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File#636 同塵和光

原載《東Touch》1105期 (03Aug20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284

日本書蟲成仙之路(二)


早在2003年,增田宗昭決定重塑Tsutaya,他推出Book and Cafe的概念,當時這個關於生活方式的全新提案僅僅正在醞釀,直到2011年,增田宗昭回購了公司的大部分股權,這個提案才浮出水面。

經過周密的市場分析,他策劃了全新的蔦屋書店,決定重新將紙質閱讀回歸發展的核心,店名也從英文Tsutaya換成中文字「蔦屋」,他的核心用戶群正是光顧過第一家蔦屋書店的年輕人,因蔦屋書店的誕生而改變了生活方式的當時的年輕人,如今也邁入了五、六十歲。

增田宗昭做的事情,不是重新出發,而是像他的書店宣傳語「歡迎回到書的世界」,回到初心,回到一開始出發的地方。

蔦屋書店的顧客群定位在五十、六十歲的團塊世代層,蔦屋非常懂這一人群的情懷,他們曾經歷日本最輝煌的三十年(1970-2000),這班人有時間、有精力、有消費能力,哪怕只是得到這一人群的青睞,蔦屋已經成功了一半,況且蔦屋能為所有到店的顧客提供專業精准的服務增田花費3年時間收集某幾本雜誌過往所有的期刊,並將這些雜誌陳列在貫穿三棟建築的天橋中,其中有1300多種日本雜誌和1000多種海外雜誌,包括外文原版書籍和具有收藏價值的舊書,便是為人稱道的Magazine Street

店內就像圖書館,分為人文、藝術、建築、汽車、料理和旅行六個領域。書店內六大區都配備了足夠專業的諮詢員,他們並非以座談的方式出現,而是每天在店內服務顧客。店裡所有的書都不是隨便擺上的,而是專業的工作人員精心挑選的,他們以「愛書人的個人書架」為理念打造這家書店:店內沒有任何推銷海報,書籍之間沒有任何書店都可以見到的促銷小旗子,也不區分語言。

對於一般店員來說,書籍的擺放只需要按照作者名、出版社名進行機械化的分門別類即可,而在蔦屋書店,則需要站在顧客的角度,為他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方案與建議,需要對書籍的內容擁有深刻理解。蔦屋書店的30多位導購,有日本代表性料理雜誌的前主編,有受到文學家信賴的傳奇書店店員、旅遊諮詢員曾遊歷過100多個國家,撰寫過十幾本旅遊書;負責音樂類的諮詢員一脫下工作服,上臺就可以拉Violin他們通過選書、陳列、內容企畫、顧客服務等全方位的服務,實現他們對顧客的提案。蔦屋書店的內容提案,可以說就是由這些導購完成的,增田說,如果沒有這些導購,大概就沒有蔦屋書店了。

一間企業能夠同時聚集起這些人才,依靠的是「向心力」,知識資本時代,是一個扁平化組織的時代,要將包含自己在內的一個個組織連結起來,需要的是一種向心力。增田用「相遇」來形容蔦屋書店與導購的關係。他說自己不是「老闆」,也不是「資本家」,甚至不如說,導購們才是擁有「知識資本」的「資本家」,而他與導購的關係也並非上下級,而是平行與並列的關係,這也是擁有優秀與專業的協作關係的前提。

雖然說,核心顧客群定位在中佬中女銀髮階層,但他們發現,開店後附近的年輕人來了,推著BB車的媽咪也來了,所以蔦屋書店也為其他人群打造了極致的購物體驗。比如書架間除了設置不少家用傢俱,還有適合兒童的閱讀空間。期間小朋友想休息的時候,也有供他們玩樂的地方。在影音專區,所以看得見的LG/CD/黑膠都可以聽個飽,所有收藏的電影都可以看,旁邊還有專業人員提供諮詢,視聽區有多種播放設備,連耳筒也有不同品牌以供選擇,還有不同樂器供顧客試用。

還有他們獨特的陳列方式。在自然科學區,在中間的流水臺上不僅陳列了相關書籍,還擺放了幾座生動形象的動物模型,書裡提到的動物形象立刻就能見到。在料理書區,例如義大利食物菜譜的展示臺上,旁邊就陳列著書中提到的意面、醬料、工具等。又如關於稻米的主題展臺上,可以發現十幾種不同產地和種類的小包裝大米可以直接購買;配合相關主題,甚至可以買到料理工具。

增田宗昭認為只要來的消費者多、停留的夠久,自然買書的機會就增高,事實也證明瞭如此。目前代官山蔦屋書店一個月的營業額在1億日幣左右,代官山的地理位置不同於新宿、東京這些交通要點,一天只有3萬人左右的人潮,但一個人的消費金額是新宿、東京車站據點的倍數。

他有很多的Idea,他把CCC原有的會員卡,在10幾年前全部轉換成T-CARD(可跨業態累積紅利的),轉成共通卡;他成功說服多家商店加入T-CARD行列,讓T-CARD變成是一本消費的『通行護照』,民眾可以帶著這本護照到處買東西。目前T-CARD100家公司加入,包括日本全家便利店、加油站……等等,總計有6萬個門市可以使用T-CARD

T-CARD累積點數就是貨幣,T-POINT是點數、是『美金』,經營得相當成功,而成功的方程式,是它運用顧客忠誠度的行為作分析;消費者到可使用的T-CARD的門市結帳時,店員可以從消費紀錄瞭解該消費者喜歡到哪些店,投其所好地提供折價券、優惠券……等等,吸引消費者持續造訪,提高消費者的黏著度。很多企業都前去朝聖,瞭解如何吸引年長者的客群,增加好感度;現在T-CARD5千萬個會員、發了1億張卡,未來一定會跨到國際市場。

除此之外,在日本代官山開的形象店有咖啡店、小酒吧、書店,還可聽各式音樂。從前T-CARD的會員都是20歲以下,增田宗昭希望Tsutaya可吸引年長族群,因此他提供了一個創意空間,吸引不同年齡、不同客層的人進來。例如,T-SITE還提供所有車的相關雜誌,內容有古董車、創刊號,到現在所有的車子相關資訊,就像是一個圖書館,令我流連忘返。

增田宗昭不是去賣東西,而是去賣一個Lifestyle,有Car LifeMusic Life的各式提案,正因為T-Site獨具風格,開幕後,馬上成為各界矚目的焦點。故,佐賀縣縣長也找增田宗昭規劃武雄市的圖書館;他創造了另一個文創空間,整理出20萬冊的書,該館裡頭也有星巴克,也可以聽音樂,有圖書館自己的書,也有TSUTAYA的書籍,原本一天只有800人會去的圖書館,現在一天有4,600人進館閱讀,幾乎佔了這個城市人口的1/10(武雄市人口5萬人)。

增田宗昭運用了T-CARD(文化+DVD),T-SITE(創意空間),引起市場話題,是兩個相當成功的商業模式。進一步地,去年底湘南海岸開了一間比代官山更大的湘南T-SITE,有生活用品店、有文具用品店、有餐廳、有寵物用品店、有電動單車店,再度吸引相當多人前往,也成功利用T-CARDT-SITE去帶動他其它的實體店。透過顧客的經營,讓DVD、書的銷售往上攀升。

所謂Big Data的運用正是如此;Tsutaya累積非常多年的Data,透徹地研究了消費行為,讓消費者的黏著度拉高,並提供一個創意空間,塑造差異化,讓競爭者無法與之匹敵。增田宗昭的Tsutaya是生活的提案者,讓各方消費者得到滿足,乃是致勝關鍵。

所有你能想到的,蔦屋都幫你做到了,所有你想不到的,蔦屋也幫你做到了。很多人都認為現在書店不行了,哪有那麼多愛看實體書的人,現在基本人手一個KindleiPad。書店不會有未來的,而社長卻不這麼認為,當你忽略了這個市場的時候,恰恰忽略了這部分人的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680

第三勢力》洪勝選後受訪:我是一個希望的載體青年的憤怒 讓「洪慈庸世代」崛起

2016-01-25  TCW

她因洪仲丘案受矚目,她沒有硬底子、專業法學背景,有的是年輕人對社會的怒吼,以及改變傳統政治的期待。

一月十六日,晚上七點十分,台中市大雅國小的天空,第一道紅色煙火劃破黑夜。上百名支持者聚集在洪慈庸的競選總部前,揮舞手中黃色旗幟,興奮之情全寫在臉 上,有人甚至又叫又跳,激動的致電親友報喜:「贏了,我們贏了!」五分鐘後,洪慈庸在「洪立委」的簇擁聲中,穿過重重人牆,擠進舞台。

平凡OL,扳倒26年老將洪慈庸代表時代力量出戰台中后里、潭雅神選區,這一役,正面對決的是從政二十六年的國民黨老將楊瓊瓔。選情從一面倒到陷入激戰, 最後洪慈庸逆轉勝,拿下九萬三千四百五十一票,以得票率五三.八六%,勝出對手近九個百分點的成績,讓楊瓊瓔六連霸夢碎。

二○一三年七月四日之前,洪慈庸還是個從小到大只投過一次票的平凡上班族,弟弟洪仲丘在軍中冤死一案,迫使她一夕成為家喻戶曉的「洪姊姊」。

台北市長柯文哲曾說,「沒有洪仲丘案,就不會有太陽花學運,也不會有柯文哲的選舉。」洪慈庸,同樣代表台灣新政治洪流的源頭:青年憤怒。

「我的勝選證明了一件事情,平民可以參與政治,是上天選了我,是人民把我推向浪頭,」洪慈庸的勝選感言,詮釋了當今社會不滿聲浪的力量。

洪慈庸表示,人民憤慨的能量,是送她前進立法院的重要推手。

「大家這幾年在台灣生活,會覺得公平正義這幾個字離我們很遠,對社會有很多不滿,最不滿意的就是世代分配不正義,」洪慈庸說,參選以來,她聽到年輕人對勞 資權益不對等、司法改革、年金制度有諸多怨言,「這個世代的年輕人一踏入社會,是沒有希望的。你爸爸是誰,決定你的命運,不是像以前,靠自己的努力就能翻 身。」

幕僚平均26歲,寧辭職為她輔選

證據就是,她平均年齡約二十六歲的幕僚團隊,就是一群對現況不滿的有志之士,這群人甚至自動辭掉工作,遠從台北、桃園、南投等地奔赴台中后里的競選總部效力,「他們對於制度改變的 幅度跟期待,是非常大的。」

「年輕人很有自己的想法,但他們現在還沒辦法透過自己的選舉做到,所以他們會把這個希望放在我身上。」她接著如此形容自己:「我是一個希望的載體!」因為 把她這樣一位沒有權勢、沒有任何背景的政治年輕素人推進立法院,代表之後他們也有機會。洪慈庸表示,「我代表的就是一般人。」

這位一般人女孩加上一般人都可以掌控的網路自媒體,推波助瀾讓洪慈庸今日成為準洪委員。

公民意識抬頭,把年輕人推上浪頭雖說時勢造英雄,但「這次會選贏,候選人本身的條件也占了很大的優勢,」為洪慈庸輔選的東吳大學法律系副教授胡博硯說。

「我必須要很誠實說,因為這個事件,所以我有很多的資源,有很多人的幫忙,才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路。」勝選之夜,洪慈庸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臉上沒有激昂沸騰的喜悅,或許是因為終於不負眾望,表現出來的反而是如釋重負的輕鬆。

洪案事件發生時,媒體鏡頭前的洪慈庸,不哭不鬧、態度冷靜、口條穩健,「非典型受害者家屬」的勇敢堅毅形象深植人心,讓藝人余天、導演柯一正等都曾公開表態支持。

在《人間條件六——未來的主人翁》描寫青貧世代的無奈,而對六、七年級生有更多認識的導演吳念真,對洪慈庸更是鼎力照顧。洪慈庸說,透過紙風車劇團執行長 李永豐牽線,雙方得以見面,本以為吳受制廣告合約等制度限制,會婉拒為她站台,豈料已經十七年沒拍過政治廣告的吳念真,「二話不說」答應拍短片,一路相挺 到底。

「吳導說,上一個世代是『掠奪者』,所以他看到我們這些年輕人出來選舉,看到下一代想要去努力,覺得應該為下一個世代做一些事情,」洪慈庸轉述。

洪慈庸深知,自己並非選民的完美候選人,例如沒有專業法理背景,就常遭受質疑,「我不是完全理想的那個人,但是他們可以接受,只是因為他們覺得我可以承載 他們的希望。」公民意識抬頭,成功推舉一介政治素人洪慈庸前進立院,她的脫穎而出,象徵台灣人民厭倦傳統政治窠臼、期待新政治時代的改變。這位肩負劃時代 意義與人民期待的新科立委,未來能否不負眾望、保持初心,將是她的重要挑戰。

撰文者 王柔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427

揀個交流好地方

2016-04-28  NM

有瓦遮頭,是不少香港人的夢想,之不過,對於startup,單單「有瓦遮頭」,點夠?

正如開檔賣魚蛋,都要搵個地方夠旺兼人流夠多的位置,雖然startup毋須講人流,但一樣好有要求,所以,專為startup而「衍生」的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近年就大行其道,收費好有彈性,不過,點先算好?

相信,不少搞startup的「老闆」,都是充滿創意與熱誠,但講到資金,就「無乜幾多」,所以,樣樣都要慳得就慳,雖然寫網頁、做手機app等startup,大可以話去搵間coffee shop,由朝坐到晚,一樣做得到,之不過,想同人交流,除了收銀員之外,應該都幾難,除非,你想傾咖啡經。

增強人脈

無論做生意定搞startup,幾時都「識人好過識字」,所以,外國相當普及的共同工作空間概念(co-working space),在香港愈開愈多,顧名思義,即是「大家在同一空間下工作」,在一個開放式的地方,一人一個bean bag、梳化(或者工作枱)、一部手提電腦(已經無人會再拎一支筆一本簿一張摺櫈),工作之餘,可以趁機識到更多不同startup行家。「搞startup經常都會遇到問題,而co-working space就提供一個好好嘅條件,一班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除了可以分享經驗,亦可以互相幫忙扶持,最重要的是,可以擴闊人際網絡,兼且更快接收行內資訊,點都好過單打獨鬥。」八年前於科學園搞startup,成立「科韻動力」的鄒健宏(Kenneth)表示。

同聲同氣

要揀一間合適的co-working space,不應只着重有無得上網、環境企理、coffee or tea等等,Kenneth認為最重要的,是了解同場其他startup,「例如你搞手機app,不過搵勻成間co-working space,都只得你一個寫app,想搵人交流都無,同坐coffee shop無分別,所以參加前,最好問清楚場內所進駐的,多數是哪類型的startup。」中國人,潛意識認為同行如敵國,最好收收埋埋自己搞,Kenneth就相當不同意,「兩年前,參觀美國矽谷的startup,發現在同一間co-working space內,竟然大部分人同樣在研發穿戴式裝置 (wearable device),於是好奇問他們,不怕其他人抄襲?結果他們異口同聲講,最重要是解決問題,而且就算抄得到,亦未必一定成功,所以我好希望香港的co-working space,都做到這種分享的風氣。」

總有一間喺左近

香港co-working space愈開愈多,設備大致相同,包括免費茶、水及咖啡、休憩空間、影印機、會議室及活動場地。不過,地方大小、收費各有不同,報名之前,記得睇清楚。

Coffice地點:長沙灣設有共用及指定辦公枱之外,更有一日通行證,朝九晚七收費$150,點都好過坐coffee shop,如果人數較多,亦可以租用辦公室,但就要留意使用時間。收費:辦公室:24小時(每月$3,000起)指定辦公枱:24小時(每月$2,500起)共用辦公枱:09:00至19:00(每月$1,600)一日通行證:09:00至19:00($150)網址:http://www.coffice.com.hk

NeighborFarm地點:觀塘位處東九龍海旁,有無敵靚景之餘,亦有定期舉行不同類型的活動,由各行各業到特別針對startup人士都有,兼且可以乘機拓展人脈,夠實用。收費:辦公室:24小時(1至2人房/每月$4,000起)(3至5人房/每月$7,500起)(6至8人房/每月$15,000起)共用辦公枱:09:00至18:00(每月$900)、24小時(每月$2,000)網址:http://www.neighborfarm.com

WYND地點:中環要在中環租個office,成本不輕,而WYND位處鄰近蘭桂坊,共用辦公枱每月只要二千多元,想再平啲,一日通行證三百元有找,話晒都喺中環返工,抵!收費:辦公室:24小時(每月$12,000起)指定辦公枱:24小時(每月$6,200起)共用辦公枱:07:00至19:00(每月$4,200)、半日(每月$2,800)一日通行證:07:00至18:00($280)網址:http://www.wynd.hk

Ooosh地點:長沙灣提供多種辦公方式,鍾意傳統辦公枱定bar枱,任君選擇,甚至設有bean bag房,自由又自在,而且一日通行證收費只需$50,當歎冷氣都抵。收費:辦公室:24小時(每月$6,000起)指定辦公枱:24小時(每月$1,500起)共用辦公枱:09:30至19:00(每年$5,000、每月$500)一日通行證:09:30至19:00($50)網址:http://www.ooosh.hk

撰文:劉耀祥攝影、攝錄:廖健昌插圖:劉志誠[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436

紅潮

紅潮襲港,中資三個月內五百億高價勇奪五幅地,已經由高舉自由市場,價高者得的正常商業行為,變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社會議題。

君不見,一向善解人意一眾華資地產商,對國家資金搶地潮取態已出現調爭上的根本轉變:
新地形容癲標、呂志和叔暗笑有坐艇機會。

中環人透露,紅潮強勢介入本港磚頭市場後,業界出現近年前所未見的熱鬧扛挖角潮:
每朝九至五,總會有神秘來電,現有薪酬加三成溢價誠謨過檔。

而據聞,中資新晉發展商,急需從業員只局限於幾大範疇;
一,識本港地政相關規條、
二,了解規劃及區分發展大綱、
反而負責做估值一眾測量師,最不受重視,事關,紅潮特質從來不問價。

有機構計算,本港傳統七大發展商,成功投地比例,已由一二年的四成多、降至三年前的兩成九,而到去年進一步減至百分之二十二,換句說話,每十幅政府推出土地,最高可以有7.8幅由中資包辦。

張一鳴曾經以「野蠻人陸續有來」為題,相信大媽資金抵港只屬初階。

的確,按內地部份一套想法,假設十年後深圳樓市每平方米值八十萬人民幣的話,香港理由更高。

而以中資出價之力量,由「豪價」堆砌出豪宅地段的功力,查實,香港任何一區都可以變為豪宅。

張一鳴八十萬平米例子,表現出內地資金浪漫的一面。
而惠譽就從資產與負債角度,帶出大媽錢來港實際需要的一面。

惠譽提及兩點,首先,近期在港異常高調的內地資金或企業,絕大部份屬二線,甚至更低、
其次是,呢批勇字派,大部份屬於高負債,尤其是外幣債務比重較多。

惠譽相信,基於美元負債為主,內房企業在港買地,變相是收購美元資產,最直接效用在於即時令到高負債內房的資產及負債表相對匹配及對稱,結果搶地、搶人為生存,一發不可收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661

再談程式交易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12/blog-post_16.html

兩 週前本欄提及誠哥旗下的維港投資入股美國Sentient.ai,這公司將人工智能應用在程式交易並錄得正回報,該文引來不少迴響。週末筆者參與港大中大 科大和史丹福大學聯辦的計量金融會議(Conference in Quantatitive Finance),部份講者的題目與程式交易相關,今週續談。

連續兩天的會議,參與人數只寥寥三數十人。筆者向來認為計量金融高深兼範疇較窄 -就是將一堆數學和統計學方程式,套用在金融領域,並以股價推算衍生產品的合理價格。本來價值投資和計量金融屬完全不同的門派,不論理念,分析和操作,都大相逕庭,但一脈相承的是:兩者都是估算合理價格後,找出價值未充份反映的作投資,圖賺取未來差價。
會議中有充滿符號的方程式。儘管筆者唸碩士時曾修讀,至今卻依舊看不懂。一般而言,上市公司的業務越簡單,投資者越容易理解,從而推算企業的價值,所以價值投資用不上複雜的數學公式。繁複的推算多用於衍生工具 ,而筆者甚少接觸這類產品。但每種投資方法都有其優勝和不足之處,多了解其它派別的發展和理念,也許能得到啟發並取長補短,而且現實情況是 - 投資者不能再漠視程式交易。

一位來自美國柏克萊大學的講者,指 2010年高頻交易公司只佔美國約20,000 間投資公司的2%,但交易量佔所有股票交易70% (至今交易量佔比仍保持這水平)!而講者的一位學生,更將從美國搬到香港,成立程式交易的初創公司。另一位本地講者則指從事高頻交易的Virtu Financials,在2014年的IPO 招股書中,披露5年來1,278個交易日中,1,277日都是賺錢,只有一天虧本。這記錄值得任何投資者認真看待吧!

筆者其實難以理解學術界何以熱衷用數學為金融產品定價,而社會和公眾則對這方面的發展、認知和關注不足。套用來自柏克萊講者的話:貿易的原理向來是低買高賣賺取差價。為甚麼過往以這種手法賺錢的人,公眾不介意亦覺得正當合理。現在因為電腦運算速度高,部分具智商(intelligent) 的人利用同樣方法賺錢,公眾則視之為破壞者?難道只接受平庸的人卻否定具智力者?還是純粹因為買賣的速度快了很多,所以無法接受?

筆者認同價值投資者的眼光都看長線,不需要亦不習慣活躍買賣。而程式交易值得認真看待,除了海量的運算能力,還因為對風險的嚴格管理。這兩類的分析力和執行力,電腦肯定較人力技高一籌。

美國學術界越來越多人研究程式交易,而不是採排斥態度,甚至將研究成果帶入真實戰場。筆者都提醒自己要學習新事物與時並進。

《網上加料版》

週一《信報》的投資分析部於《A 股尋寶》專欄,推介宏圖高科(600122.SH),指企業已形成了IT 連鎖零售、工業製造和房地產三大主營業務,公司具錢途。

其實,宏圖高科今年2月已經落戶港股,以2億5000萬現金收購萬威國際(0167.HK) 45% 的股權。4月間行駛認購期權,持有股權增至50.4%。 當日的收購指兩家公司的價值鏈、分銷網絡及品牌定位整合會有協同效益。而截至9月30日的半年業績,萬威國際的營業額下跌超過46%,並錄得6100萬元虧損,因為行政和銷售開支大增。

暫時未知宏圖高科未來會注入甚麼業務,或兩者如何產生協同效益,但正如《A 股尋寶》專欄所述,宏圖高科的1-9月的淨利潤,在扣除非經常性盈利後仍增長37%,而集團積極尋求外部合作,包括8月宣布收購國采支付100%,9月宣佈與樂事控股簽訂全面戰略協議等,多少令人憧憬集團會注入IT 業務入萬威國際。

萬威國際現價每股$0.325,市值8億。截至9月30日,公司持有超過2億元現金。由於業務錄得虧損,現時又未知集團未來的發展藍圖,未必是最穩妥或值得投資的時機,投資者可以先將之加入觀察名單。
Facebook 專頁:trendalysis.facebook.com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12/blog-post_16.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190

哈佛仔搞高檔版 做低OpenRice

2016-01-07  NM

做過投資銀行、私募基金,又讀埋哈佛商學院MBA,但八十後的羅正義(Dominic)及林喬峰(Kelvin),竟然係想做OpenRice?原 來二人在美國讀書時,看到食評app Yelp在當地大行其道,遂決定回流,創立食評app FeedMe Guru,將在私募基金分析數據的技術,用於食評上。而Dominic更在碩士第二年休學,回港瞓身做app。在香港人人只識㩒OpenRice,但 Dominic指OpenRice用途已淪為《黃頁》,做到變港版《米芝蓮》,才是他們真正目標:「《米芝蓮》其實唔係好多地區有,搵外國鬼佬評香港中 菜,根本唔make sense。《米芝蓮》仲要咁多年都無app,其實都幾out!」我點SELL:「網上太多假食評」


我覺得OpenRice已有十幾年歷史,但由於靠用戶去發放食評,久而久之會發展成宣傳工具,例如惡意中傷、「鱔稿」,令網站食評愈來愈唔可靠!我們想利 用專業食評,更加有效幫網民挑選最好吃的餐廳。我同拍檔Kelvin,都做過私募基金,決定將分析數據應用於食評。例如,我哋會用「關鍵字」分析全港博客 及雜誌嘅食評,如果文中經常出現「環境」、「餐具」等字眼,而甚少提及「食物」、「味道」等,我哋就唔會用,免得係假嘢。網民可以睇到真係講食物質素嘅食 評外,亦可以選擇follow邊一位食評家,令推薦更加個人化。而被評嘅餐廳,我哋特意挑選咗六百間,每星期更新一次,確保新餐廳也可以加入。網民可依菜 式、地區等,選擇合適的餐廳,六百間好似好少,但都是我們精選最好食的!不好吃的選擇根本沒必要。不過這個數量,我們可依據用家的意見再調校。 而我們已建立好的分析系統,是可以支援不同市場;因為我們的目標,並不只是香港,而是亞洲!我和拍檔Kelvin,其實在私募基金認識的,出差時經常到不 同國家找好吃的餐廳。但要在網上做資料搜集,費時失事!到了美國讀書後,發現在全球最先進的國家,都有這問題,所以就萌生創業念頭。我們在哈佛都參加了不 少創業比賽,已獲得六位數字港元的支持,足夠公司首半年營運。由於自己較熟悉亞洲市場,覺得發展空間更大,所以就決定回流。


專家盤問:「點避免打手?」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會長黃岳永(Erwin),經常用app周遊列國找尋餐廳。他訪問前就說對此app不太看好,未知傾過偈後,會否改觀?


黃:就算你找一班專業的blogger、分析他們的食評真偽,不過當中仍然可能有一班「五毛黨」,你又怎樣避免?


黃:黃岳永F:FeedMe Guru


黃:就算你找一班專業的blogger、分析他們的食評真偽,不過當中仍然可能有一班「五毛黨」,你又怎樣避免?


F:現在我們主要找一些飲食指南,好像LifestyleAsia、Time Out,以及一些著名博客,他們本身已係一個個人品牌。雖然他們可能為了收廣告費而交「鱔稿」,但我們只是聚焦那幾百間最好吃的餐廳,機會較微。另外,我 們系統可以比較作者過去的文章,如果他們形容餐廳環境、背景為主,就有可能是因為食物水準不高,系統就會知道這不是我們需要的食評。


黃:你們app的收費模式又是怎樣?


F:我們已找到兩個合作夥伴,都是網上訂位系統,用戶在我們的app找到餐廳後,如果餐廳跟這些訂位系統有聯繫,就可以經我們的app訂位,而該系統公司就會分佣金給我們。日後用戶增多,收入自然會提升。


而第二個收費模式,就是延伸廣告,但我們想以有用的資訊作包裝。有用過app嘅網友都知,很多不相關的減肥、信用卡廣告,未出現你已經想關掉。我們就想根 據客人的喜好設計廣告,好像知道有外國用家來港,我們就會設「十大離港前必試食物」的廣告。另外我們都會定期舉辦派對,從中吸引餐廳贊助。


黃:你們又怎樣將個人化元素放在app內?F:雖然現時系統未完善,但app的方向就是根據用戶搜索哪一類餐廳、以及介紹哪一間餐廳給朋友,去累積對用戶 的了解。而系統會根據用戶關注哪個食評,將餐廳在app內排先後次序。情況如facebook,你經常瀏覽的群組會經常彈出;而你覺得某一blogger 的食評不夠好,可以「unlike」,將他的食評放到app最後。


黃:未來發展目標又是怎樣?F:現時系統都開始穩定,未來的目標主要是尋找資金。我會預算五十萬美金,去發展亞洲十個地區。雖然系統去第二個地區並不難, 但最大問題都是如何吸引別人使用。如果每一個地區都去舉辦活動就很花時間,但如果我們將整個宣傳交給當地公關公司就會方便啲。


終極判決:「唔好急但要快!」


我認為你們的對手不是OpenRice,而是好像TripAdvisor之類的app。好像我到台北只食兩餐,真的不會從一萬間餐廳裡慢慢去找。 Business model我都不太擔心,因為概念不算太複雜,今天做完我找人做都可能快過你哋!這個app的方向大致正確,但我覺得如果一開始,就詢問用家是本地人還是 遊客,可以令使用者更加貼心。App的設計可以更加圖像化,因為食物相比文字更加吸引。我認為關鍵是找當地有影響力的KOL(關鍵意見領袖),你甚至可以 分當地的盈利給他們。但總括來說都是要快,盡快做大個餅。現時你們預算用五十萬美金資金,做十個地區,是有點難度,如果多一倍找到一百萬美金會更佳。而以 此資金,打倒十個地區的當地OpenRice,對投資者來說是很划算!我入來之前沒興趣投資,聽完之後有興趣,以我見這樣多app這個都算above average,我會給7.5分。


業界點睇?


黃岳永覺得兩位老闆的Business model可行,執行上又有沒有不足之處?但資深食評家KC Koo表示不考慮使用及加入,並批評app有多方面不足:


《覆蓋面不夠》


如果app是給香港人用的話,我覺得600間餐廳不足夠,而且以英文為主,即使香港人懂得看,但親切感已經低很多。菜式只有六個種類,好像想在上環飲涼茶,我就已經search不到,明顯不夠全面。


《食評參考值不足》


我略看過一兩間餐廳的食評,如果每間餐廳只有一張相及兩句comment,那資料肯定不夠我去做決定。我看Instagram就已經有很多食物照片吸引我 去參考,但這個app我就看不到。我覺得是否用專業食評都不重要,好像蔡瀾寫食評厲害,但只轉載他一、兩幅照片就根本沒有價值。


撰文:梁延宇攝影:鄭樹清攝錄:廖健昌、關永浩[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127

富足的財務自由人生

近日止凡愛上了在上下班時候聽youtube,先選定一些喜歡聽的講座或節目,然後在駕車或乘車的途中聽,這比起看書更能把握時間學習,因為如果駕車的話,不太可能看書了。本來多會聽收音機,可惜近年多是政治議題,有時請嘉賓一起講來講去都是沒結果,還是聽下youtube更有用。



聽完《相聚一刻》這個節目,希望分享一下。主角是一對財務自由的夫妻,老公Matthew更是imoney的專欄作家,內容鮮有寫有關財務的東西,反而多是分享一些財務自由後的生活。如無記錯,他們財務自由後,一家大小到過幾個地區生活好幾年,過著非一般香港人的生活。

他們如何獲取財務自由呢?聽完可能感到難度不高,主要是投資物業,在樓價上升後加按投資物業再放租。結果有三間物業,應該是沒有按揭的,這雖不算是極之富有,但這足夠令今年只有三十多歲的Matthew成為全職爸爸若干年了。

的確這個資產不算十分富有,但從他們的訪問對話中,能聽到他們心中是非常富足的,聽完會感到心靈很平靜。兩夫妻十分合拍,對人生的意義及追求的目標都非常明確,在財務達到自由之後,全心全意去追求另一個境界的東西。

好像兩夫妻一起上心靈的課堂也好,對小朋友的教育,以及丈夫對太太參加一些教師比賽的支持,都表現出他們的合拍與快樂。從訪問中不難發現他們的思維是非常正面的,完全沒有半點戾氣,是正能量極高的份子。

他們兩夫妻都出過著作,有談論財務的,有談論親子的,也有談論英文的,我雖然未有看過,但也能感受到他們的分享精神。

當Matthew談及作為「收租佬」的心態,實在令我眼前一亮。他們會買入一些舊殘的物業,再替物業翻新增值,提升租金回報。對物業的裝修不會隨便,至少是自己喜歡滿意的,亦會盡可能滿足租客的需要與要求。

這種「收租佬」的行業,與一些橫行霸道,認為有資產就最惡的「收租佬」,甚至與租客維持在敵對關係的思維,絕對是南轅北轍的。所以他們都話租客多會住得開心,很少有換租客的煩惱,其實這又是一種今天社會需要的人情味吧。

物業收租不一定是不可取的,視乎作為「收租佬」的心態吧。試想想,如果這些物業多點落於像Matthew這類「收租佬」手中,可貴的資產就不會被浪費(因為有人翻新),又會有多點租客受惠(面對一個好業主)。還記得香港有「逆權侵佔」這條法例嗎?原意也是不鼓勵沒有好好管理資產的業主。

從這超過兩個小時的訪問中,所學會的財務可能不多,財技就更少,但聽到另一個境界的事情。當達到財務自由之後,當然可以繼續追求金錢,然而,有時我們可以多花時間想想人生中金錢以外的東西,找些心靈上的財富,多一點點也會令你人生富足不少,這絕對是金錢所不能給予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055

Try To Remember - 五十至七十年代 (6)

六十年代的灣仔盧押道














1968年的灣仔駱克道

















1969年香港的士





















六十年代尖沙咀堪富利士道,赫德道和寶勒巷交界





















1951年石硤尾





六十年代的北角村西座的露天大牌檔





















1951年的土瓜灣街頭織補檔





六十年代的彌敦道





















1951年的佐敦道, 幾個母親在閒話家常 




六十年代的淺水灣,右邊可以看到余東旋的淺水灣仿哥德式堡壘Eucliffe(余園) 





















1957年一群街童在旺角嬉戲  






















六十年代的中環雅賓利道




正宗的大牌檔風情





















六十年代的女仕示範如何穿著長衫




六十年代依山而建的寮屋和菜田

















1966年的中環石板街 















1968年的窩打老道,右邊可見到瑪利諾書院,抬眼望正前方即見獅子山





















街頭修理鐘錶檔




橫頭磡徙置區的小朋友, 名副其實的玩泥沙玩到大
















1967年從信號山俯視威菲路軍營, 軍營現已改建為九龍公園




五十年代的街頭風景,那年頭,五歲揹兩歲是常見的現象





五十年代中的中環威靈頓街,我愛煞了那兩個女孩子的花裙,彷彿是在沉悶的年代中綻開了兩朵鮮花  





五十年代的干諾道中, 當時中環仍未大規模填海, 中華廠商會大厦可說是臨海而建




五十年代的油麻地光明影戲院,  戲院現已改建為梁顯利社區中心















1953年的白加士街和寶靈街交界處, 這些柱躉式的唐樓現已所剩無幾了




五十年代的灣仔晏頓街,  前方可見到中國兒童書院
















1955年的銅鑼灣軒尼詩道,左前方盡處是東角道(即今日Sogo正門),在銅鑼灣抬頭居然見到山, 今日可謂匪夷所思




六十年代介紹培正道和亞皆老街之間的一段公主道






















六十年代的山市街, 右邊的羲皇台在1981年被香港房屋協會收回發展,並由市區改善計劃重建成同名物業

















1952年中環高等法院前面的空地被暫闢作停車場



六十年代初的太子道西和洗衣街交界處,  前面可以看到到聖德肋撒堂鐘樓 
















1959年的中環干諾道中海傍, 岸邊可見當時的重要過海交通工具 - 哇喇哇喇, 另外左邊可以見到今天仍健在的中華出入囗總商會大廈




五十年代的干諾道中近德忌利士街左中華總商會處




七十年代柯布連道大牌檔,  當年因為起港島線灣仔站而拆遷, 其實六, 七七十年代灣仔大牌檔林立, 隔鄰街盧押道和馬師道亦有大牌檔, 粥粉麵飯任君選擇



五十年代的年代北角月園遊樂場, 現已拆卸並改建成為民居, 但遺址仍叫月園街



一群人力車伕齊齊在舊中環郵政總局門外等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246

中再集团:上市可否稳住老大地位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601/t20160127_766036.htm

  作为本土唯一一家中资再保险企业,中再集团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在“保护伞”下长大。作为“保险的保险”,中再集团受益于直保市场的快速增长,但相较于同期起步的直保公司,中再集团的发展不只是“慢了半拍”。

  2002年中国加入WTO之后,虽然中再集团依旧稳坐国内再保险市场头把交椅,但12年间其国内市场份额下降之快令人惊讶,且在进军国际市场过程中后继乏力。站在全球的视角,在垄断特征明显的再保险行业里,中再集团不过是沧海一粟,这与中国保险业在全球的行业地位不匹配。

  相较国际再保险巨头,中再集团在资本实力和专业技术两方面差距明显,其业务遍及保险全产业链的“多元化”经营与行业主流的“专业化经营”形成鲜明对比。“插手”财产保险市场,对中再集团主业的拖累不言而喻。

  历时七载、一波三折之后,中再集团终于IPO成功。但随着国内再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外资及民资的强势进入,中再集团或将陷入“两面夹击”的尴尬境地,如何稳住本土再保险行业的“老大”地位,对于中再集团是个难题。 杜冬东/文

  随着近年不断爆出“土豪”任性“扫货”保险机构的壮举,保险业早已被冠予“高大上”形象,“保险股”也一度成为证券市场热捧的概念。

  2015年10月26日,“国字号”保险股中国再保险(01508.HK,下称“中再集团”)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据悉,中再集团全球公开发售57.7亿股H股(超额配售权行使前),发售价为每股2.7港元,共集资155.79亿港元。从发售情况看,公开发售共接到5.5万份有效申请,认购271.1亿股,超额认购数倍。其中,香港公开发售方面冻资739亿港元,成为今年香港资本市场第四大“冻资王”,国际发售方面也获得大幅超额认购。同时,中再集团此次全球发售亦吸引了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国开金融、Prudential、惠理香港等基石投资者。

  然而,随着中国保险业迎来新一轮开放,外资和民资强势进入再保险市场,中再集团或将陷入“两面夹击”的尴尬境地。IPO之后不到5个交易日里,头顶着第四大“冻资王”光环的中再集团,未能逃脱跌破发行价的命运。

  含“金钥匙”出生,在“保护伞”下长大

  再保险,也称为分保,是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同,将其所承保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再保险与直接保险、资产管理、保险经纪、保险代理和保险公估一样,是现代保险产业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再保险定位为“保险的保险”,其服务客户多为保险公司。对外界而言,再保险无疑是个“神秘”的领域。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仅设有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96年8月,一家独大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组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并且一拆为三,成立了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国财险前身)、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前身)、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中再集团前身)。中再集团成为一级法人之后,继承了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的再保险业务。

  2003年重组后,中再集团的资本金达到39亿元。2005年10月,财政部向中再集团增资6.5亿元,2006年底中央汇金又向其注资40亿美元,二者各持其14.5%和85.5%的股权。截至2014年上半年,中再集团的注册资本达360多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53%,资本实力超过东亚再保险株式会社、大韩再保险公司和新加坡再保险公司,位居亚洲同行之首。可以说,中再集团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在政策“保护伞”下长大。

  1988年开始,国家出台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保险公司必须将其经营的全部保险业务的30%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再保险部(中再集团前身)办理再保险,确保直接保险公司的经营稳定性,并且禁止国内保险公司向国外保险公司分出或者接受分入业务。1995年实施的《保险法》第101条将法定分保比例修订为20%,明确规定“除人寿保险业务外,保险公司应当将其承保的每一笔保险业务的20%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再保险”。

  2002年加入WTO后,中国允许外国保险公司在境内设立分公司、合资公司和独资公司开展寿险和非寿险的再保险业务,且没有地域或发放经营许可的数量限制。从当年起,国内的法定分保比例开始逐年降低5%。2006年,法定分保比例完全取消,再保险变为纯商业化运作行为。当时,为保护国内的再保险公司,《保险法》还规定“保险公司需要办理再保险分出业务的,应当优先向中国境内的保险公司办理”。到2009年,“境内优先分保”的规定被取消。不过,近年随着中国保监会加大对偿付能力的监管力度,保险公司按照相关规定办理再保险的越来越多,保险监管也成为再保险业务增长的“助推器”。

  在政策的保护下,中再集团逐步壮大成为下辖7家子公司的企业集团。

  受益于直保市场,落后于直保企业

  1980年复业之后,国内保险业增幅远高于同期GDP增速,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1980年国内全行业的保费收入为4.6亿元,到2014年已增至2万亿元。1988年,国内仅有4家保险公司。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全国共有67家财产险公司和75家人身险公司。

  作为“保险的保险”,中再集团的壮大直接受益于直接保险市场的快速增长。2003年,全国保费收入为3880亿元,到2014年达到2万亿元,12年间增长5.15倍;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从869.4亿元增加到7200亿元,12年间增长8.28倍。在此期间,再保险市场从263.98亿元,增长至1737.8亿元,12年间增长6.58倍。

  但是,与同期起步的直保企业比较,中再集团的脚步却明显落后。

  按照1995年实施的《保险法》第101条“20%”的分保比例推算,2000年,仅财产再保业务已超过100亿元。到2013年,中国再保险市场已破千亿元,2014年的市场规模达到1737.8亿元,足以支撑1家千亿级再保企业产生。作为国内唯一的中资再保险公司,具有先发优势的中再集团,市场空间不可谓不大。

  从近10年的数据对比看,2005年,“同胞”中国人寿(601628.SH,02628.HK)、中国财险(02328.HK)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80亿元、508亿元,彼时的中再集团也有300多亿元规模,但到2014年,中再集团与中国人寿、中国财险与的差距却高达6倍。与港交所上市的其他7只保险股比较,差距则更为明显,其中6只保险股营业收入均已破千亿,总资产规模最大的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则达中再集团的21倍(表1)。

  此外,在深化国企改革、改制上市的大潮中,中再集团也不只“慢了半拍”。2000年6月,中国太平(00966.HK)在H股上市,成为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国有保险公司。“同胞”中国人寿2003年分别在纽约和香港上市,并创造当年全球最大规模的IPO。2007年1月,在A股上市之后,中国人寿成为首家 “三地上市”的保险公司。另一位“同胞”中国财险,及其母公司中国人民保险集团(01339.HK)都先后在H股上市。如今,泰康人寿、华泰保险、中华联合等也在后追赶。

  失去半壁江山,出海后继乏力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三大保险大国,中国再保险市场“不差钱”几乎是国际同行的共识。随着政策的数次修订,觊觎已久的外资再保险公司终于如愿入华。

  2002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再保险市场开始对外资开放。2003年10月24日,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在北京设立分公司,成为首家在中国取得牌照的再保险公司。此后,瑞士再保险、德国通用再保险、英国劳合社、法国再保险、德国汉诺威再保险、RGA美国再保险等悉数登陆中国,扎堆京沪。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在中国境内注册分公司的外资再保公司为8家,同时有超过200家境外再保公司通过离岸方式 “分羹”。

  外资入华使原本风平浪静的国内再保险市场陷入惊涛骇浪,尽管中再集团依然稳坐行业头把交椅,但是12年间市场份额下降之快令人惊讶。2002年,中再集团的国内市场份额高达98.5%,到2008年下滑至80%。及至2013年,慕尼黑再保险、瑞士再保险、汉诺威再保险、法国再保险等四家公司在华保费收入合计达478亿元,超过中再集团475亿元的国内市场保费收入。到2014年,中再集团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进一步降至43.6%,境内外资机构及境外机构的市场份额近六成。短短一个年轮,在全球再保险公司的强劲分流之下,中再集团失去了半壁江山。

  被外资“打家劫舍”之后,中再集团也开始筹划出海觅食。2008年初,中再集团在伦敦成立代表处。2011年10月,中再集团在英国设立全资子公司中再UK,并获得劳合社成员资格。同年12月,中再集团在劳合社设立了特殊目的的辛迪加—中再辛迪加2088,并于3年后将其转型为常规辛迪加,且开始以独立品牌和席位经营承包业务。该块业务2014年实现营收4.76亿元,占其财产险再保险板块收入的1.5%。从近三年数据看(表2),中再集团人身再保险的国际业务收入及其占比较高,财产再保险的业务收入及其占比较低,且两类国际业务的占比皆呈下滑之势。整体而言,中再集团的国际化开局不错,但后继乏力。

  从全球来看,再保险行业的垄断特征明显。全球有超过200家公司提供再保险服务,其中资产规模最大的10家再保险公司占据90%的寿险和50%非寿险市场份额,其中慕尼黑再保险收入最高。

  A.M.Best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前50名再保险公司的总保费收入为2233亿美元,中再集团位列第8名。但从业务体量对比,中再集团与慕尼黑再保等国际再保险巨头有着天壤之别(表3)。全球十大再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合计为1606.92亿美元,中再集团在当中占比仅4.94%,不过是全球再保险市场沧海一粟,这与中国保险业在全球的行业地位不匹配。

  综合实力瞠乎其后,经营模式与众不同

  中再集团拱手让出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与其综合实力及经营模式不无关系。与国际再保险巨头比较,中再集团至少存在三项显著差异。

  一是资金实力。中再集团虽然号称是亚洲最大、世界第八大再保险集团,但其注册资本仅364.08亿元,旗下直接经营业务的两家子公司,中再寿险的注册资本仅有67.2亿元,中再财险的注册资本仅有100.32亿元,集团合并资产总额1896.75亿元,其资本实力不仅与动辄千亿美元的国际再保险巨头相形见绌,在土豪扎堆的国内保险圈也略显寒酸。有限的资金实力直接制约了中再集团的承保能力、风控能力,成为其市场竞争的软肋。

  二是专业实力。政策保护下长大的中再集团,由于市场竞争意识不足、技术水平较低、产品结构单一,与国际再保巨头对比,其专业实力可谓瞠乎其后。

  以中再产险为例,其以低端的传统再保险产品为主,险种集中在车辆险、财产险等分保项目,责任险等险种占比有限;比例分保合约占比很大,技术含量较高的超额分保合约比例较小,这使之难以分享再保险市场的高利润。招股书数据显示,2012-2014年中再产险机动车辆险、企业及家庭财产险占比分别高达76.6%、74.9%和74.6%,责任险占比仅占5.6%、5.6%和5%;比例再保险业务占比高达99.2%、99%、98.9%,其综合成本费用率维持在98%以上。

  相比之下,国际再保巨头们手握各类风险模型、精算定价等专业复杂的核心技术,多拥有完善的产品组合,不仅承担保险风险,而且承担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投资风险等,并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转移产品和机制,如有限风险再保险(FRR)、选择风险再保险(ART)、保险证券化、保险衍生品等。

  如今,国外再保险企业的产品囊括了巨灾再保险、农业再保险和火灾保险等诸多险种,几乎涵盖主要的风险领域。

  此外,与目前全球再保险行业普遍的专业化经营对比,中再集团的多元化模式显得“与众不同”。2003年改制后的中国再保险公司一分为三,成立中再产险、中再寿险、大地保险,加之原有的华泰保险经纪、中再资产等子公司,中再集团的业务领域近乎涵盖再保险、直接保险、保险经纪、资产管理和保险中介等保险全产业链。从2014年业务数据看,非再保险业务占中再集团营业规模约30%,净资产和净利润贡献分别高达51.3%和34.1%,其中大地保险占比最为瞩目。

  2003年10月,大地保险在上海成立,彼时中再集团持有其60%股份。处在直接财产保险“风口”的大地保险在随后10年迅猛壮大,在全国设立一级分支机构37家,在各省市设立机构超过1800家,保费规模从2004年的15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223.58亿元,成为国内财产保险市场前6强。

  中再集团涉足直接保险业务,一方面,通过大地保险收获了200余亿元的业务规模,直接壮大了自身体量,另一方面,又明显削弱了其对“主业”的投入。

  大地保险成立初期的资本金为10亿元。之后,中央汇金对中再集团整体投入40亿美元,中再集团从中拿出10亿美元注资大地保险。如今大地保险的注册资本高达73亿元,中再集团持有其93.18%股权。此外,早在2003年,由于直接保险市场迅猛扩张,中再集团当时部分优秀的再保险人才调到了大地保险负责筹建工作,导致其再保险人才更加缺乏。近年来,随着直接产险市场竞争激烈,大地保险经营陷入困境,对中再集团“再保险”主业的拖累不言而喻(表4)。

  或陷“两面夹击”,“老大”遭遇考验

  2007年,中再集团即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和挂牌成立等工作,并于2008年首次提出A股上市。无奈命运多舛,受2008年南方冰灾、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低迷,中再集团当年巨亏50多亿元,上市计划随即搁浅。2009年,中再集团再次提出上市计划,但次年又爆出子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公司治理报告不真实的丑闻,上市计划再次折戟沉沙。2011年起,中再集团连续保持了三年的利润稳定增长,也迎来了重启上市的希望。2014年,中再集团再次启动H股IPO计划。2015年10月26日,中再集团蹉跎七八年的“上市梦”终于如愿以偿。

  历时七载、一波三折,中再集团上市决心可见一斑。2006年“法定分保”取消之后,原本在国内市场稳若磐石的中再集团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心急如焚上市背后是市场开放的竞争压力。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保险业“新国十条”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再保险市场,培育再保险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再保险中心。国内的再保险市场迎来新一轮的开放,各路资本正竞相杀入再保险市场。2015年2月,爱仕达(002403)、七匹狼(002029)和腾邦国际(300178)等企业在深圳发起成立了前海再保险公司,注册资本为30亿元。2015年4月,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和人保财险分别出资5.1亿元、4.9亿元人民币发起设立再保险公司。2015年8月,泛海控股(000046)、新华联(000620)、亿利资源集团、巨人投资、重庆三峡果业集团发起设立了亚太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亿元,5家企业分别持股20%。

  本次募得155亿港元巨资,对提升中再集团的资金实力可谓立竿见影。然而,专业技术实力的提升却难以一蹴而就。在港IPO当日,中再集团董事长李培育表示,“中再集团将以此次上市为新的起点,深耕国内市场,扩展国际市场,做优做深再保险核心主业,继续加强直保、资产管理等领域的综合业务布局,努力将自身建设成为风险管理能力突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再保险集团。”

  随着外资、民资的强势进入,中再集团或将陷入“两面夹击”的尴尬境地。面对有限的资源,如何平衡庞大的多元化业务,改善再保险专业实力,稳住本土再保险行业的“老大”地位,对于中再集团是个难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2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