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微風靠一%腦袋差異 衝第三大百貨

2014-11-03  TCW
 
 

 

十月二十四日,微風松高開幕,這不僅是微風廣場(以下簡稱微風)首度進駐信義區,待明年微風信義落成,該公司將以七個據點,從二軍正式晉升一軍之列,「二○一六年,我們會是台北第三大百貨!」微風執行常務董事廖鎮漢說。

遭Sogo抵制後自問:為何百貨一定要長一樣?

兩年後,微風年營收上看二百五十億元,在台北市,將僅次於新光三越、遠百體系;論據點數,就單一百貨品牌,則緊追新光三越的九館。十三年間,微風廖家以門外漢之姿進入市場,到現在能直接挑戰百貨業兩大龍頭,憑的是什麼?

「關鍵在我們頭腦裡!」他自信的指向自己的腦袋,「豬和人就是那一%的不一樣!」

話說的雖然有些自負,但這十幾年來,他最常問自己和同仁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百貨公司一定要長得一樣?」他口中這關鍵一%的不同,指的是「敢」跳脫業界常軌來看事情,如微風之夜、名媛策略等業界創舉。

「找代言人、自營品牌……這些事,我們品牌強、商品強,不需要!」「他們被打得沒辦法嘛,只好另求出路。」同業話說得直接,也有些酸味。十三年前,因微風挖走Sogo前總經理、現任微風總經理的岡一郎,讓Sogo祭出「微風條款」,禁止廠商在半徑兩公里內設櫃,使其招商困難。

被市場老大逼到牆角,小蝦米必須敢做出關鍵一%的不同,才有突圍機會。

如果說百貨經營像是編刊物,別人就像大賣場的目錄,應有盡有,盡量填滿頁面、確保獲利。但廖鎮漢不這麼想,「就像《Vogue》,精品為什麼讓人想買?因為《Vogue》找明星來穿、拿,商品才變得讓人嚮往,」他把微風當時尚雜誌經營,從封面到介紹的商品、餐廳,一脈相承。讀者雖不一定能在其中立刻找到他需要的商品,但只要他認同封面,對整本雜誌都能欣然埋單。

「百貨也一樣,一定要靠人來帶,才有溫度。」順著微風老闆娘孫芸芸喜歡跑趴、與影劇圈相熟的特性,微風很早就學會在包裝上下功夫,借力使力,採取代言人、名媛策略,即使每年廣告、行銷支出近千萬,是同業的兩到三倍,廖鎮漢也從不手軟。從林志玲到昆凌,代言人,就是微風吸引讀者購買的封面女郎。

現在,微風行銷更從封面女郎的思維,擴大到「讀者模特兒」,讓顧客也有透過微風成為明星的機會,「以前大家來微風之夜看明星,以後,是來微風當明星。」廖鎮漢說。

十二月起,該公司將引進大型錄音機台「明星製造機」,置放於微風松高,讓顧客可以一百元錄製單曲,發掘素人明星。不只提供年輕顧客上門的誘因、加深微風的「明星」光環、省去開發新人的心力,還能成為一筆營收來源。

改造台北車站變金雞:招商不滿反追加「變臉」預算

微風對包裝、造勢的敢投資,也展現在通路的改造上。從微風台北車站,到前身為環亞百貨、momo百貨的微風南京,不到八年,該公司能從兩館,迅速拓展到六館的關鍵,靠的就是在垃圾堆找黃金,把別人手中的爛攤子,改造成自家金雞母的能耐。

廖鎮漢第一步,是認清「賣相」。他說,決定商場潛力的指標有二:人潮、需求。交通位址決定人潮,而該處客群是否有未被滿足的需求,則決定了成長空間。

以微風台北車站為例,前身金華百貨因經營不善,讓原址成治安死角,「但這不代表位置不好,是它和對面商家太像,書店、唱片行、小吃什麼都賣,沒有辨識度。」他對賣相的看法跟前手不同,決定以三千坪的美食街應戰,提供車站大樓沒有的「熱騰騰」食物,給旅客想坐下來吃飯的環境。

但過程並不順利,賣場招商一度不滿四成、抽成得打六折、開幕還被迫二度延期,這才是考驗一個經營者火候的時刻。此時,一般業者多會縮手、減少預算,壓低虧損,但他不但沒有縮手,甚至加碼搏下去,硬是將工程預算追加一倍至五億元,還「附贈」車站大廳一片黑白相間的瓷磚地板,是同規模商場少見的投資,「沒辦法,要改變印象,就要做到徹底,連不是我們承租範圍的形象,都要一致。」

敢在重點砸大錢,讓七年後的微風台北車站年營收達二十二億元,為前承租商的二十倍,也證明他當初那關鍵一%與別人不同的看法。

敢砸大錢,也要敢捨利益。此次微風松高爭取到H&M台灣首店,是最鮮明的例子。

據了解,H&M與國內百貨業者洽談已久,但因對方提出十年長約、千坪店面的嚴苛條件,在習慣數年一簽,依櫃位表現、市場狀況調整抽成或淘汰的同業眼裡,均無法接受,才花落微風。「那種要求,我們這種『正統百貨』不可能答應!」同業的一句話,勾勒出業界眼中的微風:比起正規軍,更像游擊隊,不按牌理出牌。

微風之所以願意拱手讓出全館近三分之一面積,賭的就是H&M帶來的人潮。微風松高因被新光三越四館包圍,對手的櫃位應有盡有,就連微風擅長的精品,都已被對面的Bellavita搶占,讓該公司只能改打十五歲至三十歲的年輕客群。

淘汰倒數10%櫃位:現實內規「洗」出最好組合

只是,廖鎮漢也知道這群人消費力較弱,因此,不計成本引進H&M、Line Store等排隊店,為的就是吸客,透過來客數的「量」,來彌補客單價的不足。

在重點砸大錢,就得在其他的地方敢「砍」;面對不對的櫃位,他大膽捨棄的魄力,也常讓廠商印象深刻。微風內部有項規定:每年必須汰換一○%的櫃位,但其實微風汰換櫃位的頻率、比率,皆超出這個數字。

「他(指廖鎮漢)沒有包袱,不用背人情壓力,是最大的優勢,」大品國際餐飲總經理蔡威華觀察,微風用半年、一年一簽的方式,不斷修正商品結構,「洗」出最好的組合,看似無情,卻也實事求是。

三個月對決策認錯:富二代13年改寫百貨版圖

「和其他百貨做生意,像是交朋友、重感情,就算你一開始狀況不好,對方也都會情意相挺;但和微風,就真的是談生意,講難聽點,你可以感受到他們『很現實』,彼此給一段時間試試看,合則合、不合則分,不用『牽拖』什麼,」一名進駐微風的業者分析。

不只對外,廖鎮漢對自己的決策,同樣不留情面。例如,微風台北車站曾經仿造東京自由之丘的甜點森林,規畫集合各家甜點櫃的「甜點小路」,但試了三個月,發現台灣人飲食仍以主食為主、甜點為輔,業績連預估的三成都不到,立刻撤掉。尤其對東方的經營者來說,三個月就要對自己的決策認錯,很少人做得出來。

再如三年前,微風以近十億台幣風光購併義大利設計師品牌giuliano Fujiwara,創台灣人入主義大利品牌的首例,曾吸引眾多媒體報導。但三年內即便經歷內部整頓,該品牌仍連年虧損,亦迅速決定於今年認賠出場,也凸顯廖鎮漢敢認錯的務實風格。

關鍵一%的不同,讓微風面對抉擇時,總是能選擇和同業不同的答案,敢砸錢、也敢認賠、認輸。但是,整場採訪下,廖鎮漢提及不下十次的「堅持」二字,才是讓創新、反骨,得以成事的關鍵。

「每個決定,很多人都會有意見,但能堅持下來,你才會知道自己是對或錯。」歷經被抵制、微風之夜遭批評、台北車站不被看好的幾個關卡,主事者廖鎮漢從十三年前的富二代,到如今的企業家,他的改變,也詮釋了微風的成長。

被業界形容為行事「跳tone」的他,靠一次次的奇招,讓微風進入高速成長期,扭轉台北百貨業版圖。未來,當公司變得越來越龐大,是否能堅持、持續顛覆百貨業規則?將是微風下一個十三年,值得觀察的焦點。

【延伸閱讀】微風營收,2年後穩坐市場老三——台北3大百貨公司營運成績

■微風廣場成立時間:2001年2016年台北營收(估): 250億元台北據點數:6(明年增加到7家)

■遠百體系成立時間:1967年2016年台北營收(估):280億元台北據點數:7(遠百3家、Sogo 4家)

■新光三越成立時間:1989年2016年台北營收(估):280億元台北據點數:4(共9館 )

【延伸閱讀】擅長認清「賣相」,13年拓6據點——微風百貨台北版圖變化

■初試啼聲:微風廣場開幕(2001年)

■首接爛攤:承接ATT流行廣場忠孝店,改名微風忠孝(2005年)

■北車變身:

1.微風台北車站開幕,為國內最大美食廣場(2007年)

2.再拿下台北車站一樓、地下一樓,成立伴手禮、輕食區(2011年)

■改造momo:獲momo百貨經營權,原momo百貨南京店改名微風南京(2013年)

■贏過誠品:從誠品手中搶下承租權,微風台大醫院開業(2014年6月)

■進信義區:

1.微風松高開幕,原址為規畫中的momo百貨信義店(2014年10月)

2.微風信義預計開業,微風增至7個據點(2015年10月)

整理:郭子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