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布局可穿戴設備

2014-09-22  NCW
 
 

 

可穿戴設備發展元年到來,廠商鬥法拉低價格,打破政策瓶頸方能提升產業質量◎ 財新記者 李妍 文liyan.blog.caixin.com “可穿戴設備的發展元年已經到來。”東軟熙康健

康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

術官單日強對財新記者說。

一顆芯片,放置在隨身的手環、腕表、眼鏡、戒指上,它就可以測量和記錄你的全部健康數據,如運動量、睡眠深度、血糖、血壓、體檢結果、治療效果等,並傳輸到後台,為你提供醫療健康服務。這顆芯片,就是可穿戴設備的核心,在芯片背後,是通過軟件支持及數據交互、雲端交互來實現強大的數據分析及處理功能的體系。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擴大,這種以往更多令人聯想到醫院、疾病等概念的可穿戴設備正漸行漸近,走向普通人。

繼喬布斯之後,蘋果公司現任掌門庫克終於推出第一款屬於自己的“革命性”產品——Apple Watch。針對運動需求,這一系列預計面市單價為300多美元的 Apple Watch 專門推出兩款新應用:Fitness 和 Workout,庫克說,這將 改變人們的健身方式,比如設置運動類型、設立目標、記錄數據、記錄心跳、測量熱量消耗、鍛煉時間和距離等。

“果粉”一如既往地追捧,很可能使百花齊放的可穿戴領域變更格局。而在中國,一個多月前,中國移動設備企業小米才發佈了價格低至79元的智能健康手環,已經打起了價格戰。

可穿戴設備在業內被稱為繼電視、PC、手機之後的“第四屏” 。據知名科技博客網站 BusinessInsider 旗下的市場研究部門 BI 預測,2017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將達到2.6億台;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市場規模2018年預計達到120 億美元。市場調研公司 Canalys 預測,2014年全球將會銷售800萬個手環,下一年這一銷售數字將會增長到2300萬,2017年,銷售量很有可能突破4500萬,全球市場的銷售額將會達到155億美元。

根據專注于互聯網等領域的調研機構艾瑞咨詢有關數據,預計2015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將達到4000萬部; 2012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6.1 億元,預計2015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將達到114.9億元。

世界範圍內,穀歌、蘋果、三星等各大科技廠商均提前布局可穿戴設備領域,中國國內也由百度、華為、TCL、小米等公司牽頭,頗有掀起一場可穿戴設備革命的勢頭。

可穿戴設備更成為科技及醫療器械領域重塑產業格局的重要機會。也有觀點認為,可穿戴設備的信息採集、傳輸、分析、利用系統,使建立中國缺失已久的家庭醫生制度有了技術基礎,有機會成為薄弱的基層醫療體系的有益補充,從而促進醫療信息化在個人與醫院之間的普及。

可穿戴技術和設備也正在對傳統醫療健康行業形成挑戰,在醫療行業的各個細分領域,包括診斷、監護、治療、給藥等環節,都有可能全面實現智能化。

國泰君安的一份研報曾指出,移動互聯網、可穿戴設備、大數據的新技術或將全面顛覆傳統醫療器械和醫院治療的商業模式。

但不容忽視的是,中國的可穿戴設備領域尚處於起步階段, “技術問題”仍是重要瓶頸,硬件設備採集數據的準確性、平台分析及處理數據的可靠性都備受質疑。

亂花迷眼

可穿戴設備種類翻新,諸多廠商競相推出新品。

手環是可穿戴設備中最普及且競爭激烈的領域。大佬集中推出新品,包括著名的藍牙耳機和揚聲器廠商Jawbone 上市的腕帶設備、華為的榮耀手環、OPPO 的 O-Band 手 環、TCL 的BoomBand 手環、索尼的 SmartBand 手環、小米的手環、奇虎360的兒童智能手環等,小公司推出的類似產品更不勝枚舉。

腕表被視為可穿戴設備中智能性最高的產品。中興有 GrandWatch;索尼推出 SmartWatch;三星推出五款智能腕表,以及在舊金山推出的 Simband健康腕表,據稱可用來收集心跳頻率、心率變異性、體表溫度等,被描繪為一個全新模塊可穿戴健康設備平台。 “顛覆性壟斷者”蘋果公司的 Apple Watch 則 定位為“一款全方位的健康和運動追蹤設備” ,支持電話,語音回短信,連接汽車、天氣、航班信息、地圖導航,播放音樂,測量心跳、計步等幾十種功能,並分為普通、運動、定制三個系列。蘋果公司還聲稱還將開發通過分析汗液測量血糖的功能。與此同時,穀歌也傳出消息,已與諾華制藥公司達成協議,探索用隱形眼鏡來監測眼淚中的葡萄糖濃度。

醫學類可穿戴設備是最成熟的分支,最早可以追溯到心臟起搏器、心臟支架等。傳統醫療器械行業的大佬寶萊特、戴維醫療、九安醫療等都在積極試水。如九安醫療開發了與微信互聯的智能血壓計,三諾生物開發了與手機搭配的血糖儀,都獲得資本市場的追捧。今年3月,移動健康創業公司“37健康”首輪融資獲千萬元,主要與多家血壓計 廠商合作,研發血壓管家APP。

但即使是 Apple Watch,仍被認為 缺乏超越智能手機所獨有的功能。不管是三星還是索尼,推出的智能手錶基本上都定位為智能手機的輔助配件。

東軟熙康從2011年也逐步推出智能腕表產品。但單日強表示,所有功能都集中在一塊小屏幕上,視覺體驗和互動能力都有很大限制,手錶的電量技術突破也是待解難題。

Jawbone腕帶2011年上市後,也曾因為蓄電問題受到了消費者和各界媒體的一致批評,以致公司不得不在產品發售一個月後就將其撤下,向所有購買用戶提供了無條件退款服務,並于此後發佈了更新版本。

專業性瓶頸

一個有趣的矛盾是,幾乎所有廠家都強調自身產品採集數據的極高準確性,但同時,幾乎所有廠家又都一致認為,可穿戴設備的數據準確性是最大問題。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手環廠商運營人士稱,可穿戴設備需要集成多樣化傳感器,包括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環境溫度傳感器等,如果設備與人體有一定距離,保證數據準確性是有難度的,“現在所有廠商都在說別人的不准確,自己的準確” 。移動智能外設應用開發商繽刻普銳科技公司負責人也對財新記者表示,移動醫療領域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但時機並不成熟,傳感器受環境影響很大,測量誤差也很大,瓶頸仍是技術。

多由科技類公司推出的手環設備主打健康概念。 “功能主要集中在定位、通訊提醒、計步、睡眠監測上,針對的是健康、時尚人群,對產品的醫學準確性和專業性要求很低,酷炫的成分更多。 ”一位醫學類可穿戴設備部門負責 人對財新記者說,手環行業同質化嚴重,缺乏精准定位和深度開發,即使是“大佬”廠商,產品採集數據的準確性也備受質疑。

TCL 可穿戴設備部門負責人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手機廠家先後進入智能穿戴領域,小公司更是不斷扎堆,但很多產品不達標,用戶體驗不佳,粘性不強,手環已經出現降價促銷的現象。

“37健康”主要投資人秉鴻資本合伙人周鋆對財新記者表示,秉鴻資本在選擇投資對象時,醫療專業性是主要門檻,要從解決問題的類型分析,是否獲得醫療器械證、背後是否有醫生團隊服務,將是高門檻的主要標誌。

相應的監管規則如行業標準等仍存空白。 “醫學類可穿戴設備主要銷售渠道還是醫院,目前健康和醫學還沒有明確界限,因為數據準確性不能保證,嚴格而言,醫學類可穿戴設備還是一個比較模糊的地帶” ,一位不願具名的可穿戴行業投資人對財新記者表示,未來市場會逐漸把醫學類可穿戴設備明晰區分開,在設計專業性上要求更高,監管審批方面更嚴格,精確性和安全度都應有特殊標準。

九安醫療可穿戴設備方面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目前行業缺乏必要的市場准入,沒有相關的認證和檢測,可穿戴設備方面“水比較混” 。

以美國為鑒,2013年9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發佈了移動醫療應用監管指南,對於醫療器械輔件APP、移動平台醫療器械及 APP 都列為重點監管項目。

國家食藥總局有關人士則對財新記者表示,目前可穿戴設備等移動醫療設備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缺乏成熟技術和普適性平台,標準制定和監管檢測尚待時日。

平台建設鬥法

對於絕大多數使用者而言,他們並不需要額外增加一個設備,以告知跑了多遠、流了多少汗、深度睡眠有多少。 “他們真正最需要知道的是,我該怎麼辦,才能更健康,所以解決方案才是關鍵。 ” 樂 語通信執行總裁趙健對財新記者表示。

在趙健看來,可穿戴硬件僅完成了整個龐大體系的基礎——數據收集的過程,數據的傳輸及處理要通過“最後1公里”平台來產生真正最具有附加值的後端服務,但同時,平台也成為第二道“坎” 。

早 在2008年,Google 就 曾 推 出Google Health 健康服務。僅“服役”三年,Google 就稱, “用戶使用次數有限” ,最終將其關閉。 《華爾街日報》曾報道, Google Health 項目的用戶稱,Google Health 在獲取數據的時候非常困難,很難令人有持續更新的動力。

清科研究中心的分析師徐志鵬認 為,移動醫療的最大價值將體現在大數據和健康管理,相關數據分析服務商前景廣闊。但現階段,由於不同品牌的智能硬件設備所採集的數據不統一、樣本量不足,尚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大數據分析,這會對產品的口碑推廣和發展帶來影響。

趙健認為,可穿戴模式的商業設備不會只停留在硬件上,當達到一定用戶規模後,通過數據分析和運用,實現流量變現是最終目的,後端平台才是最大的商業藍海。

國外科技巨頭相繼推出智能健康平台,例如三星為自己的可穿戴設備量身打造的Sami 健康數據平台,穀歌與華碩、HTC、LG、摩托羅拉、英特爾等多家合作的 Android Wear,蘋果的健康管理應用 Health等。國內各類平台也迅速上線,主要以可穿戴設備廠商的自建平台為主,以及百度的 dulife 平台、樂語通訊的雲平台等。

今年3月,樂語通訊推出主打移動健康理念的“妙”品牌,用戶選擇其移動通訊的170號卡後, “妙健康平台”會利用 SIM 卡, “把分散在各設備終端的數據匯總到統一的雲平台” ,實現運動、體重、血壓和血糖等數據的跨平台共享。

我們現在想做的是把這些整合到一起,不用買秤下個軟件、買血壓計下個軟件,我們希望做面向消費者數據的整合。 ”趙健表示,平台建設投入極高。 “硬件廠家的投資如果是千萬元級的,平台投資就是億元級的,規模不一樣。 ”百度一直計劃用“雲”平台實現行業整合。百度方面對財新記者稱,百度一邊推“小度”等智能硬件,一邊建 dulife 可穿戴設備品牌,同時創“百度雲創新實驗室” ,三管齊下。無論是與 TCL 推出的智能手環、PICOOC 的Latin 智能秤、還是木木健康的血壓計 等,百度都希望支持新設備使用統一百度賬號系統,與百度雲產品規範對接。

互聯網巨頭百度將大數據和雲視為未來的制勝武器。百度方對財新記者介紹,雲端的處理與計算能力以及互聯網商業模式正是百度的強項,百度開放雲已經積累了優勢技術能力和成熟系統的團隊,可穿戴設備需要借助“雲能力” ,百度龐大的用戶基礎和流量優勢將為合作伙伴的線上推廣和銷售精准導流。

大數據和雲是所有平台運營商的高頻詞匯,但至於具體的應用和算法,並沒有達成相應的行業共識。 “簡單來說,使用手環的用戶越多,採集的數據就越多,算法就越準確,但現在還沒有一個產品能形成規模化銷售的結果。 ”小米生態鏈產品總監夏勇峰對財新記者直言,大數據和雲常被描述得高級而神秘,但實際上,國內能夠真正有效利用雲和大數據技術的公司寥寥無幾。 “大部分停留在概念炒作,只是收集和羅列數據,並沒有形成成熟的分析和處理體系。 ”即使有了成熟的數據處理能力,做出解決方案的關鍵仍是強大醫療專業團隊的支持。趙健認為,樂語的優勢是科技和通訊,樂語只做平台,誰能整合醫生資源,樂語平台就與誰合作,通過機構間的資源整合,拿出打包的解決方案。

東軟熙康則認為自身的優勢就是醫院及醫生資源。他們試圖利用自身的硬件和軟件建立並擴張一個封閉的健康管理平台,實現線上與線下的聯動,目前已與北京同仁醫院、天津人民醫院、沈陽盛京醫院等合作,在全國建立10余個健康管理中心,通過遠程醫療服務和平台,實現數據從個人到醫院的對接。 “我們可以做個人健康檔案、體檢數據分析報告、健康促進方案、健康社區和健康教育等,我們的可穿戴設備是入口,真正具有含金量的服務是平台和方案。 ”單日強說。

服務中的商機

不足一年時間,多個知名手環的價格就從上千元掉到了數百元,今年7月,小米推出79元“白菜價”手環,在天貓創下一小時售罄的記錄,同時也標誌著可穿戴設備的低價戰正式拉開序幕。兩天後,原價690元的 Bong 智能手環推出二代產品,定價99元,輿論嘩然。

夏勇峰對財新記者直言,79元幾乎是小米手環的成本價格。

隨著硬件銷售迅速走向低價競爭,各大廠商開始探索新的商業模式。趙健認為,健康管理的核心是隨時採集和隨時干預, “手環賺個差價沒什麼意思,關鍵是構成健康管理的閉環,閉環上的商業模式可以多方向發散,個體消費者、政府機構、醫療機構、健康管理機構、藥商、保險公司都是待開發的金礦。 ”樂語在打包銷售解決方案。 “比如你通過智能化設備採集了信息,每周花50元左右,你就可以購買專屬醫生為你量身定做的健康方案。我們的關愛服務每月收10元,你就可以瞭解父母的基本健康狀況。我們還打算做體檢記錄,可以跟保險公司合作,包括提供附近醫院的導流,與硬件設備分成等。 ”趙健說。

中興合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劉明宇也認為,移動醫療產業鏈的參與者衆多,能否出現優秀的智能硬件產品、數據整合平台,並通過數據反饋給 用戶有價值的醫生建議,都是形成產業鏈條閉環的必要因素。 “就目前的情況判斷,老幼、慢性病、運動人群會是移動醫療的三大柔性需求服務群體。醫療資源仍然會是核心資源,移動醫療比移動健康更有落腳點。 ”在美國,監管機構已經意識到了將可穿戴技術應用在醫療領域的可觀前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允許兩款運動記錄手錶(MotionWatch 和 Pro- Diary)應用于臨床試驗領域,這是繼WellDoc 公司通過手機 app來監督糖尿病人項目成為政府補貼項目後,又一個在可穿戴技術方面的政府補貼項目。

“可穿戴技術在醫療保健領域的大量使用,將會促使制藥公司從基於產品的生產模式轉化為服務用戶的模式。 ”九安醫療可穿戴設備部門有關的負責人表示,今年5月,九安醫療旗下的 iHealth 全資子公司宣佈與醫療公司CareInnovations 合作,iHealth 發佈了可穿戴血氧監測儀和穿戴式單導心電儀兩款產品,覆蓋血壓、血糖、體重、胎心等多項體徵,未來可能涉足呼吸、生化診斷等領域。iHealth 負責收集美國65歲以上老人的健康數據,之後會把相關數據提供給保險公司。

在美國,一些移動醫療的成功案例是由 Unitedhealth Group 之類的商業保險機構和 Verizon 等電信運營商巨頭埋單。 “雖然中美醫療體制有較大差異,中國商業醫療保險起步晚,規模小,但未來合作空間還是非常大的。 ” 九安醫療可穿戴設備部門的負責人表示。

“可穿戴設備只是我們的入口,後端的整個健康管理體系更為重要。 ”據單日強介紹,東軟熙康已經在海南建立了覆蓋超過4000個村的健康管理網絡,在成都、佛山、沈陽、無錫、徐州等城市也在推廣健康管理模式。同時,東軟熙康公司與盛京醫院、同仁醫院、中日友好醫院、中南醫院等也在開展合作,並建立了落地的健康管理中心。

最大的障礙則在於公立醫院的人事壟斷和信息壟斷。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醫生多點執業仍未真正放開,缺乏專業的醫生團隊,就無法形成個體化的健康方案,可穿戴設備永遠無法走向專業化和精確化。

同時,電子處方、健康檔案、醫療信息始終控制在公立醫院內部,用戶檔案難以建立,即使獲得了部分健康數據和運動信息,用戶最核心的醫療信息始終無法觸及。技術的可能性不斷提升,政策如何放開,這將決定可穿戴設備產業鏈條最終的走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