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能源環境安全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謝靜。
上周五,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授權美軍對伊拉克實行有針對性的空中打擊。與11年前的戰略不同,此次美國對伊的軍事行動是帶有限制性的。奧巴馬在講話中反複強調,目標僅限於伊拉克北部地區的極端武裝組織“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並且重申,真正能解救伊拉克的,只有建立一個統一,包容的伊拉克政府,因此解決伊拉克問題勢必將會耗費更多時間。
相對於此前的敘利亞和烏克蘭危機來說,市場對於奧巴馬的此次處理方式顯示出較為歡迎的態度,但投資者對於伊拉克局勢的前景依然充滿擔憂,這其中奧巴馬政府的外交策略是制造影響的主要因素。
首先,奧巴馬當初就以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撤軍獲得大量選民的支持而當選總統。因此外界對於美國通過軍事解決伊拉克危機的前景並不看好。其次,自上任以來,奧巴馬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理念始終圍繞著“務實主義”,與其前任的小布什政府信奉的“現實主義”完全不同,奧巴馬認為外交手段比之軍事手段能夠更好的保障美國的利益。其政府第一任國務卿希拉里更是提出了依靠“巧實力”(smart power)來恢複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這也是此前敘利亞和烏克蘭危機中美軍基本無用武之地的原因。
但需要註意的是,美國民主黨一直是帶有較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與共和黨的強調用實力說話不同,民主黨熱衷於在世界各地推進民主,強調人權保護。而此次ISIS對Yazidis和庫爾德人的“滅族”運動才是極大的促進了奧巴馬政府作出空襲的決定。
一些言論宣稱,美國此次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目的仍在石油。這種說法有些偏頗。對於美國來說,控制石油價格比保障石油供應安全更有戰略意義。今年3月在烏克蘭危機中美俄博弈膠著之時,美國能源部宣布釋放戰略石油儲備500萬桶。雖然給出的理由是為了測試國家石油系統應對石油供應中斷等突發事件的能力。但眾所周知美國此舉意在俄羅斯,消息發布當天,紐交所4月交割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暴跌逾2%。
而且從全球原油供應來看,伊拉克並不是最為嚴重的地區。當前世界排名靠前的幾大產油國除了俄羅斯和沙特以外,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動亂造成的減產。近期影響日益嚴重的埃博拉病毒更是使得西非第一大產油國尼日利亞進入全國緊急狀態。而美國EIA宣稱目前原油日產量維持在850萬桶左右,雖然與位列世界前兩位產油大國的俄羅斯和沙特相比差距較大,但從側面可以看出美國對於原油的供應安全並不擔心。
但如果說美國此次對伊拉克的軍事打擊完全出於人道主義這也是絕對不可能的。長期以來,石油的價格一直被華爾街和國際石油公司巨頭們所操控,產油地動亂雖然給石油公司帶來損失,但更利於華爾街和石油巨頭們借機操控價格發”戰爭財“。此外,奧巴馬的第二任期已近尾聲,隨著大選的來臨,選民的意誌又被重新提上議程。此次伊拉克危機所涉及的恐怖主義和種族滅絕,無疑能最大程度的獲得美國兩黨選民支持。而且對於奧巴馬來說,正好也可借機緩解國內民眾對於阿富汗美軍少將遇刺身亡,以及敘利亞和烏克蘭危機造成美國影響力下降所帶來的各種指責,為民主黨在選舉中拉一下票數。
總而言之,奧巴馬政府對於伊拉克危機並不會作出更多的幹預,空襲亦不會維持較長時間,對ISIS的打擊始終是以限制性為主。因此,伊拉克局勢的走向很難預料。但可以看到的是伊拉克危機對原油市場價格走勢的影響仍遠不如烏克蘭危機那般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