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智慧汽車:進入門檻高,產業待引爆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407/t20140718_614155.htm

  大量傳感、檢測設備應用所產生的大數據分析需要,令汽車「觸網」成為大勢所趨。剛剛起步的智慧汽車產業擁有巨大的空間,目前仍是一個產值以萬億計的「藍海」,但鑑於需要集成工業設計、軟件研發、生態圈建設等大量資源,其進入門檻頗高。A股上市公司中涉及智慧汽車的相關業務尚未形成規模。

  特斯拉汽車一改人們對電動汽車的偏見,其model S車型一躍成為橫掃歐美汽車市場的熱銷車型。其實,特斯拉帶來的不僅是高性能、舒適的電動汽車,由於其高度整合的計算機控制技術,以及使用大型觸摸屏代替儀表板和控制面板,車主可以更加便捷地訪問、控制汽車信息系統和遠程信息處理—包括導航、互聯網瀏覽、遠程監控等。此外,特斯拉允許程序員為其車型編寫App供車主使用,將汽車變成大型移動互聯網終端即將成為現實。

  智慧汽車產業,毫無疑問是被新能源汽車這一汽車界的顛覆者撬動的。但就算是當前大熱的特斯拉,周產能不過500輛,一年也就能交付幾萬輛,在中國交付僅個位數。根據《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國民用汽車保有量達 13741 萬輛,比2012年末增長 13.7%。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10892 萬輛,同比增長17% 。民用轎車保有量 7126 萬輛,同比增長19% ,其中私人轎車6410萬輛,同比增長20.8% 。

  巨大的供需差距形成了空前的市場空間,無論是整車、系統還是元器件,潛在需求都非常大。A股市場上,只要在相關領域有所涉獵的公司,近一年來均在二級市場有不俗表現。智慧汽車概念股指數大幅跑贏滬深300指數,相對漲幅達63%(附圖)。

  汽車「觸網」

  隨著汽車技術的發展,大量傳感、檢測設備,如車載雷達、車道偏離預警、並線輔助、車內WiFi等,都逐漸成為了家用轎車常見的配置。大量的傳感器,就會產生大量的數據,而大數據處理正是互聯網的強項。那麼,汽車「觸網」能夠產生哪些共鳴呢?

  安全升級

  以安吉星(OnStar)系統為例,通過和汽車各個傳感器系統深度融合,安吉星能夠為車主提供僅依賴汽車本身繫統無法達成的服務。比如在發生碰撞的時候,安吉星系統會將汽車碰撞方向、力度、位置甚至氣囊彈開與否等信息發送至客戶服務中心,服務中心則會聯繫最近的救援服務機構前來施救。這一系列過程都是自動完成,如果事故發生在偏僻位置,駕駛員又因事故昏迷的情況下,使用這一車載互聯系統很可能救人一命。

  此外,安吉星系統還可以通過深度嵌入的車載系統遠程鎖定被盜車輛,遠程讓被盜車輛熄火,大大降低車輛丟失的風險。以安吉星為代表的車載互聯系統,將汽車基本行使數據、控制數據與互聯網打通,通過云端服務器大幅提升了對汽車數據的處理能力,從而使行車安全大幅提高。

  汽車「手機化」

  汽車的車載操作系統目前已經相當普及,但與智能手機比起來,無論是功能性還是娛樂性都要落後一大截。讓汽車也能擁有如同智能手機般的便利,將手機上已經比較成熟的移動互聯網體驗帶入到汽車中去,是另一方向。

  CarPlay就致力於將手機的功能拓展到汽車上,讓駕駛者在安全的前提下使用iPhone的各項主要功能。比如,如果汽車顯示屏具備觸摸功能,那麼駕駛者可以通過觸摸來啟動CarPlay的各項功能如撥打電話、發送短信、手機導航、播放音樂等,未來還將支持更多在iPhone上的App供CarPlay調用,甚至可以通過長按方向盤上的聲控按鈕來啟動蘋果引以為傲的人工智能助手Siri。

  目前法拉利、奔馳、沃爾沃等廠商的14款車型已經能夠使用蘋果CarPlay,未來還將擴張到寶馬、雪弗蘭、福特、豐田、日產等全球主流車廠。不僅新車型在出廠之時就配置了蘋果CarPlay,一些舊車型也能夠通過售後服務體系加裝蘋果CarPlay。

  智慧汽車產業剛剛起步

  智慧汽車的核心是車聯網,但目前全球主要車廠如奔馳、寶馬、奧迪等都在使用自家開發的系統,這些車載系統一般都具有監控車輛狀態、導航等功能,但遠遠還達不到智慧汽車理念所能提供的體驗。目前比較接近車聯網體驗的安吉星系統,使用費用較高,並且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平台,用戶只能使用既有功能,無法進行個性化擴展,這些原因都導致了安吉星系統覆蓋車型有限,難以形成生態圈。蘋果的CarPlay儘管理念先進,也考慮到了大範圍車型覆蓋的問題,但其主要目標集中在車輛上提供iPhone的使用體驗,大量的行車數據、駕駛員狀態數據等的云端處理方案尚未出台。

  不少互聯網巨頭都已經開始在車聯網領域布子。今年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簡稱CES)上,谷歌宣佈其「汽車開放聯盟」成立,意圖讓消費者在汽車上也能有使用安卓系統一樣的體驗。

  此外,曾經稱霸手機市場40%份額的諾基亞,在將手機業務出售之後,最近的動態是瞄準了車聯網市場,宣佈啟動1億美元的基金,用以投資智能聯網汽車企業。此舉不僅僅是做風險投資,諾基亞還有意將基金的運營與諾基亞位置服務部門HERE結合,打造車聯網生態系統。

  近年,高度依賴電子系統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快速發展,對智慧汽車系統的開發和成熟都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最近,寶馬公司推出的電動車i3,就針對電動車續航里程有限的天然限制,引入了新的車聯網理念,通過大數據處理,為消費者計算最省電的行車路線,不僅涉及蓄電池電量和個人駕駛風格,而且也涉及當前的交通情況、道路狀況和計劃旅程內的地形條件等。

  高門檻「藍海」

  長久以來,中國汽車產業一直都是追隨國際大廠,無論是質量、品牌還是銷量,佔據中國汽車市場前列的都是德系、日系和美系車廠。智慧汽車或許給了中國車企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涉及智慧汽車領域的公司往往相關業務佔比不大,尚未形成規模。以比亞迪為例,其年報公佈2013年共銷售汽車約47萬輛,同比增長14.38%。其中,根據公司公佈的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比亞迪2013年銷售新能源汽車約2000台,2014年有望達到2萬台。這已經是新能源汽車行業前列公司的水平。

  國內整車廠商現階段的主要精力還是集中在提升國產汽車的質量與品牌,包括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領先的比亞迪,都尚未在汽車智能化方面發力。這點既值得汽車工業業者反思,也體現出智慧汽車產業需要集成工業設計、軟件研發、生態圈建設等大量資源,進入門檻頗高,目前仍是一個產值以萬億計的「藍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