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今天的印度像極了2001年的中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207

《華爾街日報》最近的文章中提到,中國在開放經濟、給予公司更大投資和生產自由度等方面,足足比印度早起步了13年。如果將這個差距考慮在內,今天的印度和2001年度中國非常相似。

中國經濟開始起飛始於1978年,而印度則是1991年。一直以來,兩國在相似的經濟發展路徑上探索。《華爾街日報》將這其中的13年時間忽略,對比了兩國GDP、商品與服務/GDP、外商直接投資/GDP、設備與基礎設施等投資/GDP的數值。

如下圖:

WO-AT720_CHINDI_J_201409141

上圖來自《華爾街日報》

中國的發展策略無疑給印度提供了借鑒。隨著莫迪以超高支持率當選印度總理,印度未來的發展藍圖隨處可見中國的影子。例如提振出口、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承諾建設高鐵和智慧城市,建成世界的制造業中心。甚至還包括設立經濟特區,這些都是中國經濟突然崛起的經典模式。

但即便是印度遵循中國曾走過的路徑,也並不一定會取得同樣的成功。13年間,很多幫助創造中國經濟奇跡的有利條件已經消失。

《華爾街日報》文章提到了三點:

1,人口紅利優勢已經不再如以往那樣具有獨一無二的吸引力。現在孟加拉國在生產服裝;菲律賓生產電子產品;泰國和越南在生產機械設備和電腦芯片。印度已經遲了一步。而且全球需求的增長更多地受到中等收入經濟體的推動,而不是富有發達經濟體,而中等收入經濟體本身仍然依賴出口以維持增長。

2,印度資本賬戶基本開放,盧比的走勢受到市場的影響,印度政府無法像中國一樣引導本國貨幣貶值,為出口創造有利條件。

3,美聯儲或將於10月完全退出QE,QE是前幾年推動熱錢流入新興市場的主要驅動力。

此外,印度的教育水平遠遠落後於中國,2011年印度的識字率甚至趕不上1990年時的中國。在醫療衛生、人口壽命等方面,印度也落後了幾十年。

但印度同樣具有優勢,目前,印度在高科技領域例如藥物開發和半導體設計方面已經有了布局。此外印度還擁有更為年輕的人口。

華爾街見聞曾經介紹過德銀經濟學家Dooley, Folkerts-Landau和Garber的觀點,他們認為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世界持續了十年的“中國階段”正在結束,當中國經濟再次達到平衡,中國將從出口導向轉向消費導向,並會催生金融自由化和匯率市場化。此後世界將轉向“印度階段”。

通過采用同樣的策略,印度將會走到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外圍。

今天的印度,已經向FDI打開了大門。但除非印度能夠將經常帳轉為盈余,否則不太可能重演當年中國吸引外資的盛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