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雜感44:徐星指數六週年及感受 張東偉
張東偉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2v5bq.html
2014年10月16日,徐星指數收盤419.77點,這一指數已經整整運行6周年了。按收盤價計,這6年來,徐星指數總計上漲了+319.77%(未計股息分紅的收益),而同期上證指數僅上漲+22.73%。,深綜指上漲+166.4%,中小板指上漲+280.2%。徐星指數6年的年複合收益率達到27%。這一收益率,即使放在同期發行的A股任何公募、私募產品那里,也鮮有達到的!或者說,簡單地以做徐星指數的指數投資,不用做什麽策略分析、時機分析,更枉論所謂宏觀經濟判斷等等繁文縟節,簡單地買入(中間有過更換樣本公司的操作)持有,這6年的業績也很理想!,
相比實業投資,股票投資的一大優越之處就是可以享有估值提高的好處。6年+27%的年均複合收益率,正常來說,是任何實業經營都很難達到的。詳細的分析可看到,這6年,徐星指數每股賬面值的增長率僅+80.67%(經營的財務增長),而估值(市凈率)則提高了+132%。我們在選擇樣本公司時,並沒有選取那些財務指標“紅得發紫”的所謂“藍籌股”,而是按我們理解,未來會逐漸顯示出其優勢的公司。因為按我們徐星公司的選股理念,“安全邊際”的基本意義是至少能分享優秀企業的經營成果(達到企業經營的財務收益率)而不僅僅是獲利或獲得相當於折現率的收益水平。所以,在投資的目標期,估值不降低就是一個基本的要求。從實際看,徐星指數的樣本公司的估值水平這些年來並沒有降低,反而是穩中有升。於是就有了令人滿意的實際市值收益率。
從徐星公司對估值理論的研究,公允估值指標在優勢成長期內是長期遞減的。要想使得股票估值上升,從長期看通常是很難的事情。如何才能做到長期投資的標的未來的估值指標能不降低呢?
首先,這要求對企業的經營本質和經營階段有清楚的把握。一家看似長期業績優良、估值也不高的公司,但如果分析後發現其高度競爭性的業務本質,或者已經接近業務成熟期的經營屬性,那麽這類公司作為股票來說,即使其估值看似很低,也沒有多少長期投資價值。市場一旦感到這類公司的這種屬性趨勢,那麽其估值只能是長期地陰跌降低,即使其業績還在增長。相反,估值提高的兩大機會,一是在公司經營的低潮期而公司優良的內在要素還沒有得到釋放而低估,在公司業務未來顯示出優勢時,市場估值必然提高(所謂的“估值修複”),二是公司處於優勢的初中期,未來的優勢空間和時間都巨大,無論其業績如何成長,其實際的估值的趨勢也難以下降。
其次,能利用好市場恐慌的時機以較低的溢價買入,那麽這樣低的溢價未來再現的機會就很小。例如,2008年10月份,已經連續跌了一年、跌去市值60%多的A股,又遇到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經濟也急速下滑。於是那麽多經濟學家、策略師一個勁地叫“危機才剛剛開始”、“趨勢看,這次危機顯然還要持續很長”……。甚至那時連巴菲特呼籲買股票時還遭到一些“好心人”的恥笑。按照趨勢派的看法,那時當然是對投資躲閃不及的時候。但是,市場的任何估值指標卻顯示,那時無論市場的平均估值還是很多具有潛質優良素質的公司的估值,都是多少年來難得低的時候。對於以“價值”為主要投資標準的人來說,這樣的市場時機實在太少。什麽未來會持續跌不跌的,按我的經驗,市場這麽慷慨和仁慈的時候太難得了!
於是,徐星指數經過一段時間準備,就從2008年10月16日開始。那天,正好是巴菲特發表《Buy American I
am》美文的同一天。半個月後,徐星指數就跌去超過10%至89點。從此見底,開始了長期的上漲過程,至今,指數的年均複合收益率27%。
徐星指數是幸運的,它誕生在一個恐慌無比的市場時候,一切在那時都看起來都慘不忍睹、黑不見底。它的故事再次告訴我們,市場恐慌時正是買入股票的大好時機。這麽個簡單的道理,只有在危機來臨時才知道是否真懂!其次,選擇那些當時看起來不起眼,不放彩,但優良品質深藏於內的公司,如果又逢低估值,管他什麽市場危不危機,那樣的機會難得!相反,因為市場看似漲勢誘人,於是有人跟你喊“大牛市要來”,或者“這股票業績這麽好”,……快跟我買股票吧,你反倒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