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创业板“辞职潮”道德拷问更需关注制度成因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599310.html

于创业板公司高管在上市之初即掀起密集的“辞职浪潮”这一现象,市场关注角度与评价涉及的方面很多,诸如经营 者的“短期行为”问题,诸如经营者的信心危机与投机动机问题,诸如创业高管们的诚信品质与公德缺失问题,等等。与这些关注相伴的是市场各方对辞职高管的 “道德审视”,认为这一行为本身对上市公司利益构成了伤害,对相关行业、对创业板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伤害,使得人们对创业板承载的培育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希 望臻于破灭。

应该说,上述质疑都有道理:

创业板公司高管辞职体现的是经营者自身的短期行为吗?——当然是。这些辞职高管大多是上市公司的主要创业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是企业家的人格 化,就长期而言,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就是对企业家们的投资,市场期待的是被投资公司高管、同时也是公司的股东们借上市契机带领公司快速成长,而这些高 管在上市不满一年却选择了辞职,这不是“短期行为”是什么?

辞职高管们是在进行投机吗?一系列的观察证实高管辞职的目的是为了减持股份进行套现,而且,高管的辞职行动显示其减持愿望如此迫不及待。如果排除出 于慎重的战略安排原因或者持股者急需资金进行套现等原因,那些上市不到一年即期待着套现并着手进行规划与安排的高管们,不是投机又是什么?

高管辞职对上市公司、对市场会造成伤害吗?毫无疑问!高管股东减持股份释放出的是对未来股价表现信心不足的信号。每一家创业板公司在上市之初向投者 描绘了未来成长的美好图画,创业板上市如同一艘初入海洋的舰艇刚刚启航,但就在此时舰艇的舵手们却因为自己的利益计算逃逸了,还有什么比这类“事件”更能 对舰艇、对舰船上的乘客造成伤害吗?因此,无论从上市公司健康成长、从投资者、以及创业板市场各个层面来看,创业板公司高管密集辞职,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都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在辞职高管进行“道德拷问”之后,笔者不得不指出的是,我们更需关注的应该还是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创业板高管们甘冒市场道德诘难而选择辞职以等待尽快套现?

创业板高管“辞职潮”的背后缘于“信息不对称”之下优势方的高管们的精明的利益计算,而成本-收益对比之下的利益计算正是理性的“经济人”所追求的 目标。——如果现行股价被高估、甚至被“严重高估”以至透支了未来数年的水平,在股份“确定性的收益”与“不确定”的企业未来经营与价值的对比之中,高管 们选择前者,不能不说是个人利益计算时的理性抉择。而只要规则允许,抛开道德(自律)层面,这种博弈是符合现行约束条件之下的游戏规则的。所以,从规范意 义上来说,如果认定这些现象不合理、不应该发生,如果博弈的一方高管们并不违反现行法律而具有“他律”层面的违规过失,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对规则与制度本身 进行反思。

创业板公司“大批量”的高管辞职涉及的市场制度缺陷在于两个层面:一是,很显然,高管急于套现是因为上市公司股价被高估,那么是什么因素造就了上市 公司股价的高估?二是由产生“动机”到“付诸实施”是有条件与过程的,如果条件很严苛,仅有动机尚不足以促使高管们即刻行动。那么,是什么样的条件,使得 高管们无意识地集体采取了实际的行动?

关于第一个问题,公司股价可能被高估的原因有许许多多,笔者认为在制度层面的问题主要是新股IPO方面的某些安排。首先是新股一级市场的定价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新股发行与再融资定价一般是“随行就市”,当市场条件较好而对新股接受度较高时,新股发行定价就高,创业板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资本市场“孵化 器”,其所承载的上市公司超高成长的“各方期待”引发投资者对相关股票的热捧,因而股份在一级市场给予了较高的溢价。而“享受了”超高溢价的上市公司筹集 了超过企业项目需要的过多资金,巨额融资根本就不能为其经营与投资所需完全“吸纳”,使得企业的“业绩成长”步伐跟不上“资本扩张”的步伐,从而埋下二级 市场股价泡沫的隐患。其次,是现行的股份承销方面的安排抬高了一级市场发行价格,同时又使得一级市场的高溢价向二级市场传导。已经有市场人士指出,目前新 股发行制度的设计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庄家模式”,而特别设定的新股上市首日不设涨跌停板制度,让作为新股的承销商的机构投资者具备很大的操作空间。新股发 行中这些对机构投资者进行的政策倾斜,扭曲了新股发行价格,也使得刚上市的股票市盈率远远高于市场平均市盈率,成为制造“新股泡沫”的助推器。

关于第二个问题,根据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公司法》等相关法规,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1年内和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 让其所持本公司股份(其中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所持股份锁定时间为3年)。在上市12个月后,在职高管每年出售的股票不得超过其所持股票的25%。如果高 管人员离任,在遵守上市12个月禁售期的规定之后,辞职6个月后即可不受限制地出售其所持股票了。显然,正是股份锁定在职与非在职的不同规定,成了部分高 管选择以辞职以尽可能快速套现的制度成因。

而探寻到症结背后的成因,就不难“对症下药”地进行规范与治理了。药方其实并不难寻,那就是,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改进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与新 股股价生成机制,深化与细化高管股东股份锁定期限的规定。关于后者,笔者认为,现行制度中对于上市公司高管股东1年的持股锁定期远远不够,如果说控股股东 或实际控制人36个月的锁定期主要基于既保持股权结构相对稳定同时又有利于打通资本退出通道以吸引风险资本涉足创业板“种子公司”这一指导原则,因而“期 限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的话,那么,着眼于去除上市公司的短期行为以及长期经营目标,作为上市公司经营与管理具体决策与实施者的高管持股,其期限至少不 能太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5

友信裁員不是P2P終點,民間借貸永生,但風控如何需關注 何田

http://xueqiu.com/5537986930/29235393
近期很忙,很久沒更新文章了,今天看到有關人人貸關聯公司友信裁員的報導,恰好跟我現在的工作方向有關,簡要分析並評論下,供大家參考,歡迎大家就P2P風控等問題與我交流,謝謝!

1、事件簡述:人人貸兄弟公司友信裁撤部分財富管理部門員工:
友信近期暫停其天津、上海的財富管理(即找出借人/投資人的部門)業務,並與員工停止勞務合同:
5月8日,網名為「pandi222」的用戶在一家網貸社區平台發佈消息稱,人人貸無預兆裁撤線下所有員工。「我是友信的員工,這次裁員是包括北京上海以內的全部財富管理部員工,從財富管理部總裁到底層客戶經理,之前不僅毫無預兆,並且給我們下達了很高的業績指標,不知原因為何」。

2、簡要分析:友信的財富管理相當於線下找投資人,在人人貸的「優先理財計劃」得靠搶的時代,線下財富管理團隊的價值不大。
首先,現狀是友信線下找投資人的業務暫停部分城市,而不是線下找借款人的借貸諮詢部門去掉了。既然線上就能找到那麼多錢,何必在各地搞「財富管理中心」浪費成本。(看看他的理財計劃多火就知道了,之前一個月一期,最近兩週一期吧,每期近3000萬,十分鐘以內賣完,我盯了很久都沒買上)。

從現在的業務來看,人人跟友信的分工還算清楚:友信在線下找借款人(目前人人貸近90%的標的來自友信的實地認證標);人人貸在網上儘可能P2P投資說的風險很低收益很高,通過「理財計劃」等方式找到投資人/出借人。



3、未來趨勢:由於金融管制等政策因素,P2P的原型——民間借貸永生,風控是關鍵。
P2P的原型Lending Club在美國並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力,原因在於美國金融市場異常發達,借款人的資金需求和投資人的資金增值需求都得到了較好的滿足。但在國內,由於大量的閒散資金(截至2014年一度末,居民儲蓄存款已逼近50萬億,其中活期存款就超過19萬億,這也是餘額寶為啥一年內能突破5000億元的根本原因)、大量的小微企業/個人的借款需求不受銀行/信託等傳統金融機構重視,因此P2P、眾籌等模式大放光彩,有數據表明2013年P2P貸款已超過1000億元,雖然跟傳統信貸10萬億、小貸近萬億的規模相比差很遠,但已經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

由於大環境不會發生變化,作為民間借貸的在線化,P2P肯定會長期存在,風控是關鍵。P2P中投資人那環影響的是平台規模,出問題在於借款人不還錢,積木盒子/有利網/愛投資等網站將借款人的來源基本全部界定為小貸/擔保公司,即不從線上獲取借款人,而且引入第三方為借款人提供擔保,基本規避了平台的風險,但這個可能不是長久之計,小貸/擔保公司也可能出問題的,以他們的資金規模,擔保超出政策允許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要控制借款人的違約風險,友信的借款諮詢部門很關鍵。在現在這個階段做P2P,通過線下審核控制風險,是人人友信和絕大多數P2P的必然選擇。按人人貸現在的「風險備付金原則」,實地認證標主要由友信提供「擔保」(你要說這不是擔保也行)。沒見過友信提供給借款人的合同,不知道友信按多少比例收借款人的錢(估計在1-5%之間),這部分錢在刨掉違約率之後是友信的收入/利潤來源。對人人友信而言,能夠以恰當風控模式,降低這部分的成本,收取合適的「風控審核費用」,是其成功的關鍵。順便說一句,哪天友信砍「借款諮詢」部門那就熱鬧了。

總結:樂觀估計,友信裁員只是業務正常調整,在接受1.3億美元投資後,人人友信短期內出問題的可能性不大。P2P行業將會繼續甚至永遠存在,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設計合理的風控架構至關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097

你最需關註的事:明晚7點歐央行壓力測試結果揭曉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847

iFZcrWpCRMWI

北京時間周日晚7點,歐洲央行對歐元區內130家銀行開展的資產質量評估和壓力測試結果將揭曉。

這是歐元區銀行業面臨的迄今以來最廣泛的壓力測試,也是當前市場最關註的焦點,更可能是影響下周一全球金融市場的最大風險事件。

按照德國Assenagon Asset Management SA負責人Michael Huenseler的觀點,投資者應當關註的重點是資產質量評估將如何影響資本充足率和不良貸款的發展。

華爾街見聞昨日提及,歐洲央行草案顯示,25家銀行料將無法通過銀行業壓力測試,105家銀行通過了歐央行評估。這比PIMCO銀行業專家警告的18家未通過的情況更糟糕。

在未通過的銀行中,約有10家仍面臨資本短缺。

據西班牙媒體Efe報道,3家希臘銀行,3家意大利銀行,和2家奧地利銀行未能通過測試。此外,1家塞浦路斯銀行,1家比利時銀行和1家葡萄牙銀行也未能過關。

德意誌銀行聯席執行長暨德國BdB民間部門銀行業協會總裁Juergen Fitschen給出了一些暗示,他說,測試結果可能顯示德國銀行業者都很健康。

據路透社消息,兩位知情人透露,德意誌銀行通過了本次壓力測試,其以8.8%的核心資本率遠超歐央行設定的5.5%的最低要求。Bankhaus Metzler分析師Guido Hoymann周三曾表示:“如果不包括今年籌集的資本,不排除德意誌銀行通不過壓力測試的可能性。”

歐洲央行曾在周三警告:不對單個機構壓力測試結果置評,不要臆測銀行業壓力測試結果。

意大利米蘭人民銀行CEOGiuseppeCastagna在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全面評估之後,市場對於銀行資本比例不足的擔憂將會緩解,銀行的貸款需求將明顯回升。預計至2016年的年化貸款增長率將在5%左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363

你最需關註的事:明晚7點歐央行壓力測試結果揭曉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847

iFZcrWpCRMWI

北京時間周日晚7點,歐洲央行對歐元區內130家銀行開展的資產質量評估和壓力測試結果將揭曉。

這是歐元區銀行業面臨的迄今以來最廣泛的壓力測試,也是當前市場最關註的焦點,更可能是影響下周一全球金融市場的最大風險事件。

按照德國Assenagon Asset Management SA負責人Michael Huenseler的觀點,投資者應當關註的重點是資產質量評估將如何影響資本充足率和不良貸款的發展。

華爾街見聞昨日提及,歐洲央行草案顯示,25家銀行料將無法通過銀行業壓力測試,105家銀行通過了歐央行評估。這比PIMCO銀行業專家警告的18家未通過的情況更糟糕。

在未通過的銀行中,約有10家仍面臨資本短缺。

據西班牙媒體Efe報道,3家希臘銀行,3家意大利銀行,和2家奧地利銀行未能通過測試。此外,1家塞浦路斯銀行,1家比利時銀行和1家葡萄牙銀行也未能過關。

德意誌銀行聯席執行長暨德國BdB民間部門銀行業協會總裁Juergen Fitschen給出了一些暗示,他說,測試結果可能顯示德國銀行業者都很健康。

據路透社消息,兩位知情人透露,德意誌銀行通過了本次壓力測試,其以8.8%的核心資本率遠超歐央行設定的5.5%的最低要求。Bankhaus Metzler分析師Guido Hoymann周三曾表示:“如果不包括今年籌集的資本,不排除德意誌銀行通不過壓力測試的可能性。”

歐洲央行曾在周三警告:不對單個機構壓力測試結果置評,不要臆測銀行業壓力測試結果。

意大利米蘭人民銀行CEOGiuseppeCastagna在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全面評估之後,市場對於銀行資本比例不足的擔憂將會緩解,銀行的貸款需求將明顯回升。預計至2016年的年化貸款增長率將在5%左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575

央行副行長陳雨露:未來需關註非常規貨幣政策的退出路徑

3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2017年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上表示,“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大規模、長期使用,是本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政策實踐的鮮明特征之一。可以說,這是全球金融發展史上史無前例的重大實驗。”

陳雨露強調,從政策效果看,在危機最嚴重的時刻,非常規貨幣政策極大地穩固了國際社會對全球經濟走出低谷的信心,短期內產生了積極的溢出效應。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質疑非常規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弊端。未來一段時期,有關非常規貨幣政策的退出路徑、退出策略,以及政策退出的溢出效應等課題,亟待各國央行進一步的研究成果。

以下為演講全文:

各位來賓、各位專家:

今天,我想講的題目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中央銀行研究。大體而言,2008年以來,世界範圍內的中央銀行研究,主要圍繞四大主題展開:一是把金融因素系統性地引入宏觀經濟學一般均衡模型;二是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全球實驗及其正常化;三是宏觀審慎政策與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四是金融發展的新理念及其實踐。

第一個主題,關於把金融因素系統性地引入宏觀經濟學一般均衡模型問題。

本輪金融危機之前,有效市場假說是宏觀經濟學刻畫金融行為的普遍前提,新古典主義和新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都是這樣。在此假定下,金融因素沒有被系統性地引入宏觀經濟學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上世紀七十年代信息經濟學的發展,某些特定的“金融摩擦”因素開始被引入一般均衡模型中,以反映金融因素對宏觀經濟的影響。現在看來,由於並沒有內生化地將金融因素系統納入一般均衡模型當中,金融對宏觀經濟的影響被系統低估了。

危機後,越來越多的學者和央行研究人員達成了重要共識,即宏觀經濟和金融理論需要在全面納入內生性金融體系的基礎上予以系統重構,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形成一個邏輯自洽的、同時包含“金融-實體經濟-政策”相互作用的新理論框架。其中,引入金融市場波動順周期性和“超調”作為金融行為範式的基本假定,是近年來宏觀經濟學認識論上的一個很大突破。現在,通過金融加速器機制、抵押品約束機制或構建特定金融部門生產函數等方式,將金融因素、金融周期植入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DSGE)等宏觀經濟學主流研究框架的成果不斷湧現,大大增強了模型對現實(特別是金融危機)的解釋能力,為宏觀政策評估提供了更為可靠的依據。人民銀行系統的研究人員在中國較早開展了宏觀經濟模型分析,也是構建DSGE模型並針對中國問題開展研究的引領者之一,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同時,我們認識到,DSGE模型屬於結構化分析方法,對經濟結構更準確的刻畫是DSGE模型方法和宏觀經濟分析發展的重要方向。除了系統性地引入金融因素外,還可能需要考慮異質性微觀主體、開放條件和通脹動態機制等因素。與此相關的一攬子問題都等待我們進行深入討論和研究。

第二個主題,關於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全球實驗及其正常化。

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大規模、長期使用,是本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政策實踐的鮮明特征之一。可以說,這是全球金融發展史上史無前例的重大實驗。從概念上看,非常規貨幣政策措施主要有兩大類型:第一類是在嚴重沖擊之後,中央銀行為恢複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功能以及緩解金融體系脆弱性等方面的政策。第二類是在利率接近零下限情況下,通過對前瞻性指引或者大規模資產購買,為經濟活動提供支持的一系列政策。

從政策效果看,在危機最嚴重的時刻,非常規貨幣政策極大地穩固了國際社會對全球經濟走出低谷的信心,短期內產生了積極的溢出效應。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質疑非常規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弊端。未來一段時期,有關非常規貨幣政策的退出路徑、退出策略,以及政策退出的溢出效應等課題,亟待各國央行進一步的研究成果。

在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應對負面沖擊方面,中國的政策實踐非常豐富,也很有自身的特點。一是在貨幣政策目標選擇上,強調突出價格穩定,並統籌兼顧金融穩定等其他目標;二是始終註重短期調控政策與中長期金融改革相結合,重視金融體系“在線修複”。三是高度重視結構性改革的基礎性作用,將結構性改革與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相互結合。近年來中國政府提出了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框架。在貨幣政策操作上,註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這些政策實踐,具有重要的探索意義,中國央行正在進行階段性的總結和提煉。

第三個主題,關於宏觀審慎政策與系統性風險防範。

國際清算銀行早在1970年代就提出了宏觀審慎的理念。危機以來,各國央行普遍認識到,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波動和資產價格波動是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個體金融機構的穩健性並不意味著系統穩定,需要從宏觀的、逆周期的視角運用審慎政策工具有效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從整體上維護金融穩定。宏觀審慎政策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框架改革的重心。

目前,中央銀行宏觀審慎政策理論研究的主要方法,主要有兩大分支。一是從系統性金融風險形成機理的視角,將“外部性”作為切入點來構建宏觀審慎政策的理論框架。二是宏觀審慎政策與微觀審慎監管以及貨幣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同時,宏觀審慎政策的實踐發展非常快,基本形成了包含目標、評估、工具、政策實施與傳導、治理架構等在內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

中國央行在探索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2004年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制度,分類開展信貸政策,這都體現了宏觀審慎政策的思想。2009年人民銀行開始系統研究宏觀審慎政策框架,2011年引入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制度,並在2015年將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當年又將外匯流動性和跨境資金流動納入了宏觀審慎管理範疇。現在,中國央行明確提出探索建立“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政策框架,積極探索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的協調配合。今後,還要在借鑒國際經驗基礎上,統籌做好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綜合信息統計的管理工作,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第四個主題,關於金融發展的新理念及其實踐。

2012年召開的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第一次明確指出,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產以後,中國人民銀行在重要的國際會議上多次強調該理念。目前,這一理念已經成為全球共識。

實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途徑和方式很多,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人民銀行將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貫穿於金融改革發展穩定的全過程,尤其是在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金融科技(FinTech)等領域,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創新。

一是積極推廣綠色金融理念、方法和產品。發展綠色金融,旨在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將生態環境影響的外部性內生化,以達到降低汙染性經濟活動的目標,促進經濟綠色發展。人民銀行一直致力於推動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取得了顯著進展。第一,牽頭有關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中國綠色金融政策框架的頂層設計。第二,綠色債券政策法規和市場機制建設不斷完善,市場規模躍居世界第一。第三,積極推進綠色金融國際合作。在中國的積極推動下,綠色金融首次納入2016年G20領導人杭州峰會議題並正式寫入峰會公報,發展綠色金融成為全球重要共識。未來,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理論和實踐發展,一方面要加強金融領域的環境風險分析,另一個方面要提高公共環境信息數據的可得性。

二是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經過長期理論爭辯和政策實踐,普惠金融已形成全球共識。當前,很多經濟體采取了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模式積極推動普惠金融發展,中國的經驗得到了廣泛關註。長期以來,中國央行按照“廣覆蓋、低成本、可持續”的原則,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工具,深化金融機構改革,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導金融資源向普惠金融領域傾斜,著力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特別是,在中國政府的積極推動下,G20領導人杭州峰會通過了《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這是2005年聯合國提出普惠金融理念以來,國際社會就利用數字技術促進普惠金融推出的第一份高級別指引性文件,填補了這一領域的重要空白,必將有力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的國際實踐。在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的過程中,如何實現市場化原則與有效監管的統一、個人隱私信息有效保護與適度利用的統一、風險控制與充分供給的統一、線上與線下的統一,都是有待回答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

三是積極穩妥發展金融科技。近年來,以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金融科技發展迅猛,正在快速運用於信貸、支付清算、財富管理、保險業等領域,金融與科技的融合達到了新的廣度和深度。金融科技已經成為金融業重要的發展趨勢。其中,區塊鏈技術開發與數字貨幣的發行、使用與國際監管是當前研究的重點和前沿領域,部分中央銀行和金融機構正積極探索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人民銀行推動的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走在了區塊鏈技術實際應用的全球前列。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區塊鏈技術等金融科技對個人資產安全、隱私保護、全球金融穩定以及對全球金融治理架構的影響。

各位同仁,世界經濟百年變局對現有宏觀理論研究和政策實踐提出了許多宏大的新命題。對研究工作者而言,既是重大的挑戰,更是難得的歷史機遇。中國央行的研究團隊願與學界的同仁們一道,一方面借鑒經典的國際學術規範和敘事方法,另一方面堅持自己的民族表達,加強對世界性經濟金融理論問題和政策實踐問題的研究力度,把中國政策實踐中的方法論和思想內核挖掘出來,講好“中國故事”,共同推動我國經濟金融的學術繁榮。

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7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