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連英國的《經濟學人》也開始談科技泡沫了 你怕了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0/148492.html

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印刷版刊文稱,雖然一個新的科技泡沫似乎正在被漸漸吹大,但即使這個泡沫最終破滅,造成的破壞也將遠小於2000年的.com泡沫。

\以下為文章全文:

如果時光倒流回15年前的12月,距離.com泡沫破裂還有幾周之遙。經歷過那場災難的行業老兵或許已經發現,此時此刻的很多場景與當年有著頗多的相似之處:銀行家和律師被擠出舊金山市中心,所有8層以上的高樓幾乎都被科技公司占據。

2013年,約有五分之一的美國頂尖商學院MBA加盟科技公司,兩倍於常年受人垂涎的投行。美聯儲主席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警告社交媒體的價值被高估——但這份論調卻幾乎無人關註,她的前輩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也曾在1999年有過同樣的遭遇。

優秀的公司治理再次變得不受重視。盡管采用了拜占庭式的法律結構,但今年9月在紐交所上市的阿里巴巴股價還是累計上漲了58%。Uber等創業公司的高管也紛紛展現出無比的傲慢。

然而,按照.com時期的財務指標來看,現在的情況似乎還算不上泡沫。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動態市盈率僅為23倍,遠低於2000年的100多倍。那一年,投資雜誌《巴倫周刊》發表的分析顯示,51家上市科技公司將在一年內燒光現金。今年12月6日,《巴倫周刊》又進行了相同的調查,但卻只發現了5家現金吃緊的上市科技公司。
 

大型企業爭相燒錢

與之前不同的是,當今的科技行業財務行為幾乎隱匿於公眾視野之外,主要以兩種形式體現:其中一類發生在亞馬遜和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內部,他們都在倉庫、辦公室、人員、設備上花費巨資,並對其他公司展開大手筆的收購;私有市場異常火爆,風險投資和各種機構都在爭相買入年輕科技公司的股權。

這股花錢熱潮最先由大型上市科技公司發起。Facebook就是一大例證,該公司今年10月表示,其2015年的運營成本將增長55%至75%,遠高於銷售額增長預期。忘掉那些囊中羞澀的創業者所經營的小公司吧,當今的矽谷標誌性企業都已經躋身全球最豪爽的投資者之列。蘋果、亞馬遜、Facebook、谷歌和Twitter過去12個月的投資總額高達660億美元。這一數字包含了資本開支、研發費用、固定資產投入和收購成本。

這一數字達到2009年的8倍,甚至是風險投資行業總投資額的兩倍。如果不包含蘋果在內,這些投資幾乎與這些公司產生的現金流相當。總體來看,這5家科技公司目前的投資額超過世界上的任何一家企業,甚至包括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中國石油和埃克森美孚這樣的能源巨頭——他們每年的投資額約為400億至500億美元。這5家公司合計擁有600億美元的資產和設備,幾乎與通用電氣相當。但他們的員工總數才略高於30萬人。谷歌表示,該公司將努力“站在投資前沿”。

這些大公司還在通過投機性的下註增加新產品,並確保自己能夠適應科技變化趨勢。亞馬遜就在大舉投資內容,最近還收購了流媒體視頻公司Twitch。谷歌也在無人駕駛汽車、機器人和家用恒溫器領域布局。Facebook收購了虛擬現實眼罩開發商Oculus VR。Facebook CEO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表示,這筆投資短期內不會收到回報:“這需要等待數年。”

這些錢花到實處的概率有多大?蘋果仍然利潤豐厚,其他公司則喜憂參半。在計入股票期權成本後,谷歌的資本回報已經減半至20%左右。亞馬遜從未產生過太多現金。長期前景似乎不妙。沒有幾家公司知道如何在一夜之間為數百億美元的開支建立配套的指導框架。

當諾基亞、雅虎和微軟在相關領域展開大筆收購時,這些昔日巨頭通常表現不佳。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至今仍由強大的管理者主導,所以他們在開支方面不會碰到多少明顯的障礙。當今科技行業的這5大明星企業都擁有大筆現金,而且很多錢都存在海外,如果要匯回美國,就難免被征收重稅。這也為他們提供了額外的花錢動力。
 

私有市場異常繁榮

科技行業的第二大泡沫來源是私有市場。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Uber,這家成立僅5年的公司在12月4日以400億美元的估值融資近12億美元。中國搜索巨頭百度也將入股Uber。根據市場研究公司VentureSource的統計,在風險投資支持的美國創業公司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達到48家,而.com泡沫高峰期僅為10家。今年10月,一家名為Slack的軟件公司估值達到了11億美元,而彼時距離其創辦才剛剛過去1年。2014年似乎是2000年以來風險投資額最高的年份。

其中的部分資金其實是從股市“抽血”而來。很多創業者都希望盡可能推遲繁瑣的IPO,而他們現在有了更多的籌資手段,還能用有價證券為員工提供獎勵。除了風險投資基金外,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也開始購入私有科技公司的股權。與2000年不同,他們如今投資的公司已經頗具規模。例如,Uber 2015年的毛營收有望達到100億美元,他們將從中抽取約20%的傭金。

但由於“僧多粥少”,很多風投大亨還是擔心科技公司的估值出現泡沫。其中最著名的是網景創始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他認為當今的科技投資“有些過熱”,希望嚴格投資紀律。銀行家也警告稱,一些成功的基金最近在某些退出交易中獲得的豐厚收益,使得很多人開始冒險下註。最近上市後實現大漲的科技公司包括P2P網貸平臺Lending Club,以及大數據公司New Relic和Horonworks。

如果能在今後幾年保持高速增長,大型上市科技公司和年輕私有科技公司的估值將得到支撐——現在看來,他們的增長的確沒有明顯放緩的跡象。然而,倘若這些公司的增速放緩,當前的投資熱潮似乎會成為相關企業和投資者犯下的嚴重錯誤。

但對社會來說,似乎並沒有什麽值得恐懼的。1999年至2000年,創業公司和科技巨頭都在創造就業並投資新的技術和基礎設施,希望推動長期經濟增長。但這一次,科技市場的下跌不太可能產生廣泛影響,因為它主要集中於私有市場,以及少數幾家現金充裕的大型企業。矽谷仍然充滿了虛榮、泡沫、天才,而且仍會采取一些過於極端的方式。但當它再度崩盤時,給整個世界帶來的影響將遠不及以往。(鼎宏)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