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問對管理】成功管理者的必修課:麥肯錫7S模型

http://www.infzm.com/content/78903

這7個問題分別是共同價值觀 (Shared Value)、戰略(Strategy)、結構(Structure)、制度(System)、技能(Skill)、人員(Staff)、風格 (Style)。前三項,戰略、結構、制度被稱作硬件。而共同價值觀、技能、人員、風格被稱作軟件。7S的核心是共同價值觀。

(問對網/圖)

1. 共同的價值觀

也就是企業上上下下最崇尚的價值是什麼。大公司常會有Mission statement(宗旨),裡面會描述企業的願景,突出其價值觀。例如,麥當勞的價值觀:「Being the best means providing outstanding quality, service, cleanliness, and value, so that we make every customer in every restaurant smile」,突出了質量、服務、衛生和價值這4點核心價值。價值觀不應該是空話。企業的各部門都必須以價值觀作為決策的依據。例如:如果有人提出為了省 錢減少店面的清潔次數的建議,這顯然違反了衛生這一核心價值而應被制止。

2. 戰略

絕大部分大企業都有書面的戰略規劃,每年更新幾次,充分說明戰略規劃的重要性。企業戰略是企業各項發展舉措的大綱。企業戰略規劃,都要說清企業要做什麼,為什麼做,怎麼做這三件事情。例如,一家食品生產企業,它的三年戰略規劃可能是:

- 做什麼:打入一線城市超市,為都市白領提供綠色、高性價比的果仁食品,成為第一果仁品牌;

- 為什麼做:都市白領市場大,對綠色和性價比非常關注,我們的競爭對手不強等等;

- 怎麼做:銷售方面,各大城市建立銷售團隊,成為地方超市供應商。品牌方面,年度預算中增加宣傳費用,市場部牽頭進行品牌策劃及推廣。物流方面,和物流公司建立合作。生產方面,新建加工廠。這一系列的舉措完成後,就可以幫企業實現其戰略目標。

3. 結構

也就是組織機構。企業是一個整體,而這個整體由很多部門組成,各部門又由很多的小組、員工組成。有些跨國公司,如通用、寶潔,在各地有很多分公司, 有些獨立運營,有些由總部直接領導。公司的組織機構可以非常簡單,也可以非常複雜。剛被Facebook花了10億美元購買的Instagram,只有 10多個員工,完全扁平化的管理。而有些跨國大公司,從CEO到一線員工有10多層。組織機構不同,信息傳遞、人員管理、企業文化、匯報機制、業務流程等 等都會大不相同。

4. 制度

制度是企業正常運作的保障機制。缺乏制度依靠人制的公司不是沒有,但缺乏制度的公司基本沒法規模化發展。企業發展初期可以仰仗領袖的魅力,仰仗員工 的激情和高度自覺性,公司大了必須有自己的制度體系。一個人每天遲到早退,如果只得到大家的鄙視,缺乏懲罰機制,那估計一段時間後大家都會不自覺。劣幣驅 逐良幣是久經驗證的真理。所以公司會制定各項規章制度,會梳理流程,會有激勵機制,會發獎金,會對違紀的人扣工資甚至除名,就是從制度上抵抗人性中各種弱 點,讓企業正常運作。

5. 人員

人力資源準備,包括招聘、配置及員工關係管理。這是HR的工作重點之一。企業想實現核心價值觀,必須依靠人。人員的招聘和儲備水平,直接決定實現價值觀的可行性。

6. 技能

高戰鬥力的團隊需要員工不斷提升技能,這有賴於系統的培訓、薪酬、激勵、價值觀培養等手段。讓員工真正成為核心價值的輸入者,為核心價值的升值提供服務。

7. 風格

企業文化,管理方式等。有些公司推崇中央集權管理,有些推崇自由化管理。傑出企業既能通過中央集權把控公司整體發展方向,又能通過地方分權賦予各組 織充分的自主權和業績壓力。無論是那種方式,都要考慮企業的氛圍和人員組成。一個科學家團隊,如果太集權,無疑會限制他們的創意。一個生產線,如果太隨 意,質量難以得到保障。

把這7項做好的領導者,會是非常成功的管理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94

《前車之鑑》台灣企業必修的管理課 三大失策 索尼燒掉八千億日圓啟示錄


2013-07-08  TCW  
 

 

獨領電子業風騷六十年的索尼,在二○○八年到一一年,合計虧損八千五百六十億日圓,直到一二年才重拾獲利。

力圖振作的索尼,在過去五年,學到了什麼教訓?

撰文‧李洵穎

索尼(SONY),這個超過六十年的品牌,近五年來,逐漸從你我家中客廳、書房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蘋果、三星等後起之秀。在核心產品不斷失守下,索尼遭逢最大的一次危機。

生存還是被淘汰?索尼面臨一項看似簡單、實則困難的選擇題。

為挽救品牌形象、解除經營危機,索尼的近兩任會長──斯金格(Howard Stringer)與去年上任的平井一夫,無不使出渾身解數。

索尼這五年來的起伏,到底讓主事者學到了什麼教訓?又有什麼經驗值得台廠借鏡?

失策1

重硬體輕內容 消費者移情別戀消費者愈來愈注重軟體內容、應用和操作簡單性,以技術競爭為優勢的日本企業,重要性就不如以往;換句話說,產品的品質好壞固然重要,但「好用上手」這點更吸引人。硬體規格好卻缺乏內容的產品,就好比「有體無魂」的稻草人,無法打動消費者。

索尼過去著重硬體創新,能力無人能及;但目前的問題是,全球創新的主要動力已經從硬體轉移到軟體。索尼對自己的製造技術太自信,反而忽略要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待產品。

就拿隨身聽來說,索尼是隨身聽的代名詞,結果竟輕易被蘋果iPod擊敗。iPod結合iTunes,讓消費者可以很方便地付錢下載音樂,並支援相當多的影音播放檔案格式;反觀索尼,它的線上音樂商店產品過少,又死守ATRAC3檔案格式,使用不便,自然就被iPod擊垮了。

一位熟悉日本產業文化的學者指出,日本產業一直都是大企業當道,缺乏像美國一樣興盛的創業風氣,自然在創新方面容易落後。面對蘋果在創辦人賈伯斯帶領下,展現強大創新優勢,當然就難以與之競爭。

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唐瓔璋表示,日本電子業過去十年產品創新不足,「他們(索尼)不明白重點已不在硬體,研發思惟仍停留在硬體製造階段。台廠向來追隨日本企業,也是同樣的舊思惟。」他語重心長地說。

台灣電子業長期投資理工人才和製造人才,然而,品牌的重要性不是理工或製造人才所能理解的;因品牌的經營不是一蹴可幾,關鍵在產品的創新與銷售,讓消費者因為喜愛產品,而認同這個品牌。

失策2

創新腳步慢

失去市場競爭力

索尼發明了隨身聽,按理來說,在進入數位時代之後,也應該順勢進入數位電子播放器,可是卻被蘋果捷足先登。索尼墨守成規、不願改變的習性,斷送隨身聽發展的路,在二○一○年宣布停止生產隨身聽。

從這個例子來看,當企業沒有辦法創造新產品來更替自己的舊產品時,就已經埋下失敗的種子,等著競爭對手推出新產品,擊潰當年自己紅透半邊天的創意。索尼在二十世紀後半推出了十個以上「破壞式創新」的產品,甚至令賈伯斯十分讚歎;但是自從家用遊戲機Play Station推出後,索尼已有將近十年沒有再推出創新產品。

市場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首席分析師呂俊寬認為:「就像所有日系廠商一樣,索尼創新的速度太慢,難以跟上快速變動的市場腳步;現在硬體規格好不容易趕上潮流,但市場競爭力仍嫌不足。」有學者分析,過去同業間廝殺激烈,極力追求競爭優勢,這樣的結果,造成廠商間的差異化極小,創造不出自我價值。「明明就是想與對手不一樣,結果卻向『同質化』靠攏,最後誰也沒辦法真正坐大。」唐瓔璋表示,索尼確實試圖進行差異化,但做得不夠徹底。「對手有做這個,我們也不能少,甚至還要比對手多一點花樣來達到『差異化』。」老把心思放在「沒有太多差異」的差異化上,哪還有餘力創新?

對於創新這個課題,台灣也做得不夠。因為商業模式不確定性太高,台灣的老闆沒有辦法評估風險,使得台廠在創新的表現不如他國。台大商學院教授郭瑞祥曾說過:「創新不是目標,而是永續成長的關鍵。」對索尼來說,如何拾起過去領先市場的創新精神,將是未來重建帝國的一大關鍵。

失策3

只做高階產品 種下新興市場敗因《哈佛商業評論》曾點出日本企業在新興市場失敗的原因,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對中、低階市場缺乏好感。由於日本品牌長期關注高階市場,使其失去龐大中產階級的支持,在新興市場失去占有率。

不過,當主打優質平價的優衣庫(Uniqlo)在中國成功後,許多日本企業已重新思考是否應該創造平價商品,以博取新興市場中產階級認同,這點,索尼已有所體認,策略也開始轉向。索尼在六月底,便選擇中國上海為智慧型手機新機發表會地點。

只是,唐瓔璋認為,新興市場中的中國,強調人力成本,且抄襲速度快,這些是索尼將產品推往中國的一項新挑戰。

不只是索尼,日本企業的劣勢在於對市場反應慢,這或許和日本企業文化中冗長的管理流程有關。尤其是在發展海外市場方面,日企通常不願授權,產品研發總是習慣由總部控制,很難實現真正的在地化。

過去,索尼只將中國視為降低成本的生產基地,缺乏長期策略;不像三星,雖然先前技術能力不及索尼,但在進入中國初期,就十分注重消費者的需求,甚至祭出「要當中國人的三星」策略。往後索尼能否在中國市場拿下一席之地,將面臨不小挑戰。

呂俊寬指出:「中國手機業者擁有廣大的本土市場優勢,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快速崛起之際,中國手機市場(含功能手機、智慧型手機),大概有八成是由本土品牌拿下,連蘋果、三星也只能分食剩下的二○%。」賈伯斯和史考利(John Sculley,曾任蘋果執行長)在一九八○年曾去日本參觀索尼工廠,賈伯斯對於索尼有條不紊的管理方式十分讚歎;後來,當隨身聽上市時,索尼的創辦人盛田昭夫各寄給他們一人一台,賈伯斯對此愛不釋手。「那時的索尼是賈伯斯心中的超級英雄,他想讓蘋果成為另一個索尼,而不是IBM、微軟!」從史考利的描述中,不難想像當年索尼的氣勢如日中天。

但誰也沒料到,近十年來的電子產業,會從人們急於發掘「誰是下一個索尼」,演變到「誰是下一個蘋果」。電子產業不斷遭遇挑戰,甚至破壞既有版圖,是這個產業得以發展的動力,索尼應作如是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943

簡志忠的幸福工作祕訣 年輕人必修 把小事做到位 勝算多一分

2013-08-26  TWM
 
 

 

提早立志 訓練基礎能力Q1.對工作有憧憬的年輕人,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或態度?

我曾受邀到學校演講,告訴他們在學校就可以開始找工作,但目標必須很明確,不要亂丟履歷。舉例來說,很多人想進航空公司,但卻說不出想進哪個部門,空姐、機師、空廚、修理技師、配件買賣、地勤人員,每個都不一樣!

我建議學子,在大一、大二時,就該弄清楚這個職業需要訓練什麼本事,如果志願沒變,可以趁耶誕節時寫信給該部門主管,告訴他「我讀書時就想進這個部門,我也知道這種職業在做什麼。」隔年再寄,說「我再過一年就能去應徵,希望以後能與你一起共事。」想想看,當你寄第四次卡片時,人家印象會多深刻!

年輕人要早早立志,提前訓練好自己的基礎能力,進入職場後學習做事的方法,當達到要求,大概只有七十五分,不要停下來,思考怎麼讓服務的對象更快樂、更幸福,不斷改善直到九十五分。

實力至上 學歷無用

Q2.你自己是高中畢業,怎麼看學歷這件事?

學歷也許是審核的標準,但圓神出版社從來不看學歷用人,在社會大學裡,實力至上,學歷無用。

有一次,紙風車劇團在國家戲劇院演戲,李永豐在後台說:「我是國立大學畢業的碩士,不像有些人,不過是夜間部會計系的。」此時全部人目光射向吳念真,吳念真一點也不以為意:「我最少也是輔仁大學夜間部畢業,不像簡社長,只讀到高中。」全部人目光又看向我,我就說:「我再怎麼樣也還有高中學歷,不像星雲大師,一天學校也沒有上。」但星雲大師現在辦了五所大學,你怎麼說?

認識自己 修養自己 實踐自己Q3.無論是社會新鮮人,或是已在職場工作一段時間的人,該如何培養或尋找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剛說到年輕人該提早立志,但如果對前途茫然未知,甚至進入職場也找不到方向,就一定要先「認識自己」,才能避免從事不適合自己能力的工作。

一個能騙全世界的人,卻騙不了自己,到底我是有創造力?還是有執行力?甚至要了解自己的黑暗面,很多人描述的自己並不正確,他描述的是希望別人看到的一面。

接下來要「修養自己」,人永遠都有修正的空間,所以我只說做到九十五分,而不是以一○○分為標準,修正之後實力會更好,不足之處再去培養。

最後,不要忘記「實踐自己」,別老是在二十二K打轉,學會做事的方法後,自己在工作中也能得到滿足,一家好的公司怎麼會不要你呢?除非老闆真的很不像話,那就可以考慮換個地方。

別把工作當成人生的全部

Q4.圓神是周休三日的幸福企業,一般人如何實踐「幸福工作」?

「幸福工作」到現在其實還沒發生。

聽說圓神是幸福企業而來應徵的人,我會對他說:「希望我們公司會因為你來而更好,這份工作會因為你來做而更幸福。」要知道,幸福工作不應該是別人提供,而是自己努力掙來。

我再講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我以前打高爾夫球的球場,有一位清潔歐巴桑,獨生子臥病,我過年都會給她一個紅包。有一年冬天,我從十三洞打完走向小賣店,看見一位女生捧著一束野薑花,在晨霧中等著我,女生就是那位阿桑,這個畫面多美,我到現在都難忘懷。

所以說,生命裡的感受與學歷、職位、外貌都沒有關係,只和你自身夠不夠敏銳、有沒有用心傾聽有關。年輕人不要只在意工作,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要記得去實踐自己的人生,對自己溫柔的人,才懂得對別人溫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64

硅谷行第三天|姚勁波:表達是每個創業者的必修課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155
美國時間11日下午,Plug & Play Tech Center,中方項目預演會場。姚勁波給學員們講述了他是如何從一個「不會講話」的技術工程師,變為能做出精彩路演的演講者。

姚勁波說,中美企業家之間的差異,不光是在技術上。中國選手是不自信的,演講能力比較差,「中國人做100說60,美國人做80說120。」他給學員們講,表達是每個創業者的必修課,任何場合都很重要,不光是那投資的時候,還有在公司裡對員工的演講,對合作夥伴的presentation。表達本身就是說服力。

場上,《創業家》雜誌社長牛文文舉了王石的例子,他說,「王石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創業者最基本的素養就是說服。
姚勁波接過話頭,他在58上市的過程中對表達能力有多麼重要是感觸最深的,他說到當時為了IPO的presentation,準備了近半年的時間,最後才收到了最後完滿的效果。

「演講對於年輕人來說,太重要了。」

對於姚勁波的這段發言,很多學員說,這些都是以前並沒有想到的,但肯定會遇到的彎路,姚總用自己的經歷做的這種分享,對於他們來說,受益匪淺。

預言結束時,選手們都說,「準備回去改ppt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46

名師觀點》第一代創業家必修的三堂課 科技業斷層危機(090-094)

2014-10-27  TWM
 
 

 

家族企業如何交棒?

郭守正的接班之路挑戰重重,其實不僅鴻海,台灣科技業大老普遍超過六十歲,相較於傳統產業與金融業,科技業對接班人的專業素養與趨勢判斷能力上要求更高。

包括鴻海在內的台灣科技業,第一、二代該如何面對接班難題?

撰文‧周品均

對家族企業色彩較重的企業而言,接班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會動搖專業經理團隊的軍心;但是,處理不慎,則會動搖股東的信心。

成吉思汗是歷史上處理接班問題最有智慧的帝國領導者之一,他活了六十五歲,卻在五十七歲時,明確指定三子窩闊台當接班人,得以在他過世後,避免一場皇子爭權奪位使帝國提早傾覆的悲劇。

因此,鴻海接班問題不僅攸關一二○萬名員工,同樣也是五十五萬名股東關心的問題。而一份由華人家族企業聯盟所做的調查,點出台灣家族企業最迫切的接班議題,「台灣六十歲以上的企業家占比約有二七%,沒有安排接班的比率高達五八%」,調查中更直指「資訊科技業面臨最大接班問題」。

十月中旬,國碩集團董事長陳繼仁健康亮紅燈,由哥哥陳繼明臨危接下董事長大任;由於沒有接班計畫,不僅引發國碩與碩禾股價的大幅震盪,甚至傳出覬覦兩家公司經營權的勢力正悄悄集結。

打開台灣科技集團領導者名單,近年來除了台達電鄭崇華、大立光林耀英卸下董事長重任外,枱面上清一色都是超過六十歲的第一代創業家打拚身影,宏碁、廣達、鴻海等大集團都面臨接班挑戰。

「轉型和接班是台灣科技業當今最嚴峻的挑戰。」長期觀察產業接班議題的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所教授湯明哲直言。

湯明哲分析,科技業的接班難度高於傳產與金融業,因為科技公司的接班人不但要對公司未來的技術發展做出判斷與決策,就連從上一代手中承接人脈關係也都相對困難。

第一課:不只一個接班人

讓他在不同部門歷練 熟悉集團運作模式況且,台灣很多老闆和自己的孩子相差三十歲,老闆到了六十歲要準備交棒時,孩子才三十歲,經歷與資歷都還不足以接下重任。「所以台灣企業很常見的一種接班模式,就是找一個輔佐大臣的角色。」湯明哲分析,這個人必須具備「沒有野心」和「很有經驗與能力」兩大條件,「偏偏有能力的人,通常很有野心!」湯明哲苦笑說。

資誠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薛明玲點名台達電即是成功接班的例子。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一二年將董事長的位置交由專業經理人海英俊,同時間,鄭崇華之子鄭平就從台達電品牌長升上執行長的位置。

薛明玲指出,「海英俊是台達電能否成功接班的關鍵角色,他扮演了鄭崇華與鄭平過渡期之間的溝通橋樑;加上又有經營績效,由海英俊擔任董事長,給予鄭平很好的學習時間與空間,也讓鄭平未來的接班更有彈性。」「台達電的例子也凸顯,台灣科技業的接班不能只有一條路。」薛明玲說。湯明哲也建議,「培育接班人的計畫應盡早進行,人選不是一位,而是要一打。」湯明哲點名美國奇異(GE)的完善接班人制度值得參考。奇異前執行長威爾許(Jack Welch)在二○○一年卸任之前,花了七年的時間培養接班人,最後從三位中選出伊梅特(Jeffrey Immelt)。伊梅特成功帶領奇異走過九一一恐怖攻擊與金融海嘯等事件,被外界認為是成功的案例。

而德國默克集團(Merck KGaA)則是家族企業接班的典範。默克家族採共治的接班方式,對於選出集團接班人也有一套嚴謹機制,首先,默克家族明確定義可以接班的「家族」,包括有血緣關係與姻親關係,也就是包括女婿也可以成為接班人,目的就是擴大接班人才庫。

此外,默克家族也明定未來要接班的人選正式接班前,不能在默克公司工作,必須在其他企業累積十五年的工作經驗。另外,默克家族不准高調奢華,家族從公司分配到的龐大股利,大多集中在共同帳戶,大多數家族成員每年只拿得到一萬歐元左右的股利,這也讓默克家族成員都必須工作,才能養家活口,而不會有「公主病」、「王子病」的家族成員。

無論是愛迪生家族色彩淡薄的奇異,還是仍由家族牢牢掌握經營權的德國默克,其經營超過百年的關鍵,都在於長遠與嚴謹的接班人計畫。

也因此,湯明哲提出了「三三三」培訓接班人計畫,首先,接班人要在三個不同功能部門工作,像是製造、研發、人事等部門,才會熟悉不同功能部門的運作模式。

再者,接班人要在三個不同地理區域待過,並且在三個事業群磨練過。湯明哲說明,接班人至少要在每一個部門、地理區域與事業部訓練兩年。「也就是說,這項接班人計畫做下來要花上十八年,所以應該盡早進行。」湯明哲分析。

第二課:不從基層做起

把第二代帶在身邊指導

挑最難的給他做

另一方面,台灣不少第一代企業家選擇把第二代帶在身邊,親自傳授功夫並且就近指導,讓預計接班的孩子擔任「特助」職位。薛明玲表示,讓第二代擔任特助、跟在自己身邊學習的方式,比讓第二代從基層做起的方式好,「因為公司沒有員工會真的把你當成基層。」薛明玲笑說。

薛明玲強調,讓第二代擔任特助的同時,要把最艱難的部分交給他做,同時給他發揮空間,例如讓他開發新專案,或是從事新事業群工作。

就以大立光的世代交替來說,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是創辦人林耀英的二兒子,四十六歲之前從事小兒科醫師工作。二○○六年,林恩平回到大立光集團內,林耀英就把他帶在身邊學習,讓林恩平擔任特助。

林恩平承襲父親嚴謹的管理模式,一○年林耀英退休,林恩平升任執行長,他用一年比一年更亮眼的獲利,證明自己的實力,被認為是成功的二代接班典範。

企業第二代擔任特助職位的人不在少數,但以郭守正最受矚目,他一三年依循「特助」模式,正式回到鴻海集團。也正是這個訊息,郭台銘的接班布局,總算讓外界嗅出蛛絲馬跡。

曾與郭台銘談過接班問題的湯明哲解釋,鴻海集團就像一個金字塔,每一層事業部主管有相對應的供應商與客戶主管,客戶與供應商的主管升職,鴻海事業部的主管也會升上去,然而問題就出在金字塔最上方的董事長之位,郭台銘帶領四兆集團,每天做出決策的影響金額就是一百億元,他一通電話就可以和蘋果的執行長庫克對話,未來誰能接下這個重擔?

薛明玲觀察,郭台銘這幾年來積極打造鴻海艦隊,將事業部進行分拆,讓老臣分出去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同時也給年輕有為幹部出去發展的機會,為的就是布局接班計畫。也就在這個時候,郭守正回到集團內擔任郭台銘特助,並同時擔任鴻海三創生活園區(台北秋葉原)負責人。

「郭台銘交給郭守正台北秋葉原案子,就是要給他獨當一面、開創一個事業的機會。」薛明玲分析,對於未來要接下集團領導者的第二代來說,有沒有戰功,是接班成功與否的一大關鍵。

湯明哲對於第二代擔任特助的接班訓練方式態度保留。他認為,立下戰功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外面闖,他認為第二代應該在外面更大的企業工作,學習別人的優點,或是自己闖出成績,再回去接班。

第三課:不強求經營公司

第二代無意願 考慮培養專業經理人接班然而,接班問題也不僅僅是第二代怎麼接,還攸關第二代要不要接。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的全球重要馬達供應商「富田電機」,今年以擴充版圖為由找來中鋼入股;但據了解,富田電機第二代不願接班的問題,間接促使富田董事長做出這項決定。湯明哲直言,科技業對於經理人的專業要求很高,國內第二代有接班企圖心的不多。他建議,第一代創業家在思索接班問題時,不要只在家族中找,「可以考慮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開的模式,第二代當董事長,但經營公司就交給專業經理人。」以國內的大江生醫為例,董事長楊武男的孩子沒有意願接班,楊武男選擇培育專業經理人接班,同時給予專業經理人犯錯的機會。薛明玲表示,「上一代要尊重下一代的意願,若下一代真的沒有意願接下企業,就應積極培育專業經理人接班。」即使不參與經營,擁有所有權的第二代,仍扮演企業永續成長的重要角色。湯明哲說,進入董事會的第二代,應將專業經理人的接班培育任務放在首位,投入時間與資金。他也建議第一代創業家:「越早交棒越好。」給予接班人選成長的機會,就算是選錯人,也還能修正。

他們,都回家幫老爸分擔──台灣主要科技公司的接班方式

第二代

目前職稱 公司 第一代 接班方式

林恩平

副董事長

兼執行長 大立光

林耀英 從特助做起,第一代訓練:林恩平2006年進入大立光擔任董事長特助,2010年接下執行長位置至今

鄭 平

執行長 台達電

鄭崇華 經理人與接班計畫並行:鄭崇華2012年退休,由海英俊接任董事長位置,鄭平接下執行長職務

郭守正

董事長特助 鴻 海

郭台銘 從特助做起,給舞台立戰功:郭守正2013年回到鴻海集團擔任特助

施宣輝

自建雲暨平板電腦產品

事業群總經理 宏 碁施振榮 經理人與接班計畫並行:施宣輝2011年回宏碁負責雲端技術事業群,出任事業群總經理

林宇軒

雲端部門

管理師 廣 達

林百里 經理人與接班計畫並行:林宇軒進入廣達雲端部門,從基層做起

整理:黃家慧、周品均

18年養成

理想的「三三三」培訓接班人計畫,做下來要花十八年,應盡早進行。

企業管理名師 台大國際企業學系所教授 湯明哲

果斷抉擇

若下一代真的沒有意願接下企業,就應培育專業經理人接班。

家族企業治理名師 資誠教育基金會董事 薛明玲好的家族企業治理這樣做!

──家族企業的治理架構

家族企業治理關注的議題涵括公司治理、家族事務,及橫跨兩者之間的議題,成功治理家族事業,三項缺一不可。

公司治理

(專注企業經營)

● 董事條件與選任

● 企業CEO選任

● 家族成員任免程序

● 績效評估及酬勞政策

家族企業治理議題

● 家族的其他投資

● 家族的公益活動

● 成員教育與發展

● 股權繼承與轉讓政策

家族事務

(關注家族和諧榮耀)

● 家族使命、願景、核心價值● 資產分配等家族重大議案

● 家族情感聯繫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資誠教育基金會、薛明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654

設定目標報酬率 靠儲蓄、保險與投資三招達陣 社會新鮮人存第一桶金的必修學分

2015-06-15  TWM


在高物價時代,社會新鮮人的起薪偏低,要累積財富著實變得困難;幸好年輕就是本錢,及早建立理財知識,就能利用時間複利的效果,賺取人生第一桶金。理財達人從儲蓄、保險與投資三大面向,指點理財入門法則。

撰文•周思含

時序進入畢業季,許多年輕學子即將進入社會,展開新的人生旅程;然而根據勞動部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去年大學以上學歷的社會新鮮人起薪為二七一五二元,這樣的數字別說存下「第一桶金」,在高物價時代,就連不想成為「月光族」、「薪光幫」都是挑戰。

不過也別太洩氣,畢竟年輕就是本錢,只要趁年輕學習理財知識,掌握理財規畫的方向,還是有機會積沙成塔,累積財富,進而邁向財務自由。

必修學分一:儲蓄

不斷自問什麼是「必需品」「起薪不高,更要懂得理財!」新光投信總經理蘇英孝這麼說,他認為趁著年輕建立正確的理財觀,才是啟動「累積財富」的開關;至於第一個必修學分,就是儲蓄。

「收入微薄不見得不能儲蓄,既然收入有限,那麼每筆花費就更應該斤斤計較。」他建議,社會新鮮人在出現消費衝動情緒時,隨時問問自己這類問題:「以手機為 例,它是現代生活必需品,但是『最新、最炫』的手機也是必需品嗎?」不過他也坦言,要對每筆花費錙銖必較就像減肥,一旦「節流」的過程太痛苦,結果可能還 是無法持續。

所以他提供一套「一三五、二四六」的法則,給初入社會的年輕上班族參考:每周一、三、五自己帶便當;二、四、六則可與同事外出用餐,不僅可達到省錢的目的,還能維繫同事間的感情。

蘇英孝表示,「總之,你得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儲蓄方法,能夠開始存下錢,是在社會立足的基本能力。」有了節約與儲蓄的觀念後,接下來你該學習的第二堂理財課程就是「保險」。

必修學分二:保險

定期壽險與意外險必備

所謂保險,就是轉嫁人生中「不想發生的風險」,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彭金隆提醒,職場新鮮人累積財富的速度不快,承擔風險的能力也低,更需要透過商業保險來加強人生的保障。

不過,對不少社會新鮮人來說,這也是最容易出現失誤的一門學分。原因在於你可能有許多同學死黨都加入保險業務大軍,而一般來說,業者普遍鼓勵業務員優先推 銷儲蓄險、終身險,於是你的同窗好友們可能也會開始向你推銷這類商品;然而在專家眼中,這些保單都不是社會新鮮人的優先必備品。

彭金隆指出,年輕人資金並不充裕,一下子就購買保費較貴的終身險或儲蓄險,不但難以取得足夠的保障,也會造成資金排擠,減少儲蓄或投資的可用資金,「應該先從保費較便宜的定期壽險著手。」先將基本的安全網張開,等到收入增加,再慢慢向上加值保險範圍。

簡單的說,保險的基本意義,就是確保「自己沒有能力時,還能照顧到想照顧的人」,從這個角度看,定期壽險之於社會新鮮人的功能,在於「確保好不容易把我養 大的老爸老媽,不會因為我的提早離開而毫無依靠」。不過,如果你沒有「離開」,而是因故失去工作能力,那麼,壽險無法提供保障,你必須仰賴意外險的補強。

著有一系列保險相關暢銷書籍、有「平民保險王」之稱的保險專家劉鳳和表示,「如果要排出順序,對年輕人來說,意外險一定比醫療險更重要,尤其是騎機車通勤 的年輕上班族,更需要先有足夠的意外險。」他解釋,年輕人罹患疾病致死的機率相對較低,但是「意外」和「明天」卻不知何者先到,因此建議一年花費四、五千 元,買一張五百萬元的意外險,才算是買足保障。

醫療險部分,劉鳳和則說,年輕族群不需要去買包山包海的醫療險,雖然那樣的醫療險保障範圍廣,但保費也相對高昂,可是真正用到的機率卻不見得高;不過,近幾年罹患癌症的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也可考慮買定期癌症險。

投資型保單暫不考慮

彭金隆特別提醒,不建議年輕人以「儲蓄型保單」為儲蓄工具,這類保單紛紛打著「N年可以領回XX元」、「活得愈久,領得愈多」、「期滿還本」等訴求,擊中一般人「不想虧本」的心態,卻忽略了保險的本質是單純的「保障」。

至於坊間熱賣的投資型保單,結合投資、保險雙重概念,靈活、低門檻的特性成為許多社會新鮮人的第一張保單。對此,劉鳳和直言,不建議年輕人將薪水花在這上 面,「投資型保單終究是『保險』的一種,還是要扣繳保費,而且大多數投資型保單,第一年都不做投資,因為要扣除費用,很多保險業務員卻不會告訴你這些。」 他說。

那麼,社會新鮮人應負擔多少保費才不致造成支出壓力?彭金隆說,一般建議「保費為年收入的十分之一、保額為年收入的十倍」,以初入社會月薪三萬元的年輕人來說,年收入三十六萬元,保額應至少有三六○萬元,保費要控制在三萬六千元內,才不易造成負擔。

必修學分三:投資

定期定額基金門檻較低

有了保障作為後盾,接下來,你應該學習怎麼利用「投資」,讓資產累積的速度加快。在投資領域,年輕人有個最大的優勢,就是風險承擔能力較強,換句話說,你 有犯錯的空間。投資有成固然很好,但社會新鮮人更重要的投資學分,是「你必須藉由投資訓練,找到適合自己、一生受用的投資邏輯。」蘇英孝說。

由此看來,社會新鮮人要修成這門學分,最重要的就是「別讓自己太快陣亡,甚至宣布與投資市場就此絕緣」。

「投資共同基金是很好的第一步。」蘇英孝表示,目前大部分銷售機構的基金定期定額最低門檻為三千元,對社會新鮮人來說,這種小額的定時定額投資門檻相對較低,且因為投資時間分散,即使大環境不如預期,也不會太快讓你產生「不如歸去」的挫折感。

理論上,年輕族群的基金投資,建議選擇波動性較大的股票型基金,定期定額的基本法則是「停利不停損」。蘇英孝表示,一般建議定期定額至少持續扣款三年,在 總共三十六次的扣款後,不妨開始計算平均成本,如果現價大於平均成本的二○%,就可以將部分獲利贖回,感受人生第一次的基金投資獲利落袋;而若獲利不如預 期甚至出現虧損,其實也不必太在意,畢竟三年下來,你已強迫儲蓄一桶小金,過程中,你也因為不時研究市場展望、追蹤漲跌波動,而累積了基本的財經素養。

不過,如果選擇「股票」作為投資初體驗,可能就要稍微嚴謹一些。蘇英孝的兒子今年即將從研究所畢業,他傳授給兒子的投資課程,當然不是直接報明牌,而是帶領兒子認識各類股票的屬性。

配息型股票獲利穩

他將股票分為三類:配息型、主流型及投機型。配息型股票的特性,就是股價「不太動」,成交量也少,但是每年會穩定配息,建議占投資比重的五成;主流型的股 票,就是有產業循環的週期,像是房地產、航運股等等,可以配置三成資金作中長期投資;投機型的股票就是短線上波動較大,或者只是短暫的題材帶動行情,用兩 成的資金淺嘗即可。

「設定一個目標報酬率,努力去實踐目標的過程,無形中也會建立起投資紀律。要知道,許多人投資失敗的原因就在這裡。」蘇英孝鼓勵年輕人的投資可以積極些, 因此也要兒子多方嘗試投資各類型股票,一方面建立分散風險的概念,也學習投資組合的配置,最重要的是,一旦開始投資,才會有參與感,也才會有動力去學習投 資理財的相關知識。

人生的第一份薪水,你想怎麼花?拿來吃吃喝喝、娛樂、治裝都在所難免,但理財不能三天捕魚、兩天曬網,小資族透過儲蓄、克制消費、投資理財,善用每一塊錢,同時選擇適當的工具,才能利用時間複利的效果,發揮最大效用,讓自己的未來擁有富足人生。

社會新鮮人 保險?3要訣

合理保額:

月薪的10倍才算合理保障。

合理保費:

不超過月薪的1╱10,較不會造成壓力。

必買保單:

1.?意外險

2.?定期壽險

3.?醫療險

社會新鮮人 投資?3要訣

必要動作:

定期定額投資基金,認真追蹤績效與市場脈動。

股票投資:

風險較高,雖可積極嘗試,但投機型股票的部位不宜太高。

投資目的:

比起賺錢,更重要是投資紀律、財經素養的養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29

名人心法》教孩子理財 父母必修兩堂初階課 陳安儀:放手,讓他自己管錢

2015-08-10  TCW


資深媒體人陳安儀近幾年成為網友諮詢親子教育的專家,其中,「教育小孩理財」絕對是名列前茅的諮詢項目。她認為,理財教育能否成功,除了家長們要言行合一,更要有「放手的勇氣」。

撰文•周思含

講理財,媽媽的影響力不容忽視,這是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二○一五全台親子理財現況調查」的意外發現。調查顯示,當孩子遇到理財問題時,多數會找媽媽討論;此外,媽媽花較多時間教導理財的孩子,也有較高比率會記帳。

媽媽真偉大!在親子理財這件事情上,似乎真是如此,這樣的現象也許從網路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愈來愈多媽媽部落客在網路上分享媽媽經,其中,資深媒體人、媽媽部落客陳安儀,近年來將事業重心轉向經營作文、親子烘焙教室,在她的部落格「陳安儀的筆下人生」中,常見她分享教養小孩的觀點,儼然成為廣大網友眼中的「親子教育專家」。

然而,在網友們眾多的諮詢問題裡,陳安儀最常被問到的,就是「如何教小孩理財」、「該幫小孩做投資嗎」、「怎麼給小孩零用錢」,她謙稱自己不算擅長理財,既不會買股票,也不會炒房地產。至於如何培養理財觀念?怎麼給小孩零用錢?她倒是有一套獨特方式。

剛開始,陳安儀也像許多父母一般,每周給孩子五十元零用錢,但由於工作忙,常忘記定時發零用錢;再者,她也思考「每周發五十元」的時間太短、金額太小,小 孩很容易在欲望當下,很快地就把手中的零用錢花完。於是,她決定改變方式,在過年時把將近三千元的壓歲錢,作為一整年的零用錢,給孩子們自行保管運用。

「我們家稱為『年度預算金』。未來這一年內不管是錢花光了或者遺失,媽媽絕不再給錢。」不過,從每周領五十元,到一次領三千元,對孩子們來說,應該需要很堅定的意志力,才能克制消費的欲望吧?

第一課:別怕他亂花

零用錢讓孩子自主

沒錯!但是陳安儀通常不會強加干涉孩子們的花錢方式。「許多家長以為孩子們拿到錢就會亂花,因此設下一堆限制,這對於建立理財觀反而沒有幫助。」她鼓勵家長要有放手讓孩子獨立處理金錢的勇氣。

這是陳安儀「媽媽理財經」的重要一課:放手。

她強調,零用錢的本意就是「孩子能自主支配的錢」,與其教孩子投資知識,倒不如讓他們實際把金錢拿在手中,自由地換取東西,才能對「錢」有更具體的概念。

也就是說,要學會「花錢」,得先了解錢的功用、用錢的樂趣,孩子才會對「賺錢」、「存錢」有嚮往,然後從「克制欲望、釐清欲望」的過程中,學會「愛惜物資、珍惜金錢」,用最少的金錢得到最大的滿足與快樂。

她舉例,家裡的姊姊因為個性大方,第一年,五個月不到就把「年度預算金」都花光,剩下的七個月沒錢可用,「算是學到教訓了。」後來有一回為了學習跆拳道,想買一套道服,但是認為一千六百元的價格太貴,因此姊姊便從網路拍賣找二手貨,最後竟然以四百元買回合意的服裝。

第二課:有勞才有獲

別讓成績與零用錢掛勾

在這樣的訓練之下,孩子不僅買東西前養成詢價的習慣,也建立「不一定所有東西都要最新、最好」的觀念。

在本次的調查中也發現,近五成的家長會干涉孩子的用錢決定;而進一步分析,若能讓孩子自主用錢,在存錢、記帳的比率也相對較高。

調查中的另一發現,是超過兩成的孩子會因為「考試成績好」而獲得額外零用錢。對此,財金智慧教育協會理事李秀慧並不建議,她強調,給零用錢的目的,並非為了控制孩子,而是為了讓他們擁有財務自主權。這也符合著陳安儀「媽媽理財經」的第二課:讓孩子懂得「有勞才有獲」。

她強調,家長若把零用錢當做獎懲工具,支配孩子的行為表現,可能養成小孩「為錢讀書」,或是變成「習慣拿錢控制別人」,反而讓孩子的理財觀得到負面效果。

她的作法,是除了發放年度預算金這種「基本工資」之外,如果有通告需要兩個孩子配合前往,或者孩子們在親子教室幫忙打掃收拾,陳安儀會再另外給予報酬,讓 孩子們明白,只有靠勞動與努力才能賺到更多的錢,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美事。「但考試成績、做家事、做功課這些分內工作,是不會得到報酬的。」她說。

她建議,讀書是為自己,不是為錢,最好不要將考試成績與錢連結。家長若想鼓勵小孩成績進步,不如以「小孩最想要的事情或行為」作為獎勵,而非以金錢當誘因。

「不過,無論什麼樣的專業建議,最根本的還是父母身教。」陳安儀強調,父母有什麼樣的消費習慣,孩子就有什麼樣的消費行為。親子理財這堂課,要用功的不只是孩子,父母怎麼教、怎麼示範,的確也是影響孩子一生的功課啊!

讓孩子自己管錢,他才會珍惜金錢2015全台親子理財現況調查近5成家長會管孩子用錢決定你是否會管小孩如何使用他自己的錢?

會49%

不會42%

註:9%表示「看情況」

其實,讓孩子自主,小孩記帳觀念更好會管小孩用錢的家庭,小孩記帳比率:12% 不會管小孩用錢的家庭,小孩記帳比率:17% 註:整體記帳平均為13%而且,別讓孩子養成「為錢讀書」習慣除了零用錢之外,你的小孩還有哪些管道可以獲得金錢?(複選)

長輩贈與╱紅包50%

考試或學習成績好22%

自己打工賺21%

學校或其他比賽獎金19% 父母交付家事、跑腿16%

生日或其他節日8%

資料來源: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738

美議員建議開學校必修課重擊“假新聞”

隨著“假新聞”一說在美國持續發酵,美國教育界和立法人士紛紛提議,要開設專門培養學生甄別假新聞的課程。

除了各大高校開設相關的新聞素養課之外,已有兩名加利福尼亞州議員遞交了提案,建議當地高中開設教學生辨明新聞真假的必修課程來重擊“假新聞”。

怎麽教

北加州參議員多德(Bill Dodd)提出,建議當地高中開設一門叫做“媒體素養”的課程,結合在1年級到12年級的社會科學課表里,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研究以及“數字公民”的能力。

“假新聞和帶有誤導性的新聞影響太深遠了。”多德在聲明中稱,“更多的關註度集中到了我們的教育缺乏傳授人們辨明事實和虛假消息的能力上。”在多德看來,通過給予學生合適的工具和分析媒體的方法,將有利於他們作出更明智的決定。

洛杉磯議員戈麥斯(Jimmy Gomez)介紹了另一個獨立但與多德有些相似的提案,那就是將“公民線上推理”課程寫進學生的課表。同樣是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但這種能力的培養將廣泛地融合在7年級到12年級的英語、自然科學、數學和歷史這些學科教育里。

戈麥斯提醒稱,2016年的美國大選就顯示了“受假新聞驅動的蓄意宣傳行動所產生的危害”。他在聲明中表示,當假新聞被重複傳播,就很難被公眾識別出真假,最大的後果是將直接威脅美國的民主。因此,他希望上述課程可以幫助年輕的美國人在一大堆蓄意誤導人的假新聞中擦亮眼睛。

非營利且無黨派的媒體素養中心負責人喬爾思(Tessa Jolls)認為,上述立法者的提議早就該落實了。在假新聞的幹擾下,美國總統已經選出並已進入最後的交接階段,人們才突然說,”噢,這是我們需要的”。

喬爾思表示,沒有哪個單門課程能完美地解決假新聞問題,但美國人的確應該在閱讀任何信息時都開始思考一個核心的問題——這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她建議,一個理想的課程應該教學生去識別每一則新聞傳播背後的動機以及對其他公眾來說會產生什麽影響。

“他們必須甄別出,這是一則八卦還是有用的信息,我是否要通過社交媒體來分享它;又或者他們認為這則信息可能會傷害一些人,所以決定不分享。這類決定很重要。”喬爾思說。

82%學生分不清新聞和廣告

根據斯坦福大學此前的一項研究報告,大多數中學生都無法區分真實新聞和假新聞,82%的學生甚至分不清真正的新聞和廣告軟文;近70%的中學生會被一篇銀行高管撰寫的金融假新聞欺騙。

美國總統奧巴馬和當選總統特朗普都在最近的幾周內多次譴責“假新聞”。奧巴馬發出警示稱,錯誤信息和虛假報告的傳播以及人們對可靠來源的不信任將威脅美國的民主制度。本周,特朗普也牢抓“假新聞”這個關鍵詞,直指那些未經證實的對他的指控,並且專門指責了BuzzFeed和CNN這些新聞媒體。

根據喬爾思的觀察,最近幾年大量的美國人從原先的太過相信新聞說的一切突然變成了什麽都不信。這種什麽都不信反而催生了一種“不可能的標準”。

“我們想要的是批判性思維,而不是憤世嫉俗。”她表示,“憤世嫉俗是你什麽都不相信,而批判性思維是你擁有可靠的洞察力和判斷力。”

2016年12月皮尤研究中心對1002名收入、教育水平和黨派關系各異的美國成年人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64%的人認為,假新聞令他們對基本事實產生“極大困惑”,而32%經常在線觀看捏造的政治新聞,23%曾分享過假新聞,14%稱自己明知是假新聞但還是轉發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250

高频交易,新国际金融战赢家必修课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703/t20170307_779800.htm

  “1238个交易日,只有一天亏损”。2014年高频交易公司Virtu在IPO申请文件中披露的这一造富神话,秒杀巴菲特与索罗斯。在华尔街,高频交易这一神秘的存在,已经攀上金融食物链的顶端,时时掀起“道指暴跌千点”之类的血雨腥风。在国际金融谍战的对抗中,高频交易甚至成为超级大国的必争之地。

  对于高频交易,毁誉参半。暴利神话不断吸引着一群最聪明的人参与,幌骗、塞单等臭名昭著的违规行为,又引发监管和大众的担忧。不少人认为“中国应该谨慎发展高频交易”,因为其中的异常交易活动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风险,一旦高频交易被用来操纵市场,其结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

  然而,不论我们承认与否,高频交易的战火已经燃进中国,在监管与投资机构之间,本土与海外投资者之间,较量已然展开。重要的是,正本清源,疏导高频交易有助于提升市场有效性的优势,并从制度上抑制和监管其不稳定的因素;同时,培养高素质的本土金融交易人才,让本土高频交易者能与狼共舞,且为有效监管提供人才储备。

  顾成伟、马卫华/文

  顾成伟供职于期货公司,马卫华为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衍生品研究所所长

  尽管高频交易让很多人谈之色变,但关于高频交易的准确定义和认定标准,监管机构和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一般认为,高频交易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基于某种复杂的预定的交易策略,利用高性能计算机和IT技术以极高频率关注交易行情信息,自动进行决策、生成委托单、执行成交程序等;二是通过主机托管(co-location)直接市场进入(DMA)等方式,减小网络延时,以最小化反应时间;三是短线交易、快速买进卖出,头寸持有时间极短,每次赚取微利,一般不会持有隔夜头寸;四是快速的交易过程伴随着频繁的撤单以及大量的委托订单现象;五是通常为自营交易的投资公司或做市商使用。

  高频交易获利的四大策略

  高频交易本质上是一种交易技术,其获利的核心在于其交易策略。不同的策略对市场会形成不同的影响,从而对市场监管带来不同挑战。所以,有必要首先厘清高频交易的主要交易策略。

  套利策略(Arbitrage Strategies)。套利策略主要是利用相关产品或市场之间的定价偏差,从中获利。如利用不同交易中心数据流和汇总后市场数据流之间的时滞,对同一产品进行跨市场套利、指数及其一揽子标的股票或金融相关工具间的套利,或利用长期统计偏差及股票间历史统计关系进行的套利等。由于市场价差时间很短,高频交易系统发现套利机会后就会迅速组织实施交易,并迅速平仓,实现盈利。

  自动做市商策略(Automated Market Maker)。这一策略采用类似于做市商提供买/卖报价(bid/ask price)方式,通过买卖行为活跃市场,实现买卖价差和交易费用回扣返还。与普通做市商一样,高频交易商通过向市场提供买单和卖单来提供流动性;不同的是,他们同时进行反向操作,高频交易商的高速计算机具有通过发出极快订单,来发现其他投资者投资意向的能力,比如极度发出一个卖/买单后,如果未迅速成交,则该订单将马上被取消;如果成交,系统即捕捉到大量潜在、隐藏订单存在的信息,以此来获利。

  例如,假设机构投资者向其算法交易系统发出价格在30.01-30.03美元之间的系列买单,外界无人知道。为了发现潜在订单的存在,自动做市商高频交易者的高速计算机系统开始以30.05 美元/股的价格发出一个100股的卖单。由于价格高于投资者价格上限,因此没能引起任何反应,于是该卖单被迅速撤销。计算机又以30.04美元/股的价格再次探试,结果还是没能引起任何反应,于是该卖单也被迅速撤销。计算机再以30.03美元/股的价格继续探试,结果交易成功。基于此,计算机系统即意识到一定数量价格上限为30.03美元的隐藏买单的存在。于是,运算功能强大的该计算机系统随即发出30.01美元的买单,并利用其技术优势赶在机构投资者之前进行成交,然后再以30.03美元的价格反卖给机构投资者。

  流动性回扣交易(Liquidity Discount)。目前市场上存在着仅仅为了赚取交易费用回扣的高频交易商。在美国,证券交易所和ECN也为那些创造流动性的券商提供一定的交易费用回扣,以争取更多的交易订单,通常为0.25美分/股。这使得券商有动机推动更多交易以获得佣金。

  假设机构投资者对于公司XYZ股票的心理成交价格在30-30.05美元/股之间。如果交易系统中的第一个买单(如100股)配对成功,以30美元/股的价格成交,交易系统中第二个买单(如500股)便跳显出来。再假设该买单也配对成功,以30美元/股的价格成交,根据上述交易信息,高频交易商的计算机系统可能察觉到机构投资者其他后续30美元/股的买单的存在,于是,高频交易商计算机采取行动,报出价格为30.01美元的买单100股。毫无疑问,那些曾以30美元/股出售股票的券商更愿意以30.01美元/股出售给该高频交易商。在交易成功之后,回扣交易商会立刻调整交易方向,将刚刚以30.01美元购得的100股股票以相同价格,即30.01美元挂单卖出。由于30美元/股的价格已不复存在,故该卖单很可能被机构投资者接受。一进一出的操作,尽管回扣交易商并没有赢利,但由于第二个卖单给市场提供了流动性,从而获得了交易所提供的0.25美分/股的回扣佣金。

  趋势策略(Directional Strategies)。趋势策略又称方向性、趋向策略等,指的是将头寸留存一段时间,因为其日内价格预计会在某一方向上有小但持久的改变。这通常包括两种具体类型,第一类为事件驱动策略,指利用市场对事件的反应进行交易的策略。事件可以是影响广泛的经济事件,也可以是行业相关事件。每个事件对市场产生影响的时间差异很大,高频事件交易策略就是利用事件在极短时间内的影响自动进行交易,赚取利润。第二类是趋势引发,指事先建立头寸,通过发起一系列指令和交易,引发价格快速上涨或下跌,然后结清头寸并从中牟利。常见操作有:故意快速提交然后大量撤销指令,并执行其中一些指令,诱骗其他交易者的程序开始运作,引发更为激进的买(卖)行为。

  三大臭名昭著的高频交易违规行为

  在以上四种策略中,自动做市商策略和趋势策略由于需要引导大量的买单和卖单,可能蕴含更多的违规操作手法,比如幌骗(Spoofing)和塞单(Quote stuffing)等,是监管的重点。在世界范围内,有三大与高频交易有关的、臭名昭著的违规行为。

  第一个是幌骗。高频交易参与者先通过下单,假装有意在特定价格买进或卖出,制造需求假象,引诱其他交易者进行交易来影响市场;然后取消订单,并以压低或抬高以后的价格买入或卖出,从而获利。

  一个真实的案例发生在2013年,一名叫Michael Coscia的高频交易员通过买入、卖出大单,给市场制造要涨或跌的假象,从而影响市场价格。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CA)解释了Coscia如何做到在609毫秒内,以115.86买入并以115.88卖出。第一步,连续以115.89、115.88和115.87的价格下了3个大卖单,引起市场价格下跌。第二步,以115.86买入17手并成交,同时取消第一步中的3笔大卖单。第三步,又连续以115.82、115.83和115.86的价格下了3笔大买单,引起市场价格上涨。第四步,以115.88卖出115.86所买入的17手,获取差价。第五步,再取消第三步中的3笔大买单。

  第二个是塞单。那些配置高带宽的高频交易参与者,通过对某些股票在极短时间内发出巨大的买单和卖单,然后立即取消报单,意在制止市场波动和干扰股票真实价格,从而获利。之所以能成功,在于这些高频交易参与者的下单、撤单的时间可能只需要1毫秒(1秒=1000毫秒),而即使是最熟练的老手,如果手工下单可能也需要300毫秒。最著名的人是2010年5月6日制造美股闪电崩盘的萨劳(Navinder Singh Sarao)。

  第三个是提前下单(Front running)。高频交易参与者在一个地方探知投资者的交易意向信息之后,在另一个地方抢在投资者指令到达之前通过抢先交易,然后立即反向交易从而获利。

  对抗高频交易者:从IEX交易所到原子钟

  2014年高频交易公司Virtu(纽交所6家指定做市商之一)提交了首次公开募股(IPO)申请文件,显示其“1238个交易日,只有一天亏损”,令世人惊叹。

  神话不止于此。在华尔街,高频交易公司平均每年收益率超过60%,秒杀巴菲特和索罗斯。高频交易团队的造富神话吸引着最聪明的一群人投身高频事业。

  原本在华尔街食物链顶端的,是一群40多岁的白人,职业生涯可以追溯到1987年以后新生的电子股票交易所,他们是有一定技术背景的交易专家。而现在掌握金融市场命脉的,却是另一拨人。他们可能是粒子物理学家、航天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甚至是数学教授。这些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被大银行拉入华尔街,等摸清门道之后,就跳槽去小型高频交易公司,在金融市场掀起血雨腥风。

  由于高频交易公司凭借自身的计算机技术在交易技术上就能够轻松攫取其他投资者的利润,因此在资本市场中,各种类型的投资者和参与主体与高频交易公司的角力由来已久,2016年以来,行业中又发生了两件事,以对抗高频交易。

  首先是IEX交易所的上线。备受瞩目的Investors’ Exchange(IEX)交易所在2016年6月被监管层批准上线,正式成为美国第13家股票交易所,同时也是美国首家对股票交易订单执行350微秒(1秒=100万微秒)延迟的交易所。IEX的横空出世被视为旨在对抗高频交易并强化交易保密。这一极短时间的延迟,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基本没有影响,但是对于高频交易来说则冲击很大。IEX表示,高频交易者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在速度上远远领先于普通投资者,这种交易延迟的设计就能够阻碍高速交易策略。

  另外一件事是原子钟消灭高频交易时差。对冲基金文艺复兴科技(Renaissance Technologies)2016年2月通过美国专利商标局审批发布原子钟专利,利用复杂的计算机算法,配合大量服务器以及原子钟,能够实现在数十亿分之一秒(nanosecond,一纳秒)内同步执行交易指令。利用这个专利,交易指令首先会发送至一台中央服务器,服务器会将指令打散成多个更小的指令;这些更小指令会被发送至提供最佳价格和最佳流动性的交易所,和目前券商做法基本一样。

  但不一样的是,这些小指令会和它们的精确执行时间一起,被发送至距离交易所地理位置最近的服务器,这些服务器就能让交易指令同步执行,而实现同步的关键部分就是原子钟。这就正好捏住了高频交易的喉咙。高频交易算法能够识别一个交易所的报价,随后快速在另一个交易所做对手盘交易。在上述新专利的描述中,高频交易算法就不再有这种空子可钻。文艺复兴科技在专利中也称,原子钟的精确性令交易指令执行的时间差小到高频交易公司无法识别。

  不过,文艺复兴公司是对冲基金,并非高频交易公司,其原子钟专利只能保证自己的利润不被高频交易公司吞噬掉,而尚不足以打击高频交易公司的盈利模式,还有很多高频交易者仍然能从其他人身上占到便宜。

  美国证监会如何监管高频交易

  高频交易出现之后,由于其策略和技术手段并不为常人所熟知,给证券市场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仍在就高频交易的监管进行调研并征求意见,并已经对现有的监管规则进行了一定调整。在制度建设完成前,CFTC和SEC已经根据现有法规,对市场中多起违规交易进行了监管和处理。

  三起被处理的违规案例

  以下三个案例是SEC已经做出处理的违规交易,仔细研究这些案例,对当前的中国证券、期货市场治理能有一定参考意义。

  第一个是尾市交易。2009年6月至12月期间,一家名为Athena Capital Research LLC的公司,通过事先设定好的计算机程序,在纳斯达克执行其称为“肉汁”的交易策略。具体来说:下午4:00闭市前最后两秒钟内,交易所首次宣布存在交易不平衡(即存在没有对应买/卖方的申报)后,该程序立即下达“仅限收盘时不平衡”的交易指令。该指令首先申请买入/卖出股票自动填补市场中的交易不平衡;随即,该程序又指令Athena换做交易的对手申请卖出或者买入,这样周而复始,直到下午3:59:59.99,达到零持股。通过人为制造大量交易,Athena在即将收盘的前两秒内急速抬升或打压了收盘价格,并借此获得额外的利润。

  Athena上下层对公司行为具有操纵市场的性质及其外部影响心知肚明。他们内部达成默契,一方面尽可能保持虚假交易的规模以提升利润空间,另一方面谨慎避免引起监管层的注意而杀死“这只下金蛋的鹅”。

  经过调查,SEC在2014年10月认定:第一,Athena知晓行为的性质并蓄意隐瞒;第二,在收盘前两秒的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第三,哄抬收盘价格;第四,通过增加股票市场不稳定因素,妨碍证券市场平稳收盘。因此,SEC认定Athena存在操纵市场行为,根据 1934年《证券交易法》和1940年《投资顾问法》,拟对其启动行政处罚程序。Athena旋即提出100万美元赔偿的和解方案,得到SEC的同意。

  第二个是虚假申报。有必要先区分一下虚假申报和塞单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术语。虚假申报的涵义更加广泛,不仅包括极短时间内巨大数量的下单和撤单这种塞单行为,也包含数量不巨大的下单和撤单。

  2011年8月至11月期间,一家名为Panther Energy Trading的公司,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轻质原油期货和其他类别商品期货市场,通过程序化交易进行了大量虚假申报来误导市场。其具体操作可以概括为先以最低卖方报价/最高买方报价申请卖出/买入一定数量的期货产品(真实订单),同时在相反方向以高于同期最高买方报价/最低卖方报价的数个存在微小价差的价格,下达更大量的买入/卖出订单(虚假订单),借此给他人制造了买方/卖方需求不断增长的错觉。当真实订单完成后,Panther立即在以微秒计算的时间内取消所有的虚假订单。一个交易流程完成后,Panther可以反向进行类似操作。这一切都是通过其开发的程序进行的。通过这种方式,Panther在上述期间内获利约140万美元。

  2013年7月,CFTC经过调查得出结论,认定Panther意图在完成交易前撤销申请以操纵市场,设计程序来自动完成了这种欺诈性交易行为,违反了《商品交易法》,因此启动行政程序。Panther随即提出赔偿140万美元、公司及有关责任人一年市场禁入的和解方案,得到CFTC同意。

  第三个案例与著名的“闪崩”事件及其分层(Laying)算法有关。2010年5月6日,美股出现瞬间千点大跌的“闪崩”(flash crash)事件,数分钟后恢复。CFTC和SEC最初认为,“闪崩”事件的起因是某共同基金发动的大量抛售E-Mini标普合约的程序化交易;但经过将近5年的调查后,2015年4月,CFTC在伊利诺伊北区联邦法院对英国大宗商品交易员Navinder Singh Sarao及其公司Nav Sarao Futures Limited PLC提出民事起诉,英国政府则将Sarao逮捕。

  根据起诉状,在“闪崩”事件当日,Sarao频繁地采用分层算法(Layering Algorithm)同时下达数份大额卖方订单,涉及数万份合约。这些同时下达的卖方订单相差一个最小价位,并根据设定的算法频繁地(每小时数千次甚至上万次)进行自动修改,以保证其报价始终位于卖方报价的第三档或以上。这样,这些订单一方面由于不是最低报价不太可能会达成交易,另一方又会被其他市场参与者注意到从而影响其判断。分层算法每次都会在执行一段时间后关闭,取消相关订单。Sarao也经常手动“闪现”(Flash)大批合约量不同的订单(即虚假申报),之后很快取消,以配合交易策略。全天中Sarao实际达成交易的订单只占全部申报合约数的1%;剩下99%的订单,是没有真实交易意图的虚假订单,造成E-Mini标普合约的订单簿严重失衡,给合约价格造成持续下降的压力,人为造成了E-Mini标普合约的低价。另外,Sarao在2009年至2014年间,长期、频繁使用类似交易策略和算法,实施欺诈性的交易以操纵市场。目前这一案件仍在审理中,地区法院已经签发了对Sarao及其公司的临时禁令和财产冻结令。

  对高频交易的违规认定并非易事,过去也发生过本被判无罪的高频交易员又重新被控诉的案例。2012年2月,原本被控涉嫌窃取高频交易代码的前高盛程序员谢尔盖·阿列尼科夫(Sergey Aleynikov),被联邦法院判无罪。时隔半年后,他因同一项犯罪事实而遭到曼哈顿检方再次起诉。“这样的情况在纽约史上可谓绝无仅有”,一名法律专家如是称。

  联邦检方于2009年指控阿列尼科夫复制并转移高盛的高频交易代码,当时他正准备跳槽至芝加哥的一家创业公司Teza Technologies LLC,该公司从事高频交易。曼哈顿联邦大陪审团在2010年12月认定阿列尼科夫有罪,他因此被判处8年监禁。但此案在上诉以后,之前的判决被推翻,阿列尼科夫在服刑11个月后又因被宣告无罪而重获自由。不过曼哈顿检察官万斯(Cyrus Vance)此次再度对阿列尼科夫提起指控,由FBI签发逮捕令将其再次逮捕,罪名是违反纽约州法,涉嫌“非法使用机密科学材料”和“非法复制计算机相关材料”。

  美、欧法律对高频交易的限制和监管

  欧美各国允许专业化投资者从事高频交易,但也采取措施加强对高频交易的监管,限制其过度频繁的交易可能对市场造成的不利冲击。

  先看美国的做法。2013年5月,美国监管机构CFTC针对幌骗等高频交易行为发布了《反市场扰乱操作指引》(Anti-disruptive Practices Guidance);2013年9月,CFTC发布自动交易环境下风险控制与系统安全的概念征询意见稿,推动自动交易环境下市场风险的防范。2014年10月16日,SEC针对高频交易发布了市场操纵暂停并终止指令;2014年11月19日,SEC发布交易系统监管规则,要求交易公司等市场参与者对所使用的交易系统提前制定操作规范。

  尽管CFTC等美国监管层还未在市场各方对高频交易认定达成共识,但很多交易所已经在针对高频交易可能会对市场造成的风险建立相应规则。CME于2014年9月15日起开始实施新的575号规则,禁止了集中高频交易的典型行为:幌骗、塞单以及在收盘阶段制造混乱(disorderly)成交。

  再来看欧盟的实践。即将实施的MiFID II将仿照德国已实施的高频交易法案,对高频交易采取非常严格的监管措施。欧洲议会于2014年4月中旬通过了号称全球范围内最为严格的高频交易监管限令,并将其纳入MiFID II中,其内容涵盖了衍生品交易和各类新型交易平台,包括所有使用高频算法交易技术的公司和个人都要经过批准接受监管、强制对交易算法进行测试、限制报价货币单位过小、要求做市商每个交易日每小时上报交易额等。特别是针对高频交易,扩大了“市场滥用”(market abuse)的涵义,将目的并非为了成交、而是为了误导市场的订单视为市场滥用。这对高频交易基本操作手法的违法认定,将使MiFID II成为高频交易最严格的监管规则。

  尽管MiFID II力图对高频交易进行适当监管,但欧洲各国分歧较大。法、德等国家主张对高频交易征收金融交易税,而英国坚决反对,认为金融交易税等限制措施将损害金融业的竞争力。鉴于各国立场差异较大,部分欧洲国家已单独采取措施对高频交易进行规范。如2013年9月,意大利宣布对高频交易和股票衍生品交易征税,一旦高频交易者在半秒内更改或放弃的订单超过阈值,将被征收0.02%的税金。2013年2月,德国更是通过了全球第一部专门针对高频交易的全面监管法案,主要内容包括将高频交易商纳入监管确保监管部门的知情权、明确要求高频交易商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界定高频交易中的市场操纵行为、督促交易场所建立相应的应急处理预防机制等。

  高频交易游戏,中国怎么玩?

  高频交易的种种违规操作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负面舆论,有观点认为,中国应该谨慎发展高频交易,因为高频交易与异常交易活动对市场稳定造成了“严重破坏”,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风险,一旦高频交易被用来操纵市场,其结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

  事实:高频交易战火早已蔓延中国

  关于在高频交易领域展开的国际金融谍战的传言也不绝于耳。2015年1月26日BBC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表示,其已经对为俄罗斯从事间谍工作并试图招募情报提供者的3名男子提出起诉。美国检方称,39岁的叶夫根尼·博亚科夫(Evgeny Buryakov)是俄罗斯间谍网的一名成员,该间谍网在美国还包括其他两名成—伊戈尔·斯波莱西夫(Igor Sporyshev)和维克多·波多布尼(Victor Podobnyy)。这两人并不在美国居住。据报道,博亚科夫在曼哈顿一家俄罗斯银行工作,他被控试图获取关于美国可能制裁的俄罗斯银行及美国发展可替代能源的情报。美国有关方面认为,俄罗斯利用间谍获取高频交易信息以摧毁美国市场。有媒体说:美俄两个超级大国的间谍战不再像冷战时间那样,依赖克洛勃和左轮手枪,高频交易已成兵家必争之地。

  先分析两个案例,让我们管中窥豹,看看在高频交易领域,中国本土选手与海外对手的差距。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高频交易还是只闻其声、不明觉厉的奢侈品,然而在资本市场的白刃战中,中外交易者已是时有交锋,而其结果则好比是重机枪与“小米+步枪”的较量,高下立现。

  第一个是伊士顿操纵市场案。上海公安机关破获一起特大操纵期货市场犯罪案件:伊世顿公司以贸易公司为名,隐瞒实际控制的期货账户数量,以注册资本50万美元,向他人出借360万元人民币,合计筹集约700万元人民币作为初始资金,在中国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在短期内非法获利高达20多亿元人民币。

  700万元到20亿元的暴利神话,是如何做到的?借用金庸老先生的话就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伊世顿案件披露出,俄罗斯人下单最快时间为30毫秒,一秒最多下单31笔。而国内高频交易通常为一秒内下2-3单,伊世顿公司是国内高频交易的十数倍。高频下单,此其一。一位期货界资深人士说:“我们都很惊讶,自愧技不如人,瞬间被秒成渣。”相比国际同行,中国的专业高频交易员也难以望其项背,更别说是普通投资者。高频下单后,又通过自成交这一违反交易所规定的恶劣行为,人为制造巨量的成交数据,此其二。高频下单在国际成熟市场是早已普及的技术,实则反应出国内技术的落后和监管的缺失。高频交易需要有强大的计算机系统和复杂的运算程序,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去争取1毫秒的优势,而有效的监管建立在掌握这些交易技术的前提下。

  第二个是高频交易与股灾。由于高频交易的参与者多为机构投资者,且大多是大额交易,在频繁的买盘与卖盘之下,市场必然出现剧烈的波动,扭曲市场的正常运行。一旦大额的卖单注入原本就缺乏流动性的市场,引发市场恐慌,股市瞬间崩溃。可见,过多高频止损的“多米诺”效应会加速市场波动。缺乏流动性的情形,正好对应于2015年7月前后中国资本市场的这段特殊时期。对于股灾中几次盘中突然出现暴跌的情况,美国东湾资本负责人表示,这与救市资金受不了程序化进攻等有密切关系。在电脑程序快速进攻下,救市资金会高速失血,极其危险。救市资金托价,做维护股市的动作,会变得非常困难。

  因此,2015年7月31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对频繁申报或频繁撤销申报,涉嫌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其他投资者的投资决定的24个账户采取了限制交易措施”,其中“S公司”浮出水面,是国际某对冲基金巨头在国内的贸易公司。2010年S公司创建时,即以程序化交易的方式投资商品期货,此后即开始了股指期货的交易,并在2015年上半年交易激增。2015年1月到7月,股指期货的交易量突破了万亿元。截至2015年7月31日账户被限制交易时,S公司账面余额为10亿元(约合1.56亿美元)。据了解,S母公司在世界范围内从未被任何监管指控“幌骗”或操纵市场,也从没有被关停账户。即使没有用恶意的高频交易方式,程序化高频交易的收益也是惊人的。

  方法:疏导高频交易的有利方面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和交易策略进步的必然产物,高频交易是中国证券市场走向国际化必经的一堂课,其并非一无是处。

  第一,高频交易为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是金融市场维持运转的润滑剂。在欧美金融市场,高频交易被广泛应用于交易商、对冲基金等机构的主动交易策略中。有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期货市场中91.5%的交易量都是由电子下单执行;E-mini标普500股指期货合约交易量中约51%、EuroFX期货交易量中约69%是算法交易(高频交易是算法交易的一种);芝加哥商业品交易所集团(CME)35%的交易量由高频交易贡献。

  第二,高频套利维持不同市场价差的稳定。很多高频交易策略是套利策略,从而能够维持金融资产两个甚至多个不同市场之间的价格同步,这也为金融市场总体有效、高效运行提供了保障。程序化交易及其顶端的高频交易维系了金融市场的均衡,发挥了市场价格发现的功能,对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功不可没。

  显见的是,自从中国期货市场出现了高频交易,加之监管的加强,以往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的现象迅速缩减。这是因为高频交易维系了不同品种之间、不同市场之间、国内与国外市场之间价格的相对均衡,使得违法成本大大增加,也使得监管成本大大下降。价格的相对合理性使得金融市场能够真实地反映经济状况,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三,高频交易起到了稳定和繁荣金融市场的作用。高频交易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发挥提供了基础。如果没有高频交易者进行的投机交易,那么,套期保值者就很难通过衍生品市场找到对手盘来进行套期保值交易,衍生品市场的重要功能就无从发挥了。金融市场需要套保、套利、投机的同时存在,否则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对冲风险的功能。

  从业务和技术两方面,建立中国特色的三重监管体系

  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实行的是T+1交易,严格来说并不存在高频交易的空间。即使是在期货市场(包括金融期货和商品期货)和ETF市场等T+0、流动性较好的市场,也只是“类高频交易”而已,距离海外市场定义的高频交易还有较大差距。

  中国的监管部门从证监会到各交易所在高频交易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交易所也早就发布了“异常交易监管指引”,大大遏制了高频交易的危害,但是仍然存在违反开户实名制、洗钱、引诱下单、操纵市场等现象。

  第一,由于交易所对于单个账号交易量的限制,借用他人账户扩大交易规模的行为盛行,违反了开户实名制原则。第二,由于中国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境外高频交易者具备交易策略和交易技术的优势,但是外汇管制制约了将高额的利润转移到境外,普遍存在的情形是,在中国成立贸易公司,通过虚假合同的方式将资金洗钱出境。第三,一些在国外也属于禁止行为的恶劣的高频交易策略在中国大行其道,操纵市场价格,盈利丰厚,关键问题是难以识别其风险,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中国证券法早已明确,操纵市场是一种违法的行为,但“只停留在定性的层面、缺乏执行细则”的现状,使得许多违法行为难以取证、定性、监管和处罚,往往只是停留在违规层面而难以追溯其违法行为。在新形势面前,中国应完善明晰的证监会立法、各交易所立规、证监会派出机构执法的三重监管体系。

  业务规范

  其一,交易所应该放宽报备高频交易者单个账户的交易量的限制,真实地反映高频交易对于市场的影响,降低监管成本。同时,大力支持以套保、套利为主的金融机构进入市场。

  其二,卡住“高撤单率”这一咽喉进行监管。高频交易策略千变万化,同样的策略每天也需要根据市场表现修正参数。有些交易行为有利于市场稳定,而另一些交易行为不利,甚至是违法欺骗。监管不应从高频交易策略的类型报备、交易量限制甚至是盈利能力的角度来评价和限制高频交易,而应直接卡住咽—“高撤单率”。由交易所实施撤单率阶梯式收费,将有效、简单地维护市场的合法合规性,引导投资者使用fak/fok指令来规避高撤单率。

  其三,完善做市商制度。做市商(Designated Primary Market Maker,DPM)制度是一种市场交易制度,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法人充当做市商,不断地向投资者提供买卖价格,并按其提供的价格接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证券与投资者进行交易,从而为市场提供即时性和流动性,并通过买卖价差实现一定利润。交易所认可的、有强制义务的做市商,与交易所之间应该形成一种相互扶持的合作关系,共同维护市场的稳定。在一个稳定成熟良性的市场,做市商往往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由交易所给予补贴。做市商不仅享受特权,更重要的是需要承担义务。由于国内未真正实施做市商制度,某些投机者将做市商策略改造为逐利工具,在享受特权(违法交易行为)的同时,不承担任何义务,操纵市场获取暴利。这种行为对于市场的危害极大,对于技术系统的安全性也构成威胁。中国应积极探索义务做市商制度,义务做市商的出现将通过交易成本的优势,有效地遏制某些投机者的违法行为。

  其四,金融工具不会自己造成社会问题,而是使用工具的人,监管好使用工具的人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现有的处罚条例实在是太轻,难以起到警示威慑的作用。

  技术规范

  中、外交易所的本质区别在于外国存在信用交易,中国不存在信用交易,而是第三方存管、保证金风险管理制度,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的金融监管基础和技术规范与国外完全不同。高频依赖于技术优势,已达到微秒必争的程度。国内交易所目前的技术体系尚未充分考虑高频交易在中国的崛起,缺乏有效的技术控制措施,应迅速予以规范。

  其一,行情规范。由于缺乏行情授权管理规范,国外交易所和经纪公司违规转发和盗用中国行情的行为不受制约。例如新加坡A50利用中国证券行情在境外进行期货交易,而中国对此缺乏法律追溯权。高频交易最重要的是“眼明手快”,行情速度比交易速度更重要。由于交易所前置的对时存在很大的差异,绕开柜台系统直接收集所有前置的信息可以过滤出最优行情,而对于正常的交易则产生了压力。所以,交易所行情前置的管理要规范透明,对所有投资者一致。

  其二,交易通道规范。中国的法规不允许交易所直连(Direct Market Access,DMA),必须经过经纪商的柜台交易系统验资验仓、转账、风险管理和结算。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为了金融体系的安全,经纪商的柜台必须通过交易所的API接口报单,交易所不开放不受控制的底层通讯协议接入。由于对于DMA缺乏明确定义,各种技术创新手段因此应运而生。交易所不开放底层通讯协议接入,但是由于漏洞被破解,或者是交易所软件开发人员的泄露,个别投资者违规取得了优势,应予以禁止。

  某些柜台软件违反了信息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的基本原则,为了追求交易速度,抛弃了安全、稳定的前提,片面最求速度,造成高频交易独立系统的安全事故不断,系统容量的不足迫使经纪公司建设和管理大量的次席交易系统。今年7月,证监会以《资本市场交易结算系统核心技术指标》的国标方式规定和规范交易系统的设计要求,应得到行业的重视和执行。

  柜台软件供应商不仅仅是提供基本的交易功能,还需要符合及时响应交易所业务和技术变更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应急服务的技术能力,接受交易所的许可、监督和支持,应明确柜台供应商的准入和管理条例。由于违规成本较低,在利益的驱使下,某些未经交易所批准的柜台系统直连交易所。交易所应启动对于经纪商系统的接入实行加密的身份认证,并实行问责制,对于违规部署未经许可的系统而导致交易事故进行处罚。

  其三,第三方接入规范。第三方接入管理的核心是持牌经营,防范非持牌机构和投资者利用持牌金融企业的交易通道,延伸交易场所和交易通道,进行不受监管控制的非法的金融活动。持牌金融机构(证券、基金、期货)之间应无条件允许第三方接入,持牌私募和作为交易所做市商的产业客户也应允许经过尽责调查的第三方接入,个人客户、非持牌机构、互联网供应商都应禁止接入。允许持牌机构之间的高频交易互通互联,有利于市场的高效与稳定,高频交易与主交易系统的隔离有利于技术系统和客户远程登录行为的安全可控。

  尽快重新放开股指期货交易

  股指期货的限制将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第一,股指期货的缺失使得中国金融市场功能难以充分发挥。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作为原生资产和衍生品,有效地发挥金融市场功能。股指期货受限后,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难以为继。股指期货为聚集风险的现货市场提供了风险的泄洪口,投资者通过股指期货对冲下跌风险,从而不用立即抛售股票,可以延迟现货市场的下跌,减缓股票抛售的压力。同时,投资机构可以运用股指期货对冲风险,期现套利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也有助于提高股票市场的流动性。

  第二,股指期货重新放开,有利于防止金融话语权旁落他方。股指期货受限后,境内许多投资机构不得不辗转到境外参与新加坡A50股指期货,这将会对中国本土的金融话语权或者定价权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中国商品期货市场缺失定价权,已经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惨痛的损失。日本的日经225指数期货曾经在新加坡的交易量远大于日本本土,如果这种情形在中国上演,将会给中国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和监管造成极大障碍。另有报道,部分国际投资人曾向明晟公司(MSCI)反馈,无法在中国A股对冲风险,参与交易面临很大挑战。所以放开股指期货的限制,可能会对未来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有一定帮助。

  第三,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的同步,是重新开放股指期货交易的核心。股指期货是股票市场的有效避险工具,缺一不可。由于股指期货的杠杆化作用,其相比股票市场更具有效性。去年股灾救市过程证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救市资金直接入市是缺乏效率的,使用少量资金即可通过股指期货迅速有效地控制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中国的股指期货是为中国股票市场服务的,所以首先一点就是中国的股指期货交易时间段与股票市场同步,非同步的规则会严重干扰市场稳定性。

  由于技术进步和市场稳定性的考虑,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不具备实行T+0交易的基础条件。股指期货实行T+1,与股票市场同步不失为一个过渡的选择。这样虽然限制了高频交易对于市场有效性的贡献,但是股指期货的避险功能和对冲交易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商品期货具有更多的国际化属性,仍应允许高频交易存在发挥的空间。

  涨跌停板是导致去年股灾的罪魁祸首,也是中国市场很多不健康现象的“幕后黑手”,最好是采取熔断机制。年初试行的熔断机制是正确的,但是选择的实施时点错误、熔断机制与涨跌停板共存是错误、人为设定的熔断阈值更是错误。熔断阈值应该根据历史2-5年的daily return的3-4个标准差来计算,熔断后应及时公布熔断原因的消息和说明,消除投资者的恐慌情绪。

  全方位培养高精尖金融交易团队

  金融战是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如果中国在金融方面没有自己的高精尖人才团队,国家的金融市场安全就无从谈起。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的证券市场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频交易,期货市场流动性较好,即使有初级的高频交易也只是类高频交易,国内交易员跟伊士顿之类的高频交易团队相比,根本毫无还手之力。

  中国已经为在金融交易的高精尖方面的短视和封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若不是2015年的股灾,我们甚至不知道有国际强盗已经进来在洗劫。因此,在金融市场,中国不能重蹈闭关锁国的悲剧,唯有充分研究高频交易的有利和有害之处,从法律和监管层面规避其危害,同时鼓励国内的团队开展相关的研究和交易,逐步缩短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差距,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交易人才,同时也为有效监管提供了人才基础,才能在将来与国际接轨时不至于落后,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安全才有可靠的保障。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扫描版权页二维码,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885

唔使讀好書可以考好試? 補習已成「必修科」 學生信貼士月進貢 2.6億

1 : GS(14)@2010-09-12 12:49:4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731&art_id=14441845

【本報訊】「見自己唔得就補一補,盡咗力都好過啲」。學生缺乏學習信心,加上大型補習社鋪天蓋地式宣傳,令補習漸成學生考取好成績的必要手段。一項調查發現, 10個中學生 8個曾經補習,平均每人補 2.4科,估計全港 46萬中學生每月的補習費用高達 2.6億元。有教育界人士憂慮,學生過份依賴補習社提供的考試貼士,令「唔需要讀好書都可以考好試」的功利心態成風,長遠影響整體學生質素。
記者:王智君、麥志榮

明愛九龍社區中心於今年 1至 7月訪問 898名中學生,發現八成受訪中學生曾經補習,他們主要希望藉此改善成績,近三成人更直言是衝着考試貼士而補習。六成現時仍有補習的中學生中,部份的補習生涯早於小學已開始,熱門補習科目依次為英文、數學、物理及中文。他們平均每人補 2.4科,每周補習 3.06小時,每月補習支出約 953元;若以全港 46萬名中學生計算,他們每月投放在補習的金錢高達 2.6億元。
年級越高補得越狠

調查又發現,隨着公開考試壓力逼近,學生會由小型補習社或私人補習模式轉投標榜幫助學生「補底」、「奪 A升 Grade」的大型補習社。學生年級越高,補習情況越狠,中五至中七學生平均每周補習 3.35小時,比初中生多 30%;其平均每月補習支出約 1,000元,較初中生多 200元。
每月花費不菲,補習的成效究竟有多少?調查就補習對提升成績的成效評分,學生平均給予 6.94分(滿分為 10分),顯示學生普遍認為補習能令成績有所起色。不過,針對通識科補習班的成效而言,學生平均評分只有 4.42分。
嚴重削弱自學能力

教協教育研究主任葉建源表示,日校老師除教學外,還要兼顧學校的行政工作,難以照顧每一個學生,故一些能力稍遜的學生要補習也是無可厚非。不過,他認為現時學生過份依賴補習,缺乏學習的信心,「以前名校學生都唔會補習,就算老師唔掂,自己都會搞掂」。
此外,補習社過份誇大貼題及考試技巧的重要性,也導致學生一窩蜂去補習。他擔心長此下去,會形成「唔需要讀好書都可以考好試」的社會風氣,令整體學生質素下降。
油尖旺家教會聯會會長劉李偲嫣指,現時學生「由細(補習)補到大,一有唔識就話問補習老師」,嚴重削弱學生自學能力。她認為家長切忌有「人補我又補」的心態,反而應多鼓勵子女自學,「畀多啲時間佢哋,鼓勵佢哋自己搵資料睇吓」。
本港中學生補習實況

• 8成學生曾經補習
• 4成補習學生小學時已補習
• 6成補習學生惠顧大型補習社
•熱門補習英文、數學、物理
•平均補習 2.4科
•平均每周補習 3.06小時
•平均每月補習支出 953元

資料來源:明愛九龍社區中心
狂谷政策
補習生:做多啲練習好啲

受羊群心理影響,家長和學生紛紛將金錢、時間投向補習社。有父親為賺取更多金錢支付子女的補習費,不惜犧牲休息時間,下班後任職晚間的士司機;亦有學生考試前被迫地獄式補習數小時,以致身心俱疲。
「唔明嘅聽多次會記得」

就讀中五的陳同學表示,早於小五時父母已為她安排補習,現時補英文和數學兩科,每月補習費逾 2,000元。她說全班 30人只有兩個同學沒有補習,覺得「做多啲練習梗係好啲」。同是中五的盧同學每月補習費約 1,000元,共報讀物理、生物及地理三科。她表示,補習有助加強記憶,「唔明嘅聽多次,會記得好啲」。
油尖旺家教會聯會會長劉李偲嫣表示,很多家長在子女小學時已為他們安排補習,「由小三開始補,一條龍補到中七」。她說有父親為支付一對子女每月 4,000元的補習費,傍晚下班後還任職晚間的士司機,欠缺休息之餘,亦賠上與子女溝通的親子時間。
此外,有家長過份緊張子女成績,每當考試前夕便實施「狂谷」政策,要求他們地獄式補習數小時,令子女叫苦連天。
本報記者
2 : oneirocriticism(809)@2010-09-12 12:59:00

>令「唔需要讀好書都可以考好試」的功利心態成風,長遠影響整體學生質素
真正補習的理由應該包括以下
.學校唔肯喪印past paper,練習唔夠齊,要十年十年咁做一定要去補習社,補習的話佢送埋比你
.學校教得太hea,自修又睇極都唔明,搵唔到相熟既人教,一係私補一係大型補習社,補習社夠就手
.有好多野唔可以靠自學,一味鬧啲學生唔識自學根本毫無幫助,自學就一定識架啦咩
3 : 龍生(798)@2010-09-12 22:15:36

同股票世界一樣....內幕無處不在
只看你肯不肯花心機時間建立.....
4 : 鱷不群(1248)@2010-09-12 22:45:09

我當年無去補習又唔見我會考fail
5 : byuwraindmaizwei(6)@2010-09-12 23:15:03

2樓提及
.學校唔肯喪印past paper,練習唔夠齊,要十年十年咁做一定要去補習社,補習的話佢送埋比你

不肯印我覺得仍屬可直接範圍,連相關的database都沒才是問題所在

2樓提及
.學校教得太hea,自修又睇極都唔明,搵唔到相熟既人教,一係私補一係大型補習社,補習社夠就手
.有好多野唔可以靠自學,一味鬧啲學生唔識自學根本毫無幫助,自學就一定識架啦咩

+1
6 : oneirocriticism(809)@2010-09-13 00:05:44

4樓提及
我當年無去補習又唔見我會考fail

會考30分的好像沒一個沒補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7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