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遲到的「國家鐵塔公司」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031

在海外流行的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在中國為什麼這麼難?主管部門推了十年都無法真正落實的共建共享,在鐵塔上小試身手,為何引起軒然大波?

「國家鐵塔公司」尚未誕生,就已連續遭遇電信從業者、觀察者的口誅筆伐。質疑的焦點在於,「國家鐵塔公司」是否會成為一家新的超級壟斷央企,是否會阻礙競爭。

但很快,工信部在2014年4月30日發出公告,「三家基礎電信企業正在研究共同組建一家通信設施公司,負責統籌建設通信鐵塔設施,進一步提高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水平」。

鐵塔是指信號發射塔,高度通常在10米以上,基站架設在鐵塔上可提高信號覆蓋效果。而電信基礎設施包括了鐵塔、桿路、基站、傳輸線路、管道、室內分佈系統等,鐵塔只是其中一部分。

工信部的公告澄清了此前關於「國家鐵塔公司」將接管基站建設、成為中組部任命一把手的第54家央企的傳言,也讓人們對「國家鐵塔公司」即將帶來電信「網業分離」的期待落了空。

「共建共享」十年難

中國電信基礎設施共享共建的提法始於2005年7月,當時的中國信息產業部發出通知,要求相關企業本著有效利用、節約資源、技術可行、合理負擔的原則,實現電信管道、電信桿路、通信鐵塔等電信設施的共用。已建成的電信管道、電信桿路、通信鐵塔等電信設施的電信業務經營者應當將空餘資源以出租、出售或資源互換等方式向有需求的其他電信業務經營者開放。

而真正行動起來是在三年後的2008年。

2008年8月27日,中國國家審計署的一份工作報告顯示,2002年至2006年,中移動、電信、聯通、網通、鐵通5家企業累計投入11235億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重複投資問題突出,網絡資源利用率普遍偏低,通信光纜利用率僅為1/3左右。運營商之間資源共享的呼聲隨之而起。

一個月後,工信部和國資委聯手推出《關於推進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的緊急通知》,要求已有鐵塔、桿路必須共享,新建鐵塔、桿路必須共建,禁止租用第三方設施時簽訂排他性協議。

通知同時還表示要逐步建立電信基礎設施資源數據庫,以利於企業間開展共建共享,同時也對企業以往報送信息進行驗證;處罰措施包括,一旦發現有違規行為,根據情節嚴重程度可建議其上級單位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處分,對因此被撤、免職人員,三年內不得任用。

當時正是電信重組、3G建設啟動前夜,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來得正是時候。

同一年,全國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領導小組成立,當時的工信部部長李毅中任組長,工信部副部長奚國華、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任副組長,各電信集團公司一把手參加。同年12月10日,三家電信集團公司正式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對合作機制、流程、價格、維護、爭端解決等方面提出了操作辦法。

2010年-2013年間,工信部和國資委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的實施意見》,提出該年度共建共享考核的各項要求和具體考核指標。沒完成指標的,則由國資委給以相應的業績考核扣分處理。

目前公開的關於「共建共享」成效的數據,是2012年5月25日在山東濟南市召開全國通信業「十二五」規劃宣貫和共建共享現場會上,時任工信部副部長尚冰透露,2011年共減少新建鐵塔超過2.7萬個、桿路超過5萬公里、基站站址及配套環境3.6萬個,傳輸線路7.9萬公里、管道1.9萬公里、室內分佈4000個,全年節約投資約150億元人民幣。

工信部機關黨委網站顯示,2012年11月23日,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司長張峰透露,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實施以來已經節約投資超過350億元。2008-2012年間全國電信業每年固定資產投資都在3000億元以上。

儘管有詳細的指標和懲罰措施,一位中國移動網絡部員工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在「共建共享」樣板工程之外,公司也有相應的對策。三家公司儘管在基站選址上互不相讓,但都有要達成考核目標的默契,要敷衍湊數並不難。一些基站場地的「高額進場費」,其實就是變相的排他性協議。

目前在工信部官網上,《全國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情況通報》已停止更新,最近一期是2013年第七期(截至2013年12月20日)。往年在5月前出台的本年度《關於推進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的實施意見》,2014年也還沒有面世。工信部在關於「國家鐵塔公司」的公告中,也明確這一公司成立是為了「進一步提高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水平」。

前述中國移動員工認為,兩部委應該是已經放棄了原來的考核辦法,轉為要求組建「國家鐵塔公司」,這樣才真正確保「新建鐵塔、桿路必須共建」;現中國移動董事長、同時也是前工信部副部長奚國華,在2014年5月22日舉行的中國移動股東大會上透露,暫時第一步會把新建的鐵塔放進去,存量會放在第二步,最終會把全部鐵塔注入新公司,這樣可以做到「已有鐵塔、桿路必須共享」。

放棄最後的稻草?

三大運營商並非全無「共建共享」的動力。

隨著2013年下半年4G牌照發放,又啟動新一輪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公佈的2014年一季度運營數據顯示,三大運營商基站總數達到271.2萬個,光是2014年第一季度就新建基站30.3萬個。

4G對基站密集度要求更高,可是三家運營商都不得不面對基礎建設投入成本增加、基站用地資源緊缺的問題。2014年一季度通信運營出現拐點,相比一季度GDP7.4%的增速,電信收入增速低了0.9個百分點。

在2014年4月30日工信部發佈關於「國家鐵塔公司」公告的當天,三大運營商也先後公告此事,統一口徑稱「組建鐵塔公司有利於加強基礎網絡資源的共建共享,降低網絡建設與運營成本,最終惠及廣大客戶」。

這一情況和歐洲以3G網絡建設為由頭「共享共建」的情況類似。在3G網絡建設初期,歐洲電信管制部門對運營商的網絡部署設置期限,在時間和成本壓力下,電信運營商自發通過合資公司形式對基礎設施「共建共享」。2001年,瑞典電信運營商Tele2和Telia,率先通過成立合資公司部署3G網絡。

在美國,在資本市場對投資回報的壓力下,運營商們逐漸把基礎設施以租代建,通信基礎設施市場由第三方投資管理公司主導。2013年10月,美國電信運營商AT&T把600個信號塔的所有權、9100個信號塔的租賃和運營專有權直接賣給了鐵塔公司Crown Castle,總價值48.5億美元。

相比海外「共建共享」已成大勢,中國電信運營商仍然心存顧慮。鐵塔共享共建之後,接下來是不是基站?網絡資源都分出去之後,是不是意味著網業分離,以後三大國企要和民營資本爭食?

一位中國電信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三家基礎運營商在互聯網公司的攻勢面前全無還手之力,它們彼此之間在基礎業務上幾乎沒什麼區別,只好在網絡覆蓋上差異化,覆蓋憑藉的是基礎設施,這是運營商能抓住的最後的稻草。

2008年電信重組之後,原本中國移動一家在移動業務上獨大的局面,在3G業務上逐漸被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拉平。

可是情況在2013年年底4G牌照發放之後有了逆轉。2014年4月,中國移動新增3G用戶700.3萬戶,4G新增用戶數200.5萬;當月中國聯通移動用戶淨增僅89.5萬戶(3月份是401.6萬戶),而中國電信4月移動用戶竟然再度流失103萬,總數降至1.8217億戶,1月至4月移動用戶累計淨減341萬戶;3G用戶數僅新增83萬。中國電信表示,1月至4月份移動用戶出現淨流失主要由於競爭對手推出LTE服務及加強營銷推廣,加劇市場競爭。

在中國的3G牌照發放中,中國移動分配到的是中國主導的TD-SCDMA制式,很大程度上牽制了其3G業務發展,分配到國際上相對成熟的WCDMA、CDMA2000制式的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乘機趕上;等到2013年4G牌照發放,中國政府首先發放的是TDD牌照,中國移動得以搶跑。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期待的FDD牌照至今沒有消息。

2014年一季度的財務數據顯示,中國聯通淨利潤為33億元,同比增長73.9%;中國電信淨利潤為55.47億元,同比增長17.9%;中國移動淨利潤同比下降9.4%,為252億元,但仍然是前兩家加起來的2倍多。如果沒有變量,中國移動仍將一家獨大。

在4G網絡建設中,如果各家運營商都單干,確實不划算;共建共享,受益更多的是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這也被前述中國移動人士抱怨為主管部門在試圖平衡和照顧後兩者利益。未來鐵塔公司的架構如何在避開重複性建設的同時兼顧效率、避免形成新的鐵塔准入壟斷,仍然是個難題。

奚國華透露,「國家鐵塔公司」將引入民營資本,這與此前工信部公告中表述一致,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精神進行組建設計和運營」。

倒逼轉型

除了中國三大運營商內部競爭,互聯網企業正在瓜分數據業務,被期許能成為電信業鯰魚的民營資本正隨著虛擬運營商登場,三大電信運營商的日子不會像以前那麼舒坦。

2014年5月,電信業最吸引眼球的不是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價格戰,而是中國第一批虛擬運營商陸續開始放號,蘇寧免費貼手機膜、迪信通推出充電寶免費用等活動贏得很多關注。

雖然虛擬運營商暫時還動搖不了基礎運營商的根基,但是一些變化正在發生,虛擬運營商們開始從三大運營商處挖角。

2014年2月7日,中國聯通市場營銷部總經理周友盟加入獲得虛擬運營商牌照的愛施德;一天後,中國電信終端公司總經理助理何寧離職,加盟樂語通訊;2014年5月,廣東聯通第一副總孫達已請辭,傳聞也將加盟虛擬運營商。放在一年前,很少有高管從運營商跳槽的事件發生。

手機支付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崛起中逐漸隱退,電信運營商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以應用商城為載體的創新平台終究沒能阻擋蘋果、安卓應用商店大行其道,在移動互聯網中正逐漸邊緣化為「管道」,是電信運營商不願意看到、但是卻無力改變的事實。

「大國企的官僚做派不改,即使砸再多的錢,電信運營商在移動互聯網領域也永遠沒法翻身。」一名中國移動控股子公司項目負責人對南方週末記者連連嘆息,一個項目剛剛做出點成績,負責人就高昇了,做產品是為了討好領導而不是討好市場。

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公佈的2014年一季度運營數據顯示,移動數據流量對移動話音和短信業務量替代性加強。2014年第一季度,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累計完成40652.1萬G,月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到166.1M,同比增長45.4%;移動電話去話通話時長累計完成7084.1億分鐘,同比增速放緩三分之二;移動短信業務量連續兩個月下滑速度超過兩位數,戶均點對點短信量同比下降20.4%。

電信運營商在數據業務上的孱弱並不能成為它們固守基礎業務的理由。2014年4月30日,就在工信部公告的同一天,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佈《關於將電信業納入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明確從6月1日起將電信業納入營改增試點範圍,基礎電信服務徵收11%的稅率,增值電信服務適用6%的稅率。

所謂基礎電信業務,是指提供公共網絡基礎設施、公共數據傳送和基本話音通信服務的業務。而增值電信業務,是指利用公共網絡基礎設施提供的電信與信息服務的業務。

中國移動預計,受「營改增」影響今年收入將下滑9%,利潤下降超過200億元。中國電信發佈的公告也稱,「預計經營利潤短期將受到重大的負面影響。」中國聯通的公告稱,「根據2013年數據仿真分析,與增值稅改革實施前比較,在增值稅改革實施後公司的淨利潤有大幅下降。」

這是在倒逼運營商轉變原有經營方式,減少對基礎電信業務的依賴,把運營的重心放在以數據業務為主的增值電信業務上。

2014年5月22日的股東大會上,談到中國移動的業務結構,奚國華表示,中國移動盈利模式正由語音通信轉型至數據流量,目前尚處於轉型期。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有股東在提問環節稱,奚國華上任後中移動業績倒退、派息減少、資本開支大增,對此奚會否感到羞恥?奚國華表示,2013年中國移動的資本開支和營銷成本較高,主要是因為希望在最短時間內建成4G網絡,完成一年內建設50萬個基站的目標。中國移動若不投資4G,將會「死定」。

如果中國的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像歐洲那樣運營商之間「共享共建」,或者如美國那樣委託給獨立第三方,奚國華或許不必受到這樣的責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8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