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滬港通實施後外資幹了啥?(上) 證券市場紅週刊

來源: http://xueqiu.com/2994748381/34222630

外資的操作風格
  滬港通自11月17日起實施後,迄今已經度過18個交易日,外資在這半個月里都幹了啥?截止到12月10日,滬港通的3000億元總額度已經合計使用了616億元,但18個交易日里每天成交排名前十的股票合計凈買額是299億元,占已使用的616億元額度的48.53%。這其中,中國平安、貴州茅臺、大秦鐵路、上汽集團、中信證券、中國太保、工商銀行等頻繁出現在滬港通的每天前十大成交股名單之列。從這個數據能看出什麽端倪嗎?能,因為這數據充分顯示了外資的投資偏好、行業選擇及投資風格等重要信息。
  從滬港通實施之初,很多內資紛紛提前埋伏準備算計外資一把,到算計未果後內資匆忙減倉出局,進而使得滬港通開通後數個交易日內A股市場大幅震蕩,這是內資太聰明?還是外資更狡猾?其實這與外資是否狡猾沒任何關系,而是內資太自以為聰明,他們並不了解外資的操作習慣,“追漲殺跌、動輒拉板”並不是外資的強項,這完全是內資的專長,外資的操作習慣與風格往往是越跌越買,很少追高買入,比如臺灣市場在推行QFII制度前,要麽暴漲要麽急跌,這與A股市場長期以來的特征極為相似。
  臺灣市場實行QFII機制後,外資專業的分析能力、豐富的投資經驗,以及非常註重基本面因素的投資理念逐步開始影響整個臺灣市場,因為這些外資習慣性遊弋於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並且大多是屬於專業投資機構性質的資金,這類資金對市場的敏感性極高,他們一旦對市場給予認可後,輕易不會隨意改變投資方向,更不會象個人投資者一樣情緒化操作,所以外資在臺灣市場實施大舉買入的時點往往是選擇市場處於最低迷的時期,如1995~1996年臺海危機期間、1997~1998年亞洲地區爆發金融危機、以及2000年市場再度進入熊市後,外資不但沒有大規模資金流出,相反是資金不斷大額流入,不斷持續買進,比如外資進入臺灣市場的前十年里,除了爆發金融危機的1997年沒有實施大規模買入外,其余年份均是大額的凈買入,如1999年的買超(凈買額)超過3000億元新臺幣,2005年的買超是5581億元新臺幣,2006年的買超是5278億元新臺幣。到2002年底時,外資持有臺灣市場股票的市值已經占臺股總市值的18%,而當時臺灣本土投信(證券投資信托)的持股市值只占總市值的2%;到2007年底時,外資持有臺股的市值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占臺股總市值的占比已經上升到34.12%。至此,外資已經成為主導臺灣市場最重要的力量,而達到這一成效用了10年時間。
外資如何選擇投資行業
  外資在任何國家或地區的市場里,對投資行業及投資品種的選擇都會考慮當地經濟結構的特點,如臺灣地區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試行經濟結構轉型,經濟結構主體從勞力密集產業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科技信息產業轉型。這樣到了21世紀初時,臺灣科技信息產業的發展已經開始受全球矚目,這期間臺灣本土發展壯大一大批世界級的科技信息企業。因為臺灣地區科技信息產業的發展涵蓋了行業的上、中、下遊,所以臺灣市場上科技信息產業公司的市值占臺灣市場總市值的占比超過五成,成交量占比更是超過7成,而外資機構在臺灣市場上重倉的股票自然也是以科技信息產業公司為主。在外資初進臺灣市場時,當時臺灣的經濟結構是以金融、化工等傳統行業行業為主,所以外資最初進入臺灣市場時主要投資的行業是金融、化工等傳統行業的公司,但隨著臺灣地區科技信息產業的崛起,外資從1998年起開始加大科技信息產業各股的投資力度,並且投資過程中重點選擇權重股,這樣到了2007年時,外資在臺灣市場重點投入的行業是電子信息和金融行業,如2007年7月時,中信金控、兆豐金控、新光金控、複華金控、國泰金控、富邦金控等金融類公司超過30%的股份被外資重倉持有,其中外資持股比例最高的中信金控,其55%的股份被外資收入囊中。而外資對科技信息產業則更為青睞,當時臺灣市場上市值最大的五家電子行業公司——鴻海、華碩、廣達、宏基與仁寶等公司的股票分別有58.59%、35.14%、20.23%、50.5%和61.6%的比例被外資把持著。
  到2014年9月時,外資持有臺股的市值已占臺股總市值的37.89%,以臺積電、聯發科、臺達電、廣達等大市值科技股被外資持有的比例再創歷史新高,比如在臺股指數中權值最大的臺積電已經被外資持有80%的股份。外資在A股市場未來會如何操作呢?同樣的情形也會A股市場重現,就是上證50指數的成份股中權值大的成份股也將逐漸被外資逐漸把持住,文章後面我會對此做稍詳細的解析。
外資如何選擇具體的投資標的
  外資的投資風格基本是以各地區市場大市值的股票為主,因這類公司基本都是行業龍頭類公司,其經營業績在行業占據主導地位,其經營發展情況更能代表行業的發展水平,所以外資在任何市場里選擇投資標的時幾乎都是以大市值公司為主。韓國市場於1992年起實施QFII機制後,當年外資的凈流入額達到1.5萬億韓元,這些資金進場後首選了韓國市場上大型藍籌公司,由於藍籌公司是股價指數中權值大的權重股,所以韓國市場開放的當年,韓國KOSPI指數就上漲40%。在韓國市場實施QFII制度後的前10年里,外資持續保持凈流入狀態。到2001年底時外資持股的市值已達93.69萬億韓元,占當年韓國股市總市值的36.6%,至此外資已開始成為韓國市場上最重要的主導力量,而達到這一成效所經歷的時間也是用了10年。
  韓國市場開放至今已經20年,這期間韓國市場經歷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洗禮,但外資機構在韓國市場的投資風格始終沒受市場動蕩影響,一直是以投資藍籌股為主,外資尤其青睞韓國市場上市值排名前列的大型公司,結果無形中促成韓國市場上市值排行前列的大型公司股票市值在韓國市場總市值中的占比不斷提升,如韓國市場於2012年7月發布的數據稱:三星電子、現代汽車、浦項制鐵、起亞汽車等市值排名前十位的公司股票市值合計已達396.59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2萬億元),占韓國市場股票總市值的35%。而這一比例在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期間還只是28.8%,金融危機結束後的2011年1月還是32.0%,到2012年1月增至33.6%,而到2012年7月則進一步提升至35%。這其中,世界電子行業龍頭公司——三星電子的市值占韓國市場總市值的比例從2008年1月的7.78%提升至2012年7月的15.09%,增長近一倍,其背後原因就是大量外資不斷增持所致,時至今日,三星電子的外資持股比例已經高達49.19%。同樣,現代汽車的外資持股比例也達到44.2%,浦項制鐵的外資持股比例更是達到50.2%,起亞汽車的外資持股比例稍小,但也達到32.4%。在這些公司市值占比的排名不斷躍升的背後,是外資不斷增持所致。臺灣市場市值最大的臺積電、聯發科、臺達電、廣達等大市值公司的股票,被外資持有的比例也是不斷創歷史新高,最後的結果也是這些公司在臺股總市值的占比不斷提升。外資在韓國市場對投資行業的選擇也是考慮了韓國經濟機構的特點,所以選擇投資的行業也都是韓國經濟結構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國際性大型公司。
  外資在印度市場的投資行為又有什麽特點?印度市場實施開放後,孟買30指數(SENSEX 30)從1993年3月起就開始進入牛市格局,到1994年9月階段性見頂時,SENSEX 30在18個月里累計上漲121.5%;當2004年5月起印度市場更大級別的牛市行情再次啟動後,孟買30指數從4227點起步一路狂奔至2008年1月的21206點,44個月時間里漲幅4倍有余。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印度股市一度下挫63.70%,但金融危機因素消化後,印度股市自2009年3月份起再度走牛,孟買30指數從8407點攀升至目前的27839點,累計上漲231.14%。2014年度內,印度股市仍是全球表現最佳的市場之一,孟買30指數(Sensex 30)年內上漲31.50%,超過美國SP500指數9.74%的漲幅,同時自2014年5月份以來,印度市場上外資的凈流入額持續創2008年2月以來的新高。而帶動印度股市走強的同樣是市場中優質的大權重藍籌股,如布哈拉特重型電子、印度國家銀行、印度石油天然氣等大型權重股年內漲幅均超過40%,而這些大型權重股恰恰是進入印度股市的外資重點把持的品種,所以印度股市之所以走出長期大牛市行情,原因也是外資的大舉介入,並且外資在印度股市也是重點投資權重股。
  那麽滬港通實施18個交易日以來,我們看到被外資持續買入,並且凈買額最大的中國平安、貴州茅臺、大秦鐵路、上汽集團、招商銀行、中信證券等在A股市場又是什麽地位呢?他們都是上證50指數的權重股。@小小辛巴 @平淡平安 @不明真相的群眾 @諸葛就是不亮 @大道至簡-榮令睿 @流水白菜 @每天一個新發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1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