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兩岸三地:未來救星 Uncle Ray

2008-12-04  AppleDaily

 

最近G20會議,主席胡錦濤被各國領袖前呼後擁,中國的經濟地位好像提高很多。與一些年輕的基金經理及倖存的投行高層碰面,他們不約而同大談中國會是未來世界經濟的救星。未談這個問題時,先引述國內一件有趣的事情。

金融體系千瘡百孔

12 月2日,中國央行批准農行增加200億元(人民幣.下同)發債規模,截至11月底,農行已用完了央行批准的逾2000億元金融債額度。據07年財經網估 計,農行的資金有35%是來自央行貸款、45%來自金融債券,而從存款所得的只有20%。更可圈可點的是,農行的發言人竟然表示,200億元主要是預防年 底資金緊張情況。是否暗示,農行的liquidity(流動資金)有問題?既然農行資金緊張,其他國內銀行情況又如何?筆者在金融業混飯吃多年,算是 old soldier,幾年前出任某香港公司的財務總監,公司主要業務在國內,有機會見識國內銀行的另一面。04年底的某一個下午,筆者在港忽然收到某國內銀行 分行行長電話,有關一筆大額港幣合法地從國內銀行轉到香港。行長在電話裏支支吾吾,問可否推遲滙款一兩個星期,幾番唇舌,才知銀行沒有「頭寸」,短期無法 把錢滙到香港。

若不制衡後果堪虞

按香港人的概念,銀行是default(違約)。當然,由於筆者深明國情,欣然接受,以免被 扣上「破壞金融秩序」的帽子。一個千瘡百孔的金融體系,政府權力若不受制衡,並掌握在一群比台灣阿扁更無恥的貪官手裏,這樣的制度,如果能成為「經濟大 國」領導世界,It is a joke。Uncle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57

爛殼救星「新金王」黃英豪

2011-3-31  NM




律師世家的黃英豪,家族一向低 調,自從做白武士拯救瀕臨清盤的爛殼恒豐金(金至尊為旗下品牌)及海域,大賺近十億元,進身成為上市公司主席,更被外界譽為「新金王」,作風隨即一百八十 度變,經常高調露面,又與藝人Angelababy等合作搞網上購物生意,就連他自己也笑言從前做律師是幕後,現在卻放下身段做幕前。

而跟黃英豪合作的夥伴,全屬城中富豪名人;且由面面俱圓的他,親述如何拉攏李家誠及華懋入股的經過,並揭露經營押業的祖父黃笏南,以及律師父親黃乾亨的顯 赫背景。

訪問黃英豪,原定在北京進行,並拍攝當地金至尊的店鋪。但因茉莉花開,正在北京出席全國政協委員會議的他,聽罷官員建議,不敢請記者前來。「今次茉莉花, 當局大為緊張,幾乎封咗整間政協入住的北京飯店,我同田北辰約了人在王府井吃飯,打算由側門直接行入王府井,結果被保安阻止,要我哋由長安大街出外,行咗 一公里先到。」

兩會期間,最忙其實是晚飯時間。黃英豪指北京馬會會所及利苑是香港政協熱門飯堂,試過一晚連趕五場,「呢類場合識好多朋友,你請吓我,我又請番你食飯。」

他強調不論從前做律師,還是如今做生意,人脈網絡至關重要,因此在辦公室內,掛滿寫上「人和」的書法,「剛剛喺北京有個大書法家,幫我寫呢兩個字,仲未得 閒裱起。」

富二代社交網

事實上,他的社交圈子覆蓋甚廣,城中不少富二代都是合作拍檔,例如行政會議成員葉維義,與他合資在黃竹坑買了多層工廠大廈搞紅酒儲存;至於做白武士拯救清 盤在即的恒豐金和海域,更引入恒基二少李家誠及其外父徐傳順,甚至委任華懋主席龔仁心的兒子龔皓,替香港資源(前身為海域化工)做非執董,一度令外界傳華 懋有意借殼上市。

外間有傳黃英豪是龔如心的契仔,記者向他求證。正欲喝茶的他,聽罷反應甚大,更險些噴茶,記者才意會到他可能誤會,以為將他等同龔如心的「契爺」陳振聰, 於是連忙澄清。他才定過神來否認,「我哋兩家人識咗幾十年,爸爸知佢兩公婆冇乜social life,久不久請佢哋嚟屋企食飯,而我哋律師樓至今都有幫華懋做事,所以同龔醫生好好朋友。」

黃英豪指現時上市公司的班底,很順理成章組成,「徐先生(徐傳順,徐子淇的父親)入股後,好自然Martin(女婿李家誠)加入,至於在國內有多年珠寶首 飾經驗的股東劉旺枝,當年同徐先生一齊在澳洲坐移民監時認識。」

「你又如何認識徐先生?」記者問。

「呢個世界好細,總之有common friend,不過唔講邊個啦,費事拉埋人哋落水。」

拯救金至尊經過

恒豐金的前任老闆林世榮,○八年突然在家逝世,不夠一個月,便爆出公司欠債及失竊金條事件,最終被債權人申請公司清盤。當時做白武士拯救了海域化工不久的 黃英豪,知道恒豐金清盤,決定再接再厲,「當時正值金融海嘯,四周圍都好擔心,只有五個財團入標。我認為單刁風險好低,可以平價買入對方的黃金和首飾。」

最終他拍板以五億多元,約是整盤貨的五二折,贏到金至尊的經營權及存貨。「我好記得當日係十二月二十三日,凌晨四時三十分與債權銀行傾成簽約。」海嘯期 間,他曾找多間外資銀行作融資貸款,但卻不得要領,「外資銀行自己都人心惶惶,最後我自己出資三分二,其餘找上海商業銀行幫手。我哋家族同上商認識幾十 年,我第一個銀行戶口就喺上商。」

雖說金融海嘯百年一遇,但亦不至於以半價買入變現能力甚高的珠寶首飾吧。「你講得啱,表面是五二折,實際肯定冇咁筍。因為整盤貨除了足金外,還有K金、鑽 石及手錶,其實好難估值。」他笑說當中有批手錶,名字與國際名牌江詩丹頓只相差一個字,價值卻高達一千萬元,亦要無奈硬啃,「最後一折賣出呢批錶,我估整 盤貨其實約八折買入。」

接手金至尊,他首要是替品牌進行大革新,「以前有唔少傳媒講過,紅磡的展銷廳有遊客投訴貨不對辦,更被旅發局取消『優質旅遊服務』資格。」因此他在拯救金 至尊時,決定不買入這批惹火業務,實行劃清界線,「我從未見過金廁所同金觀音。」

他又從店鋪裝修着手,改掉以往金光閃閃的設計,變成現時黑底襯金的格局,並笑笑口說:「以前的金色設計仲貴。」最終用了接近兩年,才取回以往被人取消了的 多個信心標誌,「你唔好睇輕,國內客買嘢好睇呢啲標記。」

熟知國情搞企業送禮

為了宣傳,黃英豪不時拉攏拍檔,包括知名度高的徐傳順父女和龔仁心替新店剪綵;另一邊廂,則透過自己在國內的人際網絡,不斷找商機,例如親自找農業銀行的 行長,傾妥獨家合作計劃,在農行一線城市的分行發售足金擺設,「其他三間國有銀行行長我都識,不過佢哋已經有合作金商。」剛卸任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的他 說。

熟懂國情的他,還想到開發企業禮品增加收入,平均每宗生意的金額數百萬元,早前便替國內的豐田車廠,做了大批金牌送給客人,「送金最實際,又有升值功能, 我依家都成日送金飾做禮,可惜記者唔收得,否則送件俾你。」

埋單計數,收購金至尊時,黃金市價大約六百多美元,現時金價已攀升至歷史新高的一千四百美元,黃英豪單從金價,已賺了數億元,外間更因此一役,稱他為「新 金王」。但他反而對金價屢創新高表示頭痛,皆因經營金行,最重要是補充貨源,他擔心做對沖買賣期金風險大,原本想入股買金礦,但對方又坐地起價。

「志偉哥」合作

為了金至尊,他直言「焗住」改變,「我哋家族幾代在香港,身家清白,一向好低調,但依家做零售,競爭好大,無時無刻都要宣傳。」

訪問翌日晚上,他約了藝人曾志偉晚飯,更稱呼對方為「志偉哥」,商討如何合作開發內地市場。「香港藝人在內地有好大影響力,而內地市場大到不得了,我每日 睇實國內的生意額,情人節一日做了三千一百萬人民幣,婦女節則做二千幾萬。」

做律師欠挑戰

黃英豪從事律師二十五年,突然高調變身商人,坦言是做律師欠缺挑戰,遂將律師樓交予其他合夥人接手,「做咗十幾廿年,經常幫人做收購合併,都想自己親自試 吓。律師做事有規有矩,凡事都有程序,不可創作。而且係幫時間打工,用咗一個鐘頭,就少咗一個鐘頭,唔符合規模效益;相反做零售好玩得多,搞了一個品牌, 可以不斷開分店。」

自從轉型從商後,不斷有人找他傾生意或入股,當中有些是世交,有些甚至毛遂自薦,他也一一了解才作決定,還自爆稍後又有新動作,「我同一班澳洲朋友合作, 搞再生能源發電,遲吓會向國務院建議,因為符合國家能源政策。」惟他亦指就算是朋友,也未必能夠合作,「起碼要問吓其他人,攞reference睇吓對方 為人點樣。」笑言鮮有失手的他,也曾老貓燒鬚,最終更要對簿公堂。

二十年前,靠炒鋪揚名的「大鴻輝」梁紹鴻,邀得一班富豪,包括新地副主席郭炳江、老牌地產商協成行主席方潤華及黃英豪,夾錢數千萬元給大鴻輝炒外匯,但他 竟過分做孖展,一度槓桿二千倍炒匯,最終三個月內輸清光。

黃英豪心有不甘,入稟向對方索償,但法官以黃英豪告錯對象為由,應該控告梁紹鴻的公司,而非梁紹鴻本人,裁定索償敗訴;不過法官同時批評梁紹鴻投資手法鹵 莽及不負責任。今時今日黃英豪憶起此事,仍後悔信錯人,「你去問吓方伯(方潤華),佢依然對呢件事都好唔高興。」

六十年代億萬身家

黃英豪的家族其實相當顯赫,祖父黃笏南極有來頭,一百年前在鄉下台山教書,後來到加拿大維多利亞的華僑公學任教多年,並兼讀當地的工商課程。到了三十年 代,黃笏南舉家搬到香港,與台山鄉里創辦駱駝漆;最風光是五、六十年代,開始了當鋪生意,在全港約有二十間當鋪。

其中最具規模的昇昌大押,位於佐敦道與上海街交界,整幢大廈皆由黃笏南持有,由於貴重物品眾多,深夜仍有員工駐守保管抵押品。對老香港歷史瞭如指掌的鄭寶 鴻表示:「昇昌喺九龍區算係最知名的當鋪,規模好大。」直至七十年代中,黃笏南年近九十歲時,才將部分當鋪售予呂志和。

黃笏南在七九年逝世,家人後來替族長設一百歲冥壽,有份出席的人士表示,但凡出席者,不論成人小孩,皆獲贈金幣一個。「阿爺好有紀律,做生意從來冇 gearing,六十年代身家已經億億聲,家族買物業甚少造按揭,我私人投資都零欠債。」黃英豪說。

至於今年八十歲的父親黃乾亨,是本港最老資歷的律師之一,五九年執業,六一年開設自己的律師樓,曾任期交所獨立董事。「一直以來,有好多朋友搵爸爸合作做 生意,投資酒店及地產,但佢只肯佔細股,堅持自己的職業是律師,舊時一星期七日都開工,到依家仲有接客。」

受父親感染,黃英豪在英國根德大學修讀法律,回港後加入父親的律師事務所,現時與父親在金鐘海富中心,合夥黃乾亨黃英豪律師事務所。「我爸爸係高國峻(爭 燊家案何鴻燊的律師)的師傅,係我哋請佢嚟香港;我學師時,坐喺佢間房門口。」

黃英豪的長姊黃英琦,同樣也是律師,並曾任灣仔區議會主席,其丈夫周德熙,是前工商局局長;弟弟黃英傑則是建築師,近年專責替家族投資。每逢星期天,各兄 弟姊妹例必到父親黃乾亨的山頂加列山道大宅吃飯,「阿爸有十個孫,我貢獻咗四個。」

官商互動

贏了名聲,黃英豪下一步是部署進軍香港政壇,近期頻頻高調撐范太做下屆特首,甚至已言之鑿鑿傳他代替黃宜弘,代表中華總商會進身立法會,他的答覆是不置可 否,「我知外邊好多人係咁傳。」

但無論如何,他的政治立場相當圓滑,例如說到社會近期熱烈討論的「官商勾結」,他竟想到另一角度打圓場,「香港有百分之九十幾的公司,包括我公司在內,都 冇條件同政府討價還價,只有最大嗰幾十間公司至得,不過形容勾結唔太恰當,因為都唔知點勾,應該講為『官商互動』好啲。」

黃笏南家族圖

1. 駱駝漆創辦人之一,並經營當鋪。

2. 律師,曾任期交所獨立董事

3. 李曾超群之表妹

4. 利民實業主席

5. 畫家

6. 工程師

7. 律師,香港資源主席

8. 會計師

9. 建築師

10. 利民實業執行董事

11. 律師,前灣仔區議會主席L 前工商局局長

12. 利民實業執行董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60

奢侈品市場的救星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1511237158/

 鄭爽

  地處米蘭時尚之區的世界第二大教堂Duomo大教堂是遊客必經之地,耗時近600年竣工的它,宏偉得讓人驚嘆。

  現在更讓人驚嘆的是它面前的中國遊客。他們手拎大包小包,步履矯健,常從這家奢侈品店飛速鑽進那家,彷彿錯過這村就沒了下店。

  這也難怪。歐洲正值危機時刻,困境讓人沮喪。意大利雖有世上最會穿衣打扮的男人,但現在他們不敢迷戀。

  讓我們看看為期四天的米蘭男裝周。這屆盛會雖導致城市交通阻塞,卻沒給奢侈品店帶來更多客流,許多門店門庭冷落。

  Vivian Westwood全球運營總監Giuseppe Aragoni對筆者表示,儘管整體運營可觀,但意、法等地專賣店已受危機影響;Canali全球市場總監Paolo Canali則透露,歐洲市場幾年前就存在問題,一直沒解決。

  他們期待通過創新設計渡過難關。Giuseppe Aragoni說,新推服裝必須實用又不失時尚感,設計款式新穎又要極具質感,才能應對危機。

  當地消費萎縮令人沮喪。不過,奢侈品店裡的銷售員似乎不太在意。因為他們有救星:那就是中國人。

  著名的購物集中營「米蘭黃金(1728.50,-30.80,-1.75%)四角區」,匯聚了Ferragamo、Versace、Louis Vuitton等頂級品牌店。當中國人穿過Duomo教堂前的廣場時,店員們心花怒放。

  門店早為中國人折腰。隨意走進一家Prada,立刻便有一位中國面孔詢問需求。原來聰明的品牌商競相僱傭了許多中國籍員工。

  意大利某頂級奢侈品牌PR人員對筆者說,去年開始,意大利奢侈品牌陸續增加中國籍銷售員,公司的米蘭店裡中國員工就有3名,這在以前幾乎不可能發生。

  事實上,不但奢侈品店如此,連中國買手大量出現的地方,如Outlets及機場免稅店,中國籍員工面孔也多了起來。

  法國戴高樂機場奢侈品店裡,滿眼都是中國面孔。筆者候機時,放眼望去,幾百人裡面僅幾名老外,中國人滿臉豪氣。

  筆者詢問獲悉,他們大都是海外華人,春節回家買些奢侈品送人或自用。此外,他們也喜歡買紅酒、橄欖油。

  外媒報導,2011年中國遊客僅在英國商店的消費額就達1.65億英鎊。有關機構甚至預測,過去的聖誕與春節,中國人海外消費達57億美元。數據或誇大,但現實足夠瘋狂。

  當然也有倒貨的。春節前幾天正值瑞士表展,一業內朋友一下買了300塊手錶,說比股票賺得多。

  有錢的中國人多了,但搶購行為與國內外差價大相關。如果算上歐元貶值,國外購買價甚至只有國內價的1/3。筆者看到一款女包,國內專櫃價萬元以上,但國外折合人民幣僅4000元。

  而業內人士嘲諷說,搶購與國人畸形消費心理更有關。奢侈品是一種符號象徵,他們借此展示階層與身份意識

  中國人開始喜歡生活同質化的圈子中,帶著合適標記。幾年來,奢侈品業在中國開始適應,這與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類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33

黑市——文明的救星 黎智英

2012-7-26  NM




沒有今天便沒有未來,這般老生常談,無甚新意;重要的,是從今天到明天這段時間內會發生什麼事情。置身災難之中,若然硬是將之留住,那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有些人說,保住今天才會有明天,這樣的邏輯是錯的;死命保住枯枝,它便會長出新芽嗎?不會的。破舊立新,天理使然。人創造的,必然腐朽;人因而要不斷創新。

社會的功能架構過時腐化,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結束,那麼為什麼不讓這些功能架構像枯枝腐葉那樣倒下,好騰出空間萌生新苗?枯萎了的社會猶如枯萎了的樹,哪還有生存空間?不犧牲今天,哪會有更美好的明天?如果閉上眼許個願便可以變走今日歐洲的社會、政治、經濟的百般沉疴、一切重新開始,大家都會謝天謝地。但重病便要動大手術,找個神醫開帖補身補品又怎能解決問題?你要是燕梳經紀也不敢接受身罹重病的人買保險吧?這樣的人有福無命享,而這也正是今日歐洲的局面。歐洲是個百病纏身的老人,不咬緊牙關釜底抽薪徹底改革,便不可能復元,更會拖垮年輕的一代,把歐洲帶入一個再無青春的黑暗日子。不僅歐洲面對這樣的困境,整個西方文明亦然;故此歐洲的危機絕對講不得笑。須知西方文明即是現代文明,我們今日視為理所當然的人權、自由、民主、法治、市場經濟、科技醫療、管理、教育……等無一不是四百年來西方為人類作出的偉大貢獻。經過西方文明的洗禮,人類才真正文明起來,人類才真正成為人。西方始創的法治保障了人的權利與尊嚴,界定了個人與神的關係;西方始創的客觀實證科學,為人類帶來日新月異的科技,給人類提供魔術般創造財富的工具。法治與科學像解放奴隸那樣,把人帶出黑暗陰霾,讓人類看到太陽和希望。西方創造了現代文明,西方也因而成為人類文明永遠的標誌。西方文明建立的軌跡奠定人類的未來路向,全世界的人都應對此永遠感激!若然偉大的西方文明倒下,人類也將倒下!正正是因為這個緣故,西方文明也就萬萬不能倒下。自從十七世紀文藝復興以來,西方文明便支配了人類的社會、政治、宗教、文化、科技以至市場發展。這個文明的壟斷為西方國家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財富豐盛,令西方人民和官僚先是自滿繼而墮落,創造出假福利之名推行社會財富分贓。分贓制度化,敗壞社會風氣以至道德操守,令人們忘記自力更生乃生存的基本承擔責任。在這樣的制度下,一些人認為一切有社會照顧,因而便無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一切受照顧更成為了他們心中的基本人權!在這樣的福利體制下,不少歐洲人甚至失去生存的本能,這樣的社會又多麼可怕啊!社會制度架構可以改革重建,但人的生存直覺本能又如何才能重燃?

除了歐洲的當前經濟危機,一年一度的Santa Colomba經濟會議本來還有別的議題,但最後歐洲幾乎成為了唯一的議題。有幸聆聽世界頂尖級經濟專家就這個議題作的兩天辯論,他們有不少高見和提議,但最後大家都知道其實沒有確切的解決辦法;步出會場,你會為歐洲的處境沮喪。專家們本來集中探討歐洲推行財政及銀行聯盟的可行性,但最後大家都知道講了等於沒有講。大家都同意作這些改革,先決條件是作政治上的整合,可是當前這個可能性並不存在。即使歐洲可以在政治上整合那又如何?難道那會變魔術嗎?就算整個歐洲成功締結財政、銀行聯盟那又怎麼樣?那極其量只足以應付當前的債務危機,卻解決不了歐洲的社會、政治結構問題。只能治標的措施又有啥用!不過即使推行治標的措施也老大難,奢望作徹底的結構性改革,發夢也沒有這麼早吧!歐洲政客們在這殘局中膠着,改革緩慢,殆成僵局。表面上一切像是停頓了下來,歷史的巨輪可不會因為政治膠着而呆滯不前。人的本性是從困局中找出路,故此當政局恍似一潭死水的時候,底子裡已醞釀生機。第三世界尤其是中國、印度、印尼等東方勢力的經濟崛起,威脅兩百年來西方國家對人才、科技、自然資源的近乎壟斷,憑着這個壟斷,歐洲建起了人類文明的雄偉廣廈。可是在當前的危機下這座大廈快要倒下了,一個新的世界秩序正逐漸浮現。歐洲以至整個西方世界面對的是個人為的危機,這是個嶄新的挑戰。要衝出困局,唯一辦法是摸着石頭過河不斷嘗試。世界在不斷演變,文明步伐不會因為當前的危機而停下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體現生存直覺,而其精要乃在事事講求方便。故此提供種種方便和效率是西方文明最重要的資源體制(institution),這個體制是現代人的生活所繫。這個體制已成為了現代人的直覺本能。社會結構可以倒下去,人的本能直覺可變不了。西方文明乃人類命運所繫,它沒有倒下去,更不會倒下。走過歷史的歪路,從中吸取教訓,全人類將同坐西方文明這艘大輪船在驚濤駭浪中繼續前航。西方文明不會倒下,歐洲也不會倒下。有人埋怨民主制度,容許政客靠派福利賄選,是歐洲危機的罪魁禍首。這個說法沒有錯。然而民主體制營造了寬容的社會環境,為人們提供自救的空間。民主體制的最偉大之處是給人們嘗試改進的空間和時間,讓人們在犯錯中不斷自我完善。

民主體制擴闊人類適者生存的空間,為人類生存提供多一重保障。當僵化的政治體制陷入死寂的時候,人類重燃其拼搏的本能,發揮才智本能殺出一條血路。君不見在當前危機下,黑市地下經濟不正在蓬勃崛起,迅速膨脹嗎?在孱弱的歐洲國家,黑市地下經濟正如燎原的野火,燃點經濟活力,紓緩經濟危機帶來的殺傷力。黑市地下經濟的規模愈大,政府的稅收便愈少;財源萎縮,由是增加政府徹底改革的壓力。雙管齊下,歐洲人民將從黑市地下經濟中體味自由的可貴,重建符合人性的基本道德操守,每個人將再次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回歸基本,重新起步,那將打造另一個文明盛世。今天我們正處於文明的分水嶺。人們將會在黑市的自由地下經濟闖出新天,發揮那無堅不摧的天賦創造力,把人類帶到另一個文明盛世的彼岸!兩百多年來西方國家壟斷了人類文明,為人類創造了史無前例的繁榮,但這也種下了墮落的根,衍生出臃腫的官僚架構,讓官僚暗地裡變身為文明盛世的新權貴;他們劫持了國家資源,從社會福利、勞工法例,或醫療保險,工會專橫壟斷等層面給整個社會套上沉重的枷鎖。官僚鉗制浪費資源,令生產呆滯,工資物價騰貴,終令社會喘不過氣來,要走入地下經濟才能得到自由。故此黑市是歐洲從陰霾走向光明的出路,黑市是帶領歐洲走過紅海的摩西。西班牙有一半的年輕人失業,讀完書若然不經過實際工作的鍛鍊,這些人只會在無奈中凋謝,這是多麼恐怖的浪費!黑市為這些年輕人提供承擔責任的機會,讓他們重拾做人的尊嚴,發揮其本能的拼搏精神,創造新的未來。把非正式的地下經濟稱為黑市是不公道的,這就像稱呼替你治病的醫生為巫婆那樣。正式的工廠停產,難道就不能容許人們用另一種方法生產嗎?於此可見貶低黑市的想法多麼笨!正式市場生產不出糧食,難道我們便坐以待斃嗎?當然不是。在這樣的絕境中人們都有權發揮天賦本能尋找生存空間;政府幫不到你卻又不允許你自力更生,那不是嚴重違反了人權嗎?有違人權,那麼政府又有什麼理由阻擋地下經濟的崛起?我們知道事情都會沿阻力最小的方向發展,在現今的困境中阻力最小的地方便是地下經濟 —— 黑市。人們將從黑市的自由環境中重新認識自由,體味箇中智慧,自由將創造空間讓求生的直覺甦醒過來。那個時候人們將會站在四百多年文明果實的強大肩膀上,建造更高的文明。不管三星如何自吹自擂說其Galaxy S3怎麼先進,內裡的一點一滴科技都是幾百年來西方文明千錘百煉的結晶品,即使韓國人研發出最後的突破,那亦只是無窮無盡的科技路上的一小步而已,他們總不成一入廟堂便以其守護神自居吧。當今之世依然是西方文明的廟堂,西方文明是我們生活方式的守護神。我們在其帶領下走過紅海,也將在其帶領下走出谷底。當下的困境是人類自設的陷阱,這些陷阱也給我們提供學習和進步的機會。第三世界的崛起直接威脅西方文明,亦即是威脅全人類的文明;但這也同時威脅西方文明衍生的官僚體制。西方文明本身並未敗壞,更仍非常旺盛,敗壞的是其官僚福利體制。人的概念要改革,而體制更要新陳代謝。西方文明土壤肥沃,只要體制革新,而人又能為其存在重新定位,那麼枯枝腐葉下很快便會長出新苗。有黑市的陽光與雨露,新苗將茁壯成長為另一個文明的Amaz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24

冰凍13年冷衙門 宏碁三度轉型救星

2014-06-09  TCW
 
 

 

「如果你的孩子考試,兩科拿A,其他拿BCD,傳統父母做法,是不是把他叫來罵一頓,然後想盡辦法找家教,補強後三科?」宏?皏?球總裁暨執行長陳俊聖說:「但更好的做法是對孩子說:『好好加油,將來靠這兩科A吃飯!』」

陳俊聖接受本刊專訪時,談到他上任一百五十天以來的作為與心情。

過去三個月,他積極走訪內部各個事業群,從北到南辦了三十幾場員工溝通會,談的都不是困難與問題,而是「找出可以考到A的科目」。

而他口中的宏?淲級競爭力,就是位於龍潭,號稱擁有比核電廠更堅固的七級防震設計,曾一度成為Google亞太區基地首選的伺服器資料中心eDC(Acer e-Enabling Data Center)。

「那個有我們底層的實力,我們做了十幾年的資料中心,知道它的眉角在哪裡,」陳俊聖說。除了原本的業務之外,還可以結合軟體、應用程式,自建雲(BYOC)的概念就是這麼來的。甚至,他還想把管理伺服器的know-how外包,建立新的獲利模式。

eDC獲利差,差點被分家

這個被視為宏?痐T度再造轉型救星的單位,原本是個冷衙門。施振榮在二○○一年意識到PC榮景不再,帶著四千名員工二度創業,砸下三十億興建eDC,開創微巨(Mega Micro)電子化營運服務的新模式,信誓旦旦的要帶領宏?祡鄎活C

然而直到二○一二年,宏?皉b硬體裝置的營收佔比仍高達九成四,新服務對營收貢獻不到一%。前董事長王振堂當年受訪時甚至直言「資料中心不是好生意!」一度打算將eDC切割出去。「當時講雲端講服務,根本沒人聽得懂,」一位長期觀察宏?眭漸~資分析師說。

如今風水輪流轉,在陳俊聖帶領下,冷衙門一夕之間翻紅。「雲端是當前PC產業的解答,你看惠普、戴爾、聯想,只要沾到一點邊的都會被rerating(重新估值)。」該分析師說。

然而雲端的夢再大,對比產值高達上千億的PC本業,終究還是九牛一毛。並且,相較於聯想、戴爾的雲端轉型,宏?痐w經慢了三到五年。

「Jason(陳俊聖英文名)除了賣夢之外,還是得要想辦法把(NB)市佔率衝回到一%以上,用硬實力去帶軟實力,才有可能真的讓宏?眥f轉勝,」該分析師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048

國際藥廠、肝癌救星、金主、漂亮話術……完美劇本為何失靈?基亞股價「氣爆」幕後真相公開

2014-08-18  TWM
 
 

 

一顆還未取得藥證的肝癌藥,竟吸引超過600億元資金瘋狂追逐;然而,一份「期中分析」報告,一針刺破這場台灣生技大夢,從此,連續12根跌停板,終結了這場各方人馬穿梭其中的大戲。

《今週刊》抽絲剝繭,揭露基亞話術背後的真相。

製作人‧劉俞青 撰文‧賴筱凡 研究員‧蔡曜蓮一份在七月二十八日半夜悄悄發佈的肝癌新藥PI-88三期試驗「期中分析」報告,數字不如預期的結果,卻引爆台灣生技業的大「核爆」,不只基亞連續十二個交易日都跌停鎖死,市值蒸發超過三百億元,其他生技股也跟著被拖累。

八月七日,也是基亞連續苦吞九根跌停之後,基亞董事長張世忠選在台北南港辦公室,找了媒體私下會面,就為了宣佈重要訊息:基亞旗下子公司基亞疫苗決定引進策略性投資人,而這個策略投資人正是聯電持股三四%的迅捷投資公司。

消息一出,市場一片譁然。引人關注的不只入股時間點敏感,溢價幅度也驚人。由於基亞疫苗甫於六月十八日以每股十八元進行現增,相隔僅五十天,迅捷便以每股三十元取得基亞疫苗八%股權,溢價幅度高達六七%。

當晚,台灣資本市場傳言四起,聯電此舉到底為誰解套?才會選在基亞最危難的時刻,挺身表態支持,希望用利多消息來強化投資人對基亞的信心,外界都很好奇。

對此,聯電相關人士一口咬定,純粹只是看好蛋白質疫苗前景,才會投資。

事情演變至此,基亞風暴的受關注程度,被推上了最高點。股市各方勢力覬覦,再搭上澳洲國際藥廠與名醫光環,居然吹出基亞多達六百億元的大泡泡,到底基亞是怎麼樣的一家公司?PI-88又是怎麼樣的一顆藥?故事得從澳洲藥廠普基(Progen)開始說起。

一直以來,基亞手上的肝癌新藥PI-88,技術母公司源自於普基。多數投資人以為,普基是澳洲、美國都有掛牌的上市公司;然而,普基卻是不折不扣的台灣公司,不只一手操刀普基轉型的是台灣人,攤開普基前三十名大股東名單,超過半數股權也都由台灣人所持有。

疑點一:與澳洲買家關係?

兩公司交叉持股 張世忠還當過普基董事普基原本是一家工業上市公司,後來被旅澳華僑張榮基與當地台灣人合資買下,將普基轉型成為新藥公司。當時,普基最重要的產品就是自澳洲國家醫學院技轉來的一款新藥,也就是後來基亞的肝癌新藥PI-88。

由於新藥開發耗資費時,當時PI-88才剛展開一期臨床試驗,亟需人力、資金,張榮基遂返台募資、找人,才與云辰董事長張姿玲夫婦一拍即合;不只找來大同、力麗、幸福水泥一起投資六.五億元,張姿玲還說服原是慈濟大學醫學系系主任的哥哥張世忠加入。

普基將PI-88專利賣給基亞,轉由基亞負責進行PI-88二期臨床試驗,並以此換得基亞二○%股權;另外,若試驗成功,基亞可享有PI-88銷售的一五%權利金,基亞也以策略結盟的方式,成了普基最大股東,持有超過一三%股權。

按照交叉持股的情況來說,普基與基亞算是母子公司,兩家公司董事長同為張榮基,張世忠甚至還出任普基董事。直到○二年,基亞準備登錄興櫃,基於利益迴避原則,張榮基辭去基亞董座,一度還請來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短暫出任董事長,最後才由張世忠接手。

隨著基亞二期臨床試驗耗時多年,張世忠對外也鮮少再主動揭露這段歷史,但這段期間,普基一直是持有基亞兩成股權的大股東,而張世忠也出任普基董事。

○七年,基亞完成二期臨床試驗,普基決議以十億元買回PI-88專利權,自行完成三期臨床試驗,並出清手上基亞持股,張世忠才辭任普基董事與經理人,基亞持有的普基持股也降到只剩二.○三%,並保有未來PI-88上市銷售的一五%權利金。

光靠這筆交易,就讓基亞在興櫃疲弱不振的股價,短短兩個月內,從二十元急漲到七十二元,讓投資基亞多年卻看不到成績單的股東們,以為真的盼到春天來臨。

疑點二:新藥能賣到全球?

臨床只做台、中、韓 進不了歐美若你以為基亞與普基的關係,到這裡雙方各取所需就畫下句點,那可就錯了!由於普基三期臨床試驗進行不如預期,病患收案進度大幅落後,逼得基亞不得不要求普基將PI-88三期試驗交由基亞完成。至此,基亞才又重新拿回PI-88主導權,張世忠還對外宣稱,「普基是以嫁女兒的心境,深信基亞會是PI-88的最好歸宿」。

兜了一大圈,從澳洲、台灣,澳洲又回到台灣,外界看似遠在澳洲的專利買家,其實都是關係深厚的自家人。

基亞股價最高漲到四七九元,最重要、也是唯一的核心價值就在於肝癌新藥PI-88。儘管張世忠從普基拿回專利後,宣稱基亞將握有更完整權利,可在全球進行三期臨床試驗;但開發了四年,基亞只拿到台灣、中國和韓國三地區的三期臨床試驗核准。

新藥研發最關鍵、被視為全球藥證指標的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卻只見基亞於一○年提出申請,遲遲未見核准三期臨床試驗下文。對此,基亞財務長歐朝銓澄清,「基亞確實有向美國FDA遞件,但考量歐美人種不同,故轉為聚焦亞洲市場。」基亞對外宣稱「PI-88在一二年獲得美國FDA孤兒藥資格認定」,可是生技業內重量級大老炮轟:「有孤兒藥資格與核准做三期臨床,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歐朝銓解釋,基亞從未宣稱取得孤兒藥資格就等於三期臨床試驗核准,若造成投資人誤解,未來針對訊息揭露會有調整空間。但一般人不易辨別兩者差異,許多投資人誤以為,基亞手上已經握有全球藥證的入場券,甚至還估計這顆藥的「全球市場價值」。

疑點三:誇大新藥收益?

即使拿到藥證 後續投入的資金更多張世忠還屢屢拿德國藥廠拜耳手上的肝癌標靶用藥蕾莎瓦(Nexavar)做對比,點名PI-88的最大競爭對手就是蕾莎瓦。然而,台灣工銀投顧協理羅敏菁就指出,「蕾莎瓦在○七年就拿到美國FDA與歐盟藥證,還在全球銷售,用途是末期肝癌殺掉癌細胞的標靶藥物。」可是,不僅美國FDA、歐盟尚未核准PI-88三期臨床試驗;就連PI-88的用途也是在於肝癌術後預防復發的藥物,屬於「輔助藥物」,根本無法與蕾莎瓦相提並論,羅敏菁更用「完全是不同跑道的兩種藥」來形容。

「拿蕾莎瓦的價格、市場來推估基亞,根本是誇大了好幾倍。」追蹤生技業多年的分析師說,電視上的投顧老師不斷用蕾莎瓦來對比PI-88,還說如果一顆蕾莎瓦健保藥價高達一千多元,一個月用藥就要三十萬元,全球七十萬名肝癌病人,只要PI-88拿下一成市場,以每年病人用藥費用約五十萬元來推估,一年就有三五○億元的營收。

「這種說法根本不負責任,即使明天就發藥證給基亞,再給它三年時間,稅後EPS(每股純益)也賺不到三元。」生技業內重量級大老不諱言,三期臨床試驗完成、拿到藥證後,上市銷售的行銷費用要花的錢更多,絕非拿到藥證就等著收錢。

疑點四:期中分析一定過?

想抄捷徑拿藥證 卻低估分析難度面對此一質疑,歐朝銓喊冤,生技新藥研發風險大,股價波動也高,著實無從針對每位投顧老師的說法澄清。

這兩年,基亞與張世忠家族大幅買進普基股權,看準的就是PI-88若能成功上市,普基將分得六%至一二%的權利金,市值卻僅一千一百萬美元,對比基亞市值高達六百億元,顯然不相對稱。

至於這次讓基亞泡沫「爆破」的主因──也就是難看的「期中報告」成績,某位生技業重量級大老直言,「基亞股價漲到四百元、市值膨脹到六百億元,公司迫不及待做『期中分析』,想告訴大家,如果期中分析數字很漂亮,基亞不用做完三期臨床,就能直接拿著『期中』數字去申請藥證;但他沒告訴投資人的是,全球靠著期中分析就拿到藥證的公司,可能五根手指就數得完。」期中分析數值揭曉的那晚,張世忠面對媒體詢問,也間接承認自己的「迫不及待」。他說:「期中分析並不一定要公開,但考量到三期臨床時間可能長達四、五年,花費太大;加上股東也很期待,才會決定用期中分析來縮短臨床時程和取得藥證時間。」「誇大」話術成了裹著蜜的劍,張世忠的醫師專業背景又加深了投資人的信賴,搭配股市大戶的「全力支持」與投顧名嘴的「大力喊盤」,讓基亞股價直奔四七九元。直到「期中分析」放榜的當天,多數人都還深信著,基亞新藥夢實現的那天會到來,而且會更早到來。

只是,他們沒料到的是,「期中分析」數據完全低於預期,基亞股價提前宣佈「氣爆」。當國王的新衣褪去,再度印證股市裡血淋淋的一面:沒有基本面支撐的公司,終究難逃市場長期的檢驗。

基亞

董事長:張世忠

資本額:13.9億元

近三年營收與獲利

營收

(億元)淨利

(億元)

2014Q10.86-1.18 20130.73-4.02 20121.342.69 20110.75-1.92

一個新藥美夢

讓股價暴起暴落

── 基亞近年股價走勢與大事紀

起步

2010/06/30

股價:25.36元

重新取回三期臨床試驗開發等完整權利

哄抬

2012/04/11

股價:66.6元

基亞宣佈,PI-88獲美國FDA認定,取得美國孤兒藥認定,市場開始預測PI-88的市場規模高達數百億元。

2012/05/30

股價:61.5元

傳言,市場主力在此階段介入,股價急漲。

急漲

2013/12/30

股價:199元

達到三期臨床試驗收案目標。張世忠表示3年內基亞將成為一個有6家掛牌公司的全方位生技集團。

2014/03/17

股價:247.5元

傳言市場另一派主力在此階段強力介入,股價再度上攻。

2014/05/07

股價:443.5元

宣佈將進行期中分析。

2014/07/24

股價:459元

傳Biogen將以100億美元收購。

暴跌

2014/07/28

股價:407元

期中分析公佈,不如預期。

2014/08/07

股價:229.5元

泛聯電集團宣佈買入基亞子公司基亞疫苗8%股權。

揭開基亞漂亮話術 背後的祕密── 基亞遭外界質疑的言論與說明

遭質疑言論

為何已向FDA申請三期試驗,卻不說是否核准?

基亞於2010年8月向美國FDA提出PI-88抗肝癌第三期全球臨床試驗的申請,卻未有下文說明是否通過。

基亞說明

確實有向美國FDA申請三期臨床試驗,但考量歐美人種不同,加上八成肝癌病患集中於亞洲,因為公司策略轉向聚焦亞洲臨床試驗,遂無再更新進度。

遭質疑言論

為何聲稱與普基非關係人,卻持股普基近3成?

早期張世忠曾出任普基董事,雙方並交叉持股。後來基亞掛牌時,稱雙方非關係人,2013年基亞卻持股普基近3成。

基亞說明

目前基亞確實持有普基3成股權,但係因考量PI-88三期試驗即將完成,普基將為基亞生產PI-88,因而參與普基增資。

遭質疑言論

為何取得歐、美孤兒藥資格,卻不說三期試驗未核准?

基亞於2010年6月與2012年4月,分別獲得歐盟與美國FDA孤兒藥資格認定,但取得孤兒藥資格乃須進行三期臨床試驗,基亞未提及歐美三期臨床試驗仍未獲准。

基亞說明

取得孤兒藥資格確實不等於獲得三期臨床試驗核准,這部分資訊未來會再揭露得更完整。

遭質疑言論

為何敢說全球市佔率可達6成?

基亞稱PI-88最大競爭者來自拜耳藥廠蕾莎瓦,因此,全球市場規模,每年達19億美元,預估市佔率達6成。但蕾莎瓦已取得歐盟與美國FDA藥證,並在全球90多個國家核准上市,而PI-88只獲台、韓、中國核准三期臨床試驗。

基亞說明

基亞握有PI-88全球銷售權,目前三期臨床試驗確實聚焦於亞洲市場;惟全球八成肝癌病患集中於亞洲,因此初估將可涵蓋大部分市場,未來歐美部分將採取授權方式。

遭質疑言論

為何才剛收完病人,一年就能拿藥證?

基亞去年底對外公告,已達成預定500名病人收案目標,如試驗結果符合預期,最快將於2014年申請藥證。但此前提為「期中分析」數據過關,才得以於今年申請藥證。

基亞說明

由於台灣TFDA已展開審查,所以,當時進度估計確實是以「期中分析」數據過關的假設為前提。

整理:賴筱凡

「期中分析」沒過 該怎麼辦?

這次的基亞三期臨床試驗「期中分析」未過關,就像一個學生只考了59分,按照新藥臨床試驗規定,未來基亞「期末分析」要過關,不只要考60分,還要比60分更好,達到期中數值的兩倍才算過關,因此PI-88在期末分析要順利過關的難度更高了。

原來,澳洲買家是「自己人」──基亞、普基交叉持股、專利權交易歷程1998普基董事長張榮基返台募資。

1999基亞成立,普基以20%技術股成為基亞原始股東,由張榮基出任董事長。

2002基亞持股普基13.3%,成為最大股東,兩家公司交叉持股。

為迴避利益衝突,基亞董事長改由張世忠出任。

2007普基以10億美元向基亞買回PI-88專利權,並進行三期臨床試驗。

2010基亞又取回PI-88全球三期臨床試驗專利權2013基亞、子公司TBG與張姿玲、黃子亮夫婦持有逾28%股權,成為普基最大股東。

整理:賴筱凡

這些基金持有基亞 災情慘重── 截至今年6月底持有基亞的基金與近日跌幅

基金佔基金

淨資產

比率(%)持有基亞

股數(千股)7/25至今

跌幅(%)

寶富櫃6.00647.80 新光店頭7.781256.30 日盛首選5.971195.98 日盛上選5.223665.64 第一金店頭8.091025.54 台新大眾2.32125.20 日盛新台商7.42615.17 新光增長收益3.0975.10 新光台灣富貴3.52474.62 新光大三通2.72554.41

華南永昌

龍盈平衡2.5073.90 新光創新科技2.85703.82 新光傳產優勢4.25162.57 第一金中概平衡2.23142.34

華南永昌

前瞻科技3.35182.23 德信大發1.03202.08 日盛高科技1.43361.51 日盛基金1.16351.12 註:同時間大盤跌幅2.82%資料來源:《台灣經濟新報》、投信投顧公會

金主、主力、媒體、名嘴

交織出的「基亞大夢」

8月7日下午,基亞重大訊息宣佈,旗下的子公司基亞疫苗要以每股30元的價格,引進「迅捷投資」作為策略性投資人,持股8%。

在基亞連吞九根跌停之後,這筆「適時」的投資挹注,隨即在市場上引發譁然,各種傳言揣測四起。但其中最大的爭議點在於,「迅捷為什麼要用高達67%的溢價買進?」原來,6月18日,基亞疫苗才剛剛辦理4億元的現金增資,發行價格每股18元;短短50天之後,迅捷就用溢價超過6成的30元買進。是迅捷太笨?還是另有其他目的?

根據經濟部商業司的資料,聯電是迅捷投資的大股東,持股34%,而迅捷投資的舊址,就登記在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聯電的台北辦公室,與聯電的關係不言可喻。儘管第一時間聯電表示「對迅捷沒有控制權」,但這筆投資案仍然可能影響了聯電所有小股東的權益,聯電在迅捷董事會上對該投資案如何表態?應該對外說清楚,給聯電小股東一個交代。

面對外界質疑聲浪,聯電發言人劉啟東以「聯電不排除檢討未來是否持續投資迅捷公司之可能性」,作為回答。

但除了聯電的持股,迅捷投資者到底是誰?表面上董事長為聯電財務處出身的洪炳坤,但業內人士都認定,實際負責人就是聯電董事長洪嘉聰;換句話說,迅捷正是洪嘉聰主導的投資公司。

洪嘉聰為何要幫基亞這個忙?當天同一時間,很多投資大戶的「Line群組」裡,都湧進了許多傳言。其中傳得最盛的,莫過於基亞想透過引進「聯電」集團的招牌,在隔天股市開盤打開跌停板。

但為什麼是洪嘉聰?事實上,洪嘉聰和一群投資界好友在台北市信義路上開設了「吉品魚翅海鮮」餐廳,是頗負盛名的高檔餐廳,而這群好友也因為經常一起投資,在股市被稱之為「吉品幫」。這一次,市場盛傳「吉品幫」也在基亞飆漲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許多人手上都曾經或仍然持有基亞股票。

洪嘉聰是否因此而「挹注」基亞?本刊求證吉品餐廳與洪嘉聰,均無法得到證實。

事實上,除了「吉品幫」,從主力、炒手、媒體、到股市名嘴,都在這次基亞風暴裡,參了一腳,例如鼎富證券前董事長、股市聞人賈文中的左右手彭文榮,在8月11、12日,原本無量跌停的基亞逐漸出現數百張交易的過程中,就扮演了金主的關鍵角色;而彭文榮早在2000年,基亞大股東云辰電子股價大漲時,也是云辰的監察人,雙方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

又例如,一直到這次基亞肝癌藥PI-88的期中分析失利之後,都還有某股市雜誌仍然大力看好,也被外界認定是一路以來,唱旺基亞股價的重要推手之一。

一顆尚未取得藥證的新藥,在台灣股市呼風喚雨,吸引超過600億元資金瘋狂追逐,所有主力、炒家、散戶集體陪葬,基亞暴起暴落的股價,再度見證股市裡人性貪婪醜惡的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200

中國遊客:“安倍經濟學”的救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945

安倍晉三,日本,GDP,海外遊,習近平

17年前,北京一名白領Jingyan Hou遊覽日本一周,吃住行所有開銷總共20萬日元。今年她重遊日本,光一個路易·威登的手提包就花了20萬日元,一周下來花費逾百萬日元,一半都出自購物。彭博報道提到的這個例子足以顯示,在日元大貶值之時,中國遊客有推動日本旅遊業的巨大潛力,窮途末路的“安倍經濟學”有理由抓住這根“救命稻草”。

本周一公布的日本三季度GDP環比年化增長率下滑1.6%,並沒有像市場主流預期那樣增長2.1%。在二季度大幅下滑7.1%後,日本GDP增長再次減速,四年來第三次陷入經濟衰退。日本共同社評論稱,三季度GDP印證了4月消費稅上調後經濟低迷,安倍晉三政府曾樂觀預計,今年夏季前後經濟將重返增長軌道,這一結果表明“安倍經濟學”已窮途末路。

日本,GDP,安倍經濟學,安倍晉三

雖然“安倍經濟學”未能如期提振日本經濟,但日元匯率的確在其影響下跌跌不休。本周二,日元對美元匯率本月第二次創七年新低。日元大貶值使日本越來越吸引海外遊興趣日益濃厚的中國遊客。在安倍政府以超級寬松刺激經濟的政策面臨諸多挑戰之際,旅遊業有望成為日本經濟為數不多的增長點。

日本國家旅遊局——觀光廳(JTA)數據顯示,今年1-9月,海外遊客在日消費合計1.5萬億日元(約合127.5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水平。在僅有3.6萬市民的日本西部港口小城境港市,市旅遊協會發言人Tsuyoshi Furuhashi稱,上月一天內該市就先後迎來3600名中國遊客,接送遊客的巴士當天停了100輛之多。

日本保險業巨頭第一生命保險公司旗下東京第一生命研究所的經濟學家Daiki Takahashi預計,明年日本入境遊客的消費額將超越日本本國海外遊客,至少三十年來尚屬首次。Takahashi認為:

“我們的鄰國經濟在增長,赴日國外遊客人數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果當前的趨勢持續,會產生很大影響。”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952

它是國企改革的救星,還是國資流失的漏鬥?員工持股忐忑歸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045

員工持股究竟是激勵企業員工擰成一股繩力往一處使的武器,還是國資流失的一個大漏鬥,在過去多年里一直爭論不清。 (CFP/圖)

1990年代,員工持股作為國企改制的一條道路被引入中國,但此後二十余年間,它因引發國資流失而屢次攪起全社會大爭論,並屢次被叫停,近十年來一直陷於停滯。

現在,伴隨著新一輪國企改革的重啟,員工持股重獲允許,但決策層與監管者對此都小心翼翼,目前取得突破的,僅限於已上市國企。

停滯了10年之久的國企員工持股計劃,有望重啟。

2015年5月25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2015年度指導監督地方國資工作計劃》,其中特別提出,今年將指導地方國資委研究制定混合所有制企業實施員工持股試點的管理辦法,規範開展員工持股試點工作。

員工持股計劃(ESOP)又稱職工持股計劃,由美國律師和銀行家路易斯·凱爾索於1956年受《共產黨宣言》的啟發而發明。1990年代,員工持股作為國企改制的一條道路被引入中國,此後十多年間,它因為引發國資流失、利益輸送、黑箱操作等問題而備受爭議、屢次被叫停,到2006年因為魯能集團那樁觸目驚心的國資流失大案引發高層震怒隨後事實上中止多年。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里,明確“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

“這可以說是天大的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根本性解決勞動和資本矛盾問題的有效方法。”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認為。

但一年半以來,實踐中並未出現國企員工持股的典型案例,國資委牽頭的國有企業員工持股政策也還沒有出臺。

“社會上對國企混改的預期太樂觀了,事實上推進沒有那麽順利。”主營股權激勵咨詢業務的上海榮正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培敏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國資委企業改革局郭子麗處長2014年9月表示,對於員工持股這樣的關鍵問題,還需要從中央的層面出臺文件,對員工持股的導向、操作和管理等進行系統全面的界定和闡述,預計2015年正式出臺指導意見。

“(員工持股)我們也還在等中央定調,中央定了之後我們照辦。”北京市國資委一位人士近期告訴南方周末。

6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確定了國資改革的兩大方向性原則——堅持黨的領導和防止國資流失。

南方周末采訪的多位相關人士均認為,鑒於上述紅線,“增量改革”將成為國企員工持股改革的底線,即員工持股只能在新增利潤的基礎上實施,而不能打存量資產的主意。

“確保存量國有資產不流失,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是國企員工持股改革的政策紅線。”鄭培敏認為。

這無疑加大了非上市國企員工持股計劃的實施難度。

難以複制的“第一單”

上港集團的員工持股對其他國企可能並不具可複制性,因為上港集團早年是整體上市,上海國資委直接控股,上市公司與股東之間“沒有閣樓”(即母公司)。

目前取得突破的,僅限於已上市國有企業。

因為其股票在二級市場價格公開透明,又受證監會、小股東和媒體的多重監督,可以有效遏制暗箱操作,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上市公司產權清晰、治理規範,就好比蓋房子的土地已經三通一平,是熟地,能直接施工。”鄭培敏說,因此部分上市公司在證券監管法規允許範圍內,開始了探索。

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國有控股公司員工持股的第一個吃螃蟹者,是上海國資旗下的上港集團(600018)。此外,蘭生股份(600826)、海格通信(002465)等國企也發布了將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的公告。

2014年11月,上港集團推出員工持股計劃,擬以4.33元/股,向總部及下屬相關單位16082名員工(約占公司員工總人數的72%)非公開發行不超過4.2億股(約占總股本的2%),募資總額不超過18.19億元。股票鎖定期為3年,認購份額的款項來源於薪酬及其他合法方式的自籌資金。

上港集團副總裁丁向明告訴南方周末,該員工持股計劃已於5月初獲得證監會的正式批複,目前正順利實施,“之所以這麽順利,是因為前期方案充分考慮了政策要求,我們的嘗試和探索完全沒有逾越現有法規”。

在國資委對員工持股的指導意見還未公布的背景下,上港集團的方案在敏感環節均采用盡量安全的做法。

比如,認股價是按當時平均股價的90%(其對價是3年鎖定期)計算;股票來源是非公開定向增發,不涉及現有股東權益的讓渡,符合國資委增量改革的精神;增發部分僅占總股本的2%,遠低於證監會10%的規定;資金來源必須是員工自籌,而非企業資金或資產抵押融資,避免國資流失嫌疑;72%的認購率是兩輪征詢後的自願認購結果,符合證監會不搞強制攤派的規定;委托市場化保險機構長江養老作為4.2億股員工股票的管理機構和運營主體,職工股“同進同出”,避免了內幕交易的嫌疑。

丁向明承認,上港集團的員工持股對其他國企可能並不具可複制性,因為上港集團早年是整體上市,上海國資委直接控股,上市公司與股東之間“沒有閣樓”(即母公司)。而大部分上市國企當年是由母公司把優質資產註入上市公司,按現行法規,母公司員工不得參與子公司員工持股。換句話說,若上市公司單獨搞員工持股,勢必繞不開其與母公司和兄弟公司的員工利益分配不公的問題。

此外,上港集團啟動改制時的股價提供了絕佳的時間窗口。“如果到現在股價漲到10元了,那可能認購意願不足,風險就高了。”丁向明說。

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國有控股公司員工持股的第一個吃螃蟹者,是上海國資旗下的上港集團,圖為該集團工地。 (CFP/圖)

初試戛然而止

靠員工持股給職工發福利的通道,被一系列政策事實上堵死。

決策層對員工持股改革的極度謹慎,源於歷史上的教訓太深刻。中國曾數次放開甚至鼓勵國企高管、員工持股計劃,但卻又幾次緊急叫停,其原因都是改革導致了國有資產流失。

全員職工持股興起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國有企業私有化浪潮中,世界銀行曾做過調查,當時的世界500強中有85%以上的企業實行了員工持股計劃,95%以上實行了經營者持股計劃。

但經過各國的實踐,2000年之後,世界銀行不再鼓勵搞職工持股,原因是其導致了企業決策短期化,“長期中,職工很少考慮公司的長遠利益,當長遠利益與短期利益發生沖突時,內部員工往往力量大於外部的力量,導致決策短期化。”原國務院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副局長賈小梁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

而在中國,決策層對員工持股的態度也經歷了反複與糾結。

1992年企業股份制改革啟動後,很多國企都設立了職工持股會。

據賈小梁回憶,1994年7月1日,公司法正式實施,次年國務院相關部委在上海起草公司法的五個配套法規,其中有一個是《關於職工持股的管理辦法》,“但這個文件報到國務院分管領導那里沒批複。”同一時期,落實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12個配套文件中,也有關於職工持股的,結果“也沒批”。“主要是擔心這會變成平均主義大鍋飯。”

也有研究人士認為,當時國企改革的首要任務是結構調整,對低效的國企實行關停並轉,淘汰落後產能,“這種情況下搞職工持股,就阻礙了結構調整”。

但這一時期中央並沒有明文禁止職工持股,各地也有一些摸索,比如向員工發行內部員工股並納入新股發行額度,可在配售6個月後上市。由於中國股票一級、二級市場間存在著巨大價差,內部員工股與一般流通股“同股不同權”,內部員工股往往在上市後拋售,不少人因此而大發橫財。

直到1998年,國務院下令凡是上市公司實施職工持股的,必須全部清退。

這一紙禁令的導火線就是著名的“康賽配股事件”。1996年8月,湖北省黃石市服裝廠康賽集團在上交所成功上市,事後被查出其以向官員送內部職工股的手段進行上市公關。康賽事件牽連三位部級幹部和一批地方官員被查處。

同在1998年,證監會發布《關於停止發行公司職工股的通知》,規定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股票一律不再發行公司職工股。2002年,證監會又發布規定,不再認可職工持股會作為上市公司發起人或股東。

但是,如果持股職工作為自然人股東單列,又面臨公司法、證券法中非上市公司股東數量不能超過200個的限制。

靠員工持股給職工發福利的通道,因而被這些政策事實上堵死。

成為國資流失的漏鬥

到2006年,職工持股演變成國有資產流失的典型案例——魯能改制得以曝光,問題的嚴重性引起震動。

2003年國資委成立前後,一些企業包括科研院所又搞起了職工持股。

但國資委很快發現,許多地方的改制尤其產權轉讓不規範,出現了內部職工股超比例、超範圍發放現象。而其中很多職工股並非由職工自己出資購買,而是用企業的錢,或者向銀行抵押企業資產獲得貸款。換句話說,當時很多員工持股計劃的股權來源是國資股東讓渡出的權益。而購股的資金來源,也是用企業的錢。

還有的企業借員工持股之名,行管理層收購(MBO)之實,受到郎鹹平等知名人士的質疑,引發一場社會大討論。

“當時有一家企業我印象很深,內部職工持股最低200萬股,最高4700萬股,這樣的改制如果不規範,上市之後大量的億萬、千萬富翁都會在央企中出現。”一位前國資委人士回憶說,“這種做法是典型的權貴市場經濟,有些國企的員工持股,是領導持大股,中層持中股,基層員工持小股或沒有股,是按權力大小、職位高低來分配的。與西方國家有本質區別,西方拿出來獎勵給職工的股份,從始至終都是按勞分配,沒聽說獎勵給職工和經營者,最後職工和經營者就變成出資人或老板的。”

該人士認為,那一輪國企的員工持股改革之所以出現這些亂象,原因是產權不清晰、沒有明確投資主體,再加上有些部門管理不到位,企業領導自導自演,只強調薪酬的市場化,規避崗位的市場化,讓職工和經營者以小錢博大錢,最後導致嚴重的社會分配不公。

而當時關於員工持股的相關政策,也並不明朗,且時松時緊。

2004年賈小梁在國資委分管企業上市工作時,曾碰到一家山東地方國企赴香港上市,其中涉及職工持股。“我希望保護優秀企業家,當時政策又不明確。”於是賈要求該企業規範所有材料,提交持股人個人資產證明等。該企業的老總當時很不滿意,認為國資委用行政手段卡企業正常上市,賈小梁回答,“我不願看到第二個褚時健”。

2008年奧運會結束閉幕式前一天,賈小梁在西安機場偶遇該企業老板,這位著名企業家反複地感謝他,“當年幸虧您嚴格要求我規範上市,準備那些材料,後來中紀委來查了我兩年沒查出問題。”

為了堵上改革的漏洞,2004年國資委制定了《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2006年制定了《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試行辦法》,規範改制程序,首先改制方案要經過出資人和債權人同意,要經過資產評估,要對經營者業績進行審計,最後要股權確認,如果是國有企業,還要經過職代會討論。

“這都是‘開正門,關後門’”,賈小梁說。

到2006年,職工持股演變成國有資產流失的典型案例——魯能改制得以曝光,問題的嚴重性引起震動。

魯能集團最早利用1992年每度電提2分錢作為獎勵基金結余,留給企業集資辦電,這筆基金剛開始由工會代持,後來成立多經公司,再後來就變成信托。

2000年時,有內參送到國務院,反映魯能集團的職工持股搞得好,但時任領導產生懷疑。“職工持股兩個億怎麽可能呢?批示去調查。”賈小梁回憶說,“結果根本查不出來,封鎖得非常死。”。

到了2006年《財經》雜誌發表封面文章《誰的魯能?》,揭露魯能集團職工持股的760億元資產被權貴資本曲線鯨吞。

“文章出來後,國資委和中紀委、審計署去聯合調查,兩次調查複核材料,結論是報道完全屬實。”賈小梁說。

“這是員工持股歷史上最重要的標誌性事件。‘魯能’事件曝光後,壟斷性、資源型國企的主業周圍、寄生著一批打著‘員工持股’‘職工福利’的三產,跑冒滴漏國有資產、攫取無風險套利財富,這引起了中央的重視。”鄭培敏對南方周末評論說。

如何重啟改革

“對於大企業來說至少十年內,最好的國有企業治理結構是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和內部人持股三分天下,其中民營資本和內部人持股處於相對控股地位,三方互相制衡共同決策。”

魯能事件引起高層震怒,隨後國資委於2008年出臺了《關於規範電力系統職工投資發電企業的意見》和《關於規範國有企業職工持股、投資的意見》(139號文)。

139號文規定,凡“母(公司員工)持子(公司股權)”,關聯企業(基金)持股,購股資金來源於企業借款、墊付款項等形式的職工持股,都必須清退。

時任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副局長周放生是139號文的主要起草者之一,他認為過去搞員工持股的主要問題有兩方面,一是搞人人平均持股,變成了一種新大鍋飯;二是由管理層主導改制時,內部人通過評估作價上的手腳搞利益輸送。

這些問題後來在國資委的相關文件中都在“不斷堵漏洞”,而139號文把過去十幾年改制的經驗和教訓都做了總結。“這是最近一個文件,把許多制度漏洞都堵上了。”周放生對南方周末說,“改革是個探索的過程。”

事實上,在員工持股改革探索的過程中,理論上的爭論一直不絕於耳。反對者認為,國企資產乃全民資產,怎麽能由少數人(國企員工)所持有?而支持重啟改革者的觀點是,如果混合所有制允許外資或民營資本分享國企改革發展的紅利,為企業發展做出貢獻的職工為何不能呢?

2012年8月,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社科院金融所成立10周年大會上總結說,“職工持股受了挫折,被擱置了很多年,在改革過程中,有時候一跌跟頭就不容易爬起來,即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問題主要出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待上市公司的內部職工持股計劃試點過程中出現了舞弊和醜聞,主要是冒充內部職工的名義持有企業股份,等IPO之後即拋售,獲取高額收益。”

周小川認為,職工持股計劃過去所出現的錯誤是一些初級錯誤,而當前外部條件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可以形成比較好的設計,減少失誤和出問題的可能性。他建議,在具體的交易方式上,職工持股可以讓職工用工資、獎金來購買股票,“即必須通過真金白銀的現金來購買,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采取分配的形式”;另一種交易方式是按嚴格會計準則計算的股票期權。

但直至目前,雖然重啟改革已經確定,但國資委尚未發布關於員工持股的指導意見,外界只能從國資委官員的表態中管窺政策邊界。

國資委企業改革局郭子麗處長2014年9月曾在“員工持股與股權激勵高峰論壇”上對員工持股的適用範圍、股權來源、出資方式等做了說明。她表示,適合引入員工持股的國企應該從事一般性競爭業務,而非從事自然壟斷、行政壟斷業務的企業,或具有國家特許經營資質企業以及其他非競爭性企業;持股人員原則上應該限定本企業的職工,以防止利益輸送;出資方式應堅持以合法現金出資;股權來源一般采取增資擴股,不宜通過轉讓存量的股權;持股比例上,全員持股並不是可推廣和鼓勵的方式,這是有歷史教訓的,總體來看向關鍵崗位、科技骨幹人員傾斜,適當拉開差距。

周放生也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鼓勵的員工持股,並不是指全員持股,而是指管理層、技術骨幹和業務骨幹多持股,普通員工少持股,“我接觸了大量的案例,據我的經驗看,對於大企業來說至少十年內,最好的國有企業治理結構是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和內部人持股三分天下,其中民營資本和內部人持股處於相對控股地位,三方互相制衡共同決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30

女力崛起》女性勞動力 將成世界經濟新救星 超競爭矽谷職場 她們這樣闖出事業

2015-12-07 TWM

如何發揮女性特有的職場、創業競爭力,這個問題,成了救世界、救台灣的關鍵;但撇開世界經濟與國家未來不談,姊姊妹妹們即使只為自己掙得職場一片天地,又該如何找出女性特有的競爭優勢?

每一張臉,都是二○一六年左右世界政經局勢的關鍵面孔,但排在前三位的,有著一項共同特點:都是女性。

這是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年刊「 The World in 2016」 的封面,內容是拆解一六年的世界變化;封面圖像中,最醒目的分別是德國總理梅克爾、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蕊,以及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等三位女士,而台灣的民進黨主席及一六年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亦被列入。文中,《經濟學人》強調,明年這個世界的關鍵字之一,就是「女性」。

女力崛起,這不僅是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動趨勢,也是推動世界經濟繼續向上的必要元素。在美國,十五歲至六十四歲的女性勞動力人口中,有超過四分之一目前處在「沒工作也不想工作」的狀態中,這個現象,日前被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馬丁沃夫評為「大問題」。在日本,強化女性投入職場,也早已被列為「安倍經濟學」的振興日本國力重要一環。

根據一份麥肯錫在今年發表的報告指出,如果女性在勞動市場中的參與程度(包括職場地位)和男性一樣,那麼,在二○二五年,全球經濟規模將會比目前增加二十八兆美元,相當於地球表面又多了一個美國再加上一個中國。據此,美國銀行首席策略師約瑟夫.昆蘭(Joseph Quinlan)日前形容:「女性,是當今世上最未被充分運用,但又能扮演重要角色的關鍵資源。」在台灣,提升女性投入職場的議題,則是藍綠兩大陣營的罕見共識之一。十月底,行政院院長毛治國要求勞動部研議調整工時和勞動相關法令,目的就是要讓女性有更適當的職場空間;而蔡英文也在十月下旬,參加﹁台南市小英姊妹會﹂成立大會時表示,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率,是當選後的施政重點之一。

如何發揮女性特有的職場、創業競爭力,這個問題,簡直成了救世界、救台灣的關鍵;但撇開世界經濟與國家未來不談,姊姊妹妹們即使只為自己掙得職場一片天地,又該如何找出女性特有的競爭優勢呢?

為了找答案,我們走進美國最具創業精神的矽谷;十月下旬,這裡舉辦一場頗為特別的論壇,名稱是「 Women in Tech」 ,主講者清一色是女性。這是一場關於女性科技創業的論壇,講者的分享內容,也凸顯了女性特有的職場競爭力。

她,矽谷著名投資家執行力強,當媽效率更高「相較於男性的直白,女性較為沉默,」說話的是楊佩珊(Edith Yeung),來自香港,國際知名創投基金「 500 Mobile Collective Fund」 的合夥人之一;她表示,女性的低調身段,往往使得職場中的能見度降低許多,但若論工作成效,結果反而經常與能見度相反,「女性的作法,往往是看見問題後直接試著解決。」重視執行,是她認為女性別於男性的普遍特質。這個說法,獲得論壇中另一位矽谷著名投資者蒂娜(Tina Sharkey)的呼應。

「尤其是在成為母親之後,我變成更棒的管理者與執行者!」她說,男性主管對女性總有「會被家庭影響工作效率」的刻板印象,但她以自身經驗反駁,「有了家庭之後,我更是毫無時間可以浪費,因此工作時完全地、熱情地投入,我每天一進辦公室,只想著工作、工作、再工作。」「只做不說」,是女性的特有競爭力,但不可否認,也是女性受到忽視的原因。因此楊佩珊建議,在保有高度執行力優勢的前提下,「我鼓勵女性朋友應該有話直說,對任何問題都要勇敢說出自己的見解。」她,線上課程創辦人善於溝通,讓團隊氣氛快樂除了執行力之外,在矽谷創辦靈修課程線上市集Aware的葛琳(Anastasia Green),則點出了她眼中的女性另一職場優勢:組織力。

「我必須坦言,平均來說,男性對於產業知識的掌握的確比較豐富,他們提供的產業建議,相對之下仍然較為準確、實用。」但她也補充,企業經營不能只有「方向」,還要有完美的組織運作,在這方面,女性似乎拿手得多。

「尤其針對人事問題,像是如何聘雇人才、開除員工、管理團隊氣氛,這些人與人相處的細節,有賴溝通者對於情緒的掌握,這方面,女性顯然更能得心應手。」葛琳表示,女性天生就有關心他人的特質,這種特質,不僅能讓女性成為溝通高手,更有助於組織分工。

她表示,「創業的重點,其實在於組建快樂的團隊,快樂的前提是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工作,那麼,你就必須知道讓她快樂的工作內容會是什麼。」而這正是女性特有的、一種延伸於細膩關懷之下的能力。

她,手機資訊平台創辦人懂調度,讓同事們熱愛工作在論壇來賓中,時尚折價資訊手機平台「 SPYCOB」 的創辦人娜塔雅(Natalya Matyushenko)也表示,自己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能「主動依照夥伴的專長分配工作內容」。她強調,雖然有很多同事是帶著工程技術的背景前來,原本打算從事軟體工程工作,但事後發現,他們其中某些人的熱情,其實是在設計或行銷。從結果看,這種特殊的「組織力」的確發揮了功能,「當人們變得熱愛自己的工作,自然將提高產能。」她說。

一場矽谷舉辦的女性論壇,足以代表女性在職場上的真實特質嗎?或許你會對於這些討論打上問號,但事實上,美國《哈佛商業評論》雜誌在一一年就曾做過研究調查,結論之一是,「在任何階層中,女性的領導能力都高出男性一二%至一六%」,而另一個結論,則是「女性對於解決問題較為主動,且較成果導向」。

兩個發現,完全契合矽谷女性論壇的討論軸心,無論是從事第一線的執行面工作,或者維繫組織運作的管理職,女性的能耐,似乎都比男性有過之而無不及。姊姊妹妹們,為個人或為世界,是該捲起袖子、走出家門,在職場上奮力一拚了。

矽谷知名投資者楊佩珊鼓勵女性朋友,在職場上要更勇於表達意見。

兩大女力 正被世界高度重視麥肯錫報告指出,當女性對職場的投入程度與男性相當,那麼這個世界的經濟規模在10年後,將比現在增加28兆美元。女力能夠救世界,原因在於女性與生俱來的兩大特質。

組織運作比男性更順暢

善於溝通、發覺他人熱情所在,讓女性主管更能組織「快樂團隊」;根據調查,女性的領導能力比男性高出12%至16%。

執行工作比男性更可靠

遇到問題不囉嗦,直接動手解決;《哈佛商業評論》調查,女性對於解決問題較為主動,且較成果導向。

女性天生就有關心他人的特質,不僅能成為溝通高手,更有助組織分工。

談及創業成功,葛琳認為關鍵在於「組織快樂團隊」。

折價資訊手機平台SPYCOB創辦人娜塔雅(中)表示,女性主管往往更能發現同事的熱情所在。

撰文 / 撰文•吳強頭、黃洪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75

西班牙現場》周邊商品變主角!應用崛起 VR搶鋒頭 臉書成手機台廠新救星

2016-03-07  TCW

蘋果首見銷售衰退、三星淨利大砍四成,攸關台灣七成上市公司命脈產業正在熄火,台廠準備好了?

智慧型手機的共主,不再是網路巨擘Google,而是換成社群大亨、臉書創辦人佐伯格(Mark Zuckerberg)。

三星武器:臉書合作眼鏡

十年來,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的年度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一直是智慧型手機廠商秀創新主舞台,以往,鎂光燈在三星(Samsung)、索尼(Sony)或是宏達電(HTC)身上;Google所屬的安卓平台,也少不了話題。但,今年局勢有了大轉變。

今年三星在巴塞隆納著名的加泰隆尼亞廣場(Placa de Catalunya),就在蘋果專賣店正對面,設置了一個玻璃屋,但裡面展示的焦點,不是三星最新的旗艦手機S7,而是與臉書VR平台Oculus合作的虛擬實境眼鏡Gear VR,嗆聲意味濃厚。

不僅如此,三星還寧願冒著「失焦」風險,直接把佐伯格請到展前的產品發表會上。而本該以三星最新旗艦手機當主角的展場,吸引人的竟是媲美專業級戲院的椅子、帶給觀眾虛擬實境體驗的遊樂場。

金主華為:今年新梗是平板

《商業周刊》直擊世界行動通訊大會現場,發現智慧型手機不再有新鮮事,因為連製造廠商都「不務正業」了。

MWC最大金主、中國廠商華為的場子,其最新的梗竟然也不是手機,而是平板電腦。宏達電的招牌,也不見年度旗艦機,董事長王雪紅和一群高階主管,在這裡見客戶,談的是HTC的V R頭盔Vive。

日本大廠索尼由集團總裁平井一夫和Sony mobile總裁兼執行長十時裕樹領軍,但他們端出的菜,最具話題的卻是配件,耳機到投影機一應俱全。

走了一圈,我們發現,手機大廠的展出攤位上,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新品,都是「周邊」和「配件」。這場二〇一六年智慧型手機年度硬仗預告的新局勢是:手機將正式退位,取而代之的是「新應用」,這是為什麼力推V R和5G的佐伯格會儼然以共主之姿出頭。

「你還記得半年前最紅的手機,是哪一款嗎?」聯發科共同營運長朱尚祖指出,過去五年,智慧型手機紅透半邊天,各家「燒盡腦袋」把所有可玩創新都用上了。

「我跟許多客戶討論過後,大家都覺得很悲觀,」朱尚祖坦言,手機出貨量還會微幅成長,但是少了創新元素就沒辦法拉高手機單價,這個結果就是會造成整體智慧型手機產值下滑,是整個產業的警訊。

硬體衰,VR、5G是重頭戲

會場另一端,來自印度新德里的庫勒(Viswanath Kolur)則直截了當的說:「Smart phone is dead.(智慧型手機已死)」他是電信設備商易利信亞太區業務發展主管,能細數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幾家台灣電信大廠的4G進度。

庫勒所在的展區,不像手機廠商集中的展區大秀產品,在這裡,易利信用一個個場景訴說5G的故事:在工廠,機器人可以對話;在媒體攝影棚,超過八十吋的曲面螢幕主播可以和觀眾互動;在高速公路上,汽車可以傳遞訊息,後車可以告知前車它要超車等。

「沒有人在談論(智慧型)手機了,當5G上路,物聯網、雲端、人工智慧等,會比任何時候更具體與接近你我,」一位英特爾主管也說。

王雪紅指出,智慧型手機仍是重要的個人連接中心,後續相關的穿戴式產品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宏達電此次的展出焦點是其與美國運動用品大廠UA合作的穿戴式產品,以及與臉書、三星同樣主打的V R裝置。

佐伯格壓寶V R不是沒道理的,一位與臉書有所合作的軟體商表示,社群媒體未來溝通方式,不再是文字或圖片,而是人與人即時的視訊。臉書產品長考克斯(Chris Cox)也對外透露,臉書正致力研發虛擬實境應用App,「使用者就可對他人傳達更全面的資訊。」

全球手機業在二〇一五年第四季迎來了最壞訊息,蘋果出現自〇七年iPhone第一代以來的銷售衰退,比二〇一四年第四季減少三百三十萬支銷售;全球市占第一的三星,傳來更大警訊,淨利大衰了四成。

今年,MWC展上有一個新名詞叫作「modularity(模組化)」,指不同硬體或是軟體混搭組合到智慧型手機上的能力,《華爾街日報》也注意到這情形,Moor Insights & Strategy 首席分析師摩爾海德(Patrick Moorhead)認為,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表示智慧型手機的差異化越來越小,手機製造商願意接受更徹底的創新主張。

智慧型手機還不到死亡地步,也不是沒有成長機會,但就是缺乏刺激需求成長的新來源,而這些新來源,不再是更高速的處理器,或是對焦更快、畫素更高的鏡頭,而是會讓使用者黏著的新應用。

智慧型手機產業,攸關台灣七成上市公司命脈,這個產業動能正在熄火。在MWC會場上,我們從各廠拚命推出看似手機「周邊」商品的舉動來看,他們正在力搏,因為驅動它成長的風向已經轉變,而VR和5 G只是目前被欽點並被重壓的新明星應用罷了。

撰文者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2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