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慶的性格決定噹噹網的命運! 李成東
來源: http://xueqiu.com/1363266695/31017852
【東哥解讀電商】開篇說個電商圈內的傳聞小段子,說的是上市前當當網俞渝對投資人的對話:“電商比傳統零售好太多了,今天上午決定要增加品類,那麽明天我們就能夠上1萬個10萬個SKU,哪天我們認為這個品類不好經營了,就可以第二天把這個品類砍掉,把所有SKU撤下來!”

當然俞渝說的是電商的一個優勢,就是不受線下門店空間限制的無限的貨架資源,為電商提供的無限的擴品空間。比較遺憾的是,當當還是一個以賣書為主的平臺,加上一些百貨品類,至於更多的一些品類是以平臺形式存在的。在過去的十五年里,當當的擴品乏善可陳。
東哥以為換個角度解讀是當當網在擴品問題上非常不謹慎,隨意性非常強。當當做自由品牌是非常早的,2009年就有涉足了,而中間有撤又上,忽而重視忽而放棄,遇到挫折就撤,而不是徹底解決問題。這就是業務戰略上的不堅定,或者是猶豫不決,隨著市場運營波動而急於調整戰略。
當當網上市之後,京東借機推出圖書業務,向當當發起圖書價格大戰,號稱圖書三年零毛利不賺錢。當時當當圖書業務占據85%以上收入,一年有20億的盤子,而京東圖書剛起步,光腳不怕穿鞋的,當當如果采取同樣零毛利,自然是不劃算的。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品類上缺乏縱深防禦,當當也只能硬著頭皮應戰。從2010年底,當當網的毛利潤率直線下降,從22.3%直跌至2011年底的10.5%,股價也隨之一落千丈。也就是從2010年底開始,當當算是真正有了危機感,不擴品類,不發展新的業務,未來前途渺茫,最終會被競爭對手耗死。
匆忙擴品,遇阻就砍
面對京東的競爭,當當網一開始選擇的策略從京東最熱銷的幾十到一百個通訊、3C和筆記本產品,然後以低於京東50元的價格甩賣。這就算是“圍魏救趙”吧,據說很快京東就範不再鬧圖書價格戰了。這個時候當當網做了幾個事情,一個是加大自營母嬰百貨通訊3C產品,其中家電是選擇和國美合作的,在2011年的時候服飾並不是推開放平臺,而是在做自有品牌。所以2011年到2012年當當網的毛利潤率下降,一個原因是圖書降價毛利潤率下滑了,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擴的品類經營不善,以及這些品類本身毛利潤率就不高導致的。
2011年和2012年的當當網都虧損很嚴重,分別錄得2.29億和4.44億元的虧損,估計再這麽虧下去,現金流都要斷流了。於是乎2013年開始轉變戰略,砍品類砍SKU,砍掉那些經營不善的品類,轉而重點開放平臺的服飾特賣。因為2012年做服飾特賣的唯品會起來了,發展還不錯。當當有上千萬的優質用戶群,開放平臺是最好的接入模式,采買入庫太累太辛苦風險又太高。
做了十五年,當當就做起來兩個品類一個是圖書,一個是母嬰,然後加一個服飾開放平臺。中間做了無數的浪費錢財資源的嘗試,大多數都是淺嘗輒止,迎難而退!
當當在戰略的不堅定,換個詞就是保守穩健的戰略。
在2010年11月當當網上市的時候,李國慶接受媒體采訪稱:在當當網此前11年的發展歷史上,一直采取的都是穩健的增長策略。按當當網CEO李國慶的話說,就是“小的彎路走過,但從沒有出過大錯”。李國慶曾經算了這樣一筆賬:在實現規模盈利之前的八九年中,當當網只“燒”了約4000萬美元,在以燒錢為能事的B2C電子商務公司中是燒錢最少的。盡管此前賠了八九年,可始終是保持略虧損,只是虧了總銷售額的12%,但是換來的是100%的增長。
四年後回顧這段話,李國慶估計都要悔青了吧。東哥以為如果在2006年-2008年投放廣告,那時候吸引新客的成本不過幾塊錢一個。而且那個時候還沒有像京東這樣的強勢對手,也可以任由當當擴品到服飾、化妝品。當當網的保守政策導致,李國慶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一個個機會被後來者拿走,無論是市值還是銷售規模,都是後來者居上。
說白了,
東哥看來,當當在戰略上的保守和反複折騰是老板的格局太小,小富即安的思想!時至今日,不斷的被邊緣化,市值被成立不過四年的聚美優品反超也就不要抱怨了。真的不是運氣問題!
也許我們也不好評價這種保守戰略,因為當當經歷過了兩輪泡沫破滅,一次是2000年泡沫,一次是2007年次貸危機,謹慎的策略才讓當當網活到了今日,活到了上市,而數以百計融資的采取積極擴張戰略的B2C都倒下了!保守戰略,或許也是一種生存策略,也未必是最差的一種策略!
關註微信“東哥解讀電商”(請搜索“dgjdds”),下回分解峰回路轉,柳暗花明,苦盡甘來的當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