記黃埔2011年年報封面的主題詞。作為該公司史上最為重大投資的歐洲3G業務,在此前一年歷史性實現盈利,這無疑是一片旭日初昇的景象。

  「耀目前景」—和記黃埔2012年年報封面的主題詞。歐洲3G業務已經連續三年實現盈利,從此徹底告別了虧損投入期,因而未來幾乎是一片耀目前景。

  投資歐洲3G業務可以說是李嘉誠經商史上的又一次豪賭,甚至可與其1979年收購和記黃埔等量齊觀。

  在2000年「超人賣橙」翌年,李嘉誠對外宣佈,和記黃埔將在歐洲展開3G業務,計劃投資總額折合2000億港元。2000億港元對當時的李嘉誠而言是什麼概念呢?要知道,2001年和記黃埔的總資產不過4312億港元。換句話說,和記黃埔要拿出接近總資產一半的份額來押注歐洲3G業務。

  而且,「賣橙」之後,和記黃埔在歐洲已經沒有了任何移動通信的客戶基礎,一切要從頭開始。而當時電信巨頭沃達豐在歐洲則握有超過1億2G用戶,和記黃埔要拿下3G業務並熬到盈利的那天,勢必要從沃達豐那裡虎口奪食。

  在持續性投入8年之後,和記黃埔在歐洲的3G業務終於在2010年實現盈利。和記黃埔2012年年報顯示,其投資在歐洲3G的總資產為2252億港元,佔其8039億港元總資產的28%,系所有業務板塊中最大的一塊(圖1)。由此可見歐洲3G業務在集團中的地位,如果3G失敗,完全有可能把整個和記黃埔拖垮。李嘉誠怎樣挪騰資產,才熬過了財務危機?

 

  3G巨虧緣何沒有拖垮和黃?

  2002年,和記黃埔在歐洲啟動3G業務,2003年,這一業務開始產生收入,但同時因巨額的固定資產投資迅速陷入百億港元級別的巨虧境地。

  在以巨大代價培育3G業務的同時,如果和記黃埔因此整體利潤大幅下挫甚至虧損,李嘉誠顯然難脫投資者們的責難,甚至銀行也會對和記黃埔實施信用降級以及壓縮授信額度。為了確保3G業務不影響和記黃埔的整體財務狀況,李嘉誠開始了連續多年的財務對沖操作(圖2)。

 

  為了考察歐洲3G業務的虧損對和記黃埔整體盈利的具體影響,《新財富》對和黃宣佈投資3G業務到該業務扭虧為盈期間(2001-2010年)的稅前利潤結構進行一定的分拆與組合,並得到了圖2所示的結果。

  首先,我們將和記黃埔投資歐洲3G業務之前就存在的業務稱為「固有業務」,這包含港口、地產及酒店、零售、能源、基建、香港及亞洲電信、財務投資等七大業務類別。把七大固有業務歷年的稅前利潤加總,得到了圖2中的「固有業務利潤」趨勢線。

  其次,2003年3G業務正式投入運營之後,根據其每年的稅前利潤,繪製了「新增歐洲3G利潤」趨勢線。再將之與固有業務利潤相加,得到「主業利潤合計」的趨勢線。

  在不考慮3G業務影響的情況下,其固有業務利潤是一條穩定向上的趨勢線(從218億港元一直增長到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556億港元)。而且,在和記黃埔3G業務還未正式對外營業的2001-2002年,其主業利潤和利潤總額處於重疊狀態。

  2003年,新增的歐洲3G業務投入運營並迅速陷入虧損,2004年達到峰值虧損375億港元,此後雖然虧損額有所縮小,但依然達百億級別,直到2010年扭虧為盈。

  3G業務的巨虧,迅速拉低了和記黃埔的主業利潤。2003年,3G業務虧損183億港元,而和黃固有業務盈利合計為295億港元;2004年,3G業務巨虧375億港元,和黃固有業務的利潤總額不過324億港元;2005年,3G業務虧損269億港元,而和黃固有業務利潤385億港元,僅較之多出116億港元。之後幾年情況大體類似。

  面對主業利潤將大幅下降甚至虧損的局面,李嘉誠從2003年開始不斷拋售資產,獲得非經常性的盈利,以對沖3G業務造成的巨虧。於是,我們看到圖2中「出售投資所得盈利」與「歐洲3G業務利潤」近乎對稱的結構:當3G業務處於巨虧之時,「出售投資所得」則創造大幅盈利;當3G業務虧損縮小時,「出售投資所得」所創造的盈利也隨之縮小;2010年3G業務成功扭虧時,「出售投資所得」奇蹟般地變成了「0」。

  「出售投資所得盈利」很大程度上對沖了歐洲3G業務的虧損,因而在外界看來,和記黃埔每年的盈利狀況並沒有受到影響。

  財務對沖背後的資產挪騰

  再來具體看看李嘉誠是怎樣大手筆挪騰資產以彌補3G業務虧損的。

  2003年,和記黃埔出售了歐洲的瓶裝水業務,獲利16.83億港元;出售所持有的沃達豐及德國電信少數股份,獲利26.27億港元;此外撥回了往年多計提的各項資產準備合計78.1億港元。此三項合計增加利潤121億港元,抵消了當年3G業務183億港元虧損的一大半。

  2004年,和記黃埔出售了其所持有的廣州寶潔公司20%股權,獲利137.59億港元;出售和記環球電訊(即香港電信業務)部分股權,獲利13億港元;出售和記電訊國際(即亞洲電信業務)部分股權,獲利41億港元。此三項合計增加利潤191億港元利潤,抵消當年3G業務375億港元虧損的一半。

  2005年,和記黃埔出售香港國際貨櫃碼頭20%股權,以及中遠國際貨櫃碼頭(香港)10%股權,獲利55億港元;發行和記電訊國際之新股以私有化和記環球電訊,獲利11.5億港元;出售和記電訊國際19.3%股權,獲利74億港元;出售澳洲配電業務49%股權,獲利37億港元。四項合計增加利潤177.5億港元,抵消當年3G業務269億港元虧損的大半。

  2006年,和記黃埔出售和記港口集團與Hutchison Ports Investments之20%股權,僅此一項淨賺243.8億港元,不僅抵消3G業務的200億港元虧損,還有數十億港元盈餘。

  2007年,和記黃埔整體出售了其在印度經營的移動通信業務,淨賺358億港元,此項盈利正好是當年3G業務虧損額的兩倍,因而大幅拉升了整體利潤額。

  2008年,赫斯基能源出售部分能源資產,和記黃埔按股權比例分得31.22億港元利潤;和記黃埔出售若干港口的少數股權,獲利20.37億港元;出售印度尼西亞部分移動通信基站資產,獲利14.21億港元。此三項合計增加利潤66億港元,彌補了當年3G業務108億港元虧損的大半。

  2009年,和記黃埔出售以色列上市公司Partner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imited之51%權益,獲利73.92億港元;出售中國內地三間發電廠權益給其上市關聯公司香港電燈,獲利8.47億港元;出售印度尼西亞若干移動通信基站資產,獲利5.92億港元。此三項合計增加利潤88億港元,正好抵消當年3G業務的89億港元虧損。

  2010年,和記黃埔3G業務扭虧,李嘉誠拋售資產戛然而止。

  電信資產重組

  在歐洲3G業務之外,和記黃埔在亞洲也競拍了諸多國家和地區的電信業務牌照。除了香港和澳門地區之外,和記黃埔電信先後進入印度、泰國、以色列、印尼、斯里蘭卡、越南等國家。和記黃埔在為補貼歐洲3G業務虧損而進行的資產重組中,對亞洲的電信業務重組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一系列眼花繚亂的重組,都體現出李嘉誠財務上的精心算計。

  香港固網業務借殼的「算計」

  2004年1月,和記黃埔將旗下全資子公司和記環球電訊(主要經營香港固網電信業務)注入到其所控股的上市公司中聯系統(00757.HK,現已退市),使得香港固網業務得以借殼上市。

  由和記黃埔控股37.06%的中聯系統,主要在中國內地從事計算機及外圍設備貿易、系統集成、軟件開發及銷售、電訊產品經銷以及電子商貿解決方案,1995年於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由於經營不善,中聯系統逐漸陷入虧損境地,於是成為和記黃埔電信業務的資產注入對象。

  根據借殼交易方案,和記環球電訊整體估值為71億港元,中聯系統向和記黃埔發行等額的股票及換股票據,全資收購和記環球電訊。然而反常的是,和記環球電訊在被收購時的年度淨利潤僅有0.53億港元,但其估值卻高達71億港元,折算成市盈率高達134倍。相較於同類電信股20倍左右的市盈率,和記黃埔無疑將該資產不折不扣賣了個「天價」。

  中聯系統所支付的71億港元收購代價中,39億港元以0.8港元/股發行48.75億股股票支付;另外32億港元以發行可換股票據支付,票據換股價格為0.96港元/股。

  在股票發行價格上,和記黃埔繼續「佔便宜」。因為0.8港元/股的價格,較停牌前的收市價1.11港元/股低了27.9%,較停牌前10個交易日均價0.95港元/股低15.8%,較停牌前30個交易日均價0.91港元/股低12.1%。如果中聯系統所支付的39億港元股票代價,按照中位數0.91港元/股,只需支付41.05億股股票,遠低於48.75億股的數額。李嘉誠的「算計」,使得和記黃埔又多拿了7.7億股股票。

  由於中聯系統大規模支付股份及可換股票據收購和記環球電訊,再加上和記黃埔原本就持股該公司37.06%,股份支付完畢以及和記黃埔將手中換股票據實施轉股之後,其對中聯系統的持股比例將高達85.77%。如此一來,由於公眾股東持股少於15%,將觸發中聯系統的退市。

  於是,在宣佈借殼交易方案的第二天,中聯系統宣佈實施配售方案,由和記黃埔(包括長江實業)公開出售所持有的20億股中聯系統股票,價格0.9港元/股,和記黃埔由此套現18億港元。這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和記黃埔前一天以0.8港元/股獲得的增發股票,第二天即以0.9港元/股的價格賣出。

  雖然0.9港元/股的配售價格虛高,但在「和記黃埔將會注入更多亞洲區電信業務」的市場預期之下,中聯系統的配售順利完成,其隨後更名為和記環球電訊。和記黃埔2004年年報披露,其配售中聯系統股票所套現的18億港元,賬面獲利13億港元。

  亞洲區電信業務「另類」招股

  然而,令市場失望的是,更多的亞洲區電信業務並未注入到和記環球電訊,而是緊隨和記環球電訊借殼上市半年之後的2004年10月,分拆成和記電訊國際(02332.HK/HTX.NYSE,現已退市)於香港主板及紐交所完成兩地獨立上市。

  與國內企業IPO不同的是,和記電訊國際的上市並非發行新股募集資金,而是大股東發售舊股並掛牌上市。換句話說,和記電訊國際的上市不是上市公司募資,而是大股東的套現。和記黃埔拿出11.55億股和記電訊國際的股票進行公開發售,最終的發售價為6.01港元/股,和記黃埔借此套現69.42億港元。和記黃埔2004年年報顯示,其套現的69.42億港元賬面獲利41億港元。

  雖然6.01港元/股的發售價是其招股價區間的下限,但是以此計算的市盈率依然高得離譜。和記電訊國際總股本45億股,按此招股價計算總市值達到270億港元,而該年其股東應得淨利潤僅有0.72億港元,折合市盈率高達376倍。

  其實和記電訊國際的業務一直都是虧損的,因為其在亞洲區的電信投資,一如歐洲的3G業務一樣,還處在投入期。其上市當年錄得的盈利並非日常經營業務的盈利,而是靠出售資產獲得的盈利。投資者之所以願意高價購買處於虧損狀態的和記電訊國際股票,更多是預期其未來的盈利前景。

  和記環球電訊的「精明」私有化

  自亞洲區電信業務獨立上市以後,市場上出現了兩家名字類似且以電信業務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和記環球電訊、和記電訊國際。雖然其各自的業務主體有所區隔,前者經營香港固網業務,後者經營香港固網以外的亞洲區移動通信業務(包含香港的移動通信業務),但依然給投資者帶來了莫大的困惑。

  於是乎,兩家上市公司的合併勢在必行。在和記環球電訊借殼上市僅一年之後的2005年5月,和記電訊國際宣佈對其進行私有化收購,在完成流通在外的公眾股收購之後,前者成為後者的全資子公司並從交易所退市。

  和記環球電訊公告的私有化價格是0.65港元/股,或者每21股和記環球電訊股份換成2股和記電訊國際的股份(折算下來相當於0.7港元/股)。這個價格遭到了諸多投資人的抗議,因為一年前和記黃埔將其所持和記環球電訊股票配售給投資者時是0.9港元/股,一年後再收購回去時僅僅支付0.65港元/股,投資人損失超過25%。

  在廣大公眾股東的抗議聲中,和記電訊國際拒絕提高收購價格,其理由是其收購價格已經較市價(0.475港元/股)高出36.8%。

  雖然這個理由站得住腳,但是相較於馬云私有化阿里巴巴B2B公司時,李嘉誠的行為就不是那麼厚道。阿里巴巴(01688.HK)2007年上市時,招股價為13.5港元/股,及至2012年私有化停牌前股價跌落至9.25港元/股,但馬云宣佈私有化的收購價格為13.5港元/股(溢價46%,與招股價相同)。之所以按照招股價回購,馬云意在不讓當初IPO時的投資者產生賬面虧損,以換取自己在資本市場的一個好口碑。

  相較而言,李嘉誠顯然未能做到「多少錢賣的就多少錢買回」。更進一步而言,和記環球電訊的私有化退市,是其在借殼上市之時就已經可以預見的(因為和記電訊國際的上市行動,與和記環球電訊的借殼幾乎同時籌備,和記環球電訊的退市不可避免),投資人之所以購買和記環球電訊的股票,就在於預期和記電訊國際的資產會後續注入,進而推動股價上漲。而李嘉誠實際並未按照市場的預期進行,而是將和記電訊國際單獨上市。在明知市場預期落空股價必定要下行的情況下,李嘉誠依然要配售股票給蒙在鼓裡的投資人,「圈錢」的動機過於明顯。

  和記黃埔2005年年報披露:「和記環球電訊私有化及除牌後,集團所佔和記電訊國際權益由約74.3%攤薄至約69.1%,並變現了11.5億港元的出售所得溢利。」

  「變現—分拆—退市」三部曲

  在私有化和記環球電訊之後,和記黃埔並未停止重組亞洲區電信資產的腳步。

  2005年12月,其出售了和記電訊國際19.3%權益予埃及電信運營商Orascom Telecom,作價101億港元,再帶來74億港元的溢利。此項出售後,和記黃埔在和記電訊國際的持股比例下降至49.8%。

  2007年,和記黃埔啟動了最大規模的一次電信資產處置—和記電訊國際旗下的印度業務被整體出售給沃達豐。此項交易總價為111億美元,約合866億港元,和記電訊國際因此而錄得稅前溢利705.02億港元,和記黃埔按股權比例分得其中的358億港元。

  2008年,和記電訊國際出售印度尼西亞部分移動通信基站資產,獲利14.21億港元。

  2009年,和記電訊國際向以色列電信運營商Scailex Corporation Ltd出售了其以色列公司Partner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td的全部間接權益,總代價52.94億以色列新謝克爾,約合106.2億港元,錄得約63.33億港元出售收益;出售印度尼西亞若干移動通信基站資產,獲利5.92億港元。

  在亞洲區與歐洲區電信業務「兩面作戰」之時,面對同處於投入期的業務,和記黃埔無疑選擇了「棄亞保歐」,利用出售亞洲電信資產的溢利來保證歐洲電信業務的運作。

  在完成了這一系列的資產出售之後,和記電訊國際旗下除了香港和澳門的電信業務(包含固網及移動網絡),其餘的越南、印尼、斯里蘭卡等地區已經乏善可陳,且處於持續性虧損狀態。2009年5月,和記電訊國際將具備盈利能力的香港及澳門電信業務,又分拆重組為和記電訊香港控股(00215.HK),以介紹方式在香港上市。其實這家上市公司的主要資產部分,正是4年前被和記電訊國際私有化合併的和記環球電訊。

  而完成分拆之後的和記電訊國際,由於再也沒有具備盈利能力的業務,和記黃埔索性又將其私有化。和記電訊國際公佈的私有化價格為2.2港元/股,較市價溢價約37%。和記黃埔及其一致行動人之外的股東,共計持有和記電訊國際19.09億股股票,和記黃埔收購這些股票共計須支付42億港元。

  和記電訊國際自上市以來,其經營業務多數年份都是虧損,其最後錄得正數的盈利皆是依靠出售資產所得的非經常性損益來支撐(附表)。

  以該平台為核心,和記黃埔所展開的一系列亞洲地區的電信資產重組—借殼、合併、出售、分拆、私有化—看上去眼花繚亂,令人目不暇接。在這一系列資本運作的背後,長和系合計套現資金至少達到1180億港元,這些資金扣除支付給其他股東的分紅約331億港元,以及和記電訊國際私有化所支付的現金42億港元,長和系套現的淨現金超過800億港元。套現的這筆可觀資金,無疑對和黃在歐洲的3G業務形成了強有力的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85

民營銀行五家闖關

2014-03-17  NCW
 
 

 

發起人不僅要自願自擔風險,還要一擔到底,怎麼做?

◎ 財新記者 吳紅毓然 文wuhongyuran.blog.caixin.com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3月11的「兩會」新聞發佈會上宣佈,五家民營銀行試點方案入選,分別來自浙江、廣東、上海、天津四地。

這些民營銀行的發起人是浙江的阿里巴巴、萬向控股有限公司,浙江溫州的正泰集團、華峰集團,深圳的騰訊、百業源投資有限公司,上海的均瑤集團、複星集團,以及天津的天津商匯投資有限公司、華北集團。

呼聲頗高的中關村銀行未在其中;市場一度熱炒的蘇寧銀行也沒有在名單上。阿里和騰訊如願獲得了銀行牌照 ;天津市兩家企業也擠入名單。

阿里、騰訊的入選讓網絡銀行成為可能。但據接近銀監會人士表示,現行法律法規並未對網絡銀行有相應監管辦法,或將修訂《商業銀行法》 ,以便對網絡銀行進行有效監管。

尚福林指出,民營銀行試點方案篩選標準主要有五條 :一是有自擔剩餘風險的制度安排 ;二是有辦好銀行的股東資質條件和抗風險能力;三是有股東接受監管的具體條款 ;四是有差異化的市場定位和特定戰略 ;五是有合法可行的風險處置和恢復計劃,即「生前遺囑」 。

銀監會相關負責人指出,這五條標準既是民營銀行試點方案的入選法寶,也同時是未來的監管側重點。

下一步銀監會將依法對發起人資格進行審查,資格審查合格的,再正式提交籌建申請。 「至於說這些銀行什麼時候能夠掛牌營業,主要取決於這些銀行的條件是否成功。 」尚福林說。

「除了試點五家,未來一兩年內民營銀行很難再放開。 」一位地方銀監局局長表示。

「中國銀行業牌照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在龐大的銀行業中,民營銀行佔比還是很小,不會改變現有格局。 」標準普爾資深董事廖強表示,目前監管層對民營銀行實施有限牌照制,讓它們做一些範圍內最擅長的事情,如果將來放開股權轉讓併購等,民營銀行積累了管理經驗和業績,就會有更大發揮空間。

如何自擔風險

自2013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提出「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以來,多家民營企業聞風而動,籌備方案,監管機構則更為審慎;2013 年底,民營銀行試點制度設計落定,包括強調發起人資質條件,實行有限牌照,堅持審慎監管標準,訂立風險處置安排等,除此之外再無細則。今年3月11日,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總結試點經驗之後,才會出台民營銀行管理辦法。

自擔風險是民營銀行的要義。銀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五家民營銀行的上報方案共同特點為:承諾風險的責任自擔。 「發起人自己承諾,參與股東的淨資產不會低於多少,企業實際控制人個人身價不能低於多少億元, 」前述人士指出, 「要找賠得起牛的人來放牛,不讓囊中羞澀的人來放牛。 」2013年7月,銀監會高層表示, 「關於自擔風險的民營金融機構,其要義在於發起人要承諾風險兜底,即這類金融機構在用資本承擔風險後,還是由發起人對剩餘風險承擔連帶責任,對存款人進行適當賠付,避免經營失敗損害存款人、債權人和納稅人的利益。 」3月11日晚,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談民營銀行試點工作時表示,試點初期不先行制定統一規則,由發起主體自主創造自擔風險的模式,自願承諾承擔經營失敗的剩餘風險,對存款或其他債權 實行全額或差額賠付,相關賠付責任應有健全的法律手續,明確、充分地體現在銀行章程中,確保自擔風險的實現形式合法、有效。

《商業銀行法》第十二條規定,設立商業銀行,應當符合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的章程。但《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出資為限, 「承擔有限責任」;如果公司破產,通過關聯交易故意轉移財產,在轉移出來的範圍有一定的連帶責任,但股東其餘資產受法律保護。

多位商業律師對財新記者指出,從法律上看,自擔風險的要求不會與現行《公司法》衝突,因為是自然人自願承諾,相當於《擔保法》 。 「但從監管層面推動,名義上是擔保,本質上是無限連帶責任,對企業起到心理震懾的作用。

北京天元律師事務所律師指出。

銀監會負責人則表示,如果民營銀行破產,要由發起人個人把儲戶的存款補上去,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之後,會補償一部分。 「如果資不抵債,要找發起人股東;如果發起人股東破產,要找實際控制人,給予補償。 」「這意味著發起人不僅要自擔風險還要一擔到底。 」原央行貨幣研究局副局長、現中國和諧戰略研究聯盟理事長景學成表示,發起人的資本金要擔風險發生資本金損失後,股東的企業還要承擔連帶風險,以對存款人進行保護。

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民營銀行的先決條件,金融改革的配套措施,商業銀行破產條例與存款保險制度將一起推出。他同時表示,民營銀行也要訂立風險與處置計劃,即「生前遺囑」 ,發起人切實自擔風險,自願承擔銀行經營風險,承諾承擔剩餘風險。這就從操作層面上將自擔風險機制分解為兩項安排,發起人將設立「生前遺囑」 ,同時也加入存款保險基金, 「該繳費就繳費」 。

為避免自擔風險的承諾「懸空」 ,銀監會要求民營銀行股東承諾接受監管。閻慶民表示,試點相關方要做到「有承擔實力」 ,發起企業、終極受益人和剩餘風險承擔主體應承諾接受銀行業監管部門的延伸監管,定期報告其業務經營、資產負債,特別是淨資產的變動情況,以確保銀行股東及實際控制人持續保有流動性支持和存款賠付能力,防止相關風險責任人通過轉移財產等方式規避賠付責任。

銀監會人士還指出 : 「為避免承諾『懸空』 ,或責令將所持股份轉讓,以保證銀行發起人有持續的自擔風險能力。 」

差異化試點方案

銀監會人士表示,全國幾乎每個省份都以各種形式表達了要設立民營銀行的意願。因此,民營銀行的方案是優中選優。

阿里與萬向控股上報的模式為「小存小貸」 。銀監會人士表示,阿里方案的特點包括,第一, 「小存小貸」 ,即限制存貸的業務、客戶範圍。小存,即設定存款上限,單戶存款只接受多少萬以下; 小貸,即單筆貸款不超過100萬 -200 萬元。第二,利用互聯網技術來開展銀行業務,很多客戶都是電商。

騰訊與百業源上報的方案為「大存小貸」 ,即有存款下限,比如只接受100 萬元以上的存款或批發存款,不給大企業貸款,單筆貸款設上限。 「這樣的模式,就不會吸收普通老百姓的養命錢。 」該負責人指出。

天津方案是「公存公貸」 ,即只做對公業務,不做零售業務;只做法人業務,不做私人業務。 「公存公貸」模式類似國外的批髮式銀行,沒有零售客戶,是大進大出的模式。

上海和溫州的方案為服務特定區域,服務上海自貿區內或溫州範圍內的小微企業和金融消費。

前述銀監會人士強調,上述均為意向性方案,並沒有最終確定 ;發起人還需要向銀監會遞交審批申請,在審批過程中雙方還會進行溝通,最終將以銀監會審批方案為準。同時,他指出,以後在業務經營中要體現差異化特色, 「試點銀行每一家都不一樣,絕對不能千篇一律」 。

不過,據財新記者瞭解,這些上報的「商業模式」未必是最終版本。靠監管部門批覆組建方案來確定差異化戰略的做法,也未必經得起市場的檢驗。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指出,阿里與騰訊借助互聯網數據組建銀行的模式,或能避免成為傳統的銀行「壘大戶」 。

前述地方銀監局人士指出,阿里申報民營銀行,將定位於互聯網的內在邏輯,基於小、散、廣的海量客戶,通過快速、低成本吸儲。阿里和騰訊的方案,在資產端都是對應小微企業, 「智慧在於,契合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當下現實」 。他認為,這是互聯網企業差異化特徵最明顯的地方。

「相當於給阿里小貸多了一個融資渠道。但需觀察未來銀行的註冊資本金多少。 」曾剛指出,可能「阿里銀行」的優勢在於不用網點,也避免了操作風險,成本低 ;但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都是一樣的,甚至也可能會湧現出新的操作風險。

銀監會有關負責人透露,上報方案中,四家民營銀行的註冊金均遠高於現行法律法規要求,只有一家是最低要求。

據規定,中資商業銀行註冊資本金最低標準為10億元,城市商業銀行為1億元。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小存小貸」主要是做零售業務,客戶對象主要是小企業和個人。 「因為越是小的貸款,風險相對來說偏高,定價也就高一些。 」他認為, 「大存小貸」要比「小存小貸」的模式難做,首先吸收大額存款成本較高,而且存在期限錯配的風險,因為存款額度比較大、筆數少,萬一走掉幾筆,風險就比較高。

此前財新記者報導,尚福林於2014 年全國銀行業監管工作會議上正式明確,民營銀行將實行有限牌照,鼓勵在特定業務領域做專做精。這意味著,民營銀行的業務將受限制,不再需要「大而全」的銀行。

「沒想到有限牌照是以這樣的形式體現。 」一位資深銀行業專家指出,這些方案的獲批政策導向意味明顯, 「村鎮銀行最初也是『小存小貸』 。 」「我們整個銀行體系本來就是有限牌照。我們反對的是沒有那個能力,反而來經營那個業務。 」前述銀監會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對於民營銀行的發起人,從開始就要告訴他們,商業銀行現有14 項業務,可以依法開展部分或全部業務。

「所有的試點方案都指向了一點 :監管當局對於即將成立的民營銀行在管理經驗和能力方面都有很多的懷疑,監管希望,出現風險時引起的連鎖反應要儘可能小。 」廖強表示。

廖強認為,這些民營銀行名義中的客戶範圍和業務會發生變化。假以時日,如果「阿里銀行」們能夠證明有成熟的經營模式,能夠滿足監管審慎指標,放開客戶、業務是必然。 「如果他們在金融領域有很大的抱負,不會止步於目前的有限牌照。股權結構多元化之後,這些不是問題。 」他認為,不必擔心民營銀行做不大,「真正需要擔心的是如何控制風險」 。

共同發起人

尚福林表示,民營銀行的試點採取共同發起人制,每個試點銀行至少有兩個發起人,同時遵守單一股東股比規定。按銀監會以往規定,中小銀行單一股東持股比例原則上不超過20%,尚未具體規定民營銀行是否會有股比寬限。

「共同發起人不是聯保,是指有同等的提名權,是為了防止銀行這種資源挪到某一個人之手,不能讓特許行業的稀缺資源挪到某一個人手上。 」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全國拉郎配是不行的。 」該銀監會人士指出,主張包括共同發起人在內的股東,都來自同一地區,有共同價值觀和商業目標。雖然並未對股東設定地域限制,但從上報的民營銀行初步方案看,大部分都選擇當地的股東 ,也不排除可能會有個別現象。

從披露的共同發起人名單看,這些企業不僅具有雄厚實業,也飽含金融基因,都有在銀行或其他金融領域的經驗。

閻慶民表示,本次試點發起的企業應是在中國境內註冊,初選是不易受經濟週期影響的行業,具備相當實力、處於行業領先地位的民營企業集團,在集團下還設立了多家企業實體。在入股銀行時,應選擇持續經營良好的主體,以自有資金入股,避免代持的情況。同時,發起企業的主要控股、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作為試辦民營銀行的終極受益人和剩餘風險承擔者,應為中國公民且不得持有綠卡(外國永久居留權) 。

上海民營銀行共同發起人為複星集團、均瑤集團,該銀行將落地上海自貿區。複星集團由郭廣昌等人於1992年創建,核心公司為複星國際(00656.

HK) ,截至去年6月,實現歸屬於股東淨利潤近17億元,總資產為1728.7億元。

一位銀行業分析師指出,複星集團近年來收購了葡萄牙最大保險集團80% 股份,德邦證券33% 股份,並與美國保德信金融集團、凱雷集團合資成立股權基金,就謀求金融佈局來看,複星集團「就差一個銀行牌照了」 。

上海均瑤集團成立於1991年,董事長為王均金。主業為航空運輸、營銷服務,擁有吉祥航空等公司。據其官網介紹,2013年均瑤集團總資產200多億元。

此前均瑤集團曾公開表示,已與銀監會溝通申請民營銀行事宜。

天津華北集團位於天津北辰科技園區,為華北地區最大的銅材生產基地,董事長為周文起 ; 2009年創立華北創業小貸公司。

天津商匯投資有限公司主業為投資管理,持8% 渤海銀行股權。天士力(600535.SH)集團為其大股東,董事長為閆希軍,據2013年半年報披露,集團總資產近90億元。

浙江溫州這家民營銀行,將由十餘家當地民營企業共同參股組建。共同發起人溫州正泰集團主業為電器。據其官網介紹,正泰集團是中國工業電器龍頭企業和新能源領軍企業,現有總資產達200多億元,董事長為南存輝。華峰集團是一家以化工新材料為主,以金屬、金融、物流、貿易等產業為輔的大型民營股份制企業,總資產155億元,擁有上市公司華峰氨綸(002064.SZ) 。

爭搶網絡銀行

前述銀監會相關負責人指出,阿里銀行方案之所以會獲批,第一,阿里銀行設置了存貸款上限,特色清楚,符合差異化經營導向 ;第二,方案指出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銀行業務,客戶來自電商;第三,承諾風險自擔。

此前,財新記者獨家報導,阿里巴巴於2013年9月向央行申報網絡銀行構想。具體申報方為阿里巴巴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據銀監會表述, 「阿里銀行」的聯合發起人,為萬向集團旗下的中國萬向控股有限公司。萬向控股在金融領域涉足頗廣,現有浙商銀行、民生保險、萬向信託、 通聯期貨、通聯支付、萬向租賃等多張金融牌照。

另據《浙商· 金融家》報導,浙江省杭州市金融辦黨組書記、副主任俞勝法或將出任「阿里銀行」行長。俞勝法曾任杭州銀行董事會副董事長、行長。

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俞勝法已於上個月入職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任職副總裁,行長一職尚未確定。

2013年10月3日, 位 於 深 圳 的 騰 訊官方表示,作為小股東已參股某民營銀行牌照的財團。從銀監會表述看來,騰訊並非以小股東參股,而是作為聯合發起人。其共同發起人為深圳百業源投資有限公司,百業源為健康元藥業(600380.SH)控股股東,註冊資本8000萬元,主要投資國內商業、物資供銷業等。

接近監管機構人士表示,現在阿里、騰訊申報民營銀行方案,一開始動力很足,但可能不會直接誕生「網絡銀行」 。 由於監管空白, 「如果涉及到規則 的變化,就不是一夜之間的事情」 。另據財新記者瞭解,一行三會將正在擬定互聯網金融監管文件,由央行牽頭,規定「誰家孩子誰抱」 。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即使不修改《銀行法》 ,互聯網企業開了網絡銀行,將會被納入一般銀行的監管規則,這意味著對阿里金融、騰訊金融業務的監管將被套上資本金、存款準備金等繮繩。

換言之,這類互聯網企業所享受的「制度紅利」也將消失。

央行內部人士曾對財新記者表示,以往支付寶只是資金通道,一旦阿里巴巴擁有銀行,成為資金配置者,意味著掌握了「資金鏈條的發動機」 。長期來看,阿里和其他可能的民營銀行如果做得好,勢必會對國有銀行形成競爭壓力。

銀監會相關負責人還表示,並沒有收到中關村銀行、蘇寧銀行的材料。多位知情人士表示,中關村銀行股權難以落定,因此未能上報。或將入股中關村銀行的另一互聯網巨頭百度,其CEO 李彥宏也在「兩會」期間公開表示,希望參與發起一個民營銀行。他認為,互聯網思維對於做銀行來說會有很明顯的幫助。同時,百度在大數據方面積累的技術和數據,未來在銀行當中也可能會起到非常正面的作用。

前述銀監會人士表示,蘇寧從來沒 跟監管部門做過任何溝通。3月11日晚,蘇寧雲商(002024.SZ)發公告稱,去年7月23日收到南京市金融辦關於發起民營銀行的緊急工作聯繫函,並已於7月28日向江蘇省政府、南京市政府和南京市金融辦書面回複,確認申報意向。

9月12日, 「蘇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名稱獲得國家工商總局的正式核准。公告表示,據反饋,江蘇省政府於2013年9月下旬將蘇寧申報民營銀行事宜正式行文呈報國務院,抄送銀監會。

未來監管重點

「統一標準,差異方法。 」銀監會相關負 責人指出,民營銀行目前仍適用於同樣規則的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同時,銀監會將重點監管民營銀行三個方面:一看關聯交易,二看持續注資能力 ;三看風險承擔能力。

「要謹防民營銀行辦成企業自身的融資平台。 」銀監會多位人士強調。

閻慶民也表示,要特別強化對關聯交易的監管。第一,加強股東自我約束,鼓勵股東及其關聯企業自願放棄從本行獲得關聯貸款的權利,儘量減少試點銀行的關聯交易;第二,對其他合規的關聯交易,採取逐項事前報告制;此外,監管部門對試點銀行關聯交易採取更審慎的監管標準,包括採取更加審慎的監管和監測,提高信息披露要求,加大現場檢查和違規處罰力度等。

在持續注資能力方面,監管高層曾指出,對試點銀行資本充足率、撥備等關鍵監管指標,要設置量化觸發標準,一旦達到觸發值,立即啟動風險對沖、資本補充和機構重組等措施。 「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相當於預警指標,當下降到某個比例時,就要限制負債業務。 」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解釋道,當觸發量化標準時,第一要求銀行將不良資產盤活,挽回損失 ;第二增資擴股,因此要求股東有持續注資能力。

廖強指出,對於企業申報民營銀行熱潮, 「監管機構最大的顧慮在於,一段時間後這些民企對從事銀行業,是否有熱情,是否還有與熱情匹配的能力。 」據銀監會數據,2013年,股份制銀行總股本中,民資佔比為45%;城商行中,民資佔比為56%;三家城商行為100% 民資佔比,江蘇一家,浙江兩家。

同時,已有100多家中小銀行的民資佔比超過50%,部分中小銀行為100% 民資。全國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民資佔比已逾90%,村鎮銀行民資佔比達73%。雖在准入領域,民資卓有成效,但在經營領域,民資很難發揮實際話語權。

尚福林表示,這次試點主要是試行自擔風險的新機制。具體來講,一是讓資本說話的公司治理機制,二是讓資本決策的經營管理機制,三是讓資本所有者承擔風險損失的市場約束機制。

財新記者楊璐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010

新價改“闖關”

來源: http://www.eeo.com.cn/2014/1122/269180.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於華鵬 溫鈊 降蘊彰 最快也許只到2015年下半年,醫藥公司就會看到,政府除了對很少一部分由政府采購的醫藥進行定價外,其余的大部分藥品都將被放開價格管制,改變為市場調節價管理,由生產經營單位自主定價。

那些不斷在完工並開通運行的高鐵的票價,也將采取更為靈活的定價措施,尤其是貨運價格,它將在很大程度上,由投資方按照政府確定的原則,享有一定的定價權。

還有那些奔跑在高速公路上的長途汽車運費、那些自來水、天然氣、以及電力等資源產品的價格,都將變得更加靈敏,一成不變的政府定價將成為過去。甚至連農產品,政府都不再公布其最低收購價了。

但是對於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而言,他們可能暫時不會感受到這些產品定價方法的變化。因為,從現在開始到2015年上半年進行的一系列價格改革,將盡量避免造成對居民生活帶來影響。

這將會是一場自1988年價格闖關以來,中國最大規模的價格改革。以2014年11月1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為起點,一直到2015年上半年,中國將展開對電力、天然氣、石油、交通、環保、醫藥等大多數目前還存在政府定價的產品的一系列價改。

11月18日,經濟觀察報從權威部門獲悉,自啟動簡政放權改革、財稅體制改革等多項重大改革後,中國國務院已經決定正式啟動價格改革。

價改“路線圖”

“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價格改革,令人憶及1988年的價格闖關,真是此一時彼一時。”面對新一輪的價格改革,姜紹俊有些感慨。

姜是能源部的經濟調節司司長,能源部成立的那一年,正是1988年,面對那一場“搶購風”,他仍心有余悸。

不過,對於新一輪價格改革再一次面臨“闖關”,姜卻認為,兩者的時機和改革基礎都已發生很大變化。

正如他所說,這一次價格改革觸碰的,或將是價格改革最後的橋頭堡,這一次,將會如何“闖關”,國務院和地方政府將如何部署?

11月18日,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說,“這次價格改革,涉及面非常廣,不僅僅是能源資源領域,凡是能夠交給市場的,統統交給市場。”

此前,價格改革已經在一些領域里悄然啟動。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宣布,在新疆、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先後開展了棉花和大豆目標價格試點。這些試點的具體做法是將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和農業補貼政策逐步向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轉變。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說,明年,在條件和時機成熟時還會進一步推廣。

鐵路貨運價格的堡壘也已經開始松動。今年4月1日,國家發改委宣布:包神鐵路貨物運價由政府定價改為政府指導價,設運價上浮上限,取消下浮下限。同時,準池鐵路開通運營後,貨物運價實行市場調節,由鐵路運輸企業與用戶、投資方協商確定具體運價水平。

當時,一些券商評價說,準池鐵路所實行的定價權完全放開,是中國鐵路改革含金量最高的一步。

11月20日晚間,經濟觀察報從接近上海發改委人士處獲悉,上海發改委對藥品價格管制已經開始松動,首先是政府定價範圍之外的藥品價格將改變為市場調節價管理,由生產經營單位自主定價。這標誌著近日熱議的藥價改革在上海已經破冰。

經濟觀察報從國務院相關部門獲悉,本輪價格改革的主要思路,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凡是能由市場決定的價格一律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幹預,原則是態度堅決、步子要穩、有序推進;能放開的堅決放開,但是同時要防止出現價格疊加效應。

據了解,這一輪改革主要涉及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但本輪價格改革原則上不預設改革排序。知情人士說,因為很多領域都是要改的,因此,哪個改革政策準備成熟就優先推哪個。

經濟觀察報綜合國務院相關部門采訪得知,整體看,此次價格改革的核心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具體能源資源產品的價格改革,二是相關配套改革,這些改革涉及到一些財政配套、價格異常波動幹預配套以及加強監管等方面,這兩個部分,貫穿此輪改革始終,同步協調推進。“本輪改革的一個大前提,就是在不影響民生,也就是不影響居民基本生活的條件下,堅決果斷抓住時機推進各項改革。”上述知情人士稱,改革過程中,絕大多數的價格改革是不涉及普通居民類的,“比如,天然氣價格改革,涉及居民用天然氣的,慎重推進,再明確一點說,本輪價格改革,不涉及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價格改革更多涉及非居民領域,對普通百姓生活不會造成負擔。”

在該人士看來,本輪價格改革首要目的是要讓價格波動反映市場供求關系,推進市場再造,激活更多社會資本投資能源資源和環保產業,創造更好的產品服務。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政府將全面放開一些資源產品和公共產品的政府定價。國家發改委人士表示,“在本次改革過程中,將由政府制定定價規則,由市場形成價格,引入競爭機制,放開門檻,防止不正當競爭和壟斷,同時政府還將建立價格異動機制,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藥價、電價雙“突破”

“能源產品價格改革是本輪價格改革首先要取得突破的,尤其是電力和天然氣,改革的基本共識是,管住中間,放開兩頭,這是一個大的原則,具體改起來,還需要很多具體的政策來配套推進。”國家發改委人士表示。

其實,從今年11月份開始,這種信號已經密集體現,一方面,11月4日,國家發改委《關於深圳市開展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的通知》及試點方案,深圳開始進行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僅僅半個月後,國務院辦公廳全文發布《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首次通過“戰略”計劃的形式,詳細闡述了能源價格改革的路徑和目標以及時間表。

按照該計劃,將在6年內推進石油、天然氣、電力等領域價格改革,有序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天然氣井口價格及銷售價格、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由市場形成,輸配電價和油氣管輸價格由政府定價。

對於能源價格改革的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計劃”指出,將重點推進電網、油氣管網建設運營體制改革,明確電網和油氣管網功能定位,逐步建立公平接入、供需導向、可靠靈活的電力和油氣輸送網絡,加快電力體制改革步伐,推動供求雙方直接交易,構建競爭性電力交易市場。“能源價改連串的信息釋放了一個信號,就是發電和輸配電將會一並改革,也就是說,年底推出電力體制改革方案最終會同時部署和安排兩者的推進,不是單項的輸配電試點的推進,輸配電價要有形成機制,上網電價也要有形成機制,銷售電價也要配套形成機制,從試點推向全面。”姜紹俊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另一個突破口將來自藥價。一位衛生計生委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年底前將放開基本藥物價格,而且上海已經發布文件將放開非政府定價價格,已經破冰。

目前,藥品定價方式有兩種,一個是政府定價,一個是市場定價,政府定價又分兩種,一個是政府指導價,另一個是政府定價,基本藥物是政府指導價,政府采購的都是政府定價。“完全由市場決定的未來應該是非處方藥,處方藥和醫保類藥品可能還是要有約束,目前不知道具體放開細則,但會有幾個方面,一個是醫保部門約束醫院,醫院自主來選擇,第二個就是醫保部門直接去約束醫保品種,定醫保的支付標準或者價格。”一位醫藥協會的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先從基本藥物推,這部分藥品都比較便宜,競爭比較激烈,放開的話影響不大,再延伸是非基本藥物,其實放開了問題不大,目前各省招標都有殺價的情況。”“水、交通、環保等領域的價格改革會逐步推進,整體是要建立資源節約、市場決定的市場再造機制。”前述發改委人士表示,“交通領域主要是鐵路和公路,現在一些鐵路已經開始在進行價格改革的試驗了,現在主要是在貨運方面,其實未來在客運方面也是要放開的,環保領域,要通過改革,促進由市場主導的產業形成和發展。”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組書記、副所長史丹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選擇能源價格改革作為突破,是因為能源價格對經濟發展影響太大,基礎產品都有需求,現在要繼續推進,所以要著力解決,現在電價油價氣價都有政府定價,環保產品形成合理的價格機制,公共性產品,要讓消費者承擔得起,至於推動環保產品的價格改革,要理解為廣義的環保價格進行改革,不僅包括現有的排汙費價格,而且包括相關的資源保護和環境治理以及生態補償、水資源有償使用的價格,比如脫硫、脫硝價格和CCS(碳捕捉和封存)的價格等。”

最後的“橋頭堡”

所謂價格改革,就是將此前的計劃經濟的價格體系和價格管理體制向著市場經濟的價格體系和價格管理體制轉換。

中國的價格改革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一直在不斷推進,從1984年之前的試點,到1988年之前的鋪開,再此後開始進入深化改革的階段,改革的重點也從“調整價格結構”、“轉換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和改善價格宏觀調控體系”、“建立市場價格體制”逐步過渡到“更大程度讓市場定價”。

而這也說明,目前的價格改革已經開始攻堅最後的“橋頭堡”。

以資源品價格改革為例,目前除了電價以外,基本上都已經不同程度放開,像煤炭價格取消了雙軌制,成品油也調整了價格形成機制,電價改革和氣價也在醞釀和出臺過程中。

在史丹看來,下一步將是深化改革的攻堅戰。“直接取消價格管制,價格由政府供需關系決定,現在的價格體制對市場本身有要求,企業競爭不充分,但是交易是充分的,這就要求企業能夠自由進入和退出市場,才能保證行業的優勝劣汰,才有行業發展的動力。”

“這次改革的邏輯或者說核心,就是國家要改變一些行業的現狀,必須從價格改革入手,可以說這次改革是看到抓到了核心,就是價格改革。”史丹表示,“最後的壁壘就是非市場的價格,體現在價格上就是定價權,政府應該把定價權放開,變成監管,比如糧食現在是最低收購價,政府其實有最高限價就可以了,能源產品也是,需要設置天花板,只要監管價格是否合理就行,像此前推廣的大用戶直購電,根本無法體現節能減排,而成了高耗能產業價格優惠的渠道。”

姜紹俊則擔心,電價放開後會不會形成漲價的信號?他說,“這是核心的問題,萬一收不住怎麽辦?所以對於電價改革而言,最後的橋頭堡不僅僅是形成機制,而且要形成有效監管,電網要管住,處於市場中的發電企業和售電企業也要管住,對此,國家要配套相關補償機制或幹預措施。”

對此,姜紹俊建議,“價格改革除了試點等措施外,最重要的是要有總體設計,制定保障措施,政府手里要有調控的手段,包括政治的、行政的、技術的和業務的手段等。”

事實上,據知情人士透露,本輪價格改革,凡直接涉及到普通居民生活的,將慎重推進,優先推進那些不涉及居民生活的領域。

對於這一點,11月1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明確。這次會議認為,價格改革是推進市場化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內容;縮小政府定價範圍,實行公開透明的市場化定價,以合理的價格信號促進市場競爭,破除壟斷;以逐步有序的方式,改革能源、交通、環保等價格形成機制,疏導價格矛盾,穩步放開與居民生活沒有直接關系的絕大部分專業服務價格;要抓緊制定價格改革方案,做到統籌配套,成熟一項、推出一項,同時要完善監管措施,維護良好價格秩序。”

在當天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總理李克強向外界釋放了兩方面信號,一方面價格改革將“加快推進”,另一方面,價改核心為“更大程度讓市場定價”。

李克強在這次會議上,以醫藥價格舉例說,公立醫院醫師服務費價格太低,但藥價虛高現象仍然存在,因此,要通過改革,逐步理順這種不合理的價格機制。

對於價格改革,幾乎在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相關部委的年度工作會議文件中都會不同程度地提及,但是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單獨拿出來討論和部署,卻不多見。

國內環境的變化,為中國在目前推進大規模的價格改革提供了機會。

自2013年以來,國際主要能源產品價格普遍下跌,為中國推進價改提供了好時機。國家發改委人士說,“能源價格改革,絕對意味著漲價;相反,在目前的國際能源價格局勢下,定價權交給市場之後,可能還會降價,能夠讓老百姓得到改革的實惠。”

此外,中國自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不斷推進的各項改革,也為推進價格改革提供了條件和環境,知情人士表示,“新一屆政府上臺兩年多來,推進了很多具體改革,先是簡政放權改革,後是財稅體制改革,現在是價格改革。”

據稱,尚在啟動期的中國新一輪價格改革,要持續到2015年上半年。這意味著,屆時,中國價格領域最後的橋頭堡都將被改革攻破。而這其實也是自新一屆政府上臺以來,中國逐步推進的多項重大改革的重要一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