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9月14日),中國石化披露全資子公司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增資引進社會及民營資本的具體方案,25家境內外機構投資者將以1070.94億元認購銷售公司29.99%股權。(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這意味著中國石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邁出實質性一步。
此次增資完成後,中石化將持有銷售公司70.01%的股權,25家機構共計持有剩余29.99%的股權。中石化銷售公司的註冊資本將由200億元增加至285.67億元。
值得註意的是,根據投資者的認購金額和持有銷售公司股權比例,銷售公司的股權價值為3570.94億元,顯著高於市場此前預期的3000億估值,反映了投資者此次認購的踴躍及參與“混改”的熱情高漲。
《上海證券報》報道稱,“最終估值比我預期得高。”銀河證券油氣行業首席分析師裘孝鋒表示,中石化銷售板塊2013年的利潤為240億,去除財務費用,利潤約為210億,按11倍左右的PE,則原銷售公司板塊資產價值約為2300億左右。而增資擴股後的中石化銷售公司估值最終是3570.94億,折算原銷售公司資產價格估值為2500億左右,高於原估值。
另一位券商研究員則表示,此次引資對應PE為13年14倍PE,高於市場預期的10-12倍,預計短期內中石化銷售業績將進一步提升,長期來看,更大價值在於非油業務。
此次中國石化銷售公司引入的25家機構囊括了國內資本圈的核心力量。大潤發、複星、新奧能源、騰訊、海爾、匯源等9家產業大腕,也包括了嘉實基金、工銀瑞信、華夏基金等公墓巨頭,以中國人壽和生命人壽為代表的4家險企也成功入圍。
民營資本中,騰訊控股、海爾、複星國際以及匯源控股通過設立有限合夥企業認購共計4.58%的股權,認購金額為163.71億元。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核心,也是當前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制度紅利。《證券日報》報道稱,嘉實基金初定9月18日發行嘉實元和封閉股票型發起式基金,讓普通投資者分享混改的盛宴。
嘉實元和計劃通過券商渠道發售100億元,其中,50億元的資金量參與購買中國石化銷售公司港股原始股,剩余一半資金用於購買債券,進行組合投資。而嘉實資本的認購價款為100億元,持有銷售公司股權比例達2.80%。
有基金分析師對此表示:
把過去通常只能由機構投資者參與的上市前增資(PRE-IPO)到IPO發行再到上市後二級市場交易三段累積,獲利的概率與幅度都大大地提升,遠比單純‘打新’收益更高,風險更低。嘉實基金提供了百姓分享混合所有制改革紅利的新路徑,是公募產品和機制上的重大創新,新產品嘉實元和基金有近50%的資產投資於中石化銷售公司的股權,高達50%的‘原始股’投資,這在當前市場‘打新’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
作為一只公募基金,嘉實元和將有一半資產投資於中石化非上市股權,這已經是一個創新。我認為,作為“混改”首單,中石化很可能給投資者做一些讓利,“混改”入股價公允,這樣中石化銷售公司上市才會為投資者帶來不錯的收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惠及廣大人民的投資者’。
這25家機構多以財團名義出現。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總會計師葉慧青向《上海證券報》表示,之所以選擇這25家投資者,是綜合考慮報價、產業互動性、認購金額和“三個優先”談判的結果。
有些企業沒能進入名單,一方面可能是他們出於資金等方面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是銷售板塊價值本身有合理的判斷,出價特別低的投資者就可能進不了。因為我們遵循的是同股同價,同股同權,不能因為一家出價低拉低整個價值。此外,在遞交法律約束性報價前能夠和我們形成產業合作的企業,更適合成為我們的引資對象。
她還表示,具體各家入股比例的確定原則主要是:產業投資者優先、國內投資者優先、惠及廣大人民的投資者優先。
本次增資協議中,產業投資者以及與產業投資者組團投資的共9家,投資金額326.9億元、占比30.5%;國內投資者12家,投資金額590億元、占比55.1%;惠及百姓民生的投資者4家,投資金額320億元、占比29.9%;民營資本11家,投資金額382.9億元、占比35.8%。
關於中石化銷售公司未來發展方向,《證券時報》報道稱,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近日在達沃斯論壇公開表示,銷售公司董事會成立後就會研究和計劃上市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