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昨日(8月11日),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已經六連漲,刷新了今年3月17日以來的高點。在後三個交易日,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也連續三日反彈,兩者間出現了“雙升”。本周二,中間價較昨日再度走高,報6.1517。
這與上周五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的說法相一致。馬駿當時稱,央行正在退出常態化外匯幹預,只在匯率浮動超過規定區間、資本項目有較大不平衡及金融市場出現危機等情況下,才對外匯市場進行幹預。
值得註意的是,馬駿提到的是現在進行時——正在退出,而以往央行官員的表態多是將來時——逐步退出常態式的外匯幹預。
《每日經濟新聞》引述招行總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的觀點稱,目前來看,中間價已不再像以前那樣,會有一個劃定的方向,而是更多地順應市場本來的趨勢。以前,中間價的變動可能更多地體現央行的意誌和政策信號,但現在多數情況下,中間價的政策意義已不是那麽明顯了,市場在中間價形成過程中的發言權應該是逐漸增大的。
“現在,中間價和即期市場的匯率已經基本重合,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如果中間價和即期匯率比較吻合的情況能夠持續下去,可能就能說明做市商在形成中間價的報價中應該是以上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來做參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