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滬港通在年底前後推出,隨著準備充足的機構投資者入市,可望為市場奠定更理性和積極的投資基調。
2014年10月26日,滬港通延期推出的消息終於“靴子落地”:香港交易所發布消息稱,各方已就實施滬港通做好了技術準備,但截至當日,香港交易所尚未取得啟動滬港通的相關批準,因此並無實施滬港通的確實日期。
消息傳出後,再度引發兩地股市下跌:10月27日港交所(00388)跌幅近5%,同時有近150億港元資金流出“滬港通”概念股;54只香港上市的A股ETF中,近九成下跌;同時券商概念股及AH差價股均被拋售。而上證指數則微跌0.51%失守2300點,延續了此前數天的跌勢。
對此多位市場研究人士表示,盡管滬港通的延期推出令投資者預期落空,但由於兩地股市動力機制不同,因此未來走勢可能出現分化。
渣打財富管理投資策略主管梁振輝認為,恒生指數從2500點高位下跌至今,已基本消化滬港通效應,即使延期對市場也沒有重大影響。
與此同時,深受國際資本市場資金流向影響的香港市場投資者們,正密切關註包括美聯儲加息消息在內的歐美貨幣政策走向以及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變化,這些變化將直接影響香港市場中的國際資本流向,並最終影響香港股市的未來走向。
而在內地股市方面,由於上證指數累計漲幅超過10%,因此可能受到滬港通延遲效應的更大影響。交銀國際首席策略師洪灝認為,滬港通滯後的消息“令上海股市失望”,由於缺乏資金流向的支撐,上證指數短期內還將出現回調。
對於滬港通延期推出的理由,市場各方多有猜測。除了近期香港爆發“占中”活動所帶來的影響外,猜測中的原因還包括國際市場變化、政策機制有待完善以及開通所帶來的市場影響等方面。
據財新記者報道,就在港交所發布滬港通延期推出公告前的10月24日,中國證監會國際部主任祁斌仍率隊在香港就滬港通的技術細節進行溝通,顯示兩地監管機構及交易所仍在按程序推進滬港通準備進程。
但早於10月9日,前香港金管局總裁任誌剛便已公開表示,由於“占中”等政治原因,滬港通存在延遲開通的可能性。其後,《香港商報》引述不具名消息人士說法,稱滬港通已被“無限期擱置”。
相關消息引來了市場各方的高度關註,多方人士均不認同“無限期擱置”之說,並指出滬港通延期的原因更多來自市場時機與政策機制方面的考慮。
香港投資銀行家溫天納認為,滬港通作為“國策”,需要中央與各部委先達成共識,為免出現雜音而延期推出不失為“小心駛得萬年船”的穩健之策。
交銀國際首席策略師洪灝則指出,由於美聯儲本周的議息會議中,可能決定結束QE3(第三季量化寬松政策),從而引發上周中國外匯儲備的大幅減少,決策層可能出於擔心國際資本流向的影響從而暫緩滬港通計劃。
此外亦有研究機構和人士指出滬港通機制涉及大量法規和制度調整,以及內地券商需要更多準備時間等因素。
對於滬港通延期推出的影響,高盛策略分析師劉勁津此前曾表示,即使滬港通在10月內開通,早期階段國際機構投資者參與的力度也不會特別高。因為他們現在還在做一些基礎設施和交易系統的建設,同時還要做大量的公司調研,因此可能直到年底前機構投資者的參與度才會出現明顯提高。
這也意味著如果滬港通在10月推出,可能在短期內面臨一個散戶炒家為主體的市場結構,市場波動性和風險因此大增。而如果到年底前後推出,隨著準備充足的機構投資者入市,可望為市場奠定更理性和積極的投資基調。
據《明報》財經報道,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於10月26日晚間的電話會議中表示,在考慮滬港通的推出時機上,除了考慮基礎設施是否完善外,投資者信心及市場穩定性亦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包括現在尚未有定案的資本增值稅等問題,亦需要在開通之前處理好。
他同時強調,“現在並不是(討論)是否啟動,而是何時啟動的問題。”
盡管滬港通推出時機尚未確定,但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已經被攪起了一潭活水:據央行廣州分行日前透露,2014年前三季度,內地累計辦理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超過4.8萬億元。其中,作為外貿大省的廣東,從試點開始已累計結算量為5.63萬億元,占內地結算總量近三成。其中,粵港跨境人民幣結算已達到3.3萬億元,占廣東省業務比重約六成。
與此同時,港交所也在大力推動滬港通之外的人民幣商品市場發展,近日宣布將於今年12月1日開始,推出首批以人民幣進行交易的亞洲商品期貨合約。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指出,此舉可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