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雨傘革命 提醒台灣最重要的事

2014-10-06  TWM
 
 

 

「你們怕什麼,我們只有雨傘罷了」。這是香港「佔領中環」行動被英國媒體封為「雨傘革命」後,香港網友向當權者喊話的標語。

香港人變了,數鈔票的手,改握起傘對抗

香港人變了!數鈔票的手,現在卻握住雨傘,打算跟政府長期對抗。

雨傘,是用來抵擋香港警方驅散非法集會群眾常用的胡椒噴霧,但在這香港四十七年來最激烈的群眾抗議中,警察竟用了更傷人的催淚瓦斯。

溫和的香港人,於是再也不像從前那樣,規規矩矩的進行群眾運動。一夜之間,他們從佔領中環,延伸到佔領金鐘、灣仔等港島核心區域,遍地開花,由學生的罷課,演變為民眾罷工、大學教師罷教。

「佔中運動」所在的中環,是香港的政經命脈,三大地產商總部、十幾家跨國大銀行、外國領事館、行政、立法、司法部門,統統在這彈丸之地。只以雨傘防身的民眾,不惜以癱瘓香港政經核心運作來對抗,就是當權者害怕所在。

香港人讓一堆人都跌破了眼鏡。「經濟動物」、「政治冷感」,一向是他們最顯著的共同特徵,但現在香港因政治而沸騰。這是第一個改變。

他們為何改變?一波波思想箝制,經濟腦袋也受不了

觸發改變的近因,是香港人打從回歸中國以來就盼望的,寫在《基本法》裡的香港特區首長普選,卻在八月底中國人民大會常委會通過的框架下變成「假普選」,也就是由北京控制的提名委員會選出兩到三人,再讓香港人民從中挑選。

自由與開放,是香港這一百多年經濟運作的核心。香港《信報》創辦人林行止最近以系列專欄文章分析,他認為香港歷來是自由港,政府對經濟一向「積極不干預」,使得香港擁有充分的經商自由和智性自由,是香港「核心價值中的核心」,一旦香港自主性因為北京一錘定音的絕響而大降,「經濟必將因而失色,因為港人將不由自主的失去自由發揮的活力,生產潛力無法發揮。」

北京的專制政權,撞上了香港的開放社會,而開放社會正是香港「經濟動物」們習以為常的活動領域。

香港人的第二個改變,是年輕人帶動了公共議題熱潮,而且年輕到中學生也集體罷課,成為示威主角,甚至十二歲的小學生也在街頭說得頭頭是道。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吳介民指出,香港回歸前後數年出生的年輕人,成長年代是在二○○三年香港重大轉折點之後,當時有基本法二十三條爭議、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簽訂,大量中國大陸遊客進入香港。

CEPA、陸客,都是中國在香港經濟低迷時,給香港的「麵包」,但大量陸客卻讓這群年輕人心裡反感。沒有人生籌碼可失去的年輕人,接受抗爭文化也比上一輩來得容易。

香港人的第三個改變,是對公權力專業中立的信心不再。前香港記者協會主席、獨立記者胡麗雲感歎,過去香港的文官、警察等公務體系深受香港人信賴,認為他們專業、不涉入政治,是香港引以為傲的法治基石。但特區政府裡的官員,現在好像沒有獨立思考,沒有捍衛香港的自由,只會聽命於共產黨。

香港人變了,是因為香港變了。一九八四年中國與英國簽署聯合聲明收回香港時,承諾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想不到回歸才十七年就變了。北京把手伸進了香港的司法、教育和新聞自由,今年六月更乾脆在一國兩制白皮書中明言,香港的高度自治是「中央給你多少權力,你才有多少」。

當年鄧小平可能認為,中國要花五十年才能追上香港的發展程度,想要借助香港來幫助中國經濟現代化,因此願保障香港的西方制度。誰料到中國經濟開放不到二十年就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英聯合聲明在如今的中共政權眼中,大概就只是歷史文件罷了。

經濟自由需要適合的政治土壤,政治自由則有賴經濟的獨立自主。香港經濟高度「中國化」的結果,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一席話最是深深刺激香港人。李顯龍在九月十八日香港學運之前訪港,他指香港是「中國南方一個繁榮的商業和金融中心」,新加坡則是「東南亞的商業和金融中心」,兩地一起競爭,也彼此受益。

雖然他的語意重點應該是後段,但香港輿論更在意自己從「國際金融中心」被看成「中國南方的一個金融中心」,連亞洲中心都不是。

美國《時代雜誌》評論,香港成功的真正因素是「它不是中國」,而保有了言論自由和法律自主性。如果香港以北京的方式治理,香港就完蛋了,成為另一個中國城市,無法抵抗來自上海的挑戰,外資將逃往更值得信賴的環境。因此佔中運動也是為了延續這個城市的經濟優勢。

對於香港的公民不服從運動,北京固然不希望香港失序,但更會極力避免它的領土內出現造反成功的骨牌效應。

共黨研究專家、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觀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是個有技巧的人」,他處理與菲律賓、日本的南海爭議,都是先採取強硬立場,但不致擦槍走火,後來才轉溫和。

他認為習近平沿襲鄧小平「鬥而不破」的做法,因此雖然不會接受香港佔中民眾的訴求,但他也絕不會忘記父親習仲勛在一九八九年時曾公開反對解放軍進入北京(鎮壓天安門學運),後來遭到當權派冷凍的事,所以不可能派出解放軍鎮壓香港。如果十月一日中國國慶前無法透過分化等方式收場,北京也只好忍受這沒面子的事態,多費時日解決。

北京不會對香港人做出顯著讓步,但香港人爭民主之路也已不可逆。吳介民認為,香港群眾運動「已到臨界量(critical mass,指有足夠動能自我維持,並為往後成長提供力量)」,亦即香港人將習慣處於一個常有群眾運動的社會。

過去香港人總自認是成熟社會的「公民」,其實,香港人現在才大規模補修公民社會的重要一課,就是為政治、經濟等權利而戰的公民運動。

至於公民運動年資較久的台灣人,這一刻從香港身上學到的,除了要珍惜已有的政治主權,更要警惕別讓台灣淪為李顯龍口中的香港,只是「中國東南方的一個商業中心」。

【延伸閱讀】一分鐘認識 真普選

就像端出香蕉、芭蕉、紅皮蕉,卻號稱任君選擇的水果大餐,中國人大常委會決議的香港特首普選框架,特首候選人名單由北京控制,再由港人投票。香港民眾要求「真普選」,希望符合基本法「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

【延伸閱讀】與中國唇齒相依?從SARS站起來,靠的就是陸客—中國、香港經貿關係

●香港與中國簽訂CEPA:2003年6月,CEPA簽署後,減少關稅壁壘,強化雙邊經貿合作

●中國開放對港自由行:2003年7月,SARS期間百業蕭條,中國開放居民赴港自由行,10年來陸客比重上升至75%

●大陸居外來投資第1名:2005年大陸超越英屬維爾京群島,成為香港外來投資的第1名

【延伸閱讀】日子卻漸漸走調?搶診所、改課本,香港人越來越怒—香港反中大事紀

(1) 反對廿三、還政於民:2003年7月,50萬人上街抗議《基本法》23條所訂的叛國、分裂罪

(2) 反雙非孕婦:2011年10月,千名孕婦與家長上街,反對內地孕婦到港產子,壓縮本地人醫療空間

(3) 粵港自駕遊:2012年3月,計畫讓香港及廣東兩地車輛跨境行駛,引發強烈抗議後計畫延宕

(4) 反國教洗腦:2012年7月,9萬人抗議國民教育課程偏頗中共並忽略重要歷史事件

(5) 一國兩制白皮書:2014年6月,中共首次針對香港問題發布白皮書,主張兩制僅能從屬一國,特首人選必須愛國愛港,引發法律界上街

(6) 622全民投票:2014年6月,港大舉辦全民投票,超過十分之一的香港人表達爭取真普選

(7) 佔中與罷課:2014年9月,出現罷課潮,9月28日鎮暴警察放催淚彈,為47年來最大一次鎮壓

(8) 一國兩制動搖:香港人在回歸後對一國兩制的「不信任」比率首次超越「信任」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整理:夏嘉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