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5-26 工作總結 Emily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hm1g.html雖然星期一和星期二不去公司,不過一般還是會在學校裡繼續工作,之前都沒有寫總結,打算從現在開始做些記錄~
今天主要整理了電影行業的信息,單獨列出來。
1.行業特點
(1)特有的經營模式
①生產模式:聯合攝製模式,由於電影單筆投資規模較大,大製作影片的投資預算通常動輒上億元。因此,為減少資金壓力,規避投資風險,常由多個投資者聯合投資一部影片,並根據協議來確定各方對影片版權收益的分配,這就是電影業的聯合攝製模式。
②銷售模式:
「院線+電影院」的銷售渠道,電影發行公司委託院線公司負責影片的放映工作,院線公司根據旗下所屬影院的情況對影片放映進行統一的安排及管理。電影發行公司、院線公司和影院通常按照40:10:50的比例對影片票房收入進行分配。
銷售收入的集中實現,對於以國內發行放映為主的影片來說,一般在公映後的3-6周內基本實現大部分票房收入,結轉絕大部分的銷售成本;對於少數國外發行收入佔比較高的影片,由於海外市場發行放映週期較長的緣故,一般在1-2年內可實現全部海外票房收入,結轉全部銷售成本。
(2)季節性:夏季(暑期檔)和冬季(賀歲檔及春季檔)是國內電影票房收入的兩個波峰。
(3)區域性:由院線和影院所構成的放映市場是電影業票房收入的直接來源,院線和影院的地域分佈就決定了電影業收入的地域分佈。
(4)週期性:電影行業作為文化娛樂行業,其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和人均GDP 的增長水平直接相關。
2.中國電影產業概況
我國電影票房從2007年的約33.3億元增長到2013年217.7億元的規模,增幅約6.54倍,年複合增長率約36.74%。2010年為電影票房和電影產業規模增長高峰,此後增長逐漸放緩。2013年全國電影產業總收入達到276.8億元,同比增長18%。其中票房收入217.7億元,同比增長27.5%。非票房收入45億元,海外收入同比小幅上漲,達到14.1億。電影票房實現持續、高速增長,非票房收入貢獻額進一步擴大。
3.產業鏈
上游是電影製片業,通過內容版權獲取收益;中游是電影發行業,通過對產品發行取得佣金費;下游是院線及影院,通過對產品的播放來賺取廣告費或者銷售分成費。
(1)電影製片業:2012年以前,國產電影產量快速增長,於2012年達到最高峰745部,2013年,國產故事片產量發生了首次下降,減少了107部。但是相比之下,上映國產片的數量持續增加,2013年,國產上映影片數量佔總產量的39%,為歷年之最。
從市場份額來看,每年TOP10的製片機構排名都會有較大變化,尤其是民營市場份額波動明顯,這也說明中國電影製片業尚不成熟。
(2)電影發行業:發行業務屬於輕資產業務,投入不大,現金流不錯,但相比於製片業風險較小,票房分成較為有限。
發行業務的流程主要包括:電影發行公司從電影製片公司獲得影片發行權——向院線進行推銷使其租下或者訂下電影拷貝進行放映——負責影片的宣傳推廣工作。
總體上,我國電影發行業的市場上依然保持了國營企業市場份額佔絕對優勢、民營企業市場份額頻繁波動的態勢。2013年中國電影發行企業市場份額,中影以超三成的比例位居第一陣營,華夏與華誼兄弟居第二陣營。
(3)院線及影院
截止到2013年底,中國城市院線數為45條,農村院線249條,與2012年相比變化不大,整體上院線處於穩定狀態,市場基本飽和。全國總影院多達4583家,總銀幕數達到18195塊。影院和銀幕數增長速度放緩。
由於後面會做行業內其他公司的分析,到時候會進一步完善關於製片業和院線影院的行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