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灣最厲害的老二 王永在辭世

2014-12-08  TCW

 

十一月二十七日,被老台塑人暱稱「總座」的王永在辭世。提到台塑集團,外界第一個想到的是有「經營之神」之稱的哥哥王永慶;弟弟王永在聲音不多、不居功的美德,成了「老二哲學」的最佳奉行者,在台灣經營管理界留下珍貴的典範。

實際上,哥哥的夢想,若沒有弟弟的落實執行,無法成真,王永在是經營之神背後的實踐家,從台塑麥寮六輕一案就可以看到王永在一生堅持的精神。

六輕投資案,從一九七六年開始就提出,屢遭否決,經過了十五年的拉鋸戰,直到一九九一年才通過。就在六輕開始要興建時,王永慶因提出「海滄計畫」,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避居美國兩年,投資金額高達六千五百餘億元的六輕興建案,由王永在一肩扛起。

台塑集團內的大事,向來由王永慶拍板定案,當王永在向哥哥請示土地時,回應卻是「我人在美國,你在現場,你解決就好,」台塑集團資深主管轉述當時王永慶的回答。當時六輕建廠的預定地還沉在海底,只要算錯一步,整個計畫就可能完蛋了。

當主管,不給答案遇到問題只問「怎麼辦」先丟結果,讓員工想辦法

「你解決就好」,這一句話,王永在二話不說扛下重任,賓士座車光是從台北跑到麥寮,就開了三十萬公里,足足可繞全台灣二百六十三圈。他曾自嘲自己是「青瞑(台語瞎眼之意)牛」,哥哥要他做什麼,他就像瞎了眼的牛一樣,拚命去做。

早上四點多,他從台北出發,七點左右到麥寮,跟主管們開會共進早餐後,立即巡視工地,有問題立即開會、馬上解決。「吳先生,利息加上財務費用一天要六千萬元咧,」當時被調到六輕、參與建設的副總經理吳欣哲說,王永在最常跟他講的就是這句話,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如果六輕沒蓋起來,台塑也完了,抱著幫哥哥完成使命的決心,王永在必須跟時間、技術賽跑。「總座的決策速度很快,跟他做事很有成就感,」吳欣哲說。辛苦多年後的代價是,他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還得到六輕總工程師的美譽。

六輕的建設千頭萬緒,光是種樹,就是很大的學問。

六輕的地點位在「風頭水尾」的麥寮,風沙很大,西邊又是台灣海峽,早上開車停在廠區,下午開車回家時,外殼都會蒙上薄薄的一層具腐蝕性的鹽砂,以後工廠蓋起來後,將加速工廠折舊。當務之急就是要趕快把樹木種起來防風,問題是,六輕的地都是海砂填起來的,要怎麼種樹?「吳先生、吳先生,樹是種活的,不是要種死的,這樣怎麼種(台語)?」吳欣哲回憶起當年王永在跟他說的話。「他就講這一句話提點你,你就要去思考,」吳欣哲說。

說得容易,要做到很難。早期的六輕跟沙漠一樣,沒有水,為避免地層下陷,還不能抽地下水。除了水的問題要解決,把樹養大的肥料來源也要解決。砂質土地,若使用化學肥料,土壤會鹽化、鈣化,整個會廢掉。

集思廣益後,吳欣哲決定利用廠區內規畫的五條大排水溝做為儲水槽,日後工廠營運,產生出來的廢水,總計可以儲存六十五萬噸的水,來解決澆花問題,符合台塑點點滴滴節省的精神,樹木又可以有充裕的水源。肥料方面,建廠期間,高峰期約有五萬、六萬人同時在廠區內工作、吃飯,剩下的飯菜可回收,只要建一個小型的廚餘回收場,可以當作有機肥料的來源。

水、肥料的問題解決了,吳欣哲跟王永在做專案報告時,總座一聽就連說「好、好,對、對、對、對、對(一連說五個對),這樣做就對了,」吳欣哲說。早年,王氏兄弟從事木材生意,對樹種、樹木栽種瞭若指掌,在六輕,樹木要如何栽植,心中早有定見。王永在為了讓員工自己找答案,先丟出結果讓員工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過程,成了留在身上的學問。

如今,六輕園區內栽種了一百四十三萬棵樹,還成了鄰近工業區取經的對象。王永在讓員工用結果找方法的方式,也是大多數員工最佩服他的地方,還成了傳承的項目。

當副手,隨時補位哥哥扮黑臉,自己扮白臉「一個做事,一個在做人」

王永慶與王永在之於台塑集團,猶如一輛腳踏車的前後輪,沒有前輪的往前衝,路程就不會走遠;沒有後輪順暢的緊跟,就無法騎順。

王永慶有著做事敢衝,又不服輸的個性。民國六○年代,大家都說台灣沒有養肉牛(牛肉)的條件,王永慶聽到後很不以為然,心想「哪有做不到的,我就做給你看,」還把台塑集團擅長的「垂直整合」、「一貫化作業」模式拿來運用。不僅開了牧場,還在現在台北長庚醫院角落,開了牛排館,利用自產自銷方式,降低成本,賺取最大利潤。當時,店開得熱熱鬧鬧,王永慶還找來前台泥董事長辜振甫試吃,順便幫自家的牛排館做行銷。

塑膠做得在行,拿來養牛不一定會得到同樣的結果。外行人養牛,加上又買錯牛種,自然不會有好結果。投資了四、五年,養牛事業慘賠五千多萬元,這個金額,當年足以買下信義區好幾排的房子。哥哥投資失利,弟弟看在眼裡,但又不想讓哥哥沒面子。所以,很貼心的跟哥哥說,這個地方養牛太可惜了,讓我來開高爾夫球場。給哥哥找台階下,保住顏面。原本可能成為外界貽笑的話題,因為王永在的圓融,瞬間變成哥哥疼弟弟,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

王永慶與王永在在台塑集團的角色,如同棒球場上的投手與捕手,兩人間必須要有絕佳的默契,才有完美演出。之於王永慶,王永在是最佳的捕手,永遠知道投手丟出來的球要怎麼接,才能順利接球入袋。

「一個是在做事,一個是在做人,」在台塑集團服務五十五年,現任台塑董事長李志村如此詮釋兄弟兩人的互補性。在台塑集團中,王永在是最佳的潤滑劑,有了他,任何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王永慶在世時,午餐會報對台塑集團的人來說,簡直是一場嚴酷的考試。報告的人,三句話一定要講到重點,如果沒有切入重點,王永慶就會直截了當的說,「你講那些沒有用啦,換我問你,」台塑公共事務處資深副總經理、當年擔任王永慶幕僚的傅陳卿說。

曾有某位高層主管在會議中被王永慶修理,氣到要辭職,王永在就去扮白臉跟對方說,「你就知道,董事長就是這樣,」緩和對方的情緒。幸好,王永慶是對事不對人,通常經過王永在的好意相勸,都能夠把尷尬完全化解。「這兩個兄弟的作風真的很不一樣。」傅陳卿說。

雖然對員工報告要求很高,但對投資失利,一句話也不會說。「當年我們做PDP(電漿電視),後來被LED電視取代,損失了八十億元,總座一句話也沒有說。」李志村說。「你想,這樣的情況在其他公司會怎麼樣?他沒講話,連罵都沒罵,我們反而更難過啊。」李志村眼中泛著淚光說。王永在容許員工在工作上努力拚,即使出現了虧損,連一句苛責的話也不會說。

「我都是聽哥哥的。」王永在生前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只要提到「戰功」,就會自動的把榮耀歸給哥哥。「他們兄弟是絕配、是互補,在台灣很少可以看到兄弟五、六十年,還相處得這麼好。」李志村說。王永慶是做公司的方針、決策、計畫,王永在則是負責執行;一方一圓,一衝一收,兩兄弟配合得天衣無縫。

當執行者,嚴守紀律每天打高球,五十年不變養成決策迅速、果決習慣

他們步調一致,來自於嚴格的紀律。王永慶在世時,風雨無阻的晨跑、做毛巾操,數十年如一日。王永在則每天打高爾夫球,早上四點鐘起床打高爾夫球,五十年來,即使下雨、颳颱風一樣準時到球場報到。天氣好時,下場打球,天候不佳時,到球場吃早餐,打練習球。即使前一晚上應酬到很晚回家,第二天,還是準時四點鐘到球場報到。

在高爾夫球場上,打十八洞需要四個小時,王永在硬是縮短在兩個小時內結束,梳洗過後還可以趕上上班時間。為了要趕時間,上場後,測風、推桿都不用,站定後就立即揮桿,快速揮桿,也養成他決策迅速、果決的習慣。堅持的態度,讓他可以忠實的扮演好執行者的角色。

美國蘋果(Apple)電腦成功時,外界看到的是賈伯斯,忽略了在旁輔佐,理性、冷靜的庫克。在台塑集團中,王永慶如同賈伯斯,王永在如同庫克,集團才能夠往前推進。

「王永在在集團中是個沒聲音的人,但他把老二的角色做得很好。」曾經與王氏兄弟有過往來的中華民國經濟合作協會理事長王鍾渝說。王永在總會把最耀眼的成績留給哥哥展現,連哥哥放棄領取集團中公司董事酬勞與車馬費時,他會象徵性只領取微薄的車馬費,把「戰功」留給哥哥。

再見,永遠的副手,因為你的默默付出,讓台灣的塑化業在世界版圖上,占有一席之地。

【延伸閱讀】5句經典語錄,看王永在經營智慧

老二哲學》

「我是青瞑牛,哥哥要我做什麼,我就拚了命去做!」
小智慧》組織需要有攻的角色,也要有人穩住陣腳,成功扮演輔佐的角色

拚命精神》

「世界的風景都一樣,不是工廠就是旅館。」
「既然發心要蓋廠,點點滴滴的困難就要想辦法克服。」
小智慧》成功在於發心要做好一件事,一路執行到底

管理原則》

「只要是認真做事,做錯了也沒關係。」
「如果做事情要很成功才敢做,就會保守。」
小智慧》先不計成敗,才能鼓勵勇於任事的人

整理:吳美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1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