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郭樹清談宏觀經濟分析八大要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60

面對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或將離任的傳聞,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Nicholas Lardy認為,即使未來幾個月央行會有新的行長上任,也不要期待中國的貨幣政策會有任何大的改變。

是否真的是這樣,我們不妨看一看周小川最有可能的繼任者、現山東省省長郭樹清此前在《金融研究》上刊發的論文,他認為做宏觀經濟分析時最應該註意到以下八大問題:

(一) 準確界定每一個變量

有關金融和宏觀經濟觀點的分歧, 多半是由研究所依據的統計數字不同引起的。來自不同系統的統計數字往往有統計口徑的差異,有時候還需要選擇替代性的指標,所以對總供給和總需求的每一個組成部分,在研究中都需要仔細審查。例如,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一個關於消費的月度或季度統計數字,而只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要註意的是該指標不包括服務消費。固定資產投資月度或季度數據也主要是指國有經濟及股份制經濟的投資額,而不是全口徑的。關於進出口的數據存在海關統計與國際收支統計的差別。國際收支的進出口均采用離岸價格,其中出口沿用海關的統計,進口則用海關統計的到岸價進口額減去運費和保險費得到。此外, 國際收支的進出口還包括一些未經海關的轉口貿易和對商品退貨的調整等。

關於若幹比率性的數據更應當慎重使用。例如,人們常說城鎮人均收入是農村的312 倍, 但由於我國居民收入貨幣化程度不是很高, 城市居民有很大一塊隱性收入,因此僅比較城鄉居民的貨幣收入並不完整。又如說中國的基尼系數是0145, 或說中國的外貿依存度是60%等等, 都是需要註明條件的,特別是不能簡單地進行國際比較。

(二) 區分清楚存量和流量

存量是時點數,流量是一個時段內發生的總量。銀行存款余額是存量, 一定時段內新增額是流量。資產類變量一般都是存量, 而收入和支出、收益和費用都是流量概念。經常有人談到銀行儲蓄存款有10 萬億元沒有被使用,這是完全錯誤的。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每年都會被全部分配使用,不會有未被使用的儲蓄,而保留在儲戶手中的是債權,是一個存量概念, 它可以隨時兌換成現金用於當年的投資和消費,從而又轉化為流量。之所以能夠這樣轉化而不受過多制約, 是因為同時有人會增加儲蓄。

有許多不恰當的概念使用或表述方法在研究中應該避免。例如說占人口10% 的富人擁有的財產在GDP 中占若幹比例。這種說法並不恰當,不過可以說“相當於”,因為這兩個概念一個是存量,一個是流量。

(三) 高度重視庫存

前文已經分析了庫存增加的宏觀經濟效應及其對金融的影響, 通過考察庫存的變化就可以知道有效需求與有效供給的情況。事實上不僅宏觀的庫存指標有重要意義,每一個部門或行業的庫存情況也是非常關鍵的。例如工業產銷率、商業庫存、石油儲備、電廠存煤、糧食儲備和農民存糧等, 都是事關國計民生, 在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考察變量。

(四) 註意預期的作用

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必須有效處理公眾預期的作用。研究者要善於把經濟基本面與可能的預期形式結合起來考慮問題。市場供求不是機械的關系,而是人的活動,所以有心理因素發揮作用。通常,資產價格是由經濟基本面決定的, 例如在理論上,股票價格應等於每股收益與貼現率之比。但當實際股價高於理論值時,如果市場參與者預期股價還會繼續上漲從而大量買入則股價不但不會向理論值回歸,還會出現更大的偏離。

在股票和外匯等金融市場上,預期的影響有時是決定性的。1996- 1998 年,流入29個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股票投資分別為357 億、257 億和24 億美元,波動很大,這驗證了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史學家金德爾伯格( Kindleberger) 的著名論斷: 資本流動的特征就是恐慌和狂熱。亞洲金融危機前後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在很大程度上與市場預期的變化和投資者的跟風行為有關。一個經濟體出現危機,投資者預期其他經濟體也會爆發危機, 因此爭先恐後地抽逃大量資金,從而導致這些經濟體的金融市場大幅下挫, 貨幣匯率隨後急劇貶值。

政府行為對市場預期會產生影響。美國政府在“保衛美元”和“放任貶值”,即所謂“強勢美元”與“弱勢美元”之間進行政策轉換, 就是試圖主導市場預期。

(五) 兼顧正負兩方面的影響

任何經濟行為、因素和事件在長期中都有正負兩方面的影響。比如匯率政策之所以被稱為“雙刃劍”,是因為國際收支余額無論是順差還是逆差都有利弊兩方面效應, 而且規模的大小和持續時間的長短不同, 後果也很不一樣。

只看積極一面或只看消極一面都是片面的, 不妨以出口分析為例。我國的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一雙鞋子平均只賣215 美元,一部手機只賣80 美元,這是積極的一面。但同時需看到消極的一面,廉價出口意味著對海外讓渡很大一塊價值剩余。長期以來, 我國一直處於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的境況之中,同時美國等國還指責我們搞傾銷。再以就業為例,對如何理解中國巨大的人口和勞動力資源對於經濟的影響經常存在偏頗, 最流行的說法是“勞動力無限供給”,用以解釋中國的就業困難和通貨緊縮,或說明工人的工資不能太高。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人為壓低工人工資,從而導致工廠招不到足夠的工人。而實際上,從另一角度上講, 人口眾多同時意味著巨大的需求潛力和市場潛力,條件具備的時候,“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關鍵在於如何創造這些條件。

總之,經濟政策本質上就是在利弊之間進行選擇,取角點解的情況並不多見。宏觀經濟和政策研究要準確判斷根本利益之所在,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進行科學全面地分析和權衡。

(六) 盡最大可能了解全局

在正確的框架內要了解更多的細節。任何國家和部門提供的關於宏觀經濟和金融的某一個或幾個統計數字都不可能是絕對準確和足夠詳盡的。因此要閱讀大量報紙和資料,了解更多行業的具體情況。要經常學習、反複總結、不斷歸納、交叉驗證,具備全局分析的能力,在研究中才不致於以偏概全。

(七) 註意把握趨勢

這既指短期宏觀經濟的變化走勢,也指長期的發展趨勢。宏觀經濟指標的數值很重要, 但其總體走勢更重要。例如知道了通貨膨脹率為5%,而弄清其發展是處於上升還是下降的趨勢尤為關鍵。1997 年以來,第二產業吸納的就業人數占全部就業人口的比重一直在下降,當年是2317% ,2002年為2114%。

(八) 研究、創造新的概念和方法

傳統的投資和消費的概念是非常相對的。按照現行的統計標準,用於教育的經常性支出屬於消費。但教育支出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的生產能力, 會帶來未來經濟潛能的擴大並最終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教育支出完全可以被界定為投資。有經濟學家在上世紀60 年代就提出了這種觀點。所以,可能需要將投資區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的以有形資產形成為特征的投資,一類是以無形資產形成為特征的投資。又如如何評價R&D 的影響, 如何理解綠色GDP 和國內進步尺度( Measure of DomesticProgress, MDP)的概念,等等。但是,發展和創新是在繼承的基礎之上實現的。對於各種新方法和新理論要冷靜分析。例如對於所謂“新經濟”的概念,就需要進一步厘清和界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3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