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歡樂傳媒董朝暉:制造歡樂的人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09/145537.html

i黑馬:與光線傳媒、派格太合、唐龍國際並稱為電視節目公司中的”民營四公子“的歡樂傳媒,最早在2003年時率先做出了《歡樂總動員》這類大受歡迎的綜藝節目,之後有過一段很長時間的沈靜期。2011年,重新出發的歡樂傳媒推出《笑傲江湖》再次大獲成功,而間隔的這8年,作為掌舵者的董朝暉親歷了行業的哪些變革?

8月11日,63歲的美國喜劇明星羅賓·威廉姆斯在加州寓所自殺,結束了他與可卡因、酒精、抑郁癥抗爭的生命。看到這條新聞時,董朝暉就在辦公室,內心籠罩了一層悲涼:“難道制造歡樂的人內心都充滿了悲劇?”
 
\早晨8點半,董朝暉總是已經出現在歡樂傳媒緊鄰東二環的辦公室。房間不大,但有設計感,非常雅致。站在會議室看窗外就會發現,這是一個既繁華又幽靜的路段。視線右邊,東二環車流不息,視線左邊,卻是一條安靜清涼的小道。
 
這似乎恰好是對民營影視業現實的隱喻:雖處於一個朝陽行業,但因為各種各樣的現實限制,只能選擇一條小道到達目的地。時至今日,對民營資本而言,傳統的廣電傳媒領域依然不夠開放。董朝暉的歡樂傳媒當然不例外。
 
8月11日,63歲的美國喜劇明星羅賓·威廉姆斯在加州寓所自殺,結束了他與可卡因、酒精、抑郁癥抗爭的生命。看到這條新聞時,董朝暉就在辦公室,內心籠罩了一層悲涼:“難道制造歡樂的人內心都充滿了悲劇?”
 
這似乎是種宿命。喜劇之王卓別林、“憨豆先生”羅溫·艾金森、“變相怪傑”金·凱瑞,以及中國人最熟悉的周星馳,與他們的作品相比,他們自己都不那麽快樂。對於他們,人喜和我憂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陳佩斯說:“我突然想到喜劇為什麽使人開心了,就是要你自我折磨。我想起每一組喜劇噱頭都是自我折磨完成的,或者精神或者肉體的折磨,才能達到被別人笑的效果。而觀眾的這個開心,甚至是幸災樂禍的。”
 
“那你的內心呢,喜劇還是悲劇?”記者問15年來一直在試圖為觀眾制造歡樂的董朝暉,他沈默了一會兒。
 
“讓人們歡樂”,這是他的初衷;“夾縫中生存”,他這麽形容多年來走過的路。
 
做生意排名第三
 
影視人劉儀偉和董朝暉相識多年,在他看來,董是一個理想主義者,15年來,無論做電視還是做電影,為公眾“制造歡樂”始終貫穿著他的事業主線。
 
而董朝暉告訴記者,他所理解的歡樂,“不只是一種表象或者一個簡單的表情,它應該是由內而外的一種感受。”
 
他自認為並不是純粹的商人。在其價值排序中,生意並不是最重要的一項。
 
福建泉州人董朝暉從小深受傳統家庭觀的影響。“家庭是最重要的,既然有一個家庭就要維系好;其次我考慮的就是‘快樂與否’,你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快樂就不要去做;最後才是生意。”
 
在他看來閩南人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很勤奮,從骨子里相信經商是一條出路;二是向來都有走出去的傳統,大多數人喜歡四處闖蕩,像馬來西亞、新加坡就有很多閩南人在那里創業。
 
所以在董朝暉18歲時,家人把他送到香港去讀法律。年輕的他已經被灌輸一種觀念,去香港或者國外,總之只要離開了閩南,遍地是黃金,隨時都可以成功。他一邊讀書,一邊琢磨怎麽才能出人頭地,很早就開始在社會上做事。因為那段經歷,他學到了兩件事——怎麽管理一家公司,如何進行資本化運作。
 
學業完成後,他很快成為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的高管,被派駐到北京。據說當時他租下了北京市區的兩處大廠房,在簡單裝修之後轉租出去,掘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桶金。
 
從事後來看,1990年代那10年,全都在為董朝暉後來的事業做鋪墊。他擔任過廣告公司總經理,為電視劇做過貼片廣告。他也擔任過文化發展公司的副總經理和影音制作公司的董事,參與了香港公司對大陸文化產業的投資,這些投資廣泛涉及報紙、唱片、電視劇等領域。他還結識了中國電視劇商業化運作的先行者邊曉軍、趙寶剛等,當時他們拿《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劇本,找兩面針公司投了200多萬元廣告。董朝暉得到了啟示:影視行業蘊藏著許多機會。
 
1999年,對董朝暉來說是一個幸運的年份。那年年初他創辦了歡樂傳媒;年末國務院下發的82號文件釋放出制播分離的信號。雖然還沒有明確的政策出臺,但業界已經形成共識:節目制作與電視臺播出分離是今後電視行業的發展趨勢。這無疑是民營傳媒公司迅速發展的時機。
 
正是在這一大勢的影響下,一批民營電視節目制作公司一時風生水起。董朝暉、王長田、孫健君、陸興東,分別率領歡樂傳媒、光線傳媒、派格太合、唐龍國際這4家公司,試圖構建民營電視的版圖。時人將其稱為“民營四公子”。
 
長期以來,中國媒介身為“喉舌”,承擔社會責任遠比追求經濟利益重要,中國電視的娛樂屬性長期缺位。當時稱得上娛樂節目的,除了春晚就是《正大綜藝》和《綜藝大觀》。春晚是“廟堂式娛樂”的集大成者,就算笑也必須笑出意義來。直到1997年,湖南衛視推出《快樂大本營》,才稍稍打破沈悶。
 
娛樂節目成為民營影視公司突破口絕非偶然。某種意義上,董朝暉們重走了西方走過的路:美國三大傳統電視網ABC、CBS、NBC,早期大量節目都是自制,亦即在制播合一的體制下生產電視節目,直到1970年代,制播分離同樣率先由娛樂節目啟動。
 
王長田的光線傳媒創立於1998年。他考察過美國和香港傳媒業,發現娛樂節目是綜合性電視臺的重頭戲,不少電視臺甚至設有專門的娛樂頻道。1999年7月,他制作出了《中國娛樂報道》。在他看來娛樂資訊有巨大的市場,但在國內還是一片空白。
 
董朝暉走了做娛樂的另一條路:綜藝節目。他帶領團隊到臺灣去取經,走訪中視、華視,直接到演播室去看,發現“原來節目可以這麽錄、主題還能那麽做啊”。回到北京,他直接從華視挖來了13個做綜藝的工作人員,成立了從制作總監到總導演都是臺灣人的《歡樂總動員》制作團隊。
 
於是,劉儀偉對董朝暉的第一印象就成了:穿著很洋氣,說話有點港臺腔,身邊一堆臺灣制作人。在他記憶中,董朝暉對節目品質要求很高,出手也相當大方,一副大老板做派。
 
董朝暉的一位下屬描繪了他的另一個形象:當年到歡樂傳媒去面試時,讓他印象深刻的是,面試結束,大Boss董朝暉親自把他送到門口,道別之時還欠身致意。這讓他覺得董朝暉對人的尊重是骨子里的。
 
難以分享的娛樂紅利
 
“一個節目帶來了一堆節目,然後帶來了一個頻道,或者一個公司、一個行業。”這是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的經驗。借助娛樂節目,民營影視公司逐漸打開局面。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於丹對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分期有過總結:第一階段是1990年代初興起的《正大綜藝》《綜藝大觀》等綜藝節目。那時候可選擇的節目很少,觀眾只能仰望主持人和節目本身。第二階段以《快樂大本營》《歡樂總動員》為代表,觀眾已從仰望者變成了評價者,並開始參與節目。第三階段是《幸運52》《開心辭典》等益智節目,觀眾和主持人平起平坐,用平視的眼光和積極參與的態度去對待節目。第四階段是2003年開始出現的真人秀節目,平民走到了觀眾面前,成為明星。
 
在所謂的“第二階段”,創新是非常容易的。用董朝暉的話說,“當時的綜藝節目太呆板了,我們的主持人程前一說‘《歡樂總動員》,Yeah!’,立馬就跟別的節目不一樣了。”
 
堅持“內容為王”的《歡樂總動員》當然不會止步於此。1999年,當眾多娛樂節目光想著怎麽拽大牌明星出場以提高收視率時,《歡樂總動員》推出了“超級模仿秀”單元,讓生活中稍具才藝的普通人一圓明星夢;2002年推出的“老歌新唱”則讓人重溫舊夢;到2003年,節目又推出了明星的電視婚禮……
 
表面看來,一切順風順水。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2005: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04年,中國城鎮居民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在其所有消費支出項目中占據首位,總量達到7000億元左右。
 
在此之後,“娛樂經濟”勢不可當。在春晚挑起大梁的趙本山,不斷擴張著他的商業版圖;被央視封殺的陳佩斯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先後推出了5部舞臺劇,部部贏利,其中《托兒》的票房超過了4000萬元;憑借“海派清口”爆紅的周立波,巡演收入就高達數千萬元;身價與之相近的,還有說相聲起家的郭德綱。他們都踩上了點,成為這個時代娛樂經濟的領頭人。
 
主攻娛樂的民營影視公司本該已經站到了風口。
 
問題在於,電視業延續了一條不平衡的產業鏈。在產業鏈上遊是充分競爭的內容制作公司,下遊則是被嚴格把控談不上有什麽競爭的播出平臺。雷聲大雨點小的改革始終無法打通整條產業鏈,為其引入充分的市場機制。在這種環境下,民營影視業無法真正享有“娛樂經濟”帶來的市場紅利。
 
“《歡樂總動員》做一期電視節目要花25萬,但拿給電視臺播出時,他們每家只需要掏兩萬塊錢,所以電視臺都很樂意購買。等到省級衛視壯大後,如果一家地方衛視買了節目,全國的電視觀眾都能看到,就不可能再有其他衛視來買了,節目的盈利空間被壓縮殆盡。”董朝暉感慨道,“現行體制下,電視臺願意花比外面多5倍、10倍的成本給自己的團隊做節目。他寧願給自己團隊20萬做一集,給民營公司開的價就是5萬一集,不做就拉倒。這就很簡單了,你和他們的競爭根本不在一個起點。”
 
劉儀偉告訴《財經天下》周刊,民營公司甚至會遭遇暗算。2007年,董朝暉在戛納電視節談妥一個版權,意氣風發,在沒有和任何電視臺達成合作協議的情況下投入四五十萬做了兩集樣片,“那可是7年前的四五十萬”。當時沒有一家電視臺提出要買,不久卻有電視臺做出了一檔一模一樣的節目。
 
事實上更具威脅的變化也早已經出現。2005、2006兩年,“制播分離”遭遇到寒流。國有電視臺發起“反攻”,民營公司的名牌欄目紛紛被“請”出黃金時間和黃金頻道,與電視臺在資本層面的合作也大都擱淺。
 
歡樂傳媒跟北京電視臺合作的《每日文娛播報》,3年之後版權被強勢的電視臺拿走。光線傳媒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2005年,光線的王牌欄目《娛樂現場》被“調整”出合作5年的北京臺。不久之後,這一幕又在上海、長沙等地重演。
 
董朝暉和他的歡樂傳媒不得不開始考慮轉型。
 
彼時,軟銀賽富註資了歡樂傳媒,並助推其實施新媒體戰略。其董事提醒董朝暉,“你應該考慮把電視業務剔除掉,這種高度依賴電視臺的生意模式不可持續。”董朝暉一陣愕然,“不做電視,我們還能做什麽呢?”
 
2007年底,董朝暉的王牌欄目《歡樂總動員》也進入了衰退期。他不得不壯士斷腕,對節目的制作、經營團隊進行大幅整合,清退了150多個員工,只留下了50多名骨幹。他們將是7年之後,他能夠攜《笑傲江湖》歸來的火種。
 
艱難的生存環境,逼著董朝暉尋找相對市場化的領域。他很感激韓三平,“他把我拉進了電影的圈子。”
 
2009年,董朝暉投資了3部電影:《大內密探靈靈狗》《火星沒事》和《刺陵》。在電影投資領域,他延續了過往的風格,專註於喜劇。曾有廣電總局的領導向他表達不滿:《大內密探靈靈狗》這樣的電影太庸俗了!董朝暉卻認為對大眾娛樂不必苛求。這部電影在創作劇本時,就將笑點設置得很低,力求老少鹹宜。
 
“觀看電視也好,走進電影院也好,不是每個觀眾都要在其中尋找內心的,但我想有一點大家是一致的,那就是我們都需要快樂。快樂之余,還有更多的感動、情感宣泄。”
 
3部試水的電影,《火星沒事》被《2012》沖擊得狼狽不堪;《刺陵》也未能收回成本;但憑借《大內密探靈靈狗》的“意外”成功,董朝暉的2009年還過得去,“第一年鼓搗電影,沒賠錢,還略有盈利,不錯了。”
 
但更多的是遺憾。《娛樂現場》撤出北京電視臺後,光線傳媒和中國教育電視臺合作,為它找到了落地的新平臺。2011年,光線傳媒成功上市,如今更是成為了中國最大的民營傳媒娛樂集團。“王長田會變通,而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該堅持的時候沒有堅持。”董朝暉感嘆道。
 
既然歸來,就要笑傲江湖
 
做生意是一件特別簡單的事,董朝暉這麽想,“首先要設計一個公平的生意模式,這種模式分配利潤相對合理。如果一個生意自己賺9塊錢,對方賺1塊錢,這種模式肯定不公平,遲早會出問題。”他說自己做生意成功率高的原因就是不急功近利,這為他在浮華的娛樂圈贏得了信任和友情。
 
2011年,董朝暉發現整個電視業的競爭環境變了。互聯網敲開了傳統電視業的大門,優酷、土豆、愛奇藝等一大批視頻網站成了新的播放渠道,“內容為王”是整個市場的主基調。很久沒有涉獵綜藝節目的董朝暉又開始心癢了。他希望能樹立一個以“歡樂”為核心的品牌,構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並一直延續下去。為此他醞釀了兩三年,直到2014年,才推出大型喜劇類真人秀《笑傲江湖》。
 
2013年,在香港世紀酒店,董朝暉見到了笑星吳君如。他邀請後者加盟自己的這檔節目,吳君如很爽快地答應了。此後他們將近一年沒聯系。一年之後董朝暉致電吳君如重提舊事,她說,她一直在等他電話。吳君如的仗義讓董朝暉感動:就因為一句口頭承諾,她拒絕了很多邀請,等了他一年。
 
宋丹丹加盟《笑傲江湖》,一直強調“是為小董而來的”。他們早年就有過合作,“當時讓丹丹來主持節目,後來因為其他原因沒做下去,但丹丹說以後需要幫忙盡管開口。”數年之後,董朝暉開了口。
 
馮小剛也是董朝暉相識多年的朋友,兩人經常一起打球。他很早就跟馮小剛說過要做《笑傲江湖》的想法。馮小剛拍攝《私人訂制》時,他還跑到三亞去探班,繼續遊說。“我告訴他民間的喜劇選手需要機會,做評委說自己想說的就行了。”等到春晚結束後,馮小剛終於松口。
 
劉儀偉是馮小剛推薦的,恰好他也是董朝暉的多年好友。當年離開央視後,他在上海跟歡樂傳媒合作過好幾檔綜藝節目,此時正在為他們寫劇本,談到再次合作一拍即合。
 
董朝暉的執著和迎難而上給劉儀偉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個項目的創意他很早就跟我聊過,然後便進入了漫長的遊說期——他幾乎遊說過所有華語喜劇電影界的一線人物,還遊說過國內好幾家一線衛視,直到某些衛視都已經開始錄制同類型節目,不止一檔了,他也沒有放棄。在這個過程中我都陪他遊說過好幾回。最後,他和東方衛視達成了協議。”
 
除了東方衛視的《笑傲江湖》,浙江衛視的《中國喜劇星》、湖南衛視的《花兒與少年》、遼寧衛視的《中國喜劇行動》、湖北衛視的《我為喜劇狂》、安徽衛視的《超級笑星》也紛紛登場了。2014似乎成了中國喜劇真人秀的元年。
 
從當初的《歡樂總動員》到現在的《笑傲江湖》,隔著多年的時光,許多東西對董朝暉來說都不一樣了。他舉了個最直觀的例子——《歡樂總動員》一集的制作成本是25萬,而一共13期的《笑傲江湖》制作成本高達9000萬。
 
《笑傲江湖》的評委組合在同類節目中堪稱星光閃耀,董朝暉對4位嘉賓有不同定位:“大家還是有分工的。比如說小剛真性情,我對他的要求是直截了當表現他的想法,犀利的也好,柔和的也好。丹丹是個很感性的人,她對人生很多問題都看得比較透徹。君如的表演方式是香港人比較誇張的敢於自嘲的大笑姑婆那種,這樣可以兼顧南方觀眾。儀偉則比較穩當,而且他當過主持,這個節目需要一個有經驗的人來掌握整個流程。”
 
董朝暉認為自己的優勢是能“組局”。
 
“現在電視臺不缺優秀方案,雙方合作的基礎是民營公司有電視臺沒有的資源。在娛樂圈,組局是很重要的。不同的人組的局是不一樣的,有的人組的局是地上的局,有的人組的局卻是天上的局,這取決於個人的格局和判斷力。”
 
2014年3月,《笑傲江湖》第一季正式開播,第一期節目收視率即達到1.26%,在全國同時段節目中排第二,第三期收視率上升至1.63%,最高收視率則達到1.95%。收視率是最具有說服力的,最終衡量《笑傲江湖》成功與否的也是這點。
 
而對董朝暉來說,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笑傲江湖》經歷了3年的策劃、9個月的籌備。2013年歡樂傳媒和東方衛視共同組建欄目組後,派出了10多個團隊,在全國30多個城市,通過各種渠道找尋“歡樂制造者”。為了保證節目制作精良,編導們還根據每個選手的個人特點,在已有創意上進行二次創作和包裝。“我們將制造快樂的焦點鎖定在百姓身邊,提出了‘生活百般滋味,人生需要笑對’的理念,希望快樂從人們身邊來,並且傳遞給更多身邊的人。”
 
《笑傲江湖》第一季的盈利狀況令他滿意,但他顯然看得更遠,“同類型節目中我們是拿到了最高的第一季冠名費。但你知道,《中國好聲音》第一年的冠名費跟第二年沒法比。”
 
董朝暉看好當下喜劇市場的火爆和可觀的前景。《笑傲江湖》收官後,歡樂傳媒簽了16名選手。但這個節目只是歡樂傳媒產業鏈的一環,他就像一個手藝人,嘗試著打磨好每一個環節,把它們連起來,因為他有更大的野心。“電視節目是品牌,每年延續下去,可以源源不斷找到好的喜劇人才進入行業。這是起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