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騰訊不玩了,微博還能活多久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773

2013年中國社交類應用數據比較。 (何籽/圖)

在陸續剝離搜搜、電商業務之後,騰訊放棄本是作為防禦武器的微博,把注意力集中到微信和微視的佈局上。很顯然,微博這一產品的式微已現端倪,但騰訊退場很大程度上源於它已經有了微信這張移動社交的王牌,對於其他微博運營方來說,微博並沒有走到死胡同。

2014年7月28日下午,北京,距離騰訊微博事業部所在地西格瑪大廈不到一公里的遼寧大廈,騰訊微博事業部的同事們吃了頓散夥飯——這是他們以騰訊微博事業部之名的最後一次聚餐。

此前一週的7月22日20點13分,騰訊科技發佈「騰訊網絡媒體事業群主動求變,深入佈局媒體全產業鏈的戰略方案」的消息,其中一項是「騰訊微博產品運營團隊將與騰訊新聞團隊進行整合,以強化整體社交資訊服務功能,騰訊微博也將持續為用戶提供領先的社交產品體驗」。

約20分鐘後,一名註冊信息顯示為騰訊員工的網友在新浪微博發佈更為直白的消息,「騰訊微博事業部撤銷掉了」。

這是騰訊在處理掉搜搜、電商業務之後的又一項重大決定。自兩年前開始,騰訊進行了內部重大的業務系統調整,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剝離不擅長的業務,投資巨大的搜索引擎——搜搜被併入騰訊入股的搜狗,電商業務也劃給了京東(騰訊佔股15%)。

相比2011年門戶網站之間微博大戰的火熱,微博降溫似乎來得太快。

從2012年8月,張朝陽坦陳「過去兩年間,我們確實輸掉了微博之戰」;到2013年8月,網易和中國電信聯手推出「易信」,從此不提網易微博;再到騰訊微博事業部在成立3年又3個月(2011年4月-2014年7月)後解散,究竟是新浪微博太強大,還是微博產品形態本身已經走到末路?

戰略防禦工具

騰訊微博在用戶數和用戶活躍度等數字上可以和新浪微博分庭抗禮,但在關注度和影響力方面相差懸殊。

「攪局的目標實現了嗎?」7月23日,新浪總編輯陳彤在微博上引述騰訊微博調整的消息並評論道。

2006年,Twitter以140字符短消息形式在美國拉開微博序幕,中國最早的微博產品如飯否、嘀咕等,在2009年年中被關停。2009年8月,新浪開啟微博內測,8個月後,騰訊微博跟進。

一位騰訊微博內部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騰訊微博最初定位是戰略防禦。新浪微博推出後,通過資訊、社交、明星效應增加了用戶黏性和活躍度,微博私信一定程度上可取代即時通訊工具,當時微博還計劃推出即時通訊工具,這對以即時通訊工具為核心的騰訊造成不小衝擊。

騰訊對微博極為重視。2010年年底,騰訊內部要求全員上陣,在騰訊微博上發表高質量原創內容,並對精彩微博進行傳播,每天10條。

2011年上演了門戶網站間的微博大戰,為了爭奪明星、意見領袖、地方政府入駐各自平台而四處活動。2011年3月,馬化騰在騰訊2010年年報發佈會上表示,將把微博作為新的戰略領域進行投資,「儘管這些投資會加大支出和不能即時獲取回報,但騰訊認為這對公司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大手筆投資得到的回報是,據騰訊財報披露,2011年底,騰訊微博註冊賬戶數達3.73億,日活躍賬戶6800萬,成為中國最大的微博。

2012年,情況有了變化。騰訊2012年財報顯示,「隨著中國微博用戶增速減緩,我們正尋求騰訊微博與微信的整合點,以彰顯我們的特色」。2012年底,騰訊微博的日活躍賬戶數為8700萬。三個月後,這一數字減少了600萬。此後,騰訊再沒有披露相關數據。

實際上,微博曾給予騰訊很大的想像空間,一度有望打通騰訊各業務平台,成就真正「萬能的微博」。它先後接入了QQ音樂、QQ空間、搜搜、QQ、微信,2011年還曾試水電商,推出基於企業級微博產品「微空間」及其電商版「微賣場」。可惜它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

易觀智庫分析師李欣然認為,騰訊微博產品整體上更像是QQ的衍生產品,定位模糊、用戶體驗並不夠好。雖然依靠QQ龐大用戶群的黏性,騰訊微博在用戶數和用戶活躍度等數字上可以和新浪微博分庭抗禮,但在關注度和影響力上相差懸殊。

騰訊微博與新浪微博在移動端的差距也在拉大,易觀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第二季度,騰訊微博PC端活躍用戶數為1.34億人,新浪微博為1.14億人;騰訊微博移動端活躍用戶數為1350萬人,新浪微博為9425萬人。

2014年7月23日17點11分,騰訊微博官微發表公告稱,調整後,騰訊微博產品仍正常運營。前述騰訊微博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留守的主要是內容團隊。這意味著,騰訊微博的運營將停留在維持階段,不會再有大變化。

「騰訊微博事業群解散了,完美地完成了對新浪微博的狙擊,戰略性的犧牲,成就了微信的江湖地位!」一位騰訊微博員工在匿名社交應用上吐槽。

微博讓位微視

「並不是市場容不下第二家微博產品,而是對於騰訊而言,微博的地位和以前不一樣了。」

騰訊微博事業部調整消息出來之後,不少人認為這是新浪微博的勝利,也有人把2014年3月27日新浪微博正式更名為「微博」,並於一個月後在美國納斯達克正式掛牌上市,看做是兩者競爭勝負的關鍵點。

前述騰訊微博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並不是市場容不下第二家微博產品,而是對於騰訊而言,微博的地位和以前不一樣了。」

2012年5月,騰訊內部結構從原有的業務系統制升級為事業群制,把業務劃分成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網絡媒體事業群(OMG)、社交網絡事業群(SNG)、技術工程事業群(TEG),並成立騰訊電商控股公司(ECC)專注運營電子商務業務。

在2012年的這次調整中,騰訊微博與騰訊網等事業部同屬於網絡媒體事業群(Online Media Group,簡稱 OMG),進一步強化了騰訊微博的媒體屬性。

5個月後,騰訊執行主席馬化騰在2012MDCC移動開發者大會表示,騰訊將基於QQ和微信兩大產品佈局移動互聯網。

2013年中,騰訊再次進行內部架構調整,撤銷MIG(移動互聯事業群)下屬的無線媒體事業部,依託QQ和微信將集團的重心轉向移動互聯網,2014年5月又單獨成立了微信事業群。

騰訊的調整是源於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微信的崛起。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統計數據,至2014年6月底,中國微博用戶數2.75億,較2013年底減少543萬,網民使用率為43.6%;手機微博用戶數1.89億,下降794萬,使用率為35.8%。與此同時,以微信、易信等為代表的手機即時通信工具的用戶數卻高達4.59億,比2013年底增加2842萬,使用率高達87%。

從社交和獲取資訊的功用來說,新浪微博的最大競爭者,不是騰訊微博,而是微信;從資源有效配置上來說,騰訊微博讓位微信,也是一種「戰略性犧牲」。

在轉向移動互聯網的過程中,騰訊早已在業務結構上做減法,將並不擅長的業務剝離,2013年9月將搜搜併入搜狗,2014年3月將電商業務轉入京東。

在2013年中,已經傳出騰訊微博事業部即將被調整的消息。騰訊微博事業部自己也在尋找出路。2013年5月18日,騰訊微博改版,新增微圈、微博管家、微熱點、微頻道,對關注對象、信息分類和集成,還試圖通過大數據和語義分析,研發「基於信息流的廣告系統」,這些產品上的調整併沒有改變騰訊微博的命運。

現在看來,騰訊選擇押注的是一款叫做「微視」的短視頻產品。撤銷騰訊微博事業部的同時,騰訊成立了微視事業部。前述騰訊微博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騰訊微博事業部總經理邢宏宇將轉任微視負責人。

騰訊微視發佈於2013年9月。作為一款獨立的App,微視的定位是基於開放關係鏈的8秒短視頻分享社區,用戶通過QQ號、騰訊微博以及騰訊郵箱賬號登錄,可以將拍攝的短視頻同步分享到微信好友、朋友圈、騰訊微博。

早在2013年初Twitter就推出了短視頻應用Vine,而且半年不到的時間就聚集了4000萬用戶,成為美國當年度增長最快的應用軟件,此後Instagram、Snapchat等公司也紛紛跟進。新浪微博也在微視前一個月發佈了類似產品秒拍,美圖秀秀團隊推出的美拍更有後來居上的勢頭。

7月23日,北京的遼寧大廈飯廳門口,陸續有人站在騰訊微博Logo和公仔形象的展板前拍照留念;飯廳裡,每個座位上都放著一個繫著藍色騰訊微博標識圍巾的QQ公仔,飯桌上是一張藍色的字牌,上面有一朵白色蒲公英和一群正打開降落傘飛散的白色蒲公英種子,印著「擁抱變革 再攀新高」兩行字。

在這頓飯之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就要像這些蒲公英種子一樣,分散到網媒事業群的網站、視頻,以及新成立的微視事業部。

關於微博這一產品的命運,仍存懸念。2014年新浪微博一度淨虧損達到4740萬美元。但Twitter卻好消息不斷,截至2014年6月30日,Twitter的月度平均活躍用戶人數為2.71億人,比去年同期增長24%;移動端月度平均活躍用戶人數為2.11億人,比去年同期增長29%,每千次時間軸瀏覽量的廣告營收達到了1.60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0%。

如果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不計入股權獎勵支出),Twitter第二季度調整後淨利潤為1500萬美元,實現了盈利。

騰訊微博也並非完全被棄置。如騰訊公告所稱,「騰訊微博產品運營團隊將與騰訊新聞團隊進行整合,以強化整體社交資訊服務功能」。

前述騰訊微博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在接下來的新聞大事件中,將會看到新聞和微博的合作。接下來騰訊網媒事業群留給人們的更大懸念也許是,與騰訊微博團隊的整合,能讓「第一門戶網站」的騰訊新聞得到多大的改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7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