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時代》票房低,真的是因為營銷不夠嗎?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0/146563.html
黑讀:小編昨天也攜帶家眷去看了《心花路放》,三分鐘一個笑點,寧浩也算用心,只是笑完之後,沒能留下點什麽。不過對於高壓白領來說,能夠心花怒放笑一場,也算對得起票價了。霧霾很嚴重,萬分不願意買據說十分沈悶的《黃金時代》的單。本文是i黑馬作者影視娛樂報的投稿,他的主要觀點是:票房不好,真的不完全關營銷的事兒。
文藝片 |
票房 |
制作成本 |
營銷成本 |
後會無期 |
6.3億 |
5000萬 |
粉絲營銷 |
歸來 |
2.9億 |
3000萬 |
|
白日火焰 |
1.02億 |
2000萬 |
2000萬 |
黃金時代 |
3585萬 |
7000萬 |
800萬 |
繡春刀 |
8800萬 |
5000萬 |
700萬 |
桃姐 |
6800萬 |
3000萬 |
1000萬 |
商業片 |
票房 |
制作成本 |
營銷費用 |
心花路放 |
7.6億 |
7500萬 |
6000萬 |
老男孩 |
2.08億 |
|
1000萬用於歌曲推廣 |
蓋茨比 |
1.4億 |
8495萬 |
|
|
|
|
|
(數據說明:1、由於不同統計口徑偏差較大,票房數據全部來自藝恩數據,其余數據來自新聞報道,而報道中偏差較大;2、對於好萊塢影片,只計算中國大陸票房,如《了不起的蓋茨比》北美票房1.4億美元,香港市場1018萬港元。《變形金剛4》的北美票房是2.4億美元,香港市場9788萬港元;3、之所以將《了不起的蓋茨比》歸入文藝片行列,是因為它的商業元素相對較少,實際上在好萊塢並沒有明確地文藝片和商業片區分;4、《黃金時代》、《心花路放》是截至10月7日票房,並非最終數據。)
從這個表格中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結論:
1、文藝片並不必然票房就低,“一炮而紅”的原因各式各樣,但主要原因不在於營銷;
2、營銷費用的增長或許能夠帶動文藝片票房的增長,但作用有限;
3、文藝片的成本應該盡量控制在2000萬到3000萬以內,否則基本賠錢;
4、商業片也會遭遇票房滑鐵盧,主要原因是營銷不得當;
5、北美市場不同類型影片的票房比較穩定,差異不是很大;
中國內地市場,文藝片和商業片的票房差異則異常懸殊。
第2、3、5點通過數據可以直觀得出結論,1、4點則需要分析:對於《後會無期》在票房上的成功,業內普遍認為是特例,因為這一部“韓寒式”的電影,建立在導演韓寒數年來累積的人氣基礎上,韓寒本身利用微博等所做的營銷也是其他導演無法企及的。同樣是文藝片,《白日焰火》沒有像《後會無期》那樣驚人,但在文藝片里也是翹楚了。它的成功得益於天時地利人和:《白日焰火》選在今年3月21日上映,一方面是借柏林得獎之勢“趁熱打鐵”,所謂“天時”。另外,3月國產大片少,好萊塢影片也處於淡季,《白日焰火》上映時,最有力的對手《極品飛車》已上映兩周,可謂“地利”。“人和”就是影片本身的劇情具有商業元素,如謀殺、愛情等,這里不多贅述。而從發行模式看,《白日焰火》首映當天得到了20%排片比,獲得1000萬票房的佳績,加上沒有其他大片競爭,保住了其在影院的排片地位,為破億奠定基礎。
如果以同樣的維度去衡量文藝片《黃金時代》,則似乎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也不占據,天時方面,比如有分析認為,《黃金時代》的主力觀眾是文青,十一他們都去旅行了,另外,就算不外出,文青的觀影習慣是在犄角旮旯里搜集各類影片,而非一定要去影院;地利方面,《黃金時代》與爆米花電影《心花路放》、《痞子英雄》、情感大戲《親愛的》正面相撞,撞得體無完膚;人和方面,女神湯唯的號召力不及屌絲代言人黃渤,蕭紅本身也只限於一個小眾範圍內的關註。從發行來看,《黃金時代》第一天排片比是8.80%,票房是746萬(《心花路放》是1.13億,即便是已經上映數天的《親愛的》也有1406萬),第二天排片比降到了6.65%,此後就長期位於6的邊緣,可謂惡性循環。
而《繡春刀》作為一部商業片,其命運則頗令人噓唏,公認說法是導演和團隊作為新人,缺乏商業影片營銷經驗,導致看過的人都說好,就是不賣座,及至電影下線了,媒體才跟進報道,把《繡春刀》歸入叫好不叫座的歷史檔案里。《老男孩之猛龍過江》,單是推廣神曲《小蘋果》的營銷費用,就接近1000萬,以神曲帶動2億的電影票房,可謂成就了一個營銷神話。
所以本文認為,對於“文藝片”而言,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種,但營銷絕對不是最主要的,而對於商業片來說,營銷已經成為重中之重——前提是非得要嚴格區分“文藝片”和“商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