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不好答,但恆基主席李兆基兩年前已經答:買股票好。今年他又再一次回答這個問題。以兩三年為期,投資地產股可能有數十個百分點、甚至「一個開」(一倍)回報。他的理據是地產股資產折讓高,「某些地產股股價只是一百元,但資產淨值可能高達二百元,將公司的資產拆售,甚至拆骨,都會遠比股價為高。」
先比較一下現時各大地產股的股價與資產淨值的折讓:
股價 | P/E | 息率 | 派息比率 | NAV | 折讓 | ||
0001 | 長江實業 | $139.50 | 9.17 | 2.49% | 22.8% | $205.00 | 68.0% |
0012 | 恆基地產 | $50.20 | 8.41 | 2.11% | 17.7% | $81.30 | 61.7% |
0016 | 新鴻基地產 | $106.10 | 6.94 | 3.16% | 21.9% | $140.00 | 75.8% |
0017 | 新世界發展 | $8.96 | 4.17 | 4.41% | 18.4% | $17.50 | 51.2% |
0083 | 信和置業 | $12.00 | 6.09 | 4.17% | 25.4% | $19.40 | 61.9% |
其中,以新世界的折讓最高,新鴻基的折讓最低,只有新世界只及資產的一半。如果以往績計算,中小型地產股是長年累月都低於資產淨值,甚至很多時私有化都是以資產大折讓進行。藍籌地產股會好一點,在旺市時都有機會反映到資產值,甚至高於資產淨值。
秘密在於他們有龐大的非地產收益,就以恆地為例,不少盈利都來自中華煤氣以及其他非地產業務,長實就更不用說,一半盈利來自和黃,由於很多非地產行業的收益和資產沒有直接的關係,自然這一部份以盈利收益估值,才加入資產折讓的地產業務,結果拉高了資產折讓。
我們又看看,買樓的收益率,根據差餉物業估價處的網頁(http://www.rvd.gov.hk/doc/en/statistics/his_data_15.xls),現時住宅的租金回報是2.1%(豪宅)到3.2%(上車盤),比較之下,部份本地地產股其實比買樓收租更見吸引,而且香港並沒有股息稅,但買樓收租則要交物業稅。
順帶一提,近來多了很多宣傳海外置業的廣告,例如聲稱在日本買中古樓,租金回報可達7-10%,數十萬就有一層云云。又例如一些東南亞、澳州紐西蘭,甚至歐洲的物業,也拿到香港出售。
筆者就沒有足夠的資料去評論海外置業的升值回報,但是有兩個風險是需要指出的,就是匯率風險和稅制風險,比如日本最近又將銷售稅增加到8%,並建議下次加到10%,那麼會不會有其他稅制改動出台呢?整個「海外人士置業稅」相信阻力不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