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海油关税事件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10977&time=2010-12-25&cl=115&page=all

中海油与海关就海洋石油设备进口税政发生争议,涉及两家机构个别人员间的利益纠结与冲突,漩涡不断扩大
《新世纪》周刊 记者 陈竹 特派香港记者 王端

 

  2010年岁末,由关税引发的风暴仍在中国海关与中国第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中海油之间持续发酵。

  10月14日,一份由中海油总部签发的任免通知,免去了姜锡肇海油工程总裁职务。随后10月中下旬的一个凌晨,姜被海关缉私警察带走。其他多位海油工程高管也陆续被要求协助调查。

  一个多月后,海油工程发布公告,承认公司正被天津海关调查。“调查涉及公司与天津海关对外籍工程船舶进出境申报的适用法律、申报方式和具体操作程序等有关政策规定的理解和执行方面存在着的不同认识。”

  这篇措辞谨慎的公告背后,是中海油与海关总署之间一场持续了一年的暗战,中心是双方对于与海洋石油开采相关的一些设备进口税政的争议,同时涉及两家机构个别人员间的利益纠结与冲突。随着矛盾升级,外部监管监督机构也被卷入其中,漩涡不断扩大。

  多位消息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关税争议案值高达数十亿元,从海关到中海油,均有多人涉案。针对相关争议,国资委相关部门亦向财政部、发改委、能源局等多个部委打报告,就相关争议商品关税的认定征询意见。

  据本刊记者从接近海关及中海油的多位人士处了解,中海油总公司在自查后,已向中央纪委举报自家前采办部经理陆麟接受天津一家报关公司天津海润的 贿赂,中央纪委随后控制了陆麟、天津海润总经理胡晓波和天津新港海关相关官员。海关总署也出动缉私部门,加紧对海油工程前总裁姜锡肇及其下属的调查。知情 人士透露,这场由“逃税门”演化而来的“二海之争”很可能分缉私和反腐两路查办。

关税争议

  作为国内惟一一家承揽海洋油气开发工程建设项目的总承包公司,中海油的子公司海油工程每年进口大量设备,用于海上油气田开发工程及其陆地终端的建造、海底管道与电缆的铺设等。

  自1997年以来,国家对中国海洋开采石油、天然气进口物资采取免征进口税的政策。海油工程所需大部分进口设备,都可在免税清单上找到。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中海油成立之时,国家给的不是钱,是政策,其中就包括关税减免。”这点,各界并无争议。

  但是,随着中国石油工业和中海油的发展壮大,政策也在逐渐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由于中海油作为中国具有海上对外合作专营权的惟一一家企 业,经常需要与外国石油作业公司合作,而这些合作者、承包商以及中海油海外子公司带着工程船舶和相关设备进来作业时,相关船舶和设备的关税是否也应减免? 争议出现了。

  1982年中海油成立时,中国海洋石油事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完全依靠海上对外招标,为了鼓励这一新兴事业,国务院于1982年2月28日批准 《海关总署、财政部关于中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进出口货物征免关税和工商统一税的规定》,提出“外国合同者为开采海洋石油而暂时进口并保证复运出口的机器和 其他工程器材,在进口或复运出口时予以免税”,并发布《中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进口物资免税清表》。执行时间为1996年4月1日至2000年12月31 日。

  执行该免税清表的老合作项目包括了从1980年6月9日和日中石油开发株式会社合作的渤西南区块项目,到1994年12月27日和阿科(中国)有限公司合作的63/20区块项目的共计19个项目。

  但2000年12月31日后,这一法规被废止了。国务院2008年1月1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再次确认“适用期已 过,实际上已经失效”。替代的是《海关总署关于执行“十五”期间在我国海洋和陆上特定地区开采石油(天然气)进口物资税收政策的通知》。通知规定,“项目 单位和外国合作者暂时进口相应物资,准予免税,进口时海关按‘暂时进口’货物办理手续”。执行时间为2001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

  在中海油来看,这一政策在实质意义上延续了中海油自上世纪80年代起享受的作业相关设备进出口关税优惠政策。但据知情人士透露,海关看法与此不同,措辞上的微妙变化已为后来的争议埋下伏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征税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租赁进口”和“暂时进口”是两回事,关税征收办法也大相径庭。如果将 中海油合作作业单位或海外子公司带来的工程船舶或其他设备,按“租赁进口”来处理,就需按租金缴纳租赁关税;如按“暂时进口”来处理,则基本可以免税或象 征性缴纳少量税收。

  而海关在《管理办法》中规定,“暂时进口”货物往往指“在展览会、交易会、会议及类似活动中展示或者使用的货物;文化、体育交流活动中使用的表 演、比赛用品”等。以此定义来套中海油情况其实比较牵强,其中已透露了海关希望逐渐取消关税优惠之意。而中海油则认为,中国海洋石油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照顾政策应当继续。

  “十五”结束时,矛盾又摆上台面。几番较量下,2007年4月13日海关总署出台了《海关总署关于执行“十一五”期间在我国海洋和陆上特定地区 开采石油(天然气)进口物资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据这份通知,财政部、海关总署和税务总局审核认定了“十一五”期间中国开采海洋油气项目及项目免税物资 的进口额度。也就是说,额度以内的免税,额度以外的正常缴税。

  此外,《通知》也进一步厘清了1994年12月31日之前批准的对外合作“老项目”和之后批准的新项目的关系。对于老项目,准予免税。但对于新 项目,分“暂时进口”和“租赁进口”两种情况——暂时进口准予按规定免税;而租赁进口,符合《免税物资清单》范围的才准予免税,而且免税进口租赁物资也需 要申请额度。

  据海关总署一位不便具名官员透露,海油工程正是将上述油气开采设备的租赁合同“伪造”成暂时进口合同,海关稽查部门已掌握足够证据。据此,海关在2010年下半年向国务院领导报称,中海油涉巨额逃税案,申请严处。

  而中海油则认为,国家对海洋石油开采给予包括关税在内的政策优惠,是中海油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此指责中海油偷逃关税无异于否定中海 油发展模式。2009年,海油工程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9.23亿元,无法承受沉重的关税负担。据悉,国资委已就此请能源和税务专家研究出具了一 份报告,知情人士称,国资委报告支持中海油的结论,亦获得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能源局等多部委认同,但海关总署坚持“逃税说”,目前此事仍在僵持之 中。

天津海润

  按照一位海关内部人士的说法,报关“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就是“归类”,进口商品归为哪类,在关税上相差很大。模糊的措辞,与日渐收紧的关税政 策,都使得中海油越来越感到需要有专业的报关公司来夯实原有的免税待遇。2006年前后,天津海润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下简称天津海润)浮出水面,并逐 渐成为为中海油承担通关事宜的一家主要报关公司。

  天津海润来头不小。据接近中海油人士透露,2006年前后,即“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洋油气进口物资税政策出台的前夕,海关总署监管司的官员将中 海油总公司采办部的工作人员召至办公室,介绍了海关优惠政策的调整思路,同时推荐了几家报关行,其中就包括天津海润。事后,中海油采办部工作人员获悉,天 津海润的法人代表胡晓波在海关总署和天津海关均有深厚人脉,其妻即在监管司任职。不久,在中海油采办部经理陆麟的推动下,中海油向下属公司发文建议将在天 津等北方港区的报关相关业务交给天津海润。

  胡晓波2003年3月加入报关行业,注册成立了天津市海润物流有限公司。2004年初,天津市海润物流有限公司出资400万元,天津开发区四达 仓储有限公司出资100万元,联合成立了天津海润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其中,天津开发区四达仓储有限公司主营集装箱的储存、装卸,是塘沽新港发展最快的 堆场之一,创立人孙荣鸣,为胡晓波妻弟。公开资料显示,孙荣鸣亦在天津从事报关行业多年,从1993年起先后参与创立过天津四达报关行有限公司、天津汇葆 物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

  2005年2月16日,天津海润两家企业股东变成三个自然人:胡晓波、王冬和曹洪生。注册资本在2005年和2007年两次增资后至700万元。其中,胡晓波出资385万元,占总股本的55%。

  据天津海润官网信息,它是经商务部批准的国际运输一级代理公司,总部位于天津,在天津新港拥有近4万平方米集装箱堆场,在宁波、上海、厦门、深 圳、香港也有分支机构。在同行眼中,天津海润擅长大型企业及大型设备的进口操作,专营大客户,客户名单中包括海油工程,也包括康菲石油公司、哈利伯顿、斯 伦贝谢、壳牌中国等。

  由在海关人脉深厚的天津海润承理报关,在海油工程内部人看来,更多是“顺水人情、锦上添花”。中海油享受国家关税优惠政策多年,海油工程又是海 关总署评定的AA级进出口企业,2006年还进入“红名单”(全国海关系统评定进出口企业的最高管理级别),这意味着海油工程本就享受各项通关便利优惠, 包括最低的查验率、最快的清关速度,以及“先放后税”的政策。

  但天津海润显然有不同理解。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天津海润收费标准近年来大幅攀升,其船代收费比其他同行高出数倍。自2006年到2009年,天津海润仅从中海油系统有关公司,就收取了1.52亿元保管费和“特殊服务费”。

  对此,天津海润业务部经理金鑫在12月20日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海润的业务都是靠招标,不可能垄断相关业务,一般大客户也都会选择两三家货代,不会完全依赖一家。对于海润船代费是否大大高于同行,金鑫解释说,货物进口量大,相应的船代费就会高。

  无论如何,随着天津海润代理费用渐增,海油工程与天津海润的关系走过了蜜月期。2009年下半年,海油工程下决心弃用天津海润的独家代理,而对其货代业务实施公开招标。由于海润报价较高,部分项目未能中标。

3亿保证金事件

  2009年天津新港海关正逢“困难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新港海关2009年实征税收559.87亿元,较2008年有所下降。当年天津海 关实征税收980.84亿元,其中关税236.85亿元,同比下降30.93%。据消息人士透露,2009年 11 月,天津新港海关正为完不成年度海关税收目标而发愁。这时海油工程境外子公司所属一艘工程船抵达天津,向新港海关申报。新港海关同意以“暂时进口”方式报 关,但提出此次申报不通过银行担保函担保,而是缴纳3亿元保证金。据知情人士透露,新港海关一位官员对海油工程人员暗示说:“过去我们帮你,关键时候你们 要帮我。”

  但海洋工程没有当回事,拒绝了新港海关的要求。一位接近海油工程内部的人士说,时任海油工程总裁的姜锡肇当时没有清楚认识各方微妙的利益关系, 多年来也习惯于享受“免税”和“暂时进口”报关等优惠政策。国资委一位人士也私下评价说,中海油“太洋化”,过去习惯于和外国人打交道,和国内官员打交道 缺乏经验。

  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2009年之于中海油工程也是“勒紧裤腰带”的一年。受恶劣天气影响,在南海施工的惠州一项目成本超支,导致项目亏 损4.2亿元,影响净利润3.6亿元。海油工程2009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9.23亿元,同比减少17.48%——这还是动用了各种方法降本增 效的结果。

  在海油工程的坚持下,新港海关最后不得不同意,接受银行担保函,但要求中海油额外缴纳1000万元的保证金。在不少熟悉此事的业内人士看来,这次过节,导致了双方关系的恶化。

稽查开始

  2010年1月26日,一个周二,天津海关缉私局出动武装人员和便衣人员40多人,展开针对海油工程偷逃关税的“1·26专案”行动。据接近此事人士透露,当时海关查封了海油工程相关账号,抓了几位管理人员,抱走了他们的电脑。

  调查持续了大半年。与此同时,据接近中海油人士透露,中海油开始在中海油内部展开自查,并在自查中发现,当初将天津海润引入海油工程的中海油采办部工作人员陆麟曾收受天津海润60万元。其时,陆麟业已退休,身体状况不佳。因涉及贿案,此案迅速由相关纪律监察部门接手。

  中央纪委控制调查的,还有天津海润总经理胡晓波和与之关系密切的天津新港海关高级官员。

  此时,海油工程在天津的“逃税门”已经逐渐演化成中海油总部和海关总署的高层角力。据知情人士透露,海关总署此后向国务院递交报告,称中海油构 成建国以来最大的偷逃关税事件。在此之后,海关部署缉私部门不断收紧相关调查,最后在10月中下旬将姜锡肇带走调查。其他近十位海油工程高管也陆续被要求 协助调查。

  海油工程则与11月2日发布公告,称姜锡肇因工作变动关系辞去公司董事职务。直到11月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涉嫌偷逃关税海油工程前总裁被查”三天之后,海油工程才于11月29日晚间发布公告承认,天津海关正在对其外籍船舶进出境事宜进行调查。

  中海油总公司对内正式评价这件事,是在11月初。总经理傅成玉在一个内部勘探会议上通报了姜的情况。11月18日,傅又在内部电视电话会议上严令下属企业进行自查,要求下属企业在今后的经营中要严守法律法规,避免再次出现类似违规事件。

  与此同时,中海油也就关税争议问题向国资委做出汇报。据国资委内部人士介绍,国资委的确请了一些关税和能源专家进行研讨,并出具了一份报告,陈述历史渊源,并向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等相关部委征询意见。

  据接近内情人士透露,目前海关总署仍坚持中海油应补交关税,而中海油则举出历年政策证明,中海油相关海油开采业务是在中央支持下享受免税政策, 无须为此补交税款。但在姜锡肇及多位新港海关官员被调查之后,事件已进一步发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海油总公司直接分管海油工程的,是总公司副总周守 为,他自2003年12月就兼任海油工程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这是中海油的传统,总公司副总通常会兼任下属控股子公司的董事长。

  可能是意识到这一管理架构的问题,中海油作为海油工程的大股东,于11月下旬提出修改公司章程临时提案,提请将公司法定代表人由董事长转为总 裁。这一提议很快在海油工程12月2日的董事会上通过。这也意味着海油工程的法人将不再是原海油工程董事长周守为。12月2日的董事选举,又进一步产生了 新一届董事会成员,中海油总公司副总经理兼中海油服董事长刘健取代周守为,成为新一任海油工程董事长。

后续

  对于“逃税门”的收场,市场分析人士多态度乐观。安信证券在一份分析报告中估计,“该等事项可以在公司、海关、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得到解决,不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构成较大影响。”

  一位不便具名的石油专家指出,无论 “逃税门”事件如何收场,中国油气开采进口物资的关税优惠将逐渐收紧甚至取消,这个趋势不会变。截至2009年5月,中国石油石化设备上规模企业数量升至 1367家,东营、盘锦和大庆都明确提出发展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的思路。不仅陆上,海洋石油装备业的竞争也逐渐铺开——中石油2005年成立中石油集团海洋 工程有限公司,2009年9月,中石油首个海洋装备制造基地辽河石油装备制造总公司海工基地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中海油也于2007年定下了投资150亿 元建造深水钻井船等一系列深水大型装备的目标。开征上述进口装备的关税,有利于扶持国内油气开采设备制造商、增加国产化率。

  2008年12月9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四部门又联合发布2008年第39号公告,针对《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 的进口商品目录(2006年修订)》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不予免税的目录进行调整,新增条目包括“船舶设备”和“石油天然气设备”。自2009年7月1日 起,国内投资项目项下申报进口的设备一律按照调整后目录执行。

  但接受采访的各方人士均认为,这场纷争很可能分缉私和反腐两路查办。缉私调查告一段落,而反腐调查也许才刚刚开始。

  据天津海润业务部经理金鑫透露,此次风波对天津海润的冲击也很大,短短几月间,数个部门前来调查,公司的形象大受打击,“圈内说什么的都有”,业务量也急剧减少。

  天津一家报关公司的负责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抱怨说,此次风波后,天津新港海关对物流报关行业加强了监管力度。“海关的操作难度将更大,过关时间将更长,客户负担也会增加。”

  截至目前,天津海关和中海油仍拒绝对上述消息作出正面回应——负责海洋石油《进出口货物征免税证明》审批的天津海关减免税管理科、负责新港海关减免税货物的后续稽查的天津新港海关直属稽核科、天津海关监察室及中海油总部均婉拒采访要求。

  本刊记者于宁、张宇哲、王和岩对此文亦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4

液晶面板關稅恢復至5% 國產彩電整機廠商承壓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23/0MNDE5XzQxMTk0Mg.html

業內傳聞已久的進口液晶面板稅率上調一事終於落地。

財政部昨日(3月22日)在官網發佈 《關於調整部分商品進口關稅的通知》,自2012年4月1日起,對4個稅目商品進口關稅暫定稅率進行調整,其中「32英吋及以上不含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板」的進口關稅取消了原先的3%優惠稅率,恢復至5%。

在 業內人士看來,此次調整有利於國內面板生產廠商,將迫使海外面板產業進一步向內地轉移。不過,由於當前彩電行業利潤率較低,在一定的時期內,國產電視整機 廠商將承受較大壓力。據瞭解,稅率上調背景源於全球液晶面板供過於求,以及國內液晶面板生產線的陸續上馬。京東方副總裁張宇認為,原來3%的進口關稅過 低,在原來國內沒有液晶面板生產線的情況下,這樣的關稅有利於降低整機企業成本,但在當前情況下,提高液晶面板進口關稅將刺激國內整機廠商採購國產面板, 以減緩京東方、華星光電的短期經營壓力。

「京東方、華新光電當前這部分面板的產量有限且良率還在爬坡階段。」奧維諮詢副總經理金曉鋒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隨著產量和良率的提高,稅率調整對國內液晶面板廠商的影響將在今年下半年及明年上半年初步顯現。

儘 管業內人士認為,關稅上調中遠期有利於國產液晶面板廠商。但家電專家劉步塵認為,京東方、華新光電等國產廠商供應能力短時間內難以上去,而且即使有了強大 的供應能力,是否在性價比上能真正超過進口面板也很難判斷。劉步塵表示,在關稅上調、國內廠商供應能力不足的時間差裡,國產彩電整機廠商承壓明顯。

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1月,32英吋液晶面板價為127美元,42英吋為210美元,以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及提高2%關稅計算,兩種尺寸的面板成本,將分別增加16.3元人民幣和26.9元人民幣。

「一個關鍵問題是誰來消化上調2%的關稅。」創維集團新聞發言人李從想昨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他認為,上游液晶面板廠商如果不下調價格的話,這將使得國產廠家整機成本上漲。

「要麼就是整機廠商降低自己的利潤,要麼就是提高產品的價格,將關稅上調的影響轉移給消費者。」據他介紹,2010年彩電行業的平均淨利潤也才2%左右,如果要整機廠商全部消化此次關稅2%的上調,壓力不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25

亂彈化肥出口關稅 郭荊璞

http://xueqiu.com/7571730629/24285364
@米有 討論化肥出口關稅這個事情,不太想在草甘膦的帖子下面聊了,有點亂,單來一個,我也是升斗小民亂議國家大事,大家看過一笑就好。我是覺得,化肥出口關稅,限制出口導致的資源外流,出發點是好的,方式方法值得商榷。

中國化肥行業的問題,不是產能過剩需求不足,也不是農民亂用氮肥或者被無良復合肥瞎忽悠,而是缺乏寡頭來整合市場,缺乏國家的支持、扶持、補貼、保護,缺乏貿易保護、資源保護,缺乏對這樣具有戰略和資源意義的產業,從長遠的角度進行規劃,和國際上的大寡頭做長久的鬥爭的眼光,看看人家美國限制本國磷礦石開採,加拿大企業對內統一口徑,對外操縱國際鉀肥市場,那樣的眼光和手腕,我們的差距還遠著呢。


@米有 :磷肥主要是產能過剩吧, 前些年利潤高都瘋狂擴產能,現在苦果來了。

郭荊璞 :中國企業出口價格因為關稅的影響,比國際市場價低100美元以上,磷肥主要的問題還真不是產能過剩

@米有 回覆 郭荊璞:求細說「磷肥主要的問題還真不是產能過剩」,我看到的,現階段磷肥企業都是產能過剩。

郭荊璞 :所謂產能過剩,是產能超過了需求。現階段磷肥企業確實產能擴張很快,超過了國內的需求,但是還有國際市場需求啊。如果國內產能能夠通過出口得到消化,就不會出現過剩了。

現在的情況是,出口受到關稅的現在,出不去,國內才過剩,出去的有限的部分,在窗口期國際價格低於其他時期100美元的情況下,也沒有利潤,國際市場的高額利潤被國外企業賺走了,這都是關稅政策的問題

@米有 回覆 郭荊璞:現階段富礦幾乎沒有了,磷肥生產要大量進口硫磺、嚴重污染環境、佔用大量電力等,要是造了磷肥大量出口那真是亂來。國外我只瞭解美國的一點信息:美盛限產,美國大量減少了國內磷礦開採,從摩洛哥進口磷礦。08年磷肥關稅實行,此後估計不會取消,我覺得也不該取消。利潤是人類交易系統裡面的獎勵機制,而有限資源本身就會被限制交易。所以,我覺得這不是關稅問題,是產能問題:降低產能才有出路。希望聽到您的反對意見。

郭荊璞:誰說富礦沒有了……開陽少說還有10億噸,夠中國用20年,別的礦全關掉的前提下。我們也想買國外礦補貼國內,問題是老外高價賣礦低價買咱的肥料,我們還要配合他們。

你沒理解我說的問題的實質,實質是如果每年我們要出口200萬噸磷肥,是要500一噸出口,還是700一噸出口,中間差的200美元,被老外掙走了,這是不是NC政策……

行軍打仗,不知道哪個指揮官會提前半年告訴對手,我要在哪年哪月哪日從哪哪兒走,反正我不會,但現在我們磷肥出口關稅的實質,就是告訴國際上的競爭對手,我們7月1號要出口了啊,6月30號趕緊開始降價對付我們,再告訴美盛他們,我們10月31號停止出口啊,11月1號開始你就可以提價了……這不是NC政策又是啥……

看看人家鉀肥搞的局面,明明全球產能過剩了20%不止,100美元成本的東西,賣你300-400美元沒商量,哪像我們的磷肥,520美元的東西出口賣500,企業還得搶市場份額,因為有個東西,我們不敢用老美加拿大俄羅斯敢用,美盛敢用,叫出口配額制,而不是靠TMD關稅來限制出口量,限制資源外流

提這事情就想爆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037

美國連失兩局:WTO裁定美對中印部分產品收取不當關稅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378

世界貿易組織(WTO)14日裁定,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鋼鐵和光伏板等產品征收的72億美元關稅的做法不符合WTO制定的規則。英國《金融時報》認為,裁決可能限制美國利用關稅作為懲戒工具的行為。 2007-2012年間,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壓力管、鋼絲索和太陽能電池板等22類產品發起反補貼調查,並征收關稅。2012年5月,中國就美反補貼調查中的錯誤做法,在WTO向美提起磋商請求,認為美方濫用貿易救濟規則的行為損害了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昨日WTO的裁定報告支持了中方的多項訴訟請求,認定美對華發起的反補貼措施在公共機構認定、土地專向性認定以及對出口限制措施發起反補貼調查等做法違反世貿《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 此外,美國關於“中國政府的補貼扭曲了中國市場,以至於中方產品在國內的價格並不足以作為(出口)基準”的說法也為TWO否定。 中國商務部在日內瓦發布的一份聲明表示: 中方敦促美方尊重世貿組織裁決,盡快改正濫用貿易救濟措施的錯誤做法,並確保中國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 美國貿易代表Michael Froman認為,這一裁決有利於中國,並表示 美國政府正認真評估現有選擇,將采取一切適當措施,確保美國針對不公平補貼的救濟措施仍舊強力而有效。 WTO周一還裁定,美國對印度的鋼鐵產品征收了不當關稅。據悉這項起訴是印度在2012年提交的,要求美國改變對特定印度鋼鐵產品征收的關稅水平。 但WTO並未同意中國和印度提出的所有請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379

零關稅放行 廢五金島惡夢襲台

2014-09-22  TCW
 
 

 

九月四日,警政署南部打擊犯罪中心破獲國內史上最大的餿水油事件,引爆出來的食安風暴迄今越演越烈,還釀成國際事件。同一天,行政院院會通過「海關進口稅則」部分修正草案,調降部分產品稅率,並送交立法院等著審議。兩件不同的事,卻有一個共同點,「毒」。前者是跟吃的食物有關,後者則是跟空氣、環境有關。

進口量兩年增六.五倍政府還在幫業者提升競爭力

行政院送交立法院的稅則修正草案,特別要挑出來看的部分是,將「其他混合五金廢料」每噸課徵七百五十元,或五%從高課稅,改為零。行政院院長江宜樺說,調降部分產品稅率有利於降低業者營運成本、提升競爭力。加上「具有PVC等有害物質有環保疑慮之廢電線、電纜及化學品等亦為免稅」,其他混合五金廢料還要課稅,不盡合理。

什麼是「其他混合五金廢料」?簡單的說,廢水表、廢電表、廢電線電纜(非以物理處理法處理者)、廢電鍍金屬等,包含的產品共有四十六項。「這些五金廢料中含有害物質,進來國內若處理不當,等於是把污染留在國內。」長期關注環保議題的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黃煥彰說。

二○一一年,其他混合五金廢料的進口量為九百六十六噸,二○一三年快速上揚至七千二百一十八噸,兩年成長六.五倍。二○一四年截至六月底,進口量為三千四百八十六噸,預估數量將持續創新高。

二○一三年,政府收取的「其他混合五金廢料」進口稅,以每噸課稅七百五十元計算,可收到五百四十一萬元的稅。金額這麼小的稅收為什麼要特別關注?

三個理由,你一定要關心這個議題。首先,進口的其他混合五金廢料是否依照政府的規定,妥善處理,不會污染土地、製造空氣污染。

其次是,每年進口的地區,幾乎都由美國、香港囊括一、二,這個項目政府規定大陸物品不准輸入,為何年年可從香港進口這麼多?

第三,今年上半年進口前兩大國分別是美國和日本,日本福島事件過後,進來台灣的五金廢料增加,日本輻射五金是否暗藏其中?

毒溪事件被拋諸腦後有人協調,法令就不停放寬

行之多年的關稅,為何要修改?「通常都是業者反映,立委進來協調,才會做成修正稅則的提案,」財政部關務署人員說。對進口廠商來說,成本越低、利潤就會增加,自然會極力爭取免稅。「廢電線、電纜根本沒有進口,怎麼會說它是免稅,其他混合五金廢料就應該跟著免稅,沒道理啊!應該還要提高關稅才對。」立委田秋堇說。

一旦免稅勢必會有更多的其他混合五金廢料進來台灣,只要有一項處理不好,留下來的污染就會威脅到人民健康,「整件事就是餿水油的翻版,台灣會變成廢五金島。」黃煥彰說。

追溯過往,赫然發現政府是有計畫性的放寬混合五金廢料,怎麼說?去年九月,環保署預告修正放寬十二項「混合五金廢料」認定標準,準備從「有害」事業廢棄物,放寬認定為「一般」事業放棄物。這些原本不准進口的東西,一旦修改成功,未來只要透過申請——核可就可以進來。

這十二項「混合五金廢料」包括廢電線電纜、廢電壓器、光碟片、通訊器材、電子零組件、廢電腦、廢家電、廢印刷電路板。「這些電子、家電廢棄物含有氰化金鉀,重金屬類污染物鈹、汞、六價鉻、鎘、鉛、鋇,塑料相關污染物聚氯乙烯與溴化阻燃劑等,會影響到人的神經、血液與生殖系統疾病。」黃煥彰說。

早期,這些混合五金廢料是可以透過申請進口,自從一九九三年發生二仁溪污染事件後,成了禁止進口的項目,為了復原被重金屬污染的溪水,政府花了三十億元整治。二十一年來,廠商不斷要求政府開放,增加廢料處理量、提高業績,如今環保署準備鬆綁,幫民眾健康把關的防線,隨時失守。

而這些列為「有害」項目中的產品,其實已經從各種「小門」夾帶進來。譬如,廢電線電纜不准進口,但在「其他混合五金廢料」中,廢銅、廢鋁、廢鋅、廢鉛、廢鎘中夾雜被覆廢電線電纜,重量達百分之一以上的,只要申請核准就可以進到國內。可以想見,未來一旦進口免稅,合法的、非法的,進來的數量會更多。

環保署挺進口垃圾鍊金異常處分率1.9%標準夠嚴?

元月,立委曾針對將有害事業廢棄物放寬認定標準召開公聽會,現場的環保署官員說,國內資源再生業者的技術相當先進,卻苦於缺乏回收料源。挪威因為國內的垃圾不夠多,不符合處理經濟效益,還遠從英國運送垃圾來處理。回收一噸電子廢棄物約可提煉出三百克黃金、一公斤銀、一百五十克銅,垃圾因為整理得宜,翻身變黃金。

問題是,這些被拆解、提煉過後的廢棄物,丟到哪?「大多數電子業的五金廢料都是價格從高標售,誰出的價格高就給誰做」專做印刷電路板廢棄物處理的金益鼎公司發言人楊堯馨說。依照規定,合法的回收業者車輛要配有GPS(衛星導航系統),環保局可以隨時追蹤車輛行蹤,避免隨意傾倒。在利益考量下,得標的廢棄物處理廠會不會合法處理、掩埋,沒有人管。

二○一二年三月,環保署查獲合法的廢棄物處理業者昶昕實業,涉嫌利用合法掩護非法,出售工業級硫酸銅給飼料廠,還疑有亂倒工業廢液等行為。今年五月,環保署更查獲曾是合法土資場的華棋公司,非法堆置印刷電路板、廢塑膠等事業廢棄物。

此外,二○一二年,環保署透過事業廢棄物處理申報管制系統進行勾稽稽查,發現異常的有五千三百一十七家次,移交各地方環保局稽查,結果僅處分九十九家次,處分率一‧九%。業者的業績與人民的健康,如同天秤的兩端,政府則是中間的秤準,秤準的高度拉對,才能拚經濟還能顧及全民健康。

【延伸閱讀】21年前禁止進口,一朝破功——打算開放進口免稅的12項五金廢棄物1993年 全面禁止廢五金輸入1997年將有害廢棄物的國境及轉口納入管制2002年 強化有害廢棄物種類認定及管制能力2013年環保署準備將「混合五金廢料」中的12項,從「有害」廢棄物改為「一般」2014年 擬開放「其他混合五金廢料」進口零關稅

◎開放項目分類:

●廢電線電纜(非以物理處理法處理者)、含油脂之充膠廢電線電纜》不當處理對健康的影響:電線電纜外包覆、產品包裝、電子零件可能會用到PVC(聚氯乙烯)塑膠,且燃燒會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

● 不含多氯聯苯(低於50ppm)但含油脂之廢變壓器、廢電容器》不當處理對健康的影響:可能含鉛,急、慢性鉛中毒會引發腹痛、貧血、急性腎衰竭及神經腦部病變,會降低智商且可能致癌

● 電鍍金屬廢塑膠(含光碟片)》不當處理對健康的影響:可能含六價鉻,六價鉻具基因毒性,長期吸入會導致肺癌,皮膚接觸則會過敏

● 廢電腦》不當處理對健康的影響:電腦零件都不易分解腐化,且在焚化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戴奧辛之類的毒氣

● 廢家電》不當處理對健康的影響:電腦零件都不易分解腐化,且在焚化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戴奧辛之類的毒氣

● 廢電話交換機、廢電子零組件/下腳品/不良品、 廢光電零組件/下腳品/不良品、廢通信器材(不含機械式)、含金屬之印刷電路板廢料及粉屑、 附零組件之印刷電路板》不當處理對健康的影響:塑膠外殼、纜線、連接器、印刷電路板等可能會添加溴化阻燃劑。溴化阻燃劑是環境荷爾蒙,會影響腦部發育,且燃燒會產生溴化戴奧辛

資料來源:看守台灣協會、廢棄物處理業者整理:吳美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57

中韓FTA實質性談判結束 大米、汽車不在免關稅之列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511

MAIN201411101435000101311718445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實質性談判於周一正式結束,兩國在投資、金融等領域達成數十個協議。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中韓FTA談判於2012年5月啟動,是我國迄今為止對外商談的覆蓋領域最廣、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的自貿區。 

據韓聯社報道,兩國在服務、投資、金融、通信等22個領域達成了協議。中國首次將金融、通信、電子商務列入FTA: 

在貨物貿易方面,兩國將在20年內對以產品品目為準90%以上的商品撤銷關稅。具體來看,中國將對以產品品目為準91%的商品、以進口額為準85%的商品(1371億美元)撤銷關稅。韓國則將對以產品品目為準92%的商品、以進口額為準91%的商品(736億美元)撤銷關稅。在立即撤銷關稅的商品中,以進口額為準,中國為44%,韓國為52%。但是汽車沒有被列入關稅減免對象。 

在農副產品方面,兩國將對以產品品目為準70%以上、以進口額為準40%的商品撤銷關稅。這是韓國簽署的自貿協定中最低水平,而且大米被完全排除在協定之外,辣椒、大蒜、洋蔥等主要調味蔬菜和牛肉、豬肉、蘋果、梨等610多個品目被列為撤銷關稅例外產品。

鑒於汽車沒有被列入韓中FTA關稅減免對象,預計韓國汽車制造商將加快中國本土化戰略步伐。

韓聯社援引分析稱,汽車未被列入韓中FTA談判關稅減免對象,符合兩國汽車行業的利益。目前,中國對進口車征收22.5%的關稅,韓國對進口車征收8%的關稅。韓國汽車行業一直擔心若汽車關稅被分階段撤銷,對中國出口量較大的高檔汽車雖會受益,但長期來看,韓國汽車行業難免受到沖擊。這是因為韓國汽車制造商已在中國建立大型工廠並構建生產和銷售體系,目前這些廠商對中國出口規模並不大。去年,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在中國生產和銷售的車輛共達157萬余輛,而從韓國出口到中國的汽車僅為4.8萬多輛。

相反韓國自中國進口的汽車量可能會大幅增長。尤其是大眾、奧迪、寶馬、豐田等深受韓國消費者青睞的進口品牌在出口到韓國時被撤銷關稅,韓國或將成為“進口車天堂”。韓國汽車產業協會相關負責人預測,因為在韓中FTA談判中汽車沒有被列入關稅減免對象,今後韓國汽車制造商將進一步加強中國本土化戰略。

官方數據顯示,中國是韓國最大貿易夥伴,2013年雙邊貿易達到2289億美元,相當於韓國1.08萬億貿易總額的21%。

《華爾街日報》認為,對於正在努力推高中國在亞洲地區貿易協議中的地位的習近平來說,中韓FTA是個意外的勝利。習近平希望利用周一和周二在北京召開的APEC領導人峰會來推動一個以北京為中心、全太平洋範圍的地區貿易協議,即亞太自貿區協議(FTAAP)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687

中美就取消部分高科技產品關稅達成共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529

據外媒報道,周二中美就信息技術貿易協議(ITA)擴大範圍達成一致,ITA將取消高科技產品的關稅。該協定有望覆蓋1萬億美元的貿易商品。美國與中國達成的這份協定將會呈交參與日內瓦ITA談判的54個經濟體批準,美方認為最終通過將沒有太大問題。

美國貿易代表Michael Froman表示,“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時刻。雖然談判險些破裂,但是最終取得了重大突破。雙方談判人員將努力完成最後的細節部分。”該協定預計將在今年12月在瑞士日內瓦獲得WTO的批準。美國與中國達成的這份協定將會呈交參與日內瓦ITA談判的54個經濟體批準。美國方面認為協定的最終通過沒有太大問題,美國之前已經與其他國家進行了磋商。

這份擴展後的協定將涵蓋半導體、醫療設備、全球定位系統(GPS)設備以及其他新型產品。此前各方進行了曠日持久的貿易談判,期間還曾中斷談判長達一年多時間。

ITA是1997年生效的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的多邊協定,旨在通過削減信息技術產品關稅,推進該產業貿易自由化。目前參與的成員國涵蓋全球97%的信息通信技術產品出口額。

擴展後的ITA將涵蓋200個不同的關稅類別。美國方面稱,將取消關稅的產品包括新一代半導體、磁共振成像儀和GPS設備。這三種產品目前的關稅稅率最高分布為25%、8%和8%。

白宮預計協定達成將為美國帶來60000個額外工作崗位,並且將降低相關行業的制造及服務成本。超過200項的關稅將因此取消。

此前中美對峙的焦點集中在中國力圖將60種新產品類別,如醫療設備、下一代矽芯片從ITA中排除。根據ITA協議,相關國家不得對IT產品征收關稅或是設置貿易壁壘。作為世界上最大的IT產品出口國,中國希望保護自己的新興高科技產業,這一行業尚未具備能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市場對抗的競爭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702

中澳簽署自貿協定意向書 澳最終將取消所有自中國進口商品關稅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83

彭博社報道稱,中澳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意向書,中國取消了澳洲對華煤炭出口關稅。

意向書還顯示,澳洲對華出口的包括鋁土礦、煉焦煤、動力煤等能源和資源產品將在兩年內免除關稅; 將在四年內取消澳洲奶制品行業關稅;將在九年內取消所有澳洲進口牛肉的關稅。

此外,悉尼將建立人民幣清算銀行,同時中國授予澳大利亞500億元人民幣RQFII額度。

另據新華社報道,澳大利亞承諾最終將把所有從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降為零。

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評論稱,中澳自貿協議是迄今為止中國與其他國家簽署的最為全面的貿易協議。

以下來自華爾街見聞實時新聞:

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協定意味著(澳大利亞)進入中國服務市場的最好時機。

95%的出口中國的產品最終將免關稅。

將在九年內取消所有中國對澳洲牛肉的進口關稅。

將在四年內取消澳洲奶制品行業關稅。

澳洲對華出口的包括鋁土礦、煉焦煤、動力煤等能源和資源產品將在兩年內免除關稅。

將中國企業赴澳大利亞投資的審查門檻金額從2.48億澳元提升至10.8億澳元。

將在悉尼建立人民幣清算銀行。

今天早些時候,華爾街見聞網站援引新華網介紹過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17日在堪培拉舉行會談,雙方共同宣布實質性結束中澳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有望為澳出口企業帶來巨大商機,或緩解澳煤礦商的困局。

澳大利亞總理秘書 Josh Frydenberg周日在布里斯班(澳東部城市)接受彭博新聞社的采訪時表示,自貿協定“將會改變遊戲規則”。他表示:

中國對澳開放包括農業、服務在內的行業將讓澳大利亞受益匪淺。

澳洲第一大銀行——澳洲聯邦銀行的數據顯示,澳大利亞是發達國家中對中國依賴程度最高的國家,澳對華出口占其GDP比重的5.3%。中國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需求是“多多益善”,而澳大利亞人則享受著中國廉價制造業產品帶來的好處。 2013年,中澳雙邊貿易達到了1510億美元。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報道,中澳自貿協議的一大亮點是,澳大利亞貿易部將為澳國內牛奶場帶來四年內免關稅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此外,澳大利亞的釀酒商、金融機構、工程服務企業等眾多領域均將獲得進入中國市場的優待機遇,中國政府對澳大利亞貿易放開的廣度和深度均令相關行業驚喜過望。

此外,據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報道,除牛奶外,包括酒類產品、園藝產品、海產品、煤炭等累計占澳大利亞出口額93%的貨物都將在2019年前削減關稅至零。

澳洲聯邦銀行首席匯率和利率策略師、國際經濟部主管Richard Grace評論稱:

聲明宣布後,澳元很可能會受到條件反射式的提振。中澳雙方都會從中收益,但是澳洲較小型的企業將會更多地獲益。

緩解澳煤礦商困局?

匯豐銀行預計,自貿協議將免除自澳進口煤炭的關稅。

作為全球最大煤礦出口國,中國取消煤礦關稅將刺激澳洲煤礦商的利潤增長。此前,由於全球煤礦供應過剩和經濟增長放緩,煤價受到壓制,包括法興銀行和法巴銀行在內的投行都削減了煤價預期。

匯豐銀行澳大利亞首席經濟學家Paul Bloxham在電話中告訴彭博:

對於煤礦行業來說,(自貿協議)可能意味著近期中國宣布的煤炭進口關稅不適用於澳洲。這很重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632

六五○○億產值消失、台灣輸美早已零關稅… 中韓FTA 他們說錯了什麼?(116-119)

2014-12-04  TCW

 

中韓宣布完成FTA的實質談判,激起台灣各界的焦慮。一方急著藉中韓FTA的衝擊推動自由貿易,另一方則急著澆火。但是,在兩方激烈交鋒下,FTA的真相,不能不釐清。

撰文‧楊卓翰 研究員.蔡曜蓮中韓FTA完成實質談判,對台灣有什麼影響?看了最近的報導,大家都會說出新台幣六五○○億元這個關鍵數字。經濟部說,中韓FTA︵自由貿易協定︶對台灣工業生產的衝擊達六五○○億元。

但是這個數字到底有幾分真實?台灣又應該如何因應?至今,各方媒體都仍在各說各話,《今周刊》追溯源頭,徹底還原中韓FTA的真相。

首先,這個數字究竟從哪裡來的?《今周刊》追蹤到這六五○○億元的「始作俑者」——工研院產經中心區域研究部經理陳志強。原來,經濟部大肆宣傳中韓FTA衝擊的天文數字,就是出自陳志強的預測團隊。《今周刊》專訪陳志強時,他表示自己壓力很大,還特別拜託記者:「一定要把前提講清楚,要不然團隊又要花很多時間解釋。」三大假設 經濟部沒講清楚經濟部在今年七月時的一份報告,引用陳志強研究中韓FTA對台灣製造業的影響,指出最差的情況在未來三至五年,可能衝擊四大製造業,也就是資訊電子、化學工業、金屬機電、民生工業,總額高達六五○○億元。六五○○億元,遂成為經濟部宣傳的重要數字。不過,陳志強沒想到,這份初步報告,卻被經濟部拿來作為政府的最終評估。「我們是用模型跑的,模型分析的時候,一定有它的限制性,要達成最壞的狀況,有三項重要的前提假設。」這三項假設,分別是:第一,假設中韓兩國全面調降進口關稅至零關稅;第二,韓國企業對FTA的利用率是百分之百;第三,台灣和中國沒有把︽服貿︾和︽貨貿︾簽完。更重要的是,這些假設,陳志強直言:「在現實中發生的可能性非常低。」首先,陳志強指出,假設兩國全面零關稅,是非常不可能的。「我們現在是假設,中韓四大製造業全面降成零關稅。但是,每個FTA關稅調降的時間和幅度都不一樣,我們沒辦法一一做模擬。但為了能對這個議題進行初步分析,所以我們選擇用較為全面的角度,先假設全部調降到零。」不過這個初步分析,隨著中韓FTA釋出的消息,已經和現實不符。「我們已經知道,中國汽車產業並沒有開放整車進口,不是全面開放;而且零關稅目標是二十年內達到九○%,而不是一○○%。」兩岸協議監督聯盟召集人賴中強質疑。換言之,這個模擬情境已經不攻自破。

FTA利用率 才是隱藏關鍵第二,也是在任何FTA協議中最關鍵的,就是企業的「利用率」,而FTA的眉角,也在這裡面。「調降關稅自然是好,但是企業實務上,也要會用才行。」陳志強解釋:「因為廠商在實際報關時,能不能適用到免稅項目,還是要看實際狀況而定;另外就是原產地的證明,也影響最後能不能免稅,利用率就是用來看FTA到底有沒有用。」因此,就算FTA簽的自由化程度再高,如果企業沒辦法利用,也是白搭。而經濟部就是假設韓國的企業利用率是百分之百。但是現實是,今年四月,韓國政府公布了過去十年簽的九件FTA中,廠商的利用率統計數字,九件FTA平均利用率只有六六%;而對東協FTA中,更只有三八%。

貿易零關稅 到底誰免稅?

其中最高的是對祕魯F TA,利用率高達九二%。不過,陳志強也指出:「這是因為它的規則很簡易、產品項目也少,所以企業應用上不難。但是,韓國和中國的FTA利用率不可能那麼高。」從韓國和各國簽的FTA中,還能看出另一個隱藏的事實,就是企業大小與利用率有著明顯相關:大企業的利用率,遠遠高過中小企業。「大企業還是有很多法務資源,它要搞懂對方國家的稅務對它們來說很容易,但是中小企業沒有這種能力。」「因此,韓國政府現在也很苦惱,也想要提升中小企業的利用率。韓國政府怎麼幫助中小企業,值得台灣注意。」陳志強也提醒,中小企業雖然利用率不及大企業,但仍享有一定程度的關稅優惠;而且台灣的企業結構與韓國不同,大企業與中小企業規模不像韓國那麼懸殊。不過,零關稅優惠到底是誰拿走,的確是問題之所在。

台灣對外FTA簽得再多、零關稅貿易量再高,應該著眼的必然是中小企業的利益。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和中研院院士胡勝正都指出,占台灣出口量最大的資通訊產業,多半享有ITA(資訊科技協定)的零關稅優惠,因此,對於台灣最重要的電子業影響不那麼大。

不過,中經院區域發展中心主任顧瑩華卻指出,太過仰賴ITA,其實才是台灣出口產業結構的問題所在。「中韓FTA不是台灣的末日,零關稅也不代表競爭力變強,不用過於渲染;但是因此輕忽其影響,非常要不得。」她說。

「舉台灣對美國出口為例,出口額約有八○%零關稅,這是事實;但是,大部分集中在資通訊產業。」顧瑩華說:「因此對韓美FTA簽了之後,雖然我們的總貿易量並沒有變,但是非零關稅的出口品卻是下降的。」換言之,ITA雖保護了電子業;但是未被關稅所保護的傳統產業,包括化學、金屬、電機、民生製造業等,卻免不了關稅衝擊。

顧瑩華解讀,「如果以對美出口『八成零關稅』作為『台灣不需要FTA』的理由,這是標準的倒果為因。」她強調,正是因為傳統產業的出口優勢逐漸喪失,才讓台灣出口逐漸集中於電子業。

誰能幫中小企業 就是好FTA顧瑩華說,「現在出口有關稅的,例如紡織、成衣,或是石化、鋼鐵,總產值可能比不上一家電子業,但是他們雇用的勞工數量卻遠遠高過竹科。」中韓FTA對於竹科可能沒有影響,但受傷的卻是更多勞工。

五到一○%的關稅,對毛利高的電子產業或許不是致命傷,但對許多傳統產業來說,無疑是把獲利變虧損的那一根稻草。工總理事、建大輪胎董事長楊銀明就說:「自從韓國和東協簽FTA後,我們賣到印度的輪胎硬是多了五%的成本,對於傳產來說,競爭變得更困難了。」曾任中華工業開發銀行副總經理的張忠本也指出:「在一二年韓美FTA生效之前的三十個月,台灣和韓國對美出口平均成長約一八%,差距不大。但生效後三十個月,台灣非零關稅出口美國平均衰退二.一%,韓國仍持續成長,台韓出口美國成長率,台灣落後擴大到六.三%。」在這當中,金額不大、主要卻為中小企業的非零關稅產業,才是最需要FTA優惠的對象。

支持貿易自由化的經濟部,急著用六五○○億元的數字喚起民眾對貿易協定的重視,但這樣的數字未免「廣告不實」。但反對自由貿易的另一方,也輕描淡寫中韓FTA的衝擊,反而忽視了自由貿易協定真正應該幫到的產業。也許,在正本清源後,我們更能客觀看待中韓FTA的衝擊及因應,在光譜的兩端間,取得一個理性的答案。

從FTA利用率,才能看出簽了對誰有用!

FTA利用率代表企業實際能從FTA中得到優惠關稅的比率,韓國至今的FTA利用率也僅66.9%,是大家忽略的事實。

至於企業規模與FTA利用率的關係,大企業優惠程度都高於中小企業,也值得台灣在簽署FTA時注意。

美韓FTA生效後,對台灣出口衝擊大美韓面板零關稅生效同一時間點,韓國面板出口美國逐漸與台灣拉開距離?

2012年1月美國對面板產品稅率為6.83%,當美韓FTA生效後,產品立刻達成零關稅,美國進口台灣與韓國的面板高下立判。

?而台灣出口美國總量雖然不變,但韓國出口成長卻超越台灣當客觀的數字變得不客觀…「6500億元」報告作者陳志強:冷汗直流!

「這陣子看到媒體上6500億元傳來傳去,我都直冒冷汗!」工研院產經中心區域研究部經理陳志強說:「我必須說,很多人在用我們的數字時,都沒有把假設前提講清楚。」在韓國釜山產業大學留學的陳志強,在工研院專門研究韓國總體經濟與科技產業政策,還當過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鄭貞茂的直屬長官。不過陳志強沒想到,他與團隊的一篇報告,竟會成為各界對中韓FTA爭論的關鍵:支持貿易自由化的論者以這6500億元衝擊大作文章,而反對者則不斷攻擊金額灌水。更讓他心急的是,大部分人對研究的基本假設都沒有掌握好。「任何模型都有假設,不能先講結果,卻不講假設。」在陳志強的模型中,除了零關稅和利用率的兩個前提,預測最後的假設,就是假設台灣沒有辦法順利簽署兩岸的協定,而這自然也成為政府在灌輸民眾中韓FTA時大力宣揚的角度。陳志強強調:「真正的中韓FTA衝擊,還是要等內容公布之後,才能去做嚴謹的模擬分析。」他透露:「我的壓力很大,全台灣都在看我的數字。」陳志強認為,政府和中經院、工研院、工業局的三套預估數字應該整合,「最好的情況下就是把數字整合後,有一套標準的說法。」不然在人云亦云之下,原本客觀的數字,反而容易失去客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403

商務部辟謠 汽車進口商零關稅夢破滅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4599.html

商務部辟謠 汽車進口商零關稅夢破滅

一財網 李溯婉 2015-06-19 16:14:00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6月18日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明確指出,對絕大部分進口產品的降稅承諾在2005年1月1日已經執行到位,到2010年1月1日,所有產品的降稅承諾已經履行完畢。

廣州汽車進口商周華(化名)一直期待今年7月起將可以享受進口汽車零關稅,業內最近也不斷流出這樣傳言,令生意慘淡的他心存一絲希望。不過,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6月18日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明確指出,對絕大部分進口產品的降稅承諾在2005年1月1日已經執行到位,到2010年1月1日,所有產品的降稅承諾已經履行完畢。

這意味中國成為WTO成員的15年保護期到2015年6月30日到期之後,進口汽車將不會出現大幅降稅的情況。如同許多汽車進口商一樣,周華的進口汽車零關稅夢想宣告破滅。

“近一兩年來,進口汽車生意越來越難做,主要受國產汽車快速崛起、車市放緩以及反腐等多重因素影響,尤其是今年,銷量下滑了30%左右,為了降價促銷,利潤下滑也很厲害。最近,業內傳進口汽車將可能從今年7月1日起可享受零關稅,雖然我認為這可能性不大,但由於車市不景氣,還是心存一絲幻想。不過,由於傳言四起,近段,我們的進口汽車銷量反而進一步下滑,許多準備購車客人都在等著降價。”周華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談到,例如一輛100萬元的進口汽車,按25%的進口關稅算,僅進口關稅環節進口成本將增加25萬元,此外還要繳納消費稅和增值稅。一旦零關稅,意味著可以騰挪出25萬元的利潤空間。

今年來,持續10年高速增長的中國進口車市場出現拐點,迎來了供需雙降。據海關總署最新的數據,今年1~5月,中國進口汽車及汽車底盤數量為44萬輛,進口金額為1130億人民幣,與去年同期相比,數量與進口額分別大幅下降23.8%以及25.5%;汽車零部件今年前5個進口額為689億人民幣,同比下滑10.5%。

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周世儉19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進口汽車零關稅此說法純粹屬於胡說八道,中國加入WTO的所有承諾,早在2010年就已全部兌現,基本上不存在汽車進口關稅進一步下調的可能性,除非在自由貿易區中雙方或多方可就汽車進口關稅調整進行商討。

“即使在自貿區,目前汽車進口關稅下調的可能性都不大,前不久中韓自貿區協定簽署後,據我所獲悉的消息,暫時也不涉及到下調汽車進口關稅這一項內容。”周世儉說,甚至連自貿區都暫時做不到,更別談全面實施免征汽車進口關稅,全球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都設置關稅門檻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本國的相關產業。因此,中國在已全部兌現降稅承諾的情況下,完全沒有必要進一步下調進口汽車的關稅。

從2006年7月1日,中國將小轎車、越野車、小客車整車的進口稅率由入市前的70%降至25%,車身、底盤、中低排量汽油發動機等汽車零部件的進口稅率降至10%。至此,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的汽車及其零部件降稅承諾履行完畢。進口汽車的非關稅壁壘也全部予以取消。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2015年關稅實施方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降稅承諾於2010年全部履行完畢。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