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投資三階段 博實
http://xueqiu.com/2107541144/30135484我從電腦找出這篇文章,發現竟然沒有在雪球上發過,那就發來吧,如果發過就當重發了。
在投資圈,我絕不算是大佬,最多只是一個在向大家學習的學生。但我願意將我這些年的體會、思考分享給朋友們,希望能拋磚引玉,給大家以啟發。
1. 性格決定選擇,走上巴菲特式價值投資路
我一直很慶幸一開始我就走上了巴菲特式的價值投資之路,現在想來,應該是性格選擇了這條路,或者說是價值投資選擇了我這種性格。其實,價值投資不只是指股票,而是一種投資方法和理念,其核心是在你最熟悉的領域選擇那些從未來或現在角度看價格遠遠低於價值的投資品,買入並持有,直到價格高於價值,然後賣出。在我看來,這種理念可用於人生的任何選擇和判斷,這之於我來說是一種哲學或價值觀。
其實在上學的時候,我曾與一個技術分析者朝夕相處,雖然我對於他神秘的分析方法以及還不錯的收益非常好奇,但是我對於他每天晚上分析趨勢、白天盯盤,直到下午3點休市以後才吃飯這件事非常不能接受。如果投資就是這樣的重複勞動,我想還不如不投資。
在工作後的第二年,我和一個同事偶然聊起投資,於是乎發現他曾是某基金的研究員。於是他開始給我講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從格雷厄姆買低價的煙蒂股,到芒格如何介紹費雪的理唸給巴菲特,最終形成巴菲特式的看企業存貨年限內的淨現金流折給企業估值。雖然當時懵懵懂懂,但是我記住了巴菲特式的價值投資法核心原則是,買股票就是買公司。也就是我雖然是為了收益,但是我會把這家公司當做自己的來研究。我想,即使我研究這套體系沒有賺到股票的錢,我至少學會了企業經營的方法,這有利於我以後事業的發展。
再之後他向我推薦了許多書籍,比如《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富爸爸投資指南》,《如何選擇成長股》,《巴菲特致股東的信》等。一本本讀下來,基本上能夠奠定初級的投資觀。於是我開始跟著他分析,並嘗試買入一隻股票。
實話說,這階段真的是各種摸索和試水。初級的投資者經常犯的錯誤我應該試過很多。比如看股價歷史趨勢,過去幾天或幾週有過最低5塊,最高8塊,跌到5塊的時候就覺得一定能漲到8塊,這種其實根本沒有道理。又比如股價下跌的時候特別難受,思考要不要賣掉,而股價上漲的時候又想買,卻沒想過下跌過程中為什麼不買?還好我最早學習的是價值投資,我還知道看價格、看PE,但早期的通用錯誤和糾結的心理過程還是持續過一段時間的。
在這個階段我碰過10只左右的A股,基本都是業績穩定持續增長的企業。雖然不能說大賺,但是實現了我期望的收益率,也奠定了我堅持價值投資的信心。目前這個階段的經歷所沉澱下來的股票只有兩隻,一隻紀念性的第一隻股票。另外一隻是這麼多次篩選下來的還沒有變質的股票。這個階段更多是跟老師學習、自己看書、通過交易逐步摸索形成初步思維體系的過程。
2. 追尋本質,挖掘商業變化背後真實的動因
在第一階段學習的時候,我已經瞭解到巴菲特只做自己最熟悉的企業,他會認為買股票就是買這家企業的一部分。而菲利普費雪在做調研的時候,是從多角度、多層面去瞭解企業發展和運營的情況,最終實現比較紮實靠譜的決策。
在我購買的股票中,有一些雖然賺到錢了,但我心裡卻明白在發生一些重大事件,尤其是負面的時候我沒有足夠的勇氣去堅持買入;同樣,在漲幅較大的時候,我也沒有足夠的信心持有。這其實還是對這家公司不足夠瞭解所造成的。有時候不用各種理由說服自己,只要價格劇烈波動,你依然堅定你選擇而不動搖的時候,才說明你清楚的瞭解你投資標的的價值。其實,選擇人生伴侶、選擇創業夥伴、一輩子的朋友不也是這樣麼?
在這階段我也接觸了不少成功的價值投資者,在與他們接觸中,我非常能夠接受他們那種對許多公司瞭如指掌、信手拈來的感覺,他們通過深入、多角度的調研瞭解公司的情況,他們從來不會因為某個熟悉的公司股價波動而心情波動,患得患失。在與他們交往的同時,我能感受到他們生活態度的淡然與灑脫。我非常能夠認可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生活的狀態,所以,這個階段更堅定了我的價值投資之路。
在這個階段,因為工作原因,數據分析與調研工作的比重越來越大。其實最早就是一些零星的客戶調研與數據分析,我的工作範疇必須要做許多的大數據分析,並且要結合某些行業的公司,久而久之可能看多了數據有了一些觀點,並通過行業進行了一些確認,就形成了對企業和行業的一些基礎觀念。
在後來的幾次調研中,我屢屢通過數據的趨勢以及同行業公司的對比發現到一些非常好的公司。既有行業趨勢中催生的新興增長企業,又有傳統成熟行業對比中的優秀企業,還有成熟行業變革期所產生的穩重求進的企業。這些企業都一次次用他們紮實的經營震撼著我,於是乎,在研究的同時通過買股票小賺一把。這些企業的優秀原因各有不同,有些是因為管理能力強,控制成本能力好。有些是在市場未成熟期進入,並堅持到現在且沒有出現大問題。而有些真的是團隊文化和人才的優秀,讓企業在多次變革中能屹立不倒。
易經裡有相數理之說,表象、數字、道理。我們通常會看到一些現象,我們用感性趣描述他們,然後我們會看到一些數據的表現,最終通過深刻挖掘和分析找到導致這種結果的本質動因。我認為,從行業調研和企業分析角度,根本上看我們是挖掘商業動因。這種動因有很多種組合、變化,但是總結來看,我認為是順應大道和趨勢潮流的、長期看來靠譜的有價值的能夠推動文明進程的事情。
總之,這個階段,我通過與投資者交流,與企業各個層面的人交流,與行業的專家和觀察者交流,獲得的各種現象、數據、或者是邏輯分析,最終都是能找到本質的動因。本質動因根據不同的情況發生變化,但是核心都是靠譜的、推動文明進程的事情。也只有這些事情才是有價值的。
與其說價值投資者是做投資,不如說價值投資者是用自己的時間和資金給那些靠譜的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組織投支持票。
3. 事在人為,人與文化決定企業的高度與遠景
既然發現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因千差萬別,我們就有沒有標準的定律或者公式能夠說明什麼才是好企業,什麼時候就一定能買入。對於企業經營者也一樣,沒有一種經營的定則是能讓一家企業長期屹立不倒的,變化的市場環境要求企業經營也必須要有變化和創新,既能夠在順境中高速前行,又能在逆境中求得生存。我發現,能夠讓企業持續穩定的經營的更好的只有人與文化。
有很多企業憑藉短期的運氣佔有了某個市場,但很可能因為後續的經營不善,或在行業變革中沒有跟上而從一個巨頭離開商業舞台。我們還發現了一批企業是平時不溫不火,在機會來臨的時候總能放棄過去的成功,擁抱行業新的變化並迅速成為行業的領先者。如果說成功一兩次是偶然,在每一次金融海嘯和行業變革中都能跟上的企業,那一定有原因,在我看來是人與文化。
中國企業大多經營時間不久,具有百年文化傳承的企業屈指可數。在我最早學習和從事營銷的時候,有一個階段一度認為文化是虛無縹緲而無法捕捉和控制的。在隨後的工作中,我逐步意識到組織文化的建立、傳承以及真正的貫徹力對於一個企業能統一戰線、高效的工作多麼重要。
絕大部分企業都會因為市場需求、經營能力等多個方面做大做強,也會有許多員工。這些員工的凝聚力、統一性和對企業核心價值觀的貫徹能力就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在行業變革、企業變化、員工不斷完成新老交替的過程中,疏忽了文化的傳承和梳理,不僅會影響方向的統一性以及團隊戰鬥力,甚至還會產生極其嚴重的內耗。真正面臨變革的時候,團隊很難在短期內統一方向,完成組織目標。
所以,我覺得由靠譜的人組成的團隊,以及團隊文化的建立和傳承,才是一家企業能夠持續穩定發展的動力。不過巴菲特曾經舉過伯克希爾的例子,當時他投資伯克希爾就是認為團隊靠譜,但後來因為業務不行,靠譜的團隊還是把這個公司做倒了。其實,在此我覺得他原來給靠譜的團隊定義應該是經營能力,而我們應該給靠譜的團隊定義應該包括了戰略能力,尤其是在新戰略上的膽識和執行能力。雖然蘇寧云商目前我們還不能下定論,但是從打破傳統的膽識以及迅速的執行能力上,還是非常值得欽佩的。而對比許多企業,都是躺在過去的成功經驗上死去的。諾基亞走了,我認為之後新東方也有可能走向這一天。
到這個階段,似乎很多問題變的簡單了。事在人為,我們在第二階段通過調研人、看人做事產生的數據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尋找到事物或者說文明發展的本質。我們發現每一次的變化皆有不同,但是事情背後都是形形色色的人。單個人很難做成大事,所以我們投資的是一群人,這一群人必須要團隊一致且合作能力超強。全是靠譜的人是理想化的,但至少應該核心成員或大多數人是靠譜的。靠譜的表現有工作能力、人品、團隊意識,更重要的我認為應該還有對未來的把握以及在貫徹未來戰略的能力。如果一個團隊大多數人都能在公司核心方向上具有前瞻性,不斷做出屬於未來幾年的優化,那這一定是一家偉大的公司,能夠抵禦嚴寒,也不至於躺在成功上死去。
以上是我投資的歷程和過程中的一些體會。歡迎交流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