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擬設立絲路基金投資公司(下稱絲路基金),推動亞洲區域內深度合作,為這條連接亞歐內陸市場的貿易通道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投資提供支持。這項安排是為落實習近平主席去年提出的 “一帶一路”的戰略,該戰略也被部分市場人士稱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習近平今日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時指出,發起並同一些國家合作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要為“一帶一路”有關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促進經濟合作。設立絲路基金是要利用我國資金實力直接支持“一帶一路”建設。
財新報道稱,絲路基金的發起人來源於外匯儲備、財政部和進出口銀行等相關機構。外匯儲備的占比在65%以上。初期規模可能在100億美元以上,以後逐漸增資到500億美元,並且上不封頂,可以視投資效果和投資需求再增資。
今天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加強進口的若幹意見》中也提到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鼓勵企業到沿線國家投資加工生產並擴大加工產品進口。積極簽訂服務貿易合作協議,提升對外經貿合作水平。
在今年10月上旬,由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牽頭編制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所謂的“一帶一路”總體規劃上報國務院。後續還將出臺專項規劃。分析認為,通過“一帶一路”撬動西部和西南部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向西和向南的對外開放,可以發揮複合效應。
“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涵蓋中亞、南亞、西亞、東南亞和中東歐等國家和地區。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這些國家普遍處於經濟發展的上升期,開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廣闊。“一帶一路”既包括傳統意義上的自由貿易協定,也包括次區域合作的大湄公河合作,還有經濟走廊、經濟開發區、互聯互通、人文交流、跨國運輸線、金融合作等。
“一帶一路”戰略的意義在於,將是中國外交、經濟發展轉型的中長期最為重要的發展戰略。
“一帶一路”又被部分市場人士比作“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海通證券在專題報告中指出,美國的馬歇爾計劃通過大量輸出過剩產能,不僅讓歐洲四年內恢複至二戰前水平,而且將美國經濟從谷底帶入了十多年的繁榮;日本也通過輸出夕陽、過剩產業的產能,成功實現產業升級。效法美日經驗,中國“馬歇爾計劃”也將走出一條去產能的發展道路。
當前中國傳統的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行業已經產能過剩,並且過剩狀況逐漸向光伏、風電等新興產業拓展,中國不只有過剩產能還有4萬億美元過剩的外匯資產,而另一方面是新興市場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欠缺。中國利用積累的外匯儲備作為拉動全球增長的資本金,通過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向“一帶一路”中的國家提供融資,然後反過來這些國家向中國采購商品或服務,可以消化中國過剩產能,成為了一個一石雙鳥的戰略。
自“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來,在外交層面,習近平等多次出訪中亞、東盟諸國,亞歐諸國紛表支持;在金融上,中國發起成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包括本次的絲路基金,為基建提供融資。由於一帶一路投資需求極大,預計未來仍將有類似亞投行的機構成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