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滬港通正式啟航。在最受海外投資者追捧的5支股票中,有4支為國企。諸多消費類私企在深圳上市,而海外投資者並無法投資深成指股票,因此出現這種結果並不令人意外。然而詭異的是,盡管外資大舉買入,但是上述股票均出現明顯下跌。
外資“被”擡轎,水土不服還是長線眼光?
港交所數據顯示,以全日計,“滬股通”成交最活躍的五大股份分別為大秦鐵路、貴州茅臺、上海汽車、中國平安及伊利股份。表面上來看,境外個人投資者大多對A股了解不深,而機構投資者則興趣較大,因此交易額較大。
這些股票的特征之一就是滬港通正式開始之前都已經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拉升。很明顯,內地投資者很早的就入場埋伏,只等外資入場之後坐轎離場。這其中不乏大量的投機性散戶和打一槍換個地方的遊資敢死隊。因此,盡管海外機構投資者買盤可觀,但是依然不敵成本壓力全無的內盤資金,儼然成為了“接盤俠”。
對於境外資金而言,無法通過投資消費類公司享受中國經濟再平衡所帶來的福利的確是一種損失。不過和整體20倍的深成指市盈率相比,上證僅有9倍的市盈率依然存在優勢。
以中國平安為例,動態市盈率8.14和靜態市盈率12.19並不高。和港股59港元相比,43元的價格也並不昂貴,因此外資機構投資者買入理由充足。不過這一個理由對於內資而言顯然毫無意義。在11月10日宣布滬港通將在11月17日開通之後,中國平安就直接從42.14跳空高開,隨後一路震蕩上行,本周一跳空高開的開盤價45.89已經可以帶來足夠的短線收益。
兩者交易的出發點和依據不同最終決定了市場短期的走勢。而從長期來看,公司運營狀況和盈利如何才將是關鍵。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認為滬港通是全球金融市場重新平衡的開始,未來5至15年潛力無窮,但“不著急、慢慢來。”
而花旗集團香港證券服務部主管陳金丹則表示,一星期通知啟動時間太短,該行數千個客戶中,大部分對A股有興趣,昨天僅約10%機構客戶完成下單,主要在開市前競價時段落盤;尚有許多基金客戶仍在厘清及簽署風險聲明等文件,今後幾天至下周將有更多客戶加入。
如果公司質地的確沒有太大問題的話,所謂是金子總會發光。熱門股在被大眾逐漸接受之後,依然有機會長期向好。
政策前景雙刃劍 常規配置難比主動性買入
在上證最為便宜的20支股票中,均為銀行、地產及相關建築類公司,包括華新水泥等。這些股票股價均已經跌破賬面凈值且市盈率不足7倍。對於外資而言,這些財務指標顯然已經符合“便宜”的定義。但是是否要“撿便宜貨”也是一個大難題。畢竟如果是毫無風險的話,內資肯定早就會先入為主了。
可以預見的是,如果中國最終選擇更多的刺激政策,那麽這些股票均會出現大幅上漲。但是巨大的風險則是,如果中國下定決心將投資導向型經濟轉身向消費導向型經濟的話,這些股票可能一蹶不振甚至出現更多的下跌。
這也抑制了外資對上述類型股票介入的積極性。一些機構可能會處於配置的考慮而做一些投資,但是並不太可能盲目的大規模配比。這種情況下,本身流通盤就較大的銀行地產股就很難快速走高。
理想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
和很多媒體的宣傳,以及個人投資者預計不同,滬港通的推出並沒有“有效地”幫助A/H溢價回歸“合理狀態”。
在兩市同步上市的股票中,周一最差的三只同港股下跌9%,而上證則分別下跌4.3%、0.6%和0.13%。兩地上市公司股價的溢價以“A股跌,港股跌更多”的方式收窄顯然沒有帶來理想的“財富效應”。過去兩個交易日上證指數縮量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缺乏投資/投機熱情和賺錢效應的氛圍下,外資獨舞無人喝彩也就難以避免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